<p class="ql-block">“丰神有仪——辽宁省博物馆藏中国古代人物画展”今天(2024.12.20)开展!地点在辽宁省博物馆三楼22号展厅。</p><p class="ql-block">此次展出的这些作品既是历史的记录,也是艺术的珍藏,更是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展览的每一幅画作,都在向人们讲述着过去的故事,传承着古代文化的精髓。</p><p class="ql-block">我早早赶到辽博,也加入长长的首批观众队伍,今天看展无解说,全凭观看和自悟。</p> <p class="ql-block">解释“丰神有仪”?</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丰神</b>雅淡,识量宽和”、</p><p class="ql-block">“婉婉<b style="color:rgb(237, 35, 8);">有仪</b>,柔静以和”</p><p class="ql-block">这些美好的词汇分别表现了古人对男子和女子美好形象的赞美。“丰神”展现神采饱满的气质,“有仪”彰显端庄优雅的举止,“<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丰神有仪</b>”凝练了中国人物画追求的至高境界。</p> 此次展览择选不同题材种类的精品佳作,将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文人仕女、道释仙佛等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展示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多姿面貌和丰富内涵。<div>让我们一同跨越时空,领略“丰神有仪”的古代人物画风采,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独特魅力。</div> <p class="ql-block">网红印章打卡</p> <p class="ql-block">展览中有7件套展品为首次展出:</p><p class="ql-block">1.清 佚名 济公传图册</p><p class="ql-block">2.明 汪少川 习训像图页</p><p class="ql-block">3.清 佚名 杨清端公画像轴</p><p class="ql-block">4.明 佚名 李祯画像图轴</p><p class="ql-block">5.明 佚名 蓝色道袍儒士容像图轴</p><p class="ql-block">6.清 佚名 石青色吉服妇人容像图轴</p><p class="ql-block">7.清 李世倬 钟馗图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1, 51, 51);">第一单元——故实</b></p><p class="ql-block">……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b>盘桓而不能去</b>。——三国 曹植 《洛神赋》</p> <p class="ql-block">“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b style="color:rgb(237, 35, 8);">《洛神赋图》</b> ”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作品,是根据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而创作的。采用图文结合的连续式布局章法,如戏剧情节般地描写了曹植在返回封地的途中在洛水边与美丽的洛神相遇,互传情愫后却又因人神隔界,不得已而分离的爱情故事。</p><p class="ql-block">全卷分为三段:从洛水之滨遥望,继而洛神与曹植相遇缠绵悱恻;最终无可奈何,洛神离去,曹植哀思的情景,最动情的是两人相遇那一段。</p> <p class="ql-block">原《洛神赋图》现已失传,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辽博本是唯一画卷中书写有《洛神赋》赋文的,这种图文结合的绘画形式在魏晋时期就已比较普遍。如果感兴趣想深入了解,走进辽宁省博物馆一看究竟。</p> <b>【洛神赋图】</b>长图卷,请横看 —————————— <h3><b>【萧翼赚兰亭图<span style="color: inherit;">】宋代 佚名</span></b></h3><h3>画中内容为唐朝初年御史萧翼从僧辩才手中为唐太宗李世民赚取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的故事。描绘了书生装扮的御史萧翼两手拱于袖间,目光机敏,面容沉稳。盘膝坐在高背禅椅上的老僧满面皱纹,双眉紧锁,神情略显急迫。表现出萧翼与辩才各自的心思情绪。画面章法布局古朴,人物描画写实严谨,线条细劲均匀,虽然是宋代摹本,但保留了唐代人物画的面貌,是传世几卷摹本中绘画技巧最为高妙的一卷。</h3> <p class="ql-block">局部</p> <p class="ql-block">局部</p> <p class="ql-block">局部</p> <p class="ql-block">此画之所以珍贵,不仅是里面有个传世故事,还有就是画面左下角烹茶的情景,据说是最早记录烹茶的绘画。</p> <p class="ql-block"><b>《萧翼赚兰亭图》———古画的传世故事</b></p><p class="ql-block">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一群好友相聚在山阴的兰亭,曲水流觞,饮酒作诗。</p><p class="ql-block">王羲之带着些许醉意写下了一篇文章,就是名噪天下的《兰亭序》。这篇文章无论文笔还是书法都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p><p class="ql-block">你可能曾在博物馆或画册上看到过这件伟大的作品,不过,它们都不是王羲之的原作,而是后人的摹本。</p><p class="ql-block">原作去了哪儿呢?被唐太宗李世民带进了陵墓里。</p><p class="ql-block">李世民是王羲之的超级“粉丝”,太宗收集了大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但他还不满足,因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还不属于他。那么,他后来是怎样得到这件旷世名作的呢?《萧翼赚兰亭图》 就生动再现了这段曲折有趣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画中盘腿坐在藤椅上的僧人叫辩才,他的师傅智永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去逝之前,智永把祖上传下来的《兰亭序》交给了弟子辩才。唐太宗打听到了这件宝物的下落,多次派人去跟辩才谈判。皇帝不停地抬高价码,和尚却只是摇头。辩才死活不承认《兰亭序》在自己手里,李世民呢,顶着盛世明君的帽子,当然不能明抢。谈判谈不拢,只能来阴的。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落在了御史萧翼的身上。萧翼跟唐太宗要了几幅王羲之的真迹,然后乔装成书生模样,跑到辩才的寺庙里“潜伏”下来。在《萧翼赚兰亭图》中,最右侧坐在石凳上的那位就是萧翼。他天天和辩才在一起谈经论史、下棋品画,赢得了老和尚的信任。有一天,萧翼把手头几件王羲之的书法拿给辦才看,让他鉴定一下。辩才告诉他真迹是真迹,不过并非王羲之最好的作品。萧翼感叹说,他当然知道王義之最棒的作品是《兰亭序》,可惜不知流落何方,看不到啊。这显然是激将法,辩才却上了套。他从房梁上洞中把《兰亭序》取出来,向萧翼夸耀。萧翼仔细察看了一番,果为真迹。只见他脸色一变,迅即将其纳入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太宗 “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但悔之已迟。</p><p class="ql-block">成功取帖的萧翼受到了李世民的加官重赏,辩才却积郁成疾一年后就圆寂了。这个颇为有趣的故事被记录在了何延之的《兰亭始末记》里,也成为了宫廷画师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的创作来源。这幅画是唐太宗的御用画师阎立本绘制的,原作已经遗失,收藏在辽宁省博物馆北宋时的摹本。</p><p class="ql-block">有人对作者的身份表示怀疑。唐太宗是用很不厚道的手段把《兰亭序》骗来的,阎立本作为他的臣子,怎么敢以绘画的方式记录这件事呢?其实,唐代人未必觉得这种行为有什么不体面 拥有国家的文化财富不仅是皇帝的特权,甚至是他的责任。“萧翼赚兰亭”是为了实现正当目的的权宜之计。</p><p class="ql-block">唐太宗对王羲之的这件作品爱不释手。当时既没有照相机,也没有复印机,他就命手下最厉害的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等人用临摹的方式制作了好几份副本,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兰亭序》。</p><p class="ql-block">唐太宗驾崩前,用极其恳切的口吻对太子说:“我想向你求一件东西,你要真是个孝子,就请答应我。”太子一边哽咽流泪边点头。太宗说:“你就让我把我最喜欢的《兰亭序》带走吧。”父亲最后的心愿当然要满足,于是《兰亭序》便伴随着唐太宗长眠于陵墓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归去来兮辞图】</b>明代 马轼 李在 夏芷 </p><p class="ql-block">此卷为三位明代浙派著名画家依据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内容合作而成。每幅画面都独立成篇,又相互关联,生动地描绘了主人公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画中陶渊明的形象被刻画得既有文人雅士的风度,又有隐逸士人的意趣,形神兼备。</p> <p class="ql-block"><b>《归去来兮辞》</b>———或许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辞职宣言,</p><p class="ql-block">陶渊明(365-427),东晋辞赋家,受儒家和道家思想影响,有“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志趣。他曾任江州祭酒等职,因不满当时官场的黑暗和门阀制度,弃职不再出仕。归隐后,他与夫人志同道合,安贫乐贱,以农耕、诗酒为乐。他创作了大量田园诗,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经典之作。陶渊明出仕为官后深感自己心为形役,违背了自然本性。他决意回归田园,在归途中急切盼望早日到家。归家后,看到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内心满是喜悦,虽居陋室却安然自得。他以琴书消忧,参与田间劳作,感受着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归去来兮辞》文中,陶渊明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他认为不必为富贵而奔波,也不奢求得道升仙,而是顺应自然,乐天安命,享受着田园生活的宁静与自在。《归去来兮辞》犹如一曲清新的田园牧歌,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和启迪。</p> <p class="ql-block">————————</p> <b>《济公传》</b>小说主人公原名李修缘,南宋时浙江天台人,青年时出家灵隐寺,法号道济,他不戒酒肉,伴狂似颠,故称济颠,他外表疯癫,却内心善良、智慧过人、神通广大,具有未卜先知,起死回生等神奇法力。通过济公的故事,表达了对正义,善良的赞美,对邪恶、贪婪的批判,具有一定的道德教化意义。<br><br> <h3></h3><h3><b>【济公传图册】</b>清代佚名</h3><div>此套图册是依据《济公传》小说情节内容所绘制的系列图画,现存17开,并非全本。图册中每幅都以独立的画面内容表现了小说中对应的情节,绘画技巧娴熟,色彩艳丽,笔墨造型生动,对小说情节进行直观的诠释和补充,为小说增添了艺术魅力。</div>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第二单元——高士</b></p><p class="ql-block">巨根盘亘几百尺,高干植立参天长。萧萧气清霜月白,云根桂子飘秋香。松陵<b style="color:rgb(237, 35, 8);">高士</b>风骨奇,洒然<b>临流傲沧浪</b>。油云委地墨欲滴,霾风拂雨炎天凉。酇留执策信秉钺,军中舞剑语激昂。幽林俯见皆朴樕,反视茂质独苍苍。——宋 李廌 《鼎足桧》</p> <b>【松泉高士图】元代 佚名</b><br>此图原为团扇面,后装裱成页。画中绘苍松曲折遒劲,流泉汩汩,高士倚松而望,僮子捧琴于侧。裱页右上有清代收藏家梁清标题签“赵孟頫松泉高士”。此图笔墨秀润,逸趣清旷,绘画风格与赵孟頫略有差别,山坡石岩的皴法与元代名画家盛懋的笔墨韵味和赋色晕染之法多有共通,具有元代绘画特点。乾隆皇帝御笔诗题:依树凭流徙倚时,奚僮恰看抱琴随。谓僮不必开囊抚,松韵泉声自谱之。 <p class="ql-block">———————————</p> <h3><b>【竹林七贤图】</b> 明代 杜堇<br>杜堇(生卒年未详),字惧男,号柽居、古狂、青霞亭长等,丹徒(今江苏镇江)人。杜堇工诗文,善绘事,以人物画著称,其笔法精劲流畅,别具秀逸之态,被认为是当时画坛的白描高手。此卷绘七位士人于竹林丛树间相聚的情境。画中人物或策杖而行,或倚坐耳语,或把臂言谈,各具情态。背景中墨色浓淡不同的竹丛和盘屈多姿的树木及耸立的奇石营造出雅逸的空间景致。</h3> 局部 局部 局部 <p class="ql-block">———————————</p> <b>【饮仙图】明代 唐寅</b><div>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号六如居士,吴县(今苏州)人。唐寅出生于商人家庭,自幼聪明好学,诗文书画无一不精,被称为“江南第一才子”,是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明四家”之一。此卷是唐寅依据李公麟画作的临本,正如好友祝允明在题跋中所记“今唐居士能画其神情意态毕具,其用笔如晋人草书之法,无一点尘俗气,白描更难于设色,彼用心于古拙,此长卷亦非人之所及也”。画作中的人物形象洒脱不羁,线条流畅,有宋代李公麟白描画的韵味,也显示出画家临画时笔墨的放松自然和才情四溢。</div> <p class="ql-block">———————————</p> <h3></h3><h3><b>【捧梅图】 清代 黄慎</b></h3><div>黄慎(1687-1772),字恭寿,号瘿瓢,福建宁化人,寓居扬州,善画人物,草书笔法入画,以简驭繁,极富生活气息,为“扬州画派”代表画家之一。图绘一老者双手捧瓶梅,凝神观赏。老者袍服的笔墨率意酣畅,浓淡相宜,上下帽靴处的重墨色与白袍对比鲜明。五官眉眼笔简意赅,神形毕肖。画作体现了黄慎以草法入画的人物画特色。</div> <p class="ql-block">———————————</p> <div class="cps-upload-file"><div contenteditable="true" class="edit-container media-inner-editor top"><h3></h3><h3><b>【松下抚琴图】 清代 王素</b></h3><h3>王素(1794-1877),字小梅,晚号逊之,扬州人,晚清画家。王素幼师鲍芥田,又多临华喦画作,凡人物、花鸟、走兽、虫鱼,无不入妙。亦工书法、篆刻。画面中月色朦胧,人物于山泉岩松之间盘膝抚琴,意态闲雅。岩松之上有猿猴攀附,似聆听琴音。画作中山岩流水的笔墨简率写意,人物的勾勒则精审细致,将人物凝望流水,指间拨弄琴弦的神采动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古人以琴音涤心,讲求中正平和,宁静致远,通过抚琴涵养心灵,感悟人生。</h3></div></div> <p class="ql-block">———————————</p> <h3></h3><h3><b>【名山读书图】 清代 沈宗骞</b></h3><div>沈宗骞(1736-1820),字熙远,号芥舟、研湾老圃等,清代书画家、理论家,浙江乌程(今湖州)人。山水画学元人及董其昌,擅长人物写真,名重一时。画中绘山峦隽秀,长松茂林,笔墨温润华滋。山林书斋中一文士于桌案书帙前静观山溪淙淙,人物刻画则极尽细致传神,从中可以看到沈宗骞人物画的不凡之处。</div> 局部 <p class="ql-block">———————————</p> <h3></h3><h3><b>【瀹茗图】 清代 任颐</b></h3><div>任颐(1840-1895),初名润,字小楼、伯年,浙江绍兴人,以职业画家身份寓居上海。任氏绘画兼善各种题材,融汇民间及传统文人画,还吸收了西画速写、设色诸法,形成多姿多彩、新颖生动的独特画风。瀹(yuè)茗,即煮茶品饮。古人通过茶表达敬意、陶冶情操、激发灵感。瀹茗体现了中国人对精致生活的追求,对和谐人际关系的期望,也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瀹茗图》中所绘人物形象高古、神采生动,线条勾勒极富节奏和韵律,设色赋彩鲜亮透澈,显示出海派绘画的艺术特色。</div> 局部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第三单元——仕女</b></p><p class="ql-block">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b>闲花淡淡春</b>。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宋 张先 《醉垂鞭·双蝶绣罗裙》</p> <h3><b>明 佚名 【宫装仕女图轴】</b></h3><div><b>宫装仕女图</b>画面绘雕栏玉砌的廊院中,一位雍容仕女正在整理发簪,身旁侍从体量略小,神态恭谨。湖石、芭蕉、竹枝及盛开的萱花衬托出仕女的恬淡闲雅。画作中线条细劲柔丽,赋色明快,人物描绘的极为细腻,显示出画家非凡的画技。画面左下角有元代赵孟頫伪款,但绘画风格已具明代特点。<b><br></b></div> <p class="ql-block">———————————</p> <h3></h3><h3><b>明 佚名 【琵琶仕女图轴】</b></h3><div><b>琵琶仕女图 </b>明代 佚名 画面绘一仕女侧立怀抱琵琶,神情端庄,似为演奏做准备。人物发髻浓密,缀有钗饰,脸庞圆润,线条柔丽,鼻尖及下颌敷有白粉。服饰线条以写意法绘出,运笔爽利有韵致。画面无作者署款,唯右下角有明代画家唐寅“六如居士”伪印一方,其绘画风格与唐寅仕女画确有共通之处。</div> <p class="ql-block">———————————</p> <h3><b>明 陈洪绶 【仕女图轴】</b></h3>陈洪绶(1599-1652),字章侯,号老莲、悔迟,诸暨人,明末画家。工诗擅画,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精。其画初受蓝瑛影响,后广泛临学古人,并大胆创新,所作人物形象古拙,擅用夸张变形手法,独树一帜。图绘三位女子漫步情景。女子的面容、装束以淡墨勾勒,笔法细致精到,设色清新淡雅。陈洪绶的人物画以生动传神为旨要,既有文人画的审美品位,又不失民间绘画的通俗性,其独特的画风为晚明画坛注入了一股新活力。 <h3><br></h3> <p class="ql-block">———————————</p> <h3></h3><h3><b>【蕉石仕女图】清代 潘恭寿</b></h3><div>潘恭寿(1741-1794),字慎夫,号莲巢,别号莲居士等,丹徒(今江苏镇江)人。潘恭寿是丹徒画派创始人,少时自学绘画,书法家王文治授以书家用笔之法,画技益长。其山水画参法吴门诸家,林峦苍逸,秀绝一时,人物、仕女、竹石亦秀韵不俗。此作以纤柔之笔绘仕女拈花立于湖石、芭蕉之侧,笔墨简洁,设色清雅。潘恭寿画作少有落款,其画时得王文治题,人称“潘画王题”,世尤宝之。此作就有“淡墨探花”之称的书法家王文治题记,与潘恭寿画相得益彰。</div> <p class="ql-block">———————————</p> <h3></h3><h3><b>【洛神图】 清代 朱时翔</b></h3><div>朱时翔,生卒事迹未详。图中所绘洛神端庄婀娜,飘逸的衣带和跃动的浪花表现出洛神“凌波微步”的丰姿。画家以纤细绵韧的白描线条绘就人物,墨色轻灵的浪花也衬托出人物的娴静优雅,绝尘出世。画上作者以小楷书《洛神赋》全文。</div> <p class="ql-block">———————————</p> <h3></h3><h3><b>【赏梅仕女图】清代任颐</b></h3><div>任颐(1840-1895),初名润,字小楼、伯年,浙江绍兴人,以职业画家身份寓居上海。任氏绘画兼善各种题材,融汇民间及传统文人画,还吸收了西画速写、设色诸法,形成多姿多彩、新颖生动的独特画风。画作以写意法描绘了仕女观梅的情景。清晚期文人画家喜欢用衬景烘托人物,此作以梅花映衬仕女的容颜气质。画面中罗帐留白,与仕女的清雅淡妆以及梅花笔墨的繁复点染形成对比,章法独特。</div>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第四单元——写真</b></p><p class="ql-block">召得<b>丹青绝世工</b>,写真与身真相同。忽然相对两不语,疑是妆成来镜中。岂期人愿天不违,云輧却驻从山归。画图封裹寄箱箧,洞房艳艳生光辉。良人翻作东飞翼,却遣江头问消息。经年不得一封书,翠幕云屏绕空壁。——唐 李涉 《寄荆娘写真》</p> <h3><b>【习训小像】明代 汪少川</b></h3>汪少川,生卒年事迹未详,明代万历年间人,精擅人物画。此件人物小像画幅虽小,但刻画精细,人物的气质面貌栩栩如生。这一时期的写真人物画采取以墨线为基础,先勾绘外形面貌,然后敷色、晕染,再细笔勾勒描画,将面部的骨骼部位、肌肉起伏以及皮肤色泽等充分表现出来,在形貌毕现的基础上达到以形写神的画像追求。此件《习训小像》正是明代后期人物写真绘画的典型面貌。 ———————————— <h3></h3><h3><b>【古松流泉图】 清代 张伯龙</b></h3><div>张伯龙,清康熙年间人,字慈长,永定诸生,擅长绘画,曾为康熙皇帝进献画作,荣光一时。其子张士英承继画风,精于山水、花鸟画,且能绘河道地理图。此图卷于溪泉松林间绘清康熙年间,宜兴的储右文、储大文、储在文、储郁文、储雄文五兄弟先后进士及第,被誉为“五凤齐飞”。其父储方庆、叔父储善庆也同为康熙六年(1667年)进士。储氏父子一门科甲鼎盛,均为进士,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极为罕见,被传为美谈。</div> ———————————— <h3></h3><h3><b>【我我图】清代 阙岚</b></h3><div>阙岚(1758-1844),字雯山,一作文山,号晴峰,安徽桐城人。阙岚画承家学,山水花鸟兼能,精擅写真,又工小楷,是清代后期少见的全能画家之一。此作为阙岚自画小像。画中人以站立姿态右手执铜镜,正细细审视镜中的自己。画作尺幅虽小,但人物刻画细腻,表情生动传神。作者通过自题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知音的渴望,也表达了对自我认知的坦诚和对人生责任的担当。</div> ———————————— <h3></h3><h3><b>【玫园行乐图】 清代 尤诏等人合作</b></h3><div>尤诏,字伯宣,号柏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写真得陆春畦秘法,秀骨天成,时誉“吴中写真第一名手”。《玫园行乐图》创作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尤诏写像,奚冈、张崟等补景。画中人物造型准确生动,坡石草木繁简合度,虽为多人合作,却似一人妙笔。像主玫园青衫布履,执扇按膝,悠然独坐于石上,神态闲逸。画中肖像、景物、题咏交相辉映,全方位地展现了像主玫园的雅情逸致与交游过往。</div> ———————————— <h3></h3><h3><b>【纪恩图】清代 张伯龙</b></h3>张伯龙,清康熙年间人,字慈长,永定诸生,擅长绘画,曾为康熙皇帝进献画作,荣光一时。其子张士英承继画风,精于山水、花鸟画,且能绘河道地理图。《纪恩图》所绘人物为康熙年间居庸关守将杨铸。杨铸的祖父杨捷官昭武将军,光禄大夫,兼太子太保,参加了平三藩、收台湾、征准噶尔等重要战事,功勋卓著。康熙五十三年(1714),杨铸随从皇帝到避暑山庄受到恩赏,钦命他在御苑中乘舟赏荷,画家张伯龙根据这一场景绘成此图。 局部 ———————————— <h3></h3><h3><b>【杨清端公画像】 清代 佚名</b></h3>此图绘清代康熙年间的大臣杨宗仁画像。杨宗仁(1661-1725),字天爵,汉军正白旗人,监生,初授湖广慈利知县,之后迁任浙江按察使、广东巡抚等职。雍正即位后,授湖广总督,加太子少傅,卒于任,谥清端。画中人物身着官服,面貌和善,步态从容,似正倾听两位属员的交谈。人物画法细腻严谨,敷色晕染一丝不苟,生动传神,非俗手能为。画卷上方有雍正皇帝御题,赞扬了杨宗仁的功绩和品行操守,并激励后人。 局部 ———————————— <h3></h3><h3><b>【里堂行乐图】 清代 张四教</b></h3><div>张四教(生卒年未详),清代乾隆时期人,本名源,字宣传,号石民,陕西临潼人,以业盐占籍甘泉(今江苏扬州)。张四教家藏有法书、名画,善翰墨,精于画山水、人物、花鸟,得华喦亲授画艺,画风似华喦,几可乱真。画中人物面容清癯,目光明朗,手持羽扇,侧置古琴,苍松流泉间怡然自得。人物刻画精细传神,山水景致以写意笔墨衬托,营造出雅逸出尘的境界。</div> ———————————— <h3></h3><h3><b>【李祯像】 明代 佚名</b></h3><h3>画像中人物头戴乌纱,身着团领云纹绯袍。依据画像上方像赞可知此画像为明代御史李祯。李祯,字维卿,号克庵,安化(今甘肃庆阳)人,明代隆庆年间进士,初任高平县知县,后任御史。万历初年,因向皇帝直言上书,入诏狱,其后相继调迁为礼部主事、兵部左侍郎、南京刑部尚书。画像神情端严,服饰鲜明,是较为典型的明人容像。</h3> ———————————— <h3></h3><h3><b>【蓝色道服儒士容像】 明代 佚名</b></h3><h3>画像中男性身穿蓝色道服,坐姿端稳,面容丰隆,目光平和。明清时期民间祖容像的绘制方式以“淡墨霸定”、“底粉薄笼”为主,是先以淡墨勾勒出面部轮廓及五官结构,用淡彩层层推进,注重面部的气色表现,五官部位用胭脂混合淡墨晕染,局部再精细渲染,使面部产生一种肤色感而又不脱离笔法的灵活运用,这种“江南法”也是明代江南地区祖容像的特点。</h3> ———————————— <h3><b>石青色吉服妇人容像图轴</b></h3>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第五单元——释道</b></p><p class="ql-block">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b>飞鸿踏雪泥</b>。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宋 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p> <p class="ql-block"><b>【法界源流图</b>】清代 黎明</p><p class="ql-block">黎明(生卒年未详),清代乾隆时宫廷画家,擅长人物画。《法界源流图》又名《千佛图》,宫廷画家黎明奉乾隆皇帝之命摹画。《法界源流图》堪称佛教图像的“百科全书”。图像细分为九部分内容:护法天王与神龙八部;观世音;佛陀;菩萨与佛母;十八罗汉;禅宗六祖;药师琉璃光佛;护法神;帝释、梵王和舍利宝塔。全卷长16米共绘制典故98组,千手观音、财神、形态各异的十八罗汉、神像630多尊,每一尊都有一重福佑,以及龙凤虎狮等吉祥神兽50多种,其中亭台楼阁、山水花草穿插期间,展现了富贵吉祥、福寿安康的美景。</p><p class="ql-block">这幅长卷被誉为世界佛教文化和绘画领域里的无价之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长卷中间位置是释迦牟尼佛</p> ———————————— <b>钟馗</b>在中国民间传说中能捉鬼驱邪,被道教纳入神仙体系,称驱魔帝君或镇宅真君等。相传钟馗为终南山人,与妹妹相依为命,少时便才华出众,正直不阿。唐武德年间,他赴京应试,因相貌丑陋落选,激愤撞殿阶而死,皇帝赐红官袍安葬。之后,唐玄宗梦见钟馗捉鬼,梦醒后即刻病愈,于是唐玄宗命吴道子将梦中钟馗捉鬼情景图画,悬于宫中以避邪镇妖。从此,钟馗捉鬼之神的地位逐渐确立。钟馗作为道教神仙、民间传说人物乃至文艺创作中的形象,被赋予正义英勇、驱邪避灾和祈福纳福等象征意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h3></h3><h3><b>【钟馗图册】清代李世倬</b></h3><div>李世倬(1687-1770),字天章,一字汉章,号穀斋,别号十石居士等,祖籍辽宁铁岭,隶籍正蓝旗汉军,是著名画家高其佩的外甥。李世倬官太常寺卿等职,故后世称之为“李太常”。工画,山水、人物、花卉俱臻其妙。人物画取法宋李公麟白描,笔法秀俊。幼学其舅高其佩指头画法,亦精擅指画。图册以白描法分别绘制道教中镇宅驱魔的钟馗辟邪除灾、镇宅纳福、出行饮酒等画面,笔法精炼细腻,钟馗形象生动传神。李世倬笔下的钟馗形象更加多样化,不仅保留了钟馗驱邪的传统事迹形象,也融入了画家个人的理解和创新,绘画风格独树一帜。</div> ———————————— <h3><b>【指画观音变相图】</b></h3> <h3><b><font color="#ed2308">情感共鸣</font></b></h3><h3>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人物精神气质的传神表现和深刻把握,无论是线条勾勒还是色彩运用,都力求达到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它不仅反映了社会历史、风俗习惯和审美观念,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生、道德、理想、信仰的思考和追求。</h3> <p class="ql-block">站在一幅幅画作前,我能感受到古人作画时的情感与心境。画中的人物或喜或悲、或忧或乐,他们的神情姿态仿佛在诉说着各自的故事,引发了我内心的共鸣,我领略了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激发了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之情。</p><p class="ql-block"><br></p> 未 完 待 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