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月某日凌晨,急促的电话铃声,将我从睡梦中唤醒,远在老家的表弟告诉我,我的姨走了。挂断电话后,我的心就像被掏空似得,悲痛地说不出话,静静站在窗前,望着黎明前的天空,止不住地流泪。爱人默默地站在我的身边,安慰我。</p><p class="ql-block"> 妈妈的亲人少,外爷和外婆只生养她们两姊妹。人常说“姨姨怀里比母”,这话一点不假,姨待我们就像自家孩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粮食定量供应,每家的口粮都不富裕,我们很少在外吃饭,也只有到姨家,每次去都要留下来,即使我们吃过,姨也要给我们盛半碗饭。</p><p class="ql-block"> 姨的一生可以概括为“两头幸福中年艰难”。她一九四六年在上海出生时,外爷已是某商号的三掌柜,该商号在全国设有许多分号。当年外婆在老家生下妈妈,太姥姥坚持把妈妈留在身边,妈妈在老家长大,每年只能等到,外爷和外婆探亲时,才能短暂相聚。姨从一出生,就一直跟着外爷和外婆,外爷喊姨时,只叫名字的其中一个字,后面再多带个“娃”,外爷喊妈妈时,是会叫全名。</p><p class="ql-block"> 妈妈说,在姨没出生前,外爷和外婆每年回家探亲,都是先到西安,处理好西安分号的公务,才返回老家。</p><p class="ql-block"> 外爷和外婆每次出发前,都要告知行程,并算好时间,让太姥姥和妈妈赶往,陇海铁路的莲花寺站,和他们会合,一起到西安。但太姥姥坐轿车都晕车,每次走到石槽,都吐得走不成。这时候太姥姥,就要到附近,她的外婆家休息,第二天再坐着返回的轿车,回到家。妈妈说,每次这个时候,她都很矛盾,既不忍心扔下她的外婆,又想早点见到她的爸妈,太姥姥看到妈妈纠结的样子,都会劝她继续赶路,不要耽误和外婆的约定。</p><p class="ql-block"> 妈妈说,姨出生时她快十岁了。她第一次见到姨,姨有几个月大,还是在火车上。当时姨哭闹得厉害,外爷和外婆怎么也哄不下,等到了西安住处,给姨洗澡时,才发现姨的脖子周围全是煤渣,脖子处的皮肤都红了。原来在他们坐的火车的顶上,有难民爬在上面,不能关窗户,蒸汽机车的煤渣就吹到了车厢里。</p><p class="ql-block"> 妈妈说,给姨洗澡换了衣服,姨停止哭闹,这时她才看清了她妹妹,她没见过这么好看的小孩。妈妈每次讲到这里,都会用很多形容词、程度副词、排比句,我能感觉到,妈妈是真心地爱妹妹,这可能就是血脉相通吧。</p><p class="ql-block"> 姨的幸福童年,是那么地短暂。在她不到五岁时,外婆的离世,给姨留下了深深地阴影,那是姨最不能触碰的伤心处。她亲眼目睹了外婆的离世,外爷的悲痛欲绝,家人偶尔提起,姨就哭得说不了一句完整话。</p><p class="ql-block"> 外婆去世后,外爷带着姨,将外婆的棺木,运回老家安葬,从此,外爷和姨留在老家生活。外爷留在上海商号的东西,还是在“文革”初期,去上海办理的托运,运回了老家。</p><p class="ql-block"> 妈妈说,当年外爷带着姨回来时,可能是长途奔波太辛劳,姨和以前判若两人,头发凌乱,衣服也是脏的,还是太姥姥的姐妹,将姨从大太姥姥的后门领回家,等洗头洗澡后,换上干净衣服,才让姨从大门出去。</p><p class="ql-block"> 过去外爷在老家的房产,是太姥姥看管,解放初期,太姥姥戴上了地主分子帽子,被赶出了老宅,她看管的女儿女婿的房产,也被一起没收,为此,太姥姥自责得不行,她认为是她没有解释清楚,才没有保住女婿的房产。但外爷没有说过一句,埋怨太姥姥的话。安葬完外婆后,外爷和姨就借住公房,每月付房费。</p><p class="ql-block"> 但无论日子怎么艰难,外爷都没让姨离开过他。外婆在世时,把外爷照顾得很好,那时外爷只会做一种饭,就是将青菜和面粉,用清水搅拌成稠糊状,用筷子一点一点下到锅里,汤汤水水倒也热乎。现在没有外婆,外爷和姨吃饭就成了问题。</p><p class="ql-block"> 太姥姥看外爷自理能力太差,又一次次地回绝了,上门提亲的人,就劝外爷再找个人,照料他的生活。外爷对太姥姥说,以后再不要提这个话题,他不会考虑的。为了不让亲人们,再为他们父女两人操心,外爷既当爹又当娘地,学着他过去从没干过的家务活。</p><p class="ql-block"> 姨在外爷的精心呵护下长大,性格活波开朗,学业成绩优秀,且多才多艺。有一次,在县剧院汇演时,姨扮演的李铁梅,扮相俊,气质佳,嗓音洪亮,让姨夫一见钟情。</p><p class="ql-block"> 姨夫家原在黄河沿岸,修三门峡水利工程时,作为移民全家迁往临县蒲城,姨夫很小的时候,母亲去世,他和继母关系紧张。姨夫认识姨的时候,他在我们县城工作,和家来往不多。</p><p class="ql-block"> 两个苦命的孩子同病相怜,走到了一起。姨婚后,还是和外爷一起生活,有了大表弟后,外爷特别开心,出生当天就去报了户口,还让大表弟随了自己的姓。虽说姨结婚前,姨夫答应孩子随外爷姓,但头胎孩子是个男孩,他就有点想法,外爷看出姨夫有点不太高兴,以外爷的涵养,没有说任何埋怨的话,又把大表弟的姓改了。</p><p class="ql-block"> 姨后来又生了二表弟、三表弟。三表弟出生后,姨既有学校的工作,又要照顾一家老小的生活,身体有点吃不消,就把三表弟送往蒲城,让姨夫的继母帮忙照管。姨这样安排,也有点想让姨夫,和家里缓和关系的考虑。事实上,姨夫的继母对三表弟特别好,非常有耐心,吃的穿的都很周全,还专门为孩子买了一只奶羊。</p><p class="ql-block"> 三表弟在蒲城那一段时间,姨和姨夫周末,经常骑自行车回家看孩子,有一次,姨刚出了县城,在宝塔的北边摔倒在,新铺的柏油路上,回家换了衣服,又赶往蒲城看孩子。等三表弟两岁多,姨又把他带回到身边。</p><p class="ql-block"> 天有不测风云,在姨三十五岁那年,姨夫在上班时,突发脑溢血,送往医院也没抢救过来。看着姨夫灵前跪着的三个孩子,外爷止不住地流泪,妈妈说,她都不敢想,姨以后的日子怎么过。</p><p class="ql-block"> 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姨在幼年丧母,又中年丧夫,这接连的打击,让姨变得更加坚强。姨夫去世后,有热心人给姨介绍了,条件比较好的对象,建议她再往前走一步,但姨都没答应。姨说,她上有年迈的父亲,下有三个未成年的孩子,肩上的担子重,不能只为自己着想。</p><p class="ql-block"> 也就从那时起,姨的性格有了变化,对外变得更泼辣了,言语举止间也刚强了许多。但和外爷、妈妈相处时,仍是风趣幽默。</p><p class="ql-block"> 老家的人都敬重外爷的人品,外爷走到那里,亲戚们总会挽留用餐,但外爷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所以平时很少串门。有一次,有个友人非要拉上外爷,走共同的亲戚,亲戚一看外爷来了,赶快去厨房准备饭菜,外爷说什么都要走,亲戚一再挽留,外爷就很不好意思地,留下来吃饭。</p><p class="ql-block"> 韭菜鸡蛋馅的素饺子端上桌,外爷拿起筷子,吃一个心里数一个,等吃完第六个,就放下筷子,亲戚劝说多吃几个,外爷再没吃。回到家,外爷给妈妈和姨说,今天的饺子还挺香的,妈妈和姨就逗外爷,怎么不多吃几个,外爷说,开始说了不吃,后来又说了,要吃最多只吃六个,人不能说话不算数,妈妈和姨笑了,外爷也笑了。</p><p class="ql-block"> 姨性格开朗朋友多,有时出门办事,一路打招呼,外爷担心姨,说话耽误时间,就给表弟们说“如果你妈说话时间长了,你们就在旁边踏步走”,这个约定只有家人知道,有一次,姨刚和朋友打完招呼,表弟们就把手甩得高高的,一二一踏步走,朋友对姨说,你家孩子挺爱运动的。姨后来,笑着给我们讲这事,我们笑得前仰后合。</p><p class="ql-block"> 姨是有大智慧的人,平时爱说爱笑,但大事不马虎,尤其是在教育孩子方面,做得非常好。三个表弟虽然在单亲家庭长大,但个个性格开朗,学习和工作都很优秀,而且特别懂事。</p><p class="ql-block"> 大表弟毕业于上海戏曲学院,工作中虚心向前辈们请教,刻苦钻研业务,在专业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特别是导演的秦腔《司马迁》,从构思编写剧本,到谱曲唱腔修改,再到培养秦腔新秀,挑选年轻演员担当重任,倾注了几年的心血。功夫不负有心人,《司马迁》进京汇演,取得一致好评,并获陕西省“文华奖”。</p><p class="ql-block"> 二表弟在老家上班,和姨一起生活。为了照顾好姨,多年来,尽量减少应酬和聚会,一下班就回家。近年来,姨有高血压后遗症,行动不太方便,他就买了可以带人的电动车,休息时间陪姨在周边转,老家新修的高铁站、同州湖、南湖等地方,姨转了一次又一次,姨想去那里,二表弟就带到那里。</p><p class="ql-block"> 三表弟对姨也细心,姨到西安看病,或者大表弟接姨来西安看新戏,他都陪同左右,西安易俗社看戏走楼梯,姨行动不方便,当时已近不惑之年的三表弟,把姨背上背下,看着让人感动。</p><p class="ql-block"> 姨这辈子做得最英明的是,娶了三个好儿媳妇。大表弟媳妇有文化有涵养,里里外外一把手,为了支持大表弟创作,包揽全部家务,工作也不逊色,还是大国企系统的“二十大”代表。为了防止老人老年痴呆,她以向姨讨教厨艺为名,让姨动脑子,教她老家菜品,姨觉得她还有用,开心的不得了。</p><p class="ql-block"> 二表弟媳妇,不笑不说话,把姨照顾得非常好,她一个人给姨洗澡,换衣服,近几年姨躺在床上,她就再没上班,专职伺候姨,姨身上没有一点点褥疮,房间里没有一点点异味。</p><p class="ql-block"> 三表弟媳妇也没得说,看着她大嫂在医院,下楼梯踏空摔倒,腿肿的像面包,就搀扶让大嫂坐下,和三表弟一起,穿梭在各科室,带着姨做各种检查,没有任何怨言。</p><p class="ql-block"> 《人世间》里说,孝分为两种:养口体、养心智。伺候在父母身边,照顾衣食住行,是养口体;远走高飞有所成就,让父母以此为荣是养心智。这两种孝,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姨的孩子们,做得都很好,大家庭很温暖。</p><p class="ql-block"> 姨不但把表弟们培养得好,也对我们倾注了心血。</p><p class="ql-block"> 姨最彪悍的一次,是保护我大姐。那是大姐刚生下孩子不久,临近春节前,她把孩子留给妈妈,自己去大姐夫家,给她公婆送过年的钱,刚好姨要走亲戚的地方,路过大姐婆家,她就骑着自行车捎着大姐。返回时,姨走到大姐夫家,发现大门紧闭,也叫不开门,她就喊大姐的名字,大姐听到姨的声音,就喊“救命”。</p><p class="ql-block"> 原来大姐送钱时,公公说,怎么只给了家人过年的钱,没给爷爷过三年的钱,大姐说,有了孩子花销大,孩子要吃奶粉。她公公不听这些,就说留下钱可以走,不给钱就别想出门,争执了很久,大姐也拿不出钱,她公公就让大姐夫的妹妹们,把大姐往自家院子后边的井边拉扯,大姐说“你们这样做,我男人给你们要人怎么办?”,她公公说“有啥不好说的,就说你想不开,自己跳的井”。</p><p class="ql-block"> 这时刚好姨返回来接大姐,听到了大姐的呼救声,姨一脚踹开了大门,快步走到大姐身边,说“今天她妈没在,我就代表她妈,谁敢要我孩子的命,我就先让他孩子陪葬”,随即飞出一脚,要不是躲闪快,就差点踢到大姐夫家人,这阵仗一下镇住了所有人,如果没有姨,都不知会发生什么。</p><p class="ql-block"> 姨表面刚烈,其实内心特别善良。大姐的公公退休不久,就得了重病,后来婆婆的身体也不好,因为老人久病后,身上有股异味,加之孩子们都比较忙,所以两位老人盼着,能有亲人陪伴。妈妈和姨就劝大姐,孝顺孝顺说得多好,只有尽了孝,一切才会顺,后来大姐即出钱又出力,给公公婆婆看病,公公婆婆一再说,他们过去做得欠妥当。</p><p class="ql-block"> 姨不但帮大姐,也在我最落魄的时候,真心地陪伴我。那是我在老家第一次生产时,发生了难产,还差点丢了性命,婆家因为孩子没保住,就把我扔在医院,也不给送饭。当时临近春节,姨到公公单位去找他,公公打开他办公室的柜子,给姨说“你看我大米江米都有,她没生下孩子,我还要安排给她送饭?”,姨说“难道我家孩子,只是你家的生育机器,没生下孩子,就不给饭吃?”。</p><p class="ql-block"> 姨回家给妈妈叙述,妈妈说“人家公公正风光着,你不怕得罪人家吗?”,姨说“两国相战不杀来使,我怕他做什么?”,可能当时姨看到,我和别的产妇落差太大,心里难受才去找的公公,她是真心心疼我,我月子里的换洗衣服,也是姨亲手洗,是她和妈妈在我最艰难的时候,关心照顾我。</p><p class="ql-block"> 两年后,我在工作地生下孩子,回家探亲时,姨劝我“看到孩子的面子上,一河的水都塌了,尽量不想过去的事,人就没有一码跑到头的,谁能不受委屈?”。回头看,如果没有妈妈和姨的好话,也许我们两个走不到今天。</p><p class="ql-block"> 姨和外爷相依为命,外爷晚年时,外爷家族又提起过继的话题,外爷还是坚持,让姨养老送终。外爷一辈子都在保护着妻女,只怕任何决定伤害到,自己的亲人。</p><p class="ql-block"> 姨也有心结,外爷曾让大表弟,随过自己的姓。外爷晚年时,姨和外爷商量,让大表弟再把姓改回来。外爷说,女婿提出过异议,那就不改了,大表弟还是随姨夫的姓,就在二表弟的名字前,加了外爷的姓,这样的安排,外爷和姨再无任何遗憾。</p><p class="ql-block"> 姨走完了她七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临终前,她要求孩子们,把她葬在外爷外婆身边,孩子们随了她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姨走了,再也听不见姨朗朗的笑声,再也吃不上姨可口的饭菜,世上再无亲姨可叫。</p><p class="ql-block"> 我的姨,您一路走好!</p> <p class="ql-block">外婆和外爷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外爷年轻时</p> <p class="ql-block">姨和妈妈合影</p> <p class="ql-block">姨年轻时照片</p> <p class="ql-block">我们和外爷的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