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格致古社团队成员藏品 <p class="ql-block">借图:《元朝贵族生活画像》。了解元代贵族的生活,对于看懂这件元代文物很有帮助。</p><p class="ql-block">首先,元代贵族的服饰体现了民族融合的特点。他们穿着“质孙服”,这是一种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方便上马下马。贵族妇女常戴“罟罟冠”,穿宽大且长的袍子,有时需要婢女帮助拉着袍角。服饰的质地和色泽也用来区分等级,天子的质孙服有多个等级,以质地和色泽区分。</p><p class="ql-block">其次,他们的饮食文化十分丰富,他们享用的宫廷餐点十分丰盛,包括珍珠、玉簪、象牙等高档食材,并以烹饪技艺独特的糕点和甜食为主。此外,元代还开创了涮羊肉、煎饺等多种烹饪方式,面食成为人们的宠儿。</p><p class="ql-block">再次,元代贵族的住宅豪华壮丽,房间多,家具陈设精美。由于城市人口的影响,大都地价和租房费用上涨问题突出,贵族、官员和富豪的住宅规模宏大。</p><p class="ql-block">最后,贵族的娱乐活动丰富多样,包括狩猎、宴会和游园活动。他们喜欢进行狩猎活动,骑马、放鹰、射箭等,同时享受自然景色。宴会场面盛大,有丰盛的酒席、歌舞表演和烟花璀璨。</p><p class="ql-block">可见,贵族的生活是奢华的,他们在服饰、饮食、住宅和娱乐等方面都享有极高的标准,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有着天壤之别。</p> <p class="ql-block">这件文盘很好地诠释了元代的螺钿工艺,人物元人贵族装束,教练射箭习武,生动反映了元人尚武的民族性格和生活状态。背景中,树木逼真,亭台古朴,庭栏考究,是元代高贵阶层日常生活的生动写照。文盘轻盈,做工极其细致,螺钿细密,蛤蜊光彩色的晕染熠熠闪耀,十分精美,为元代工艺重器。本器来源:格致古社团队成员自日本国拍回。</p> <p class="ql-block">元代漆器工艺成就较大的是雕漆、犀皮、戗金、螺钿等,比南宋有了长足的进步。螺钿漆出于江西吉安庐陵县,漆坚而人物细致可爱。元代螺钿片薄,光彩闪耀,以铁锥刻划,精细密致,工匠萧震、刘良弼等均善此艺,自称铁笔。螺钿:又称螺甸、螺填、钿嵌、陷蚌、钿螺、坎螺以及罗钿等。</p> <p class="ql-block">螺钿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传统艺术瑰宝,是指用螺壳与海贝,主要是夜光贝,也称夜光蝾螺磨制成人物、花鸟、几何图形或文字等薄片,根据画面需要而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的总称。螺钿的“钿”字为镶嵌装饰之意。由于螺钿是一种天然之物,外观天生丽质,具有十分强烈的视觉效果,常作为传统装饰艺术,被广泛应用于漆器、家具、乐器、屏风、盒匣、盆碟、木雕以及有关的工艺品上。</p> <p class="ql-block">螺钿的历史非常悠久,相传起源于商代的漆器。20世纪80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在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发掘到不少西周嵌螺钿漆器,其中有1件漆器,上面的彩绘兽面凤鸟纹就采用了螺钿工艺,这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世界上最早的螺钿漆器之一。</p> <p class="ql-block">至唐代,螺钿工艺已达到相当成熟的地步,螺钿镜被誉为“中国最美的铜镜”,它们是将螺蚌贝壳雕刻成各种图案,按照原先的设计要求黏贴于素镜背面,然后研磨,最后再在螺钿上毛雕花纹。漆地多为黑色,螺钿为白色,黑白分明,精巧细致,颇为华美。尤其是铜镜漆背螺钿,更是这一时期的工艺瑰宝。</p> <p class="ql-block">明清两代用厚螺钿镶嵌家具等大件器物成为一种时尚,因厚螺钿色泽变化简单,宜镶嵌简洁明快的图案,具有粗犷洒脱的特点。而薄螺钿则多用于小巧精致的器皿,明清是螺钿漆器的兴盛时期,薄螺钿更为风靡,尤其是螺钿加金银片发展到了巅峰,技法更趋成熟,钿片更薄、更小,刻划更纤细,镶嵌更精美。</p><p class="ql-block">明代是古代漆器的发展和繁荣时期,当时出现了厚螺钿与薄螺钿作镶嵌并存的局面。清代呢,是螺钿家具达到高峰的时期,同时又受到清朝宫廷的青睐。有资料显示,乾隆三十六年(1771),两淮盐政李质颖进贡清廷就有“彩漆螺钿龙鸿福祥云宝座”等10余件扬州漆器螺钿家具,当时它们均存放在圆明园之中。</p> <p class="ql-block">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根据时人赘漫野叟在《庚申夷氛纪略》中的记载,圆明园“御内陈设珍宝、书籍、字画,御用服物,尽被搜括全空”。英国首席谈判代表额尔金在《额尔金勋爵的信件和日记》中描述了圆明园被抢掠的惨象,提到“劫掠和蹂躏这样一个地方,已够坏了,但更坏得多的是破毁。原来总值一百万镑的财产,我敢说五万镑也不值了”。由此可以推断,包括李质颖进贡的螺钿家具在内的圆明园珍贵文物,在英法联军的劫掠和破坏中遭受了极大的损失,很多可能被掠夺或毁坏。因此,这些螺钿家具很可能在英法联军侵华后被掠夺或毁于火灾之中。</p> <p class="ql-block">如今,螺钿工艺的传承面临多重挑战,包括市场需求减少、年轻一代对螺钿工艺的兴趣和认知不足,以及制作过程复杂耗时等问题。为了推动螺钿工艺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在创新设计上不断探索,结合现代审美和技术手段,创作出既具传统文化韵味又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