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埠-一个消失的津门古镇(副本)

喜洋洋

<p class="ql-block">  宜兴埠,一个建于宋末元初已有近八百年历史的津门古镇,曾经是:碧霞宫建筑群高大肃穆,香火旺盛,庙前两棵高近50米粗大的独木旗杆幡旗招展,串灯高悬,可称津门一景。围绕宫殿前后左右街道规划有序,近百座各具特色用秦砖汉瓦建筑成的古老民宅大院错落有致,气派美观。</p><p class="ql-block"> 古镇自古有重教兴学儒雅风气。启蒙教育在古镇深入人心,形式多样,历史久远。清代以来就有大户人家或一些家境殷实书香门户设私塾或家馆,如温、杨、林家等,並请高师任教。张伯苓之父张久庵、林少卿、高攀弟和高向明父子,以及张雨亭、高月峰等有名望的人士,都曾担任过教师。开辟新式教育是古镇追求进步文明的标帜。清末温世霖及其母徐肃静曾在自家开办过女子私塾,后创办“佩贞”私立女子学堂。温世霖于1906年在古镇创办了天津最早民立学校之一的天津县民立第五小学堂,那时全市只有6所,可想古镇教育之先进。1928年,时任天津督学温瀛士在碧霞宫后街,创建宜兴埠普育女学堂,后改为普育士范学校。由于古镇重视教育的影响,自明代就有林相芝榜中进士,白嘉谟中举人,清代有张久庵、温世霖、高攀弟等获秀才,民国有马啸山成名书法大家。追随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活动者温世霖、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张伯苓、严修、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家温朋久、国家总理温家宝等,都曾生活在古镇并接受过早期启蒙教育。少年时在古镇接受过教育,后学有所成并走出古镇活跃在新中国各条战线有成就的老一辈学者专家不胜枚举,如我国法学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人民大学教授林榕年、经通数国语言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戏曲文学家林松年、戏曲研究和现代京剧改革专家林柏年、铁路工程专家林兰生、人民大学教授杨学通、河北工业大学教授杨学涵、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天津大学教授杨学浚、东北财经大学教授杨学琪、化工专家苏宝琮、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温广义、中央戏曲学院教授温广鲤、北京中药大学教授苏宝刚等等。真可谓人文荟萃,教育兴盛。</p><p class="ql-block"> 举重等体育活动盛行。清道光年有温长溥获武进士、咸丰年有温长湘中武举人,温长湧中武状元,并建武状元府于温家大楼。民国年间先后建东、西、北拳房,并先后组建东、西、北少林会、蓝球、排球队等。</p><p class="ql-block"> 古镇曾是一个以小商业和加工性经营为主的地区,善于经营各种小商业可以说是古镇一大特色和传统。古镇商业店铺和各种加工性作坊遍布,半数以上居民从事商业买卖活动。农田主要集中在温、杨、苏等大户人家,种植人员多是外地到来的长工,少数本地人租种或临时性作些短工。古镇地理优越,陆路水路交通畅达。由于紧邻市区,古镇人在市内做工、经商者众多。清末宣统年间,天津开办的近代工业为数不多,以王伯辰为代表的有着实业救国雄心的古镇人,也曾开设有多家织染、地毯和织物等工厂,有些产品曾获国际大奖。</p><p class="ql-block"> 古镇环境优美。围绕古镇长约七八公里宛如聚宝盆状又酷似莲花状的护村围堤上,多少代古镇人栽植的各种乔權树木郁郁葱葱,如同镶嵌在古镇的绿色项链或绿色长廊。“庐舍阗集,村树葱茏”,这在道光二十六年《津门保甲图》中便记录下了当时古镇被绿树掩映下的村舍美景。有近百年历史占地近400亩的私家园林-温家花园,成为古镇的一颗绿色明珠。</p><p class="ql-block"> 镇域内沟渠纵横,水美田肥,农作物因地质不同种植品种多样。镇南有“南菜园“,靠西北有“西地园田”,北部及东部有稻田、麦田,再往北和东部较远地域均为大田和其他各种经济作物种植。真可谓:春来万亩肥田绿,秋到八方沃野金。</p><p class="ql-block"> 古镇人自古生活富裕讲究。大户人家自不必说,一般家庭大多有成员做些小买卖,都有一些“活钱”。吃喝方面从不吝啬,有“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之说。</p><p class="ql-block"> 古镇自古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以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诚音和祥音法鼓老会为代表的十几道民间花会,逢年过节为古镇增添了喜庆色彩。连市内好多人也都到这繁华古镇观灯赏会,好一幅“笙箫悦耳环街绕,花会腾狮遍镇游,旗展灯红人快乐,阑珊月色舞歌留”的热闹场面。</p><p class="ql-block"> 古镇居民讲卫生爱干净,穿戴讲究得体,各家各户窗明几净一尘不染,院落房舍整洁,加之绿植遍布,更显古镇典雅风韵。</p><p class="ql-block"> 建国后,经土地改革,私人土地被分配给贫、雇农等劳动者手中。再经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古镇走上了以农业为主工副业为辅的集体经济道路。从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到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使这个有几百年个体性经营占主体的商业重镇的“资本主义尾巴”被割掉。改革开放后,古镇市场经济意识得到焕发,多种经济成份在古镇迅速得到发展。</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古镇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得到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镇容镇貌规划建设长期滞后,古镇历史风貌没有得到保护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古镇在经历过外冦揉掠及战火烽烟,国民党军队的焚烧破坏,到土改、文革时期“破四旧”将大量古老遗迹的拆毁,再到唐山大地震震损以及民众不加保护胡乱改建,直到十几年前开始的旧村改造至今未果,七十多年无情风雨岁月的摧残,早已使这座名扬津门的古镇面目全非。</p><p class="ql-block"> 古镇消失了,于今的古镇宜兴埠也只剩下一个空名。她的古风古韵只有古镇人在梦里永久地去寻觅、去回忆……</p> <h3>这是座落在古老寺庙碧霞宫东侧的老房子。</h3> <h3>  这已经被拆而只剩下一面残破的墙壁,原是碧霞宫西侧吴家大院中一座二层小楼的建筑遗迹。这座大院连同毗邻的杨家大院中所有的古老而精美的房屋建筑都在文革中被拆除改建。残墙后的改建楼房原是一座建筑别致的古老平房院落。</h3> <h3>  这是古镇一棵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古树,幸存在吴家大院旧址。原在碧霞宫的院子中,有一颗比此树龄更长的古槐,树高且直又粗大,两人合抱不拢,文革中碧霞宫前殿建筑拆毁时不幸被伐。</h3> <h3>  这是碧霞宫后首局西胡同待拆的古院落,也是这条胡同和周围众多胡同中仅存至今的老建筑。</h3><h3> 在宫后街及宫后西大街曾座落有温家大院、杨家大院、冯家大院、姚家大院、阚家大院等许多民宅大院,还有及具历史保留价值的“公善首局”、火烧后翻建的“普育士范学校”校舍等建筑均在解放后拆除。姚家大院是旧村改造前保留较为完整的四合大院,但也未能幸免被毁。</h3> <h3>  这是座落阚家胡同在旧村改造中被拆的王家大院老房。此房前有一新道路横穿古镇,破肠而过。周围瓦砾中有旧时的杨家、王家、周家等大院。</h3> <h3>这是三条胡同口一座老建筑房顶一个别致的流水装置。</h3> <h3>  这是座落阚家胡同现存待拆的苏家古院房屋建筑及百年参天老树。</h3> <h3>这是温家胡同两处旧宅院及苍老的树木</h3> <h3>  这是座落宫西街保留至今待拆的几所古老的高大的青砖瓦舍,其院落已破碎不全,没了昔日的恢宏气派。</h3> <h3>这是古镇倪家胡同一处尚存待拆的古宅。</h3> <h3>  这是古镇西北处鸡鸭房胡同一座尚存待拆的古宅。</h3> <h3>  这些是镇中心北三、四条胡同几处残破的老建筑。</h3> <h3>  这是镇宫后街一处半壁残墙和一所老建筑。</h3> <h3>  这是古镇西局胡同的几处老房子。</h3> <h3>  这是扔在胡同里无人问津的石基座、石碾、门墩石等陈旧物。</h3> <h3>  上图是1936年绘制的天津全图中宜兴埠镇中心区图。</h3><h3> 解放后的1952年,以破除迷信为由,将有着近六百多年历史的碧霞宫中大殿和后大殿拆除,并利用所拆材料在碧霞宫后殿原址盖起一座小礼堂。宜兴埠于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建立I0个生产大队及陆续建有九十几个生产小队。这些大队和小队大多以民宅大院作为队部,有的大队或小队开办的副业厂也以那些古老大院为厂区,以那些古老房屋建筑为厂房。加之公社办公处所、公安派出所、卫生院、学校、文化站、图书馆、幼儿园、养老院、银行、邮电局、商业等公共场所,几乎将古镇有价值的古老遗存全部占用。而这些古老遗存院落及建筑,在破坏性使用数年后,在文革后期全部都被拆毁,重建成无观瞻美感的所谓新建筑。所能留存下来直到此次旧村改造之前的部分古老院落及建筑,都是因当时未交公并一直有人居住才幸运留存,但这些古老院落及建筑,其命运也在劫难逃,也将同古镇那些早已被毁古宅院落一样不复存在。</h3><h3> 1966年,那是令古镇人刻骨铭心的一个夏日,光绪二十七年重新立于碧霞宫前两根高近50米,下部直径在1米多,顶部直径在60公分左右,木质分别为珍贵楠木中铜梢和铁梢树种的旗杆被锯倒了。东侧旗杆根部随后被连挖数日,到三米多时还不见底,只好锯断,根底在埋。而西侧旗杆根部因考虑刨挖困难而未动,至今仍深埋于地下。旗杆倒下之后,连续几天阴雨不断,刨坑中积满了和着古镇人泪水的雨水。</h3><h3> 1973年碧霞宫前殿因派出所新建办公楼而被拆,殿后一棵树龄至少在300多年,树径在一米多,挺拔高大,枝繁叶盛,树冠能覆盖整个宫中前院的古槐也一同被砍伐。</h3><h3> 1990年I0月,温家宝总理叔祖父,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家温朋久老先生久别故土回乡探访时,特意要看碧霞宫和庙旗杆。当这位85岁的老人来到碧霞宫遗址前,环视良久,表情凝重,沉默后动情而气愤地说道:“这是谁干的?败家子儿啊败家子儿!”“碧霞宫、庙旗杆是宜兴埠的标志,有几百年的历史,这都是历史文物啊,怎么说拆就拆了呢!太可惜!太可惜了!”现今,古镇已无丝毫古韵古风。</h3><h3> 古老高大的庙旗杆伫立在古镇人心头。期望,是古镇人心中灿烂的灯……</h3><h3><br></h3><h3> 为古镇存照,为家乡留忆。愿古镇凤凰涅槃,浴火重生。</h3> <h3><font color="#010101">作者</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