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div><br></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直面形象</b></div></b><div><br><h5>直面形象——忻东旺绘画教学研究展,于12月1日在上海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精选了艺术家忻东旺200余件经典代表作品与创作档案,系统地梳理了他的生平、艺术成就与教学理念,多重维度呈现忻东旺艺术创作与教学成就。这也是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忻东旺作品展。</h5><div><br><h5>展览分为“直面形象”“意象造型”“言传身教”三个版块,全面剖析忻东旺在创作与教学中展现出的多重维度,为当代绘画的社会性与教育性提供启发。忻东旺的绘画作品与众不同,不仅在于创造了从民间画匠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的人生传奇,他还以一系列“直面现实、直面生命”的艺术作品,为当代绘画注入了深刻的社会关怀与人文精神。<span style="color: inherit;">“直面形象”版块关注忻东旺现实主义绘画中的人文关怀。他的创作深植于社会现实,通过关注普通劳动者、农民工等群体,诸如《早点》《明天·多云转晴》《渡》等作品,体现了艺术家对社会变革的关注,也折射出其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与反思。</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意象造型”版块展现忻东旺艺术语言上的追求与创新。他的作品以中国传统美学“以形写神”为核心,将传统文化的意境与韵味融入到西方油画的技法中,在全球化艺术语境中探索构建民族特色的当代艺术表达。从早期写实风格的作品《适度兴奋》、《客》,到后期的写意表现的作品《观》《少年》,忻东旺逐步突破传统技法的束缚,探索出一种更加自由、富有个人风格的表达方式,展示了他在艺术创作中不断试探与自我超越的过程。</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言传身教”版块聚焦忻东旺在艺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通过艺术家在高校的教学视频和教学手稿,观众得以一窥艺术家教学过程中对艺术创作与传承的独到理解与深刻思考以及其对当代艺术教育的深远影响。此外,展览实物再现了忻东旺早年为农民绘制的“炕围子”作品。尽管起步于艰苦的乡村生活,他从未放弃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作品反映了他对乡土文化的深厚情感,也展现了他不畏困境、坚守艺术理想的奋斗精神。</span></h5></div><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h5>展览还真实还原了忻东旺在美术学院教学时的创作环境,展示了画板、画架以及他给学生的信件等教学物品。通过这些细节,观众不仅能感受到忻东旺严谨治学的态度,也能领略到他将个人艺术理念与经验传递给学生的教学风采,所有这些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艺术家的成长。</h5><br><h5>这个展览不仅仅是对忻东旺艺术生涯的一个总结和回顾,更是对艺术如何回应社会现实,教育如何培养社会责任感问题的探讨,忻东旺用画笔记录普通人的生活与精神状态,以深厚的人文关怀书写时代的精神。他通过写实与意向相结合的语言,展现普通人的生活图景,作品以质朴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打动着观众的内心。同时,这种直面的艺术态度,也贯穿于忻东旺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关注现实,书写真情,用艺术探讨生命与社会之间的关系。</h5><div><br></div><div><br></div></div></div></h5> <div><br></div><div><br></div> <h5><b>忻东旺简历:</b><br>1963年生于河北省康保县忻家坊。<br>1980年高中毕业到内蒙古化德县文化馆学画。<br>1981年回乡自学绘画并兼做民间画匠。<br>1986年考取山西晋中师专艺术系。<br>1988年山西晋中师专艺术系毕业,分配到山西大同幼儿师范学校任教。<br>1989年《四月》等六幅水彩画参加“第六届全国新人新作展”<br>1990年《对弈》(水彩画)参加“第二届全国体育美展”;调到山西师范大学艺术系任教。<br>1991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惊蛰》(中国画)获“中国的四季美展”银奖。<br></h5><h5>1992年《晌》(水彩画)参加“纪念5?23全国美展”。<br>1993年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七届助教研修班学习;《惊鸟》(油画)参加“第三届全国体育美展”;《大河情》(油画)参加“第二届中国油画年展”。<br>1994年《夏杏》(油画)、《热土》(油画)参加“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七届助教研修班结业展”;《身世》(油画)参加“第二届中国油画艺术展”。</h5><h5>1995年《诚城》(油画)获“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银奖;《回声》(油画)获“首届油画风景展”一等奖;《教授》(水彩画)获“首届全国水彩画展”铜奖。<br>1996年《明天多云转睛》。(油画)参加“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br>1997年《成长》(油画)参加庆祝香港回归“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展”;《适度兴奋》(油画)获“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奖;《客》(油画)入选“中国油画肖像百年艺术展”。<br>1998年《恒骨》(油画)参加“’98国际中国美术年——当代中国山水油画风景展”。<br>1999年《远亲》(油画)获“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奖;调入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br>2000年《有青椒的少女像》(油画)参加“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展”: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首届高研班学习。<br>2001年赴欧洲艺术考察;《武装》(油画)获“建党八十周年”优秀作品奖;《身份一卖画布的老李》(油画)参加“研究与超越——中国小幅油画展”。<br>2002年《巡视天疆》(油画)获“第十届全军美术作品展”一等奖(合作):赴俄罗斯艺术考察。<br>2003年参加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中国新表现性具象油画名家邀请展”;《保卫》 (油画)参加“第三届中国油画展”;《边缘》 (油画)参加“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参加“开放的时代——中国美术馆邀请展”。<br>2004年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早点》(油画)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金奖。<br>2005-2006年分别在中国美术馆和上海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br>2008年参加中国写实画派《热血5月?2008》巨幅油画创作,作品义拍3350万元,全部捐赠四川灾区进行文化重建;参加“中国写实画派2008年展”。</h5> <h5><p></p><p></p><p></p></h5><h5><b>忻东旺艺术年表:</b></h5><p></p><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5px;">忻东旺,1963-2014,河北省康保县人,中国当代油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span></h5><h5>1995《诚城》获“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银奖。<br></h5><h5> 1997《适度兴奋》获“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奖。<br>1999《远亲》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br> 2001《武装》获“建党八十周年”优秀作品奖。<br> 2004《早点》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金奖。<br> 2005《村民列传——忻东旺油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br>2006《村民列传——忻东旺油画作品展》在上海美术馆举办。<br>2013《相由心生——忻东旺艺术作品展》在中国油画院美术馆举办。<br>2013《相由心生——忻东旺艺术作品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br>2014《心相——忻东旺艺术生平及绘画作品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br>2014获第八届aac艺术中国特别贡献大奖。<br>2016《爱的记忆——忻东旺艺术回眸》在荣宝斋西画馆举办。<br>2018《回乡——忻东旺的艺术人生》在山西博物院举办。<br>2018《一个天才的心相——忻东旺艺术作品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br>2021《时代肖像——忻东旺艺术作品展》在大同市美术馆举办。<br>2024《直面形象——忻东旺绘画教学研究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和上海美术馆举办。</h5><p></p><div><br></div> <h5></h5><h5><b style="color: inherit;">艺术风格<br></b>忻东旺将中国传统意象表现方法及审美观念融入到油画艺术创作中,创造性地拓展了当代写实油画的表现观念及方法。他描绘的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现实人物肖像,成为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时代肖像。<br>作为一位新现实主义的代表性画家,忻东旺艺术的最大特点是他笔下的形象所具有的那种咄咄逼人的视觉力量。他那直逼灵魂的犀利目光使他在转瞬间即能把握到对象的内在精神特征,他从人物的每一个细节—恍惚的眼神、微张的嘴唇、翕动的鼻翼,抑或一个犹豫的手势、甚至是被脚撑歪的鞋子中找到传达这灵魂的渠道。他的卓越技巧使他创造的人物具有一种让人怦然心动的穿透力,过目难忘的震撼力。看他的画,没有语言的屏障,人们首先看到的不是笔触和色彩,而是直接呈现在面前的一个个血肉之躯:干裂的嘴唇和唇中松动的牙齿、粗糙的皮肤下涌流的血液、未老先衰的容颜、尴尬与无奈的表情。忻东旺将他对生命的敏锐感受倾注到每一个细枝末节。<br><b>绘画主题<br></b>在忻东旺的笔下,既没有高大的英雄(他对人物的“缩身”和“矮化”处理更强化了人物的边缘、弱势甚至卑微和自私的一面),也没有抽象的代表性和典型化的人,而只有具体的、有名有姓的这一个人或那一个人。他为他的地处偏远农村的父老乡亲、为浪迹城中的农民工兄弟、为一筹莫展的下岗工人建立起一个形象的长廊。留存在这里的一个个形象,将是中国油画史中的杰作,也将成为这个时代的缩影。<br> <b>风格演变<br></b>忻东旺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更多思考的是油画如何具有中国文化品格。他从古代寺庙塑像的造型中体会到“立象以达意”的“意象”造型手法,并把它转化为写实油画的独特语言,创造出具有本土特征的中国风格,从而使由西方舶来的油画具有一种自身文化的品格和本土精神。这些放弃过多体面关系的以线造型、以“笔意”取代“笔触”的手法,无疑为油画后学开了先河。</h5><div><br></div> <h5><br></h5><ul><li><b style="color:rgb(237, 35, 8);">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官网文章</b></li></ul><h5><b style="color:rgb(51, 51, 51);">忻东旺:我希望我的绘画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民族的气质</b></h5><p class="ql-block"><br></p><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 font-size:15px;">二十年前,忻东旺以专科学历,被清华破格引入担任副教授。在画坛,他被人誉为“现实主义画家领军人物”。 忻东旺的艺术生涯是从一名民间画匠开始的。青年时期的他曾靠走村串户,画炕围子和玻璃画维持生计,他也在煤矿做过临时工,刷过油漆,割过玻璃,在印刷厂当过设计员,后又考上大专,成为幼师美术教员……一步步艰难跋涉,直到最后进入高等美术院校教师行列,成为中国当代最有成就的油画家之一。</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2014年初,忻东旺因病去世。作为一位从基层生活中走出来的艺术家,他从未脱离社会现实的土壤。他曾像医生一样关心这个民族的命运,关心当前民众的生活疾苦和时代的艰辛。他深爱着绘画,执着于在油画的本体意义上确立有别于西方油画的独立价值。他说,“我希望我的绘画具有民族的气质”。</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斯人已逝,但忻东旺的艺术精神依然活在他的每一幅画作中。</span></h5><p class="ql-block"><br></p><h5><b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民间乡野走出来的画匠</b></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1963年,忻东旺出生在河北康保县一个叫忻家坊的村落。村庄扎在北方高原,贫瘠、荒芜的土地上,只有耐寒的苦荞花静静开放。乡野生活是孤寂的,只有逢年过节,家里才热闹起来,那时母亲剪窗花、贴年画,还是孩童的忻东旺看得入迷,也因此萌生了对绘画的兴趣。可一家六口人要吃饭,父母买不起画纸,更请不起老师。</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这并没有阻挡他对绘画的渴望。课本空白处、墙壁、沙地,都成了他的“画纸”。平日里,他跟着大人去看样板戏,戏里的英雄人物像是刻在了脑海里,他开始画了起来,没想到,英雄杨子荣竟真被他画得活灵活现。</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忻东旺17岁那年,同村一位姓冯的老人一眼相中他的天赋,给他买来颜料,带着他去邻村给人画玻璃画、“炕围子”(是北方农村最常见、最流行的居家装饰,所画内容为花鸟、风景或戏剧人物)。玻璃画最难,笔下的人、物都得反着画,这没能难倒忻东旺。</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那时,邻村的村主任带着他挨家挨户问需不需要画画。起初村民们抱着疑虑,“17岁的孩子能画得好吗?”到后来,村民们竟愿以秋后的收成作保,请他来画炕围子。在邻村画了四十多天后,忻东旺带着挣回的四十块钱,给自己买了块手表,又给家里添置了一面穿衣镜,心满意足地回家。从那时起,忻东旺便成了游走在村里的“民间画匠”。</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生活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进入青年时期的忻东旺逐渐展露出野心和抱负。他厌倦枯燥的农活,更不甘心在这个偏远的村庄度过一生。</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1980年,忻东旺从高中辍学。在姐姐的帮助下,他离家前往40公里外的内蒙古化德县文化馆学画。后来,忻东旺曾形容,那段学画的经历是他记忆里最幸福的一段时光。然而,这段学艺生涯并没有带给他更多人生惊喜。因为户口原因,考中乌盟师范美术班的他却无法就读。现实将他拉回原点,18岁的他只能返回家乡,重新背起工具箱,靠走村串户给村民画炕围子谋生。</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三年。1983年,母亲因病去世,村里又遇上大旱。农民没了收成,拿不出钱给屋子画画装修。生活很快陷入窘境,忻东旺再次决定走出村庄,去外面的世界闯荡一番。</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1983年年底,忻东旺来到山西石豹沟煤矿做临时工,领导赏识他的绘画才华。在食堂、会议室里,他画起山水壁画。后来他又到晋中一个印刷厂做设计员,正是在那里,他结识了一群备考大学的伙伴,他一边工作,一边自学画画,不断从民间美术和中国传统绘画中汲取营养。</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1986年,凭借已有的绘画基础,23岁的忻东旺终于考取山西晋中师专艺术系,获得正规学习的机会。在学期间,他创作的电影宣传画《成吉思汗》获“华北电影宣传画作品展”三等奖。大专毕业后,他被分配至雁北幼师任教。</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从民间乡野走出来的画匠,成为一名正式的中专教师,经过辗转曲折的忻东旺终于实现了身份的“突围”。1989年,一名叫忻东旺的青年画家带着《四月》《故乡的碑》《午过》等六幅水彩画,出现在 “第六届全国新人新作展”上。从此,忻东旺的艺术征程正式启航。</span></h5><p class="ql-block"><br></p><h5><b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站在大地上的画家</b></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一幅名为《起居》的水彩画,记录着忻东旺刚搬进山西师范大学时的场景。画中是他当时所有的家当:两个方正的纸箱、一幅画、一些零碎物件,堆放在屋内一角。1989年,在“第六届全国新人新作展”上崭露头角不久后,时任山西师范大学艺术系主任的张德禄找到忻东旺,交谈中难掩欣赏之意。不到一年,忻东旺便被破格调入山西师范大学任教。</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1990年十月,忻东旺带着画中的家当搬入一号教学楼地下室,那是一个只有六平方米的屋子。在日记中,他写道:“当时我有非常强烈的警觉,那就是我一定要升上地平线。”</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那段时间,忻东旺常独自坐在地下室一角,随之而来的孤寂感,让他不时沉寂在对故土的怀恋中。他拿起画笔,创作出一系列与乡村回忆有关的画作。在一幅名为《山窝窝》的木板丙烯画中,大花奶牛被引进村庄,孩子们的欣喜化作金色的希望。正是带着对故土的赤诚,画作《惊蛰》一举拿下“中国的四季”画展银奖。</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从此,忻东旺带着家当从旧居地下室搬上一楼,升出地平线。当时,在画坛已小有名气的他并不满足已有的绘画技艺,他渴望找到具有独特个人标志的绘画风格。1993年,30岁的他考进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助教进修班。</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妻子张宏芳记得,忻东旺在美院进修时,一直在探索新的绘画路径。一次,忻东旺从图书馆出来,带着一本汉唐陶俑的书籍,惊喜地告诉妻子,他在书里找到属于中国的造型和新的颜色。</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在忻东旺看来,油画虽起源于欧洲,但它必须融入中国的文化脉络。从那时起,忻东旺就不断尝试将中国艺术意象造型的方法,以及传神写照、相由心生的传统绘画美学观引入油画创作中。</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从央美进修班毕业返回山西后,忻东旺仍对自己未来的创作方向感到困惑。</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1995年,当黑压压的农民工挤进大同火车站广场,一张张红脸庞猛地撞进忻东旺的视野中。他们肩上扛着行李,手里拿着工具,他们焦虑的神情显然没有给城里人带来愉悦。司空见惯中的他渐渐有了一种来自心底的追问:“农民怎么了?城市怎么了?社会怎么了?”这激发了忻东旺的创作欲望,他似乎找到了“我要画什么、怎么画”的答案。</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眼前的这群农民工第一次成为忻东旺的绘画对象。“农民工用抹子刷墙”的动作让他获得笔触灵感。“这正好发挥了油画材料的物质美感,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增强了油画写实的表现力。”1995年,画作《诚城》应运而生,并在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上获得银奖。</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在《诚城》的创作笔记中,忻东旺写道:“在城市建设的轰鸣中,他们似乎同砂石一样搅拌在这钢筋混凝土的丛林中,他们竭尽全力以博得自己希望中的收获,但无论如何也舍弃不了肩头沉重的包袱。因为这包袱是他们心灵着落的地方。他们惊诧的目光中充满着希冀,从他们竭力克制的激动中流露出迷惘,无奈的等待略感惆怅……烈日炎炎,他们躲在高楼遮挡的地方,似乎在阴凉中可以保全他们对幸福的遐想。无往的寄思可谓众志成城。”</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在此后几年的作品中,忻东旺的作品愈发成熟,《明天 多云转晴》《边缘》《客》连续参展并获奖。2004年,作品《早点》获得全国美展金奖。画中的世界不再局限于自我表达抑或怀乡之情,对当代问题的思考开始渗入忻东旺的作品中。</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 社会变革时期里,农民工在精神上的苦痛与迷失,忻东旺感同身受,因为他也曾是其中的一员。于是,当他急切地想要飞向远方时,艺术赋予他的责任感却似日益紧拉的绳线,牵引着他回到故土。</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在忻东旺看来,农民常以20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的朴实、善良和勤劳的形象出现,“然而我要以农民自身的角度、以肖像艺术对人性及社会文化关注的角度,来描述这一人群的精神与心理。”他说。</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去画家乡那些近乎要被忘却的农民,忻东旺第一次有了这样的想法。</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2004年冬,正月的阳光微弱地洒落在严寒料峭的大地上,忻东旺开着装满画框和颜料的吉普车,行驶在通往坝上老家的路上。他清醒地意识到,“这一次绝不是怀旧,而是使命中的一种预想。”画作是在一处不足八平米的屋地上完成的,紧闭的房屋内,缭绕着纸烟和松节油的味道。</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在回乡创作的两年中,忻东旺已然察觉到,“社会变革的因素已悄然渗入每一位农民的精神意识中,虽然贫瘠的土地难以改变他们的命运,但时代变革的步伐却已震颤了涌动的大地。”</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此后,忻东旺笔下一些系列村民肖像作品被命名为《村民列传》。从《诚城》到《村民列传》,前后只有不到十年的时光,但忻东旺已经用他的作品赢得了他在中国画坛毋庸置疑的地位,成为新现实主义的代表性画家和领军人物。</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曾有人问忻东旺,为何选择农民工这一主题,诚如他所说,“在我看来这一社会景观是极具时代表情的,而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价值除了绘画本身的因素之外,更是应该承载反映时代和社会批判的责任”。</span></h5><p class="ql-block"><br></p><h5><b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永不终结的律动</b></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时间回到2004年。这一年,只有专科学历的忻东旺,再次被破格调任,41岁的他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的一名教师。面试会上,忻东旺的演讲至今让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刘巨德记忆犹新。</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半个小时的演讲,忻东旺没提任何一张他的画作,却大讲汉唐陶俑、庙堂泥塑及法国现代雕塑之造型。从中可以看到他的绘画底色,植根于深厚的传统,和致力于打通中西艺术的研究。”刘巨德记得,会上,忻东旺还对“艺术的变形源于自然内在和人性情感看不见的真实”作出论证,这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老一辈艺术家的主张一脉相承。</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用刘巨德的话来说,忻东旺来清华是回到了“家”。</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忻东旺也把自己油画创作的思考带到清华课堂。写生课堂上,他慢慢支起结实的画架,气定神闲,挤着锡管中的颜料,小板刷一字排开,发旧了但都很干净,一群学生围坐在他的身后。从他笔下的造型方式、塑造方式、技法等,到对所绘对象的身份、性格,乃至于命运的洞察与塑造,忻东旺都毫无保留地展现给学生。</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对于忻东旺来说,从模特走进画室的那一刻,课堂的构思就已经开始。在开始创作前,他习惯和模特聊一聊,减轻模特的紧张感。他说话的声音很轻,像福尔摩斯侦探般冷静,在与模特交谈的过程中,他细致地观察着他们身上的每一个细节,甚至一粒灰尘、一个伤疤、一缕发丝他都不放过。他告诉学生,“模特并不仅仅是绘画的对象,而是富有生命力的存在”。</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他也将农村人物写生带到课堂中,他说:“不了解农民生活,中国青年就无法正确感受这个时代的文化。或许繁华的都市早已是你生活的全部,但构成中国当代文化格局的,决不能缺失占有多数人口的农民的生存情感。”</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在教学中,忻东旺尤其注重“意象”的表达。这一观念仍是源于中国传统艺术,他将其与西方写实绘画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既具民族气质又具有时代精神的独特风格。</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忻东旺认为,“意象”并非“虚”或“空”,而是一种心灵活动,它依靠感受力,而不仅仅是眼睛观察。他教导学生:“观察止于外表,只画出人物相貌表象的绘画是人物画。观察突破表象,感受到人物心理活动的是肖像画。进而在肖像画的基础上又赋予人物心理活动以文化思考的精神价值,就会形成一幅超越客体人物局限的肖像艺术作品。”</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2013年夏天,忻东旺被确诊患有淋巴癌。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他仍执着于在油画的本体意义上确立有别于西方油画的独立价值。批评家、策展人贾方舟曾这样评价他:“东旺从古代寺庙塑像的造型中体会到‘立象以达意’的‘意象’造型手法,并把它转化为写实油画的独特语言,创造出具有本土特征的中国风格,从而使由西方舶来的油画具有一种自身文化的品格和本土精神。东旺在这一方向上留下的作品虽然还未达到最终的完善,但已弥足珍贵。这些放弃过多体面关系的以线造型,以‘笔意’取代‘笔触’的手法,无疑为油画后学开了先河。”</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2014年,忻东旺与世长辞。在艺术这条道路上,他还有许多未来得及实现的抱负。他说:“我希望我的绘画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我希望我的绘画具有民族的气质,我希望我的绘画具有当代文化的深度,我希望我的绘画具有人类审美的教养。”毫无疑问,他这一生都在践行对艺术的承诺。</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h5><h5><ul><li><b><font color="#9b9b9b">忻东旺画家的文字内容介绍来自网络</font></b></li></ul></h5><div><i><br></i></div><div><i><br></i></div><div><i><br></i></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