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民进入新时代</p><p class="ql-block">丹青描绘咱家乡</p><p class="ql-block">——墙体画艺术家刘宇昭纪略</p><p class="ql-block"> 独立书画评论人 杨瀚章</p><p class="ql-block"> 引子</p><p class="ql-block"> 人类最早的艺术是什么?答曰:“岩画。”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上有不少地方留有珍贵的岩画,录入法国拉斯科、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山洞,1.5万-1.7年之间,原始人用颜色不同的石块在天然洞窟上留下了野马、野牛、驯鹿等岩画。特别是马的形象逼真传神,以至于有人把留学过巴黎学习绘画的徐悲鸿笔下的骏马认为是从这些岩画学习得来的。这就说明,艺术是跨越时代跨越种族的人类通用语言。</p><p class="ql-block"> 中国先民的岩画丝毫不被欧洲差。贺兰山岩画、新疆阿勒泰、昆仑山、天山岩画,至迟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准确记录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生活场景,做为历史的记录,今天的人们可以对历史进行复原。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岩画能对历史“立此存照”。</p><p class="ql-block"> 近些年,人们在对西藏进行文物普查中意外地发现,西藏地区岩画资源丰富,而这一块尚属艺术史的处女地。60多处达5000多付岩画,经过初步研究,是2000多年前藏族同胞苯教信仰与游牧生活的记录,有些内容明显地与内地汉族同胞的生活与艺术有内在的关联,有力地驳斥了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杜撰的藏族文化独立起源论。</p><p class="ql-block"> 一 中国壁画 人类艺术的瑰宝</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大批觉醒的中国青年,远赴欧洲,既学习革命真理,学习科学技术,也学习现代绘画艺术,巴黎是学习艺术的大本营。可是,这些虔诚地“朝圣者”“取经者”在巴黎却遭遇“当头一棒”:你们中国青年来巴黎学习绘画,该不是找错地方了吧?后来,东西方两大艺术巨匠毕加索、张大千“双峰会”,张大千十分认真地对张大千说:“西方没有艺术,你来学什么?”“有一点我不明白,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到巴黎来学习艺术?毫不避讳地说,配在这世界谈艺术的,第一是中国人;……,白人根本就没有艺术,甚至整个西方都没有。如果把东西方艺术比作一块精美的面包,那么,西方的不过是面包的碎屑罢了。”张大千开始以为毕加索开玩笑,后来明白,毕加索是严肃认真的。毕加索对张大千说的话,达朗斯基对王子野也说过。</p><p class="ql-block"> 毕加索、达朗斯基对东方艺术的了解是通过什么渠道?答案是:“壁画艺术”。以斯坦因为代表的西方文物大盗把中国的“敦煌莫高窟”壁画盗到西方,特别是巴黎,引发西方艺术地震。大量的中国宇壁画例如永乐宫,以及数不清的庙宇壁画,通过传教士或文化交流传入西方,西方艺术家终于认识到,中国绘画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就写意而言,远出西方之上。</p><p class="ql-block"> 壁画多在室内,与室内特定的文化氛围必须呼应,虽然不是墙画,但是,毕竟画在“墙壁”而不是纸面,所以,是中国墙画艺术的孪生兄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 中国现代墙体艺术的新生</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及其以后,为了发动群众革命,早起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中涌现出一些成功的宣传家,他们以墙体壁画形式做革命启蒙与宣传。因为当时的中国老百姓,95%以上是文盲,文字宣传他们难以理解,所以就用墙体壁画艺术来达到宣传革命、鼓动革命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王一亭、高剑父、何香凝就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宣传画大家,后来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何香凝先生本来不谙丹青,是“国父”中山先生为宣传革命之需要而“半路出家”学习丹青艺术的。先生虽然是女性,但是,却擅长画雄狮猛虎,这些有“力量感”的墙画一出现,群众就热血沸腾。文文弱弱的大家闺秀,为什么专画野兽?先生说:“革命的需要,时代的需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艺术的时代性特征。绘画不也是这样嘛。何香凝这一代艺术家的墙画,出现在上海、出现在广东、甚至出现在中国反清革命家聚集的东京。对宣传革命起到很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墙画艺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中国共产党成立,十分重视艺术对革命的宣传作用。鉴于广大群众没有文化,就充分地利用墙体艺术,在革命根据地到处都是醒目的标语和宣传画。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在长征路上过太白县黄柏塬,走一路,写一路,画一路。在一农户家墙上写的“春荒到,财东富豪家里去分粮食吃!”90年过去了,至今历历在目,只是当时的墙画由于墙体坍塌而消失。</p><p class="ql-block"> 长征到了延安,墙体艺术获得新生。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打着手电、提着马灯看壁报。而且毛主席即使走马,也要观花。在《反对党八股》讲话中批评17岁的小青年钟灵办墙报写“工人”二字是“发誓不要老百姓看”,因为钟灵字不是“人民大众的”,而是“党八股”的,这是“党八股”的一条罪状啊。整风运动以后,延安的墙体艺术成为“人民大众”的艺术,更加接地气了。</p><p class="ql-block"> 在抗战和在解放战争时期,鉴于人民群众几乎都是文盲这一特点,根据地和解放前的文化艺术工作者,创作天量的墙体艺术,老百姓瞥上一眼,就知道是什么,这对启蒙群众、发动群众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四,建国后的墙体艺术</p><p class="ql-block"> 打土豪,分田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三反”“五反”运动;“合作化”运动;反胡风运动;反“右派”运动;大炼钢铁运动;建立人民公社运动,“总路线”运动;“社教”运动;计划生育运动;到了“文化大革命”,运动套着运动;特别是要指出的是“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运动;“三线”建设运动。。。。我们不论这些一个接一个运动的政治属性,只说一点,那就是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所以,墙体艺术井喷式发展。闻名遐迩的户县农民画,其实是墙画艺术浓缩到纸面。李凤兰、刘志德、雒志俭、丁济棠、董正谊、刘知贵,其实都是当年为了政治宣传需要而涌现出来的墙体艺术家。运动风头一过,他们的画笔却停不下来,于是进行纸面创作,成为农民艺术家。</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去深山老林中当年的“三线”建设工程之故地重游,车间、宿舍、仓库,全部废弃,但是,那个时代的墙画依然历历在目,给人巨大的冲击。只要是美的东西,会超越时代,超越政治,超越功利,永远存在。</p><p class="ql-block"> 五,改革开放 中国墙画艺术的新生</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艺术的全面解放。艺术要的是心灵的自由,是灵魂的逍遥。艺术之大敌是媚俗,是功利性,是主题先行,是违心地拍马溜须。改革开放,给了艺术家的职业生活所需要的,戒除艺术创作所忌讳的。所以,改革开放47年,是中国艺术的春天。</p><p class="ql-block"> 中国墙画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暂新气象,墙画艺术家如雨后春笋,葳蕤勃苏,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新一代墙画艺术家,立足民族艺术之原点,放眼西方发达国家之长处,反映时代之精神。忠实继承民族墙画之传统,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把现代摄影与造型艺术,融入墙画之中,表现生活,美化生活,升华生活,取得积极的审美效果。</p><p class="ql-block"> 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前沿城市,墙画不仅画在里弄胡同,小区里面,与公益广告融为一体,而且与现代声响技术相结合,呈动态变化形态,静的画面成为动的场景。在北京、南京、西安等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墙画艺术与建筑语言有机结合,画“扎根”于墙,成为新的建筑元素。</p><p class="ql-block"> 但是,重要的不是在大都市,中国的大头在农村,现代墙画艺术的重头戏自然是在农村。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的组成部分。装扮生活,点靓生活,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刘宇昭就是新时代中国墙画艺术的领军人物。</p> <p class="ql-block">六 刘宇昭 中国新墙画艺术的领军人物</p><p class="ql-block"> 刘宇昭,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京当镇京当村人,生于1992年,2016年毕业于商洛学院美术专业。</p><p class="ql-block"> 刘宇昭,异禀天授。自幼喜欢涂鸦,玩弄泥巴。家里家外,墙壁就是他艺术“创作”的画板。一本又一本小人书,他还没有认字,就能根据画面,咿咿呀呀连贯地说出内容,他对造型艺术的敏感程度,可以窥见一斑。到了上学年龄,作业本、各科课本,都是他的画纸,无一不涂得面目全非,令人既忍俊不禁,又叫人啼笑皆非。</p><p class="ql-block"> 刘宇昭是艺术全才,书法、绘画、雕塑、篆刻,无不涉猎。上大学前,已经能够手绘领袖人物像,素描人物,惟妙惟肖;铅笔绘画,传形传神。上大学期间,扎实而系统地学习世界美术史,对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绘画、雕塑、建筑,用功尤精。在老师指导下,刘宇昭精研中国艺术史,对中国传统的造型构图手段,用工尤多。在书法领域,他听从老师建议,通习书法史,截取一段,着力点尤深。他最服膺包世臣《艺舟双辑》和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一反明清以降书画艺术之媚俗媚态,对馆阁体书法及宫廷画颇不以为然。主张原生态艺术,接地气艺术,在书法实践中,刘宇昭对碑学用功尤其精勤,铁画银钩,得其正传。而在绘画艺术中,他对中国民间艺术钟爱又加,经常深入寺院、道观、宗祠、陵阙、博物馆,观赏摩挲,得其神髓。</p><p class="ql-block"> 刘宇昭大学毕业后,最初受聘于商洛文化部门做职业画家、文化研究会会长,眼界开阔,习玩各体书法,深入碑学。近人尤其钟情沙孟海先生,是私淑弟子。在碑学之外,对榜书艺术情有独钟,善写擘窠大字,杜绝馆阁体、袖珍版。对石门十三品、红石崖石刻尤其钟情,绘画作品,独出心裁,画面恢弘,咫尺千里;景深悠远,气吞山河。他小小年纪,多次举办个人艺术展,书法、绘画,堪称双绝,一时之间,洛阳纸贵,声誉鹊起。画廊艺苑,争相罗致,要他做签约画家。曾有大老板愿意“包养”,要求条件只有一个:一年之中,交我若干作品,常年领取优厚薪水,而画室专用,画料自取。</p><p class="ql-block"> 面对诱人的条件,刘宇昭却做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大胆决定:在教育工作之外,专攻新墙画,做新时代中国新墙画的领军人物,时在2018年。</p><p class="ql-block"> 从商洛山中画起,沿着312国道,画出秦岭,穿越隧道,画入西安,扮靓古城;又沿着202省道画出,沿着212省道画入咸阳、武功、杨凌、宝鸡,总面积达 100万 m²,用去丙烯颜料达 若干吨。蓝天白云下,是镶嵌在秦巴山地和八百里秦川上的只属于刘宇昭一个人的艺术世界。</p><p class="ql-block"> 丰沛的艺术积淀,聚焦于新墙体艺术,使刘宇昭的墙画具有以下独居个性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第一,强烈而鲜明的时代性。</p><p class="ql-block"> 艺术就形式而言,是具有穿透性、超越性、普遍性的,但是,这并意味着艺术的形式就不具备时代性,恰恰相反,正因为具有时代性,才越具有穿透性、超越性、普遍性。魏晋时期,兵荒马乱,道家学说盛行,所以,以“二王”父子为代表的“晋字”,满满都是逸气;隋唐之世,天下安静唐守隋制,事事讲法。所以,中国书法数千年,只有颜欧柳赵“四大家”,唐人独占三家,全是“法书”,也就是“立法”的;明人书法讲“态”。什么是“态”,当朝阁老董其昌身体力行的“馆阁体”就是“态”:娟秀柔美标准化,清净爽利奴才相。明朝为什么如此着相呢?有明一朝专制制度登峰造极,动辄得咎,一不小心就会杀头,于是书法就有“媚俗之态”“讨好之相”。</p><p class="ql-block"> 刘宇昭的墙画,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从画格讲,万象更新,欣欣向荣。无论在商洛山区,还是西安都市,抑或关中平原,他的画面都充满生命感,生机勃勃,生意盎然。山清水秀,红花绿叶;老安少怀,男欢女笑,催人奋进,给人鼓舞。</p><p class="ql-block"> 从技法讲,自由洒脱,运笔飘逸,线条灵动。着色鲜艳,切换自如,对比分明,和谐有序,富有视觉冲击力。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富强、民主、自由、和谐之时代的烙印。</p><p class="ql-block"> 第二,深沉而厚重的民族性。</p><p class="ql-block"> 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越是传统的,才越是未来的;越是继承的,才越是创新的。刘宇昭是科班出身的学院派画家,有开阔的视野,深厚的学养。古代岩画的拙丑质朴原生态;庙宇壁画的线条流畅神秘感;西方墙画的比例精准透视感;二十世纪中国墙画的粗犷豪迈力量感,特别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夸张写意生活感,得到充分地体现。</p><p class="ql-block"> 一切艺术,都必须以形象而诉诸人的感觉。画,是视觉艺术。有没有鲜明的感觉,是成败关键。虽然都画在墙壁上,但是,墙画不同于壁画,更不是宣纸画。纸面画,捧在手里观赏,挂在墙上欣赏,距离只在咫尺,思想要融入画中,欣赏就是对话;壁画,特别是庙宇壁画,在诵经与忏悔,闻教与祈祷中瞻仰,欣赏就是聆听;墙画完全不是这样。是走在路上、坐在车上,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可以站着慢慢品味,更多的是走马观花,常常只是匆匆一瞥。</p><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艺术最早只是黑白艺术,所以把画家叫“墨客”,所谓“白”是不用表现的,不着墨,留白就是画白,黑白分明,层次清晰。后来的中国画,引入朱砂,与墨搭档,所以,绘画又叫丹青艺术;元明以降,引入青蓝,这样,中国人率先在绘画艺术中成功实践“四色定理”。四色定理的“科学”说法是,任何平面图画,都只用4种颜色就描绘成功,并且能做到没有两个邻接的区域颜色相同,对比分明。这是中国传统艺术成功实践的,刘宇昭十分巧妙地继承,只用黑、蓝、红、绿四种颜色就把生活万象,人间万景表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刘宇昭十分认真地研究过中国龙门石窟、云岗石窟、麦积山石窟以及全国多个500罗汉雕塑。他认为,雕塑就是立体的墙画而不是壁画。他自己一定要做到把雕塑用平面图表现出来。对于人物形象处理,刘宇昭把古代佛教人物造像最擅长的犍陀罗艺术手法加以借鉴,用工笔技法,所画人物薄衣广袖,通透肢体,站近看,衣纹细密匀致,线条交代清楚;站远观,则是另外一份完全不一样的感觉,是典型的大写意,留下的是气象、是精神,是氛围。</p><p class="ql-block"> 刘宇昭的墙画,每一幅画面都是对传统的真实继承,每一幅画又都是崭新的创作。中国味,十分浓郁。</p><p class="ql-block"> 第三,精准而突出的地方性</p><p class="ql-block"> 墙画的背景是蓝天白云,是青山绿水,到处都是一样,这似乎是“无差别”的,其实不是这样。刘宇昭在榆林画的墙画,背景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画风粗犷辽远,画面人物都是蒙古利亚特征,大圆脸,四肢粗壮。画面气氛是信天游风格;刘宇昭在安康画的墙画,背景是“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人物形象则是马来利亚形象,椎把脸,四肢修长,画面气氛是花鼓戏风格。</p><p class="ql-block"> 刘宇昭墙画,每到一地,先是写生,捕捉地域文化特征,扑捉当地风土人情,反反复复做设计,打腹稿。绝不闭门造车,一个模式到处复制,做标准化、流水线生产,刘宇昭认为,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艺术掮客,是自欺欺人,也是作者自取其辱。能不能像中医开处方一样,是一人一方呢还是西医那样万病通药,这是艺术家和画匠的本质区别。刘宇昭是艺术家,不是画匠。刘宇昭的墙画,是创作,不是复制。</p><p class="ql-block">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刘宇昭的墙画,每到一地,都是新的创作。可以重复古人,绝不重复自己。</p><p class="ql-block"> 第四,实景与画境融为一体的代入感</p><p class="ql-block"> 代入感,把看画的人与周围附着物,全能融入画中,画是实景的一部分,实景是画的元素,这是刘宇昭墙画艺术的“杀手锏”。</p><p class="ql-block"> 在墙面作画,墙体上有一面窗子,刘宇昭的画面设计,恰恰就是这里要有一面窗子,于是就不用画窗子了。如果屋子的主人倚窗远眺,就好像在画中活动一样;画面布局中,这里需要一扇门,好啊,主人早就修好一扇门,那就巧妙“借用”,省得“再画”,多此一举。如果有主人走出走入,不就是从画中进进出出嘛。</p><p class="ql-block"> 刘宇昭的墙画,与周边的树木、庄稼、土堆、池塘,都能建立“命运共同体”,建立“统一战线”,这在中国园林艺术中叫“借景”,刘宇昭对“借景”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他的墙画,是现实景物的一部分,好比人胸前佩戴的一朵花;现实景物也是他的画的延伸放大,向远处无限延展。</p><p class="ql-block"> 叶圣陶老人是在苏州园林中成长起来的,他笔下的苏州园林,你无论站在任何一处,放眼看去,都是一副完整的画面,永远不会出现残缺。刘宇昭的墙画,借鉴了苏州园林的造景手法,你只要在观赏墙画,就会把你代入画中。你不是画外之人,而是画面元素之一。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个中三味,刘宇昭得之深矣。</p><p class="ql-block">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生活就是这样,无穷嵌套自相似。画在你眼中,你却在画中。刘宇昭作墙画的时候,你在南方做打工仔,可是,回到家乡,推开家门的那一刻,你却已是画中人。</p><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艺术讲究诗书画印俱全,顺提一句,刘宇昭墙画艺术,离不开他的书法妆点,刘宇昭书法,老辣朴拙,刀削斧斫,虎虎生风,铮铮作响。刘宇昭是当代书苑独居个性的魏碑传人。其画配其书,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刘宇昭,这就是刘宇昭引领的中国新墙画艺术。</p><p class="ql-block"> 刘宇昭还年轻,艺术的道路还很漫长。做为中国新锐墙画艺术的领军人物,我们祝愿他一路走好,走稳,走向世界,走向未来。</p> <p class="ql-block">杨权良,著名作家,书画评论家,岐山县京当镇人,宝鸡教育学院管理学教授,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在省内外主讲传统文化、企业管理、学校管理、社区管理、新农村建设、青少年励志、心理健康、家庭和谐、养生保健、文化策划等课程。做各类大型报告3500多场,听众超过500万人次,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