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人曰“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实质上相当于今天的春节。后来实施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个节气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称之为“亚岁”。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欢度节日。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p> <p class="ql-block"> “冬至”对平遥人来说是年末的一个重要节日,称之为“过冬”,平遥人对过冬至颇为讲究,认为冬至乃四大节日之一。所指的四大节日是指:春节、端阳节、中秋节、冬至。由此可见冬至在平遥人心目中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2024年冬至是12月21日,农历十一月二十一,星期六。开始时间为17:20:20,结束时间为2025年1月5日 10:32:31。</p> <p class="ql-block">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这天家家户户要吃饺子;晚上还要祭祀祖先。</p> <p class="ql-block"> 这一天依照平遥传统习俗必须要吃一顿饺子,以求抵御严寒。</p> <p class="ql-block"> 饺子俗称“角儿”、“扁食”,先将和好的面粉捏成壳,然后包上馅儿,在锅里煮熟后捞出,蘸醋食风味最佳。平遥饺子的样式有相公帽、元宝、麦穗、老鼠状、锯齿状等。</p> <p class="ql-block"> 饺子馅大多是羊肉胡萝卜的,也可以是猪肉或牛肉、配上韭菜或茴香、大葱、西葫芦等。</p> <p class="ql-block"> 冬至为什么家家户户都要吃羊肉胡萝卜馅的饺子?民谣有“穿上姑姑做好的裤,有钱莫钱吃羊肉爵,赶不号槐跌吃爵儿,冻掉耳朵莫啦人管”。注(“饺子”平遥方言称“爵儿”译音 “赶不上”平遥方言称“赶不号”译音 “回家”平遥方言称“槐跌”译音“没有”平遥方言称“莫啦”译音)。</p> <p class="ql-block"> 传说,古时有一位男童叫爵儿,父母双亲去世,无依无靠,远走他乡去寻找姑姑。半路冬季来临,因无衣遮寒,被冻而死,男童死后转生为一种无名鸟。继续寻找他的姑姑,冬至这一天,男孩的姑姑在家中,忽听外面有姑姑裤、姑姑裤……的呼叫声,姑姑到外面查看,只见有一不知名的鸟儿、落在院内树上凄惨的哀叫,当见到她时就坠地而亡,姑姑想几载未见侄儿,是不是哥嫂或侄儿有难,就远去哥哥家看望哥嫂和侄儿,可是哥嫂已亡,唯一的侄儿在寻找她时被严寒冻死。姑姑思念侄儿,为了不使侄儿亡灵挨饿受冻,每年冬至将白面擀成面皮,腹中包馅,取名“爵儿”并给侄儿做好棉裤。</p> <p class="ql-block"> 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于是发明了“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p><p class="ql-block">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成食物,并称之为“饺耳”、“饺子”。此后,“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所以,现在又有“冬至吃饺子一冬不会冻耳朵”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冬至吃饺子,是纪念医德高尚的“医圣”张仲景。当然,吃饺子,不仅是一种纪念,也是一种冬日进补的养生食俗。</p> <p class="ql-block"> 祭祖。冬至是祭祀祖先的日子,平遥有祭祖的旧习。平遥人认为,冬至这天是鬼的大年,所以以孝为先的人要祝愿故去的亲人过个好年。中午煮好饺子后,先供奉自己的先人。晚上,人们会到村外路边,面朝坟丘,焚烧纸钱,供奉水饺,以飨先灵。要为故去的亲人烧纸钱,供他们在阴间花销。</p> <p class="ql-block"> 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冬至阳生春又来,你我相安看花开!</p> <p class="ql-block"> 冬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寒冷的冬天即将来临,同时也寓意着阳气的回升和新的循环的开始。冬至被视为阴阳交替的重要节点,代表着阴阳之间的平衡和统一。此外,冬至还寄托着人们对家庭和祖先的思念和敬仰之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