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台北故宫博物院又称中山博物院,位于中国台湾省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二段221号,总占地面积十六万平方米,于1965年开馆。由于展览面积有限,一次只能展出三千多件文物,以三个月一次轮换。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包括清代故宫、沈阳故宫和原热河行宫等处旧藏之精华,以及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赠的文物精品,共约七十余万件。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在全球位列第18名。今天就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台北故宫博物院里的那些珍品吧!</p> <p class="ql-block">一、翠玉白菜</p><p class="ql-block">翠玉白菜,高9.1厘米,宽5.07厘米,长18.7厘米,它是由一块一半灰白、一半翠绿的玉石雕刻而成,工匠把绿色的部位雕成菜叶,灰白的部位雕成菜帮。在绿色最浓之处还攀爬着两只小憩的螽斯虫,俗名“纺织娘”或“蝈蝈儿”。</p><p class="ql-block">此件翠玉白菜原是永和宫的陈设器,永和宫是清末光绪帝妃子——瑾妃所居的宫殿。据说翠玉白菜为其随嫁的嫁妆,白菜寓意清白,象征新嫁娘的纯洁;昆虫则象征多产,祈愿新妇能子孙众多。</p> <p class="ql-block">二、肉形石</p><p class="ql-block">肉形石是一块玛瑙石。玛瑙类矿物在大自然中,由于经过漫长岁月的累积,在不同的时间点,杂质影响乃至生成的颜色不同,呈现一层一层不同的色泽。制作此件肉形石的工匠,将原来质感丰富的石材加工琢磨,并将表面的石皮染色,做成了这件肉皮、肥肉、瘦肉层次分明,毛孔和肌理都逼真展现的作品。</p><p class="ql-block">肉形石出自内蒙阿拉善左旗,清康熙时供入内府。这块清代的肉形石,是一块天然的石头,色峰纹理全是天然形成的。</p> <p class="ql-block">三、毛公鼎</p><p class="ql-block">毛公鼎为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器物,清道光末年于陕西岐山出土。毛公鼎通高近54厘米,重34.5公斤,大口圆腹,整个造型浑厚而凝重,饰纹也十分简洁有力、古雅朴素,标志着西周晚期,青铜器已经从浓重的神秘色彩中摆脱出来,淡化了宗教意识而增强了生活气息。</p><p class="ql-block">铭文有三十二行,四百九十九字,是西周青铜器之最,为皇皇钜制,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较散氏盘稍端整。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毛公鼎的高度和重量与其他殷商时期所挖掘到的巨大青铜器可说是天差地远,然而,毛公鼎上刻的铭文却是当今出土的七千多件铭文青铜器中最多的,相当具有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四、快雪时晴帖</p><p class="ql-block">《快雪时晴帖》传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纸本墨迹,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快雪时晴帖》共全文四行,二十八字。它是作为一封信札写就的,其内容是作者在大雪初晴时以愉快心情对亲朋友人的问候。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富有独特的节奏韵律。其笔法圆劲古雅,无一笔掉以轻心,无一字不表现出意致的悠闲逸豫。即使偶尔重心忽左忽右,全局依然匀整安稳,不失平衡的美感。</p><p class="ql-block">《快雪时晴帖》被誉为“二十八骊珠”,被古人称为“天下法书第一”与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被乾隆合称为“三希”,且此帖列于首位。</p> <p class="ql-block">五、《富春山居图》</p><p class="ql-block">《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为其师弟郑樗(无用师)于1350年所绘的纸本水墨画。《富春山居图》画的是浙江富春山两岸初秋景色,笔墨苍简清润,体现了黄公望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其作山水画所倡导的去邪、甜、俗、赖的高标画风在此画中做出了完美诠释。原画画在六张纸上,六张纸接裱而成一副约七百公分的长卷。而黄公望并没有一定按着每一张纸的大小长宽构思结构,而是任凭个人的自由创作悠然于山水之间,可远观可近看。这种浏览、移动、重叠的视点,或广角深远,或推近特写,浏览过程中,视觉观看的方式极其自由无拘,角度也非常千变万化。</p> <p class="ql-block">六、北宋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p><p class="ql-block">北宋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又名北宋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为北宋宫廷御用瓷器,高6.9cm,横23cm,纵16.4cm,口径23cm,重670g。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是一种种植水仙用的器具,也可作装饰品。椭圆形盆,侈口、深壁,平底凸出窄边稜,四云头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通体满布天青釉,极匀润;底边釉积处略呈淡 碧色;口缘与稜角釉薄处呈浅粉色。裹足支烧,底部有六个细支钉痕,略见米黄胎色。全器釉面纯净无纹片。此种汝窑瓷传世稀少,其温润素雅的色泽,正是宋人所欲追求的美感,据考证,此器为传世仅存的一件。这件无纹水仙盆的底部,刻有一首乾隆咏赞的御制诗。</p> <p class="ql-block">七、散氏盘</p><p class="ql-block">散氏盘又称夨人盘,西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散氏盘圆形,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圈足饰兽面纹。散氏盘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并称为西周三大青铜器,与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盘并称为晚清四大国宝,且均以长篇铭文和精美的书法着称于世。</p><p class="ql-block">内底铸有铭文十九行、三百五十七字,所述是西周后期厉王时期的一篇土地转让契约,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 并详细记录田地的四至及封界, 最后记载举行盟誓的经过。它是研究西周土地及其管理制度的重要史料。</p> <p class="ql-block">八、《溪山行旅图》</p><p class="ql-block">《溪山行旅图》是范宽山水画的代表作,绢本,墨笔画,纵206.5厘米,宽103.3厘米。该画作描绘的是典型的北国景色,站在画轴前,只觉得大山压顶,咄咄逼人,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后世学人将范宽与李成、董源二人合称“宋三家”,之后的“元四家”、明朝的唐寅,以至清朝的“金陵画派”和现代的黄宾虹等大师,都受到范宽画风的影响,以范宽的绘画为典范。</p> <p class="ql-block">九、《祭侄文稿》</p><p class="ql-block">《祭侄文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它是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二百三十四字。</p><p class="ql-block">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谋反,“安史之乱”爆发,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三十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归葬时仅存头颅。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故《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此稿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亦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p> <p class="ql-block">十、黄州寒食贴</p><p class="ql-block">《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一百二十九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元丰三年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p><p class="ql-block">《黄州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点地位,后世书家将《黄州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