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简称“榕”,别称榕城,古称闽都, 是福建省省会,地处福建省中部东端,东临台湾海峡,西靠三明市、南平市,南邻莆田市,北接宁德市,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常青。 三坊七巷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是福州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以其完整的坊巷格局和明清建筑而闻名。三坊七巷包括南后街和东侧的七条巷以及西侧的三坊,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和吉庇巷。这些区域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坊巷格局和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和“明清建筑博物馆”。<br> 衣锦坊原名通潮巷。因其位于水网地区,西湖、南湖的潮水能流经此地(南湖后来被填平,仅剩福州西湖)。宋初时,更名为棣锦坊,后在宣和年间改为禄锦坊。宋淳熙年间,进士王益详回到家乡,将禄锦坊改为衣锦坊,寓意“衣锦还乡”。这一名字一直沿用至今。<br>衣锦坊的历史特色在于其独特的布局:北边与雅道巷和北林坊相通,南边与闽山巷和洗银营相通。这里保存着许多明清古建筑的精华,如造型独特的水榭戏台、雕刻精美的欧阳氏花厅、风格独特的郑家花园以及保存完好的清代汪氏宗祠等。<br>衣锦坊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宋代侯官人陆蕴、陆藻兄弟都考中进士,先后在外地做官,并担任过福州知府。福州人认为陆氏兄弟双双衣锦还乡,居住此巷,便取《诗经·常棣》诗意,称其为“棣锦坊”。宣和六年(1124年),陆藻在秘书巷附近温泉坊重修温泉浴室四间,“非衣冠不许游也”。后来,王益祥考中进士,辞官回福州也住在棣锦坊,认为坊名棣锦不是陆氏兄弟的专利,做官的人都可以“衣锦还乡”,于是改名为“衣锦坊”。历代有不少名人居住于此,如明代江西巡抚陈一元、清云南巡抚林绍年等。 文儒坊这个名字宋时就有了。据《榕城考古略》载,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此,改今名”。郑穆任国监祭酒,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重要官员,从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也居住在这里。清代饮誉全国的“民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裘故居也在坊内。陈承裘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div>清代的著名诗人、《石遗室诗话》作者陈衍的故居也在坊内,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内有光华阁是为入室弟子课业的地主。陈寓隔壁是现代著名法学家柯凌汉教授的住宅,这条坊就因历代文儒辈出而闻名。旧名山阴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郑穆居于此,改为文儒坊。因为坊里除了郑穆之外,还先后住有九门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抗倭名将、七省经略张经,清光绪皇帝老师陈宝琛之父陈承裘,《福建通志》主编陈衍等儒林名士,故称儒林坊名符其实。<br>原始状态下的文儒坊是一条穿过小山包的林荫道。这些小山后来都被高大的风火墙围进了深宅大院,所以最初的名字叫山荫巷。当小山看不见,林荫又消失的时候,坊内住下的人物个个以“鸿儒”自居,于是改名为“儒林巷”,进一步将“白丁”们拒之巷外。宋时,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国子监祭酒郑穆在此安居,里人学风日盛,巷人引为自豪大笔一挥改成了“文儒坊”。明清两代文武官员聚居于此,有明代的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代五代世进士陈承裘,近代诗人张衍、中国近代天文学家高鲁等。</div> <div>光禄坊原名玉尺山巷,又名闽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宋时,坊内有一座法禅院,俗称“闽山保福寺”。宋末寺废,改为民房。1949年后改建为省高院等办公楼。 “光禄吟台”四个篆字石刻今尚存。1990年末,光禄坊西段已改建为现代楼房。2008年,配合三坊七巷提升改造,拆除了省高院大楼,基本恢复历史风貌。</div><div>宋时,坊内有一座法祥院,俗称“ 闽山保福寺”。曾任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镌刻,“光禄吟台”四字于石上。光禄坊的名字就从此而来的。在光禄坊西侧有一小巷,叫早题巷。辛亥黄花岗起义烈士林觉民殉难广州之后,他家从南后街迁出,曾避难栖身于巷内。</div>光禄坊西接通湖路,东连吉庇巷,坊名光禄,正是宋代嘉佑七年(1062年)方寘御封光禄大夫,所居坊赐名为“光禄”。在光禄坊西段北侧有一小巷,叫早题巷,辛亥黄花岗起义烈士林觉民殉难广州之后,他的家人从南后街迁出,曾避难栖身于巷内。 三坊七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晋朝,成形于唐朝,完善于两宋,鼎盛于明清。这里是福州现存规模较大且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街区,拥有29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约270座古民居,其中159处被列为保护建筑。著名的建筑包括沈葆桢故居、林觉民·冰心故居、严复故居等,这些建筑不仅是福州的文化瑰宝,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桥巷古名登俊坊,1960年代经拓宽后为杨桥路,原有古建筑仅存林觉民故居和双抛桥。 郎官巷是宋代就有的坊埠,因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清代名人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巷内。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div>宋代的郎官巷不是这般模样,但出过郎官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一出就是数代相沿,像世袭一般。有道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倘有机缘,巷里的人们谁不想谋个"郎官"当当?于是这个看来有点俗气的巷名,从来未曾更改过,真成了千年一贯制的永远的"郎官巷"。</div> 塔巷旧名修文巷,塔巷之名得名于五代时闽王王审知部属琅玡安远使募缘建造的木塔,称育王塔,主“文运兴盛”,因此宋时知县陈肃改巷名为“兴文”,不久又改为“文兴”。<div>据说五代时吴越王钱泓俶仿印度阿育王建造八万四千塔的故事,制作了八万四千座小塔,作为藏经之用。因其形状像宝箧,内藏印经,故称宝箧印经塔,俗称阿育王塔。但塔巷育王塔只是象征性而已。南宋后塔毁,至清代,在巷内砌造半爿的小塔,作为纪念。巷因有过育王塔,所以称“塔巷”。</div> 黄巷源自晋代黄元方(公元280-375年),为八姓衣冠入闽始祖之一,闽中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说,三坊七巷里却只有“黄巷”,史料有载即福州黄巷祖居黄楼史料有载至少有六人(而实际名不见经传者在五代十国前福州黄巷黄家子孙远在百人以上)。<div>黄巷因“双黄交臂、文武相安”的故事而名声在外(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入闽),这个巷也因此被认为运交华盖,宜室宜家,居者日众,声名日隆,硕彦间出,名宦咸集,单有清一代,就有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馥、梁章钜、郭伯荫,进士陈寿祺等辈。两宋时级元明时期此地黄姓名人颇多,不过后世到了清代黄巷里姓黄的名人未见其多,倒也符合“此一时、彼一时”的社会哲学,不必有过多的叹息。</div> 安民巷的来历,宋梁克家在《三山志》卷四中说:“元台育德坊,旧安民巷。刘中奉藻以孝闻,郡上其事,诏赐栗帛以旌之,因号其坊曰锡类。余太宰深登庸,以其旧居,改今名。”《榕城考古略》也有记述:“旧有锡类坊,以宋刘藻以孝闻,后太宰余深旧居于此,改曰‘元台育德’。元行省都事贾纳居之。”<div>安民巷53号是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安民巷立本弄3号是中共福州市委旧址。安民巷 15、 16 号是福建省文学院。</div> 宫巷旧名仙居,以巷中有紫极宫得名,是当今福州保护的最完整的古巷坊之一。巷内有清代建筑13幢。其中,有清两江总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林则徐之子林聪彝,清海军总长刘冠雄等近代名人故居。<br><div>宫巷里的豪门住宅结构精巧,单是室内的木雕石刻构件就今人叹为观止。如漏花窗户采用缕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过木格骨骼的各种精心编排构成了丰富的图案装饰。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饰以重点雕刻。各种精巧生动的石刻在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上随处可见。可以说是福州古建筑艺术集大成者。</div> 吉庇巷是一条名字玄乎的巷。语音拗口且不说,巷名由来便有多种版本。据说在未有巷名之前,这里叫“魁辅里”。<div>吉庇巷有特色的建筑,是沿内河边悬空前举的一排排吊脚楼,或称虚脚楼。这一"吊"一"虚",就有饮食男女许多朦胧的故事隐约其间,《闽都别记》里可以找出不少,福州地方所持有评话与闽剧,也便有无尽的话题戏文花样翻新。</div> 三坊七巷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也是福州的文化象征。2015年,三坊七巷被评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成为福州第一个获得此殊荣的景区。主要景点包括水榭戏台、小黄楼、林则徐纪念馆等。 林觉民·冰心故居。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杨桥东路17号,坐西朝东,三进,四周有风火墙。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有一长廊,廊两旁种有翠竹。第三进大厅两旁各有前后厢房。<div>天井两旁为自成院落的南、北院。林觉民与妻子陈意映住在西南隅一厅一房。<br>厅与房前有小天井,小天井南端的卧房窗外有花台(昔时种植腊梅)。小厅有门东通“紫藤书屋”。在林觉民就义后,父亲林孝颖为逃避清兵的追杀带领全家躲到福州远郊。</div><div>林觉民牺牲后,林氏家族离此宅,房屋卖给谢冰心祖父谢銮恩。著名作家冰心(谢婉莹)小时候曾在这里住过。她在《我的故乡》中,对此屋有很生动的描述。</div> 林觉民(1887年—1911年5月3日),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中国民主的先驱,革命烈士。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谢婉莹,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人,中国民主促进会成员,毕业于美国韦尔斯利学院。中国近现代诗人、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笔名冰心取自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 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讲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冰心是20世纪文学巨匠,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她的“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的“爱的哲学”,既是一种富有感召力的文学创作思想,又是一个凝聚人类共同感受的世界性命题。观察几十年来冰心的海外传播与研究可以发现,冰心一直被视为和平友爱的使者,她的宽容和大爱堪称中国形象的一种象征;她的用人类之爱制止战争的理想信念,成为倡导和平正义的世界性资源。 挹清亭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三坊七巷南后街街巷口。挹清亭是林觉民·冰心故居的一个重要景点,亭子周围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是游客休息和欣赏风景的好地方。挹清亭占地不大,但建筑精巧,旁边有假山、草木和小池,池中有鱼,极具观赏性。 三坊七巷内的木结构长廊是三坊七巷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特点:选材精良:长廊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杉木,这种木材质地坚硬、耐腐蚀,非常适合作为建筑材料。工艺精湛:长廊的建造工艺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斗拱技术,使建筑更加稳固耐用。装饰精美:长廊的装饰工艺非常精美,采用了木雕、砖雕和石刻等多种装饰手法,雕刻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人物、花鸟、山水等,既有装饰效果,也体现了福州人民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水平。布局合理:长廊的布局合理,与周围的建筑和环境相协调,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总之,三坊七巷内的木结构长廊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国师苑是一个充满古色古香氛围的地方,位于南后街121-1号。在这里,你可以体验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奇妙感觉,仿佛回到了古代。国师苑内有一家名为福酒馆·国师苑的酒馆,店员们都穿着汉服,继承了福州古建筑的特色,并融入了几字型房檐和美丽的图腾图案,非常适合拍照留念。<br> 董执谊故居,别称为“贞吉居”,位于南后街西侧162号。董执谊故居是清代建筑,坐西朝东,前后两进,两座毗连,四面风火山墙,建筑面积1413平方米。故居较具特色的是二进的花厅建筑,厅堂木构,四柱三开间,柱联曰:“廿载羡私居,苟有苟完,居处敢忘先圣训;三楹成小筑,肯堂肯构,贻留尤望后人贤”,表达了董执谊的生活理想、价值观及对子孙后辈的期望。<br>董执谊(1863-1942年),字藻翔,号藕根居士,出身书香门第。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举人,曾任盐官、咨议局议员。归辞后专心治学,喜藏书,并在南后街开设了“味芸庐”书坊,主营地方文献和书籍。董执谊一生最重要的功绩是修订、刊行了《闽都别记》。清内阁大学士、末代帝师陈宝琛很欣赏董执谊的仗义执言、正直与能干以及传承地方文化的功绩,给董家题了一块木匾“贞吉居”。“贞吉”典故出自《易经”,意为“人能守正道,而不自乱则吉”,暗含对董氏人品气节的赞许和勉励。 三坊七巷的叶氏故居主要包括叶观国故居和叶在琦故居,两者在历史、建筑风格和文化价值上各有特色。<br>叶观国故居位于文儒坊西段北侧旧23号、新52号,西临56号许倜业故居,临近通湖路。<div>叶在琦故居位于南后街82号,是光绪十二年进士叶在琦的故居。叶在琦曾任全闽大学堂的监督,即福州一中的前身。叶氏民居始建于明朝,融合了明、清、民国三个时代的风格,占地面积2321平方米。整个宅院坐北朝南,由主座与花厅组成,建筑面积宏大,建筑风格独特。现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展示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品。<br></div> 爱心树是一棵榕树,因其天然的爱心形状而得名。这棵树位于文儒坊6号的三坊七巷景区内,是南后街南侧的一棵大榕树。经过十余年的生长,它的树冠形成了明显的爱心形状,因此被游客亲切地称为“爱心树”。<br>爱心树不仅为游客提供了遮阴避暑的功能,还成为了拍照打卡的热门地点。每年,专业的工作人员会对这棵树进行养护,确保其健康生长。游客们可以在这里写下祝福并拍照留念,体验感、互动感极强。<br> 丰井营巷,又称井巷,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三坊七巷景区的澳门路北120米处。这条小巷东西走向,宽度约为两米,路面由块石铺砌而成。丰井营巷因其内有一口名为“丰井”的古井而得名,这口井水质甘洌,曾是周边居民的主要水源。巷内的建筑多为私人住宅,透过门缝可以窥见一些老福州的生活气息。此外,丰井营巷的尽头有一个名为光禄吟台的广场,冬日暖阳下,广场上的银杏树特别美,是拍照的好地方。 严复翰墨馆位于南后街7号,依托明代古建筑“宫苑里”建成。该馆成立于2015年,主要业务包括研究、发掘严复生平事迹及学术研究成果、集中陈列展示严复书籍、举办严复相关纪念活动及思想论坛、承办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br>严复翰墨馆由翰墨馆、生平馆和严复书院组成,收藏了近300件严复真迹和书籍,全面展示了严复的生平事迹。馆内展示了严复的书法作品,其书法风格融汇晋唐宋明诸大家体格风韵,宽博端庄,雍容隽雅。此外,馆内还收藏了张伯驹印章、王世襄信札、叶向高书法、郑孝胥文献等珍贵文物。 妙吉祥是厦门市妙吉祥香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旗下的品牌,位于南后街10号。妙吉祥不仅是一个香道馆,还展示了国家级非遗项目——福建香制作技艺的篆香制作过程,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一缕馨香。 三坊七巷美术馆位于南后街8号,原为一座著名的当铺。美术馆分为上下两层,展示了民国时期典当行业的原貌以及三坊七巷近代历史名人的字画和印章。馆内收藏了林则徐、沈葆桢、严复、冰心、林长民、陈子奋等人的作品。其中,镇馆之宝是清朝末代帝师陈宝琛所书的十二屏条,这是他送给严复四弟严观灡七十岁寿序的楷书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蓝建枢故居位于吉庇巷北侧西口94号和南后街东侧南口6号。故居为清代建筑,民国时期经过修缮,建筑面积为1029平方米,拥有两主座和一花厅。前座为二进,坐北朝南;后座坐东朝西,采用青砖与木料混合结构,具有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br> 蓝建枢(1855—1929年),字季北,闽县人。他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第三届驾驶班,后赴美留学。回国后,他历任管带、海军部参谋、管理部部长等职。民国三年(1914年),他出任北洋政府海军部参谋处长,后担任海军左司令、第一舰队司令,并在1920年出任海军总司令,次年8月辞去职务,返回福州居住在吉庇巷的老宅,直至去世。<br> 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澳门路16号,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纪念馆,旨在纪念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该纪念馆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并在1961年开始筹建,最终于1982年成立,1983年元旦对外开放。纪念馆内设有“林则徐史绩展”和“禁毒展馆”,通过丰富的文物和图文资料展示林则徐的生平事迹和禁毒贡献。此外,纪念馆还承担着林则徐系列文物的征集、保护和研究工作。<br> 林文忠公祠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具有典型的江南园林风格。主要建筑包括仪门厅、御碑亭、树德堂、南北花厅、曲尺楼、竹柏轩等,展示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祠门外围屏墙内壁嵌有“虎门销烟”大幅浮雕,大门额题“林文忠公祠”。 作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遗迹,还承担着爱国主义教育和禁毒宣传的功能。馆内的展陈结合了传统与高科技手段,生动地再现了林则徐的生平史绩和禁毒贡献。此外,纪念馆还常年在各地举办巡回展览,围绕社会热点推出各类临时展览,进一步传播林则徐的精神和事迹。 御碑亭内陈列3座御赐石碑,正中是清咸丰皇帝得知林则徐病逝后的慰问圣旨。<br> 海纳百川 树德堂为祠厅,正中是林则徐官服塑像,楣额挂有清道光皇帝御书“福寿”匾额。 福州乌石山,又称乌山或道山,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中心,是福州“三山”之一(乌山、于山、屏山),海拔84米,面积25公顷。乌石山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资源之一,素有“蓬莱仙境”的美称。乌石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相传汉代何氏九仙在重阳节登乌山揽胜,引弓射乌,因此又称“射乌山”。唐天宝八年(749年),唐玄宗敕名为“闽山”。宋代熙宁年间,郡守程师孟因其景色可与道家蓬莱、方丈、瀛洲相比,改名为“道山”。乌石山自古即为游览胜地,山上怪石嶙峋,林壑幽胜,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如乌塔、摩崖题刻及造像等,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董执谊故居门前新塑造了刻版印书雕塑,与董执谊曾经开办“味芸庐”刻书坊相符。故居内曾作为古民居典型收入多种书刊。如今留住后花厅的郑润琪女士,是健在的董家辈份最高的长者之一,她是董执谊三孙、《汉语大辞典》主要编写者董珊的夫人<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