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传递正能量,欢迎分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有一座高峰,至今我们的大学仍难企及。这就是抗战时期,地处西南一隅的西南联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抗战爆发,日寇侵占了大半个中国。为了保存中华文明的种子,为了保存科学技术的火苗,当时地处华北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南迁,辗转迁徙,最后到了大西南云南的昆明落下脚来,三校组成临时的联合大学。这所大学,以最穷、最破、最一般的茅庐草舍,却造就了中国教育史上无可企及的巅峰、难以再现的传奇、无法超越的奇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南联大仅仅存在了短短的8年零8个月,却影响了中国至少80年。截止到1946年8月,联大解散,这所学校培养了两位享誉世界的诺奖得主、五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八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4位两院院士和100多名人文大师。超过抗战爆发之前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30年培养的人才总和。</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联大校舍破败、资料奇缺、师生们的生活极度贫困。以极其有限的办学经费,最为简陋的办学条件,在最危险的年代(虽然属于大后方,但经常有日机投弹轰炸),创造了至今仍然难以企及的办学奇迹,原因何在呢?我以为,全部到奥秘就在于这样四个字——家国情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所谓家国情怀,就是西南联大的师生,把教书与学习与民族存亡,国家兴衰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教师做科学研究不是为了课题费,学生学习科学文化不是为了毕业之后找个好工作。而是为了救亡图存,为了民族解放。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学子们思考的是国家前途和“人为什么活着”等哲学问题。得出结论是:“一个人活着的价值,还是要做一些事,为社会做点贡献。”许多联大毕业生回忆起那段艰苦的经历,都感觉到“那段以苦为乐、勤学问道的联大岁月”使自己的生命变得充实而有意义。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许多学者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先进的科研条件,毅然回到贫穷落后险象丛生的祖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感慨地回忆道,“当时,西南联大的老师是带着一股劲儿教的,学生是带着一股劲儿学的,不想让日本人把我们的文脉断了。” 正像联大校歌所云:“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这一批荟萃于西南一隅的中华优秀儿女,以天下为己任,以成为救国救民的人杰为人生目标,把赢得抗战胜利,振兴中华民族,改变积贫积弱的落后面貌当做自己的使命。正是这种家国情怀,才使得联大光焰无际,人才辈出。</span></p> <p class="ql-block">(简陋的学习条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联大的校训只有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刚毅坚卓”。但是这四个字却包含着培养一流人才的教育大道:刚是敢于正视苦难,百折不挠;毅是勇于肩负国运,坚持不懈;坚是确立专一目标,重振中华,卓是尽心争当人杰,救民于水火。四个字的校训不仅刻在联大师生的心目中,也表现在他们的行动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教授们的生活也特别艰苦,但他们坚守清贫,共赴艰难。1942年,教育部决定给25位兼行政职务的知名教授,每人发放一笔“特别办公费”,但联大的25位名教授联名致函拒绝。这样的风骨与今天某些大学里的一些教授不顾颜面地去争名夺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现在有些大学教授,把自己当成了老板,研究生博士生成了自己的打工仔,让弟子们为自己的名利服务,罔顾弟子学生的前途,更不必说一星半点的家国情怀了。西南联大人秉持着“刚毅坚卓”的精神,一次次从崇山峻岭中翻过去,从废墟瓦砾中站起来,一次次中从“有限”中激发“无限”力量。真正做到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最终涌现了一大批至今空前绝后的优秀人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么,现在的教育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的教育急功近利,培养的仅仅是受教育者的一种生存能力。上小学是为了上个好初中;上了初中,是为了考个好高中;上高中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考个好大学。上了大学,仅仅是为了学一门谋生的技能。前一段一切都是为了考大学做准备的,后一段主要是为了学习一门谋生的技能。缺少了对学生人文思想家国情怀的培养。有一句西方哲人谈论人生意义的话,读者诸君都非常熟悉:“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我们目前这种生存教育,说白了就是吃饭教育,把神圣的教育低落为一种谋生手段。真是让人遗憾不已。这种不讲理想,不讲情怀,不讲人生的价值,不讲生命的意义,教育只是为受教育者求得谋得一个饭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此,学校被升学率绑架了,一个校长,不管他如何有思想,不管他教育理念如何先进,全部的心思,只能全力以赴抓升学率。如果高考升学率下滑了,那他就只有等着走人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家长们又是如何的一种情形呢?家长只想着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有了大学文凭,然后找一份好工作。至于国家繁不繁荣,科技发不发展,觉得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而实际情形是,科技发展了,才能使国家繁荣;国家繁荣了,才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为每一个个体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而在目前教育体制下的莘莘学子表现又如何呢?没有理想,没有抱负,心中的唯一目标,就是考个好大学。许多表现说来实在让人感到遗憾。现在每年高考前夕, 不少学校的高三学生,有一个所谓撕书缓解压力仪式,就是把书本与复习资料,撕碎了从楼上抛下去。只要稍作分析,就会觉得这种做法骨子里是一种敲门抛砖、得鱼忘筌的表现。要上大学了,终于不要再那么辛苦地读书了,书是敲开大学之门的敲门砖,门就要敲开了,砖就可以扔掉了。这也正是今天的大学里能够培养出的杰出人才少之又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过去的读书人读书的目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仔细思考,我们今天的教育确实出了问题,今天的教育说到底,是一种生存教育,就是把读书当做一种谋生手段。最缺少的就是家国情怀。说到底,这就像钱理群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教育只是培养了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抗战时期,有大批海外学子,抛弃国外优厚平稳的生活,冒着生命危险奔赴国难。新中国建立之后,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大批海外学人,冲破千难万险,回归祖国,投身祖国建设。现在我们的国家,与世界上先进的国家相比,确实还有一定的距离。但与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与百废俱兴的建国初期相比,不啻有了天壤之别的发展,而现在相当一部分的留学生学成之后,不是归来报效祖国,而是办了绿卡,留居国外。这就是缺少家国情怀的表现吧。特别是有两所全国特别著名的大学,培养出的学生有不少留学国外,学成之后,并没有归来报效祖国,而是办了绿卡,效命他邦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我们的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确实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强过建国初期是有目共睹的。而不少的留学生却没有学成之后,归来建设我们的国家。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网上有一则材料,看后让人痛心不已。有个小城市的一对夫妇,把孩子培养的看起来特别优秀,高考考上了好大学,大学毕业后又出国留学,留学之后就定居国外了。从此就不大与父母联系了,多病的父母因无人照顾,绝望中双双自杀。社区管理人员电话通知了这位不孝之子,其人回答说,让社区管理人员把他父母的住房买掉来安葬他们,他就不回去了。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他会爱这个国家吗?而这就是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此,古人讲家国情怀,是把家放在第一位的。因为爱其家,进而爱其家存在的地方——祖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面让我们看一看曾经有一位中学生,在中学毕业前夕,只有十七岁的他写的一篇文章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守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冲突,一种利益必定消灭另一种利益;相反,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位中学生就是马克思,这篇文章是他在中学毕业前夕写下的。反映的是一种世界情怀,正因为有这样的情怀 ,马克思才成为世界级的伟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所以说,家国情怀,是使辉煌人生的根本动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要想让我们的下一代成为有担当有抱负的建设者,就必须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只有有家国情怀的人,才会为我们这一方水土贡献他们的聪明才智,才会为我们共和国大厦添砖加瓦。而不会为了自己过得舒适一些,就彻底忘记了父母家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只有把家国情怀注入受教育者的灵魂里,才是一种真正教育。受了这样教育的人,才能担负起振兴中华,复兴伟大的光荣使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读者诸君以为如何?请讲出你的高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读者诸君,如果觉得文章不错,请关注转发。谢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简介】王永,原名王勇。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头市固阳县白灵淖人氏。1978年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入包头师范,1980年分配到二机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育处,在二机一中工作了八年,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机三中工作了八年。后调入包头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教育局教研室任高中语文教研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8年退休。爱好写作,现在完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篇百余篇。有十余篇阅读量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万。大部分篇目阅读量在七八千。</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