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洛阳桥

月儿弯弯

<p class="ql-block">洛阳桥(Luoyang Bridge),又名万安桥,位于洛阳江入海口,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境内连接台商投资区和洛江区的一座桥梁,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江接海梁式大石桥[1],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2]。该桥梁与卢沟桥、赵州桥、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p> <p class="ql-block">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时任泉州太守蔡襄开始主持洛阳桥建桥工程;嘉祐四年(1059年),洛阳桥建成[4]。1930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面。1938年,被日本飞机炸毁。1963年,维修完成通车。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993年,进行全面修建。1996年10月,恢复古桥旧貌,开放通行。2021年7月,作为中国申遗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个申遗点之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项目</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北起蔡襄路,上跨洛阳江水道,西至桥南路,桥梁全长834米、宽7米,全部由花岗岩筑成,共有46座桥墩,两侧有500个石雕扶栏、28尊石狮,兼有7亭9塔点缀其间,武士造像分立两端,桥的南北两侧种植松树700棵[4]。截至2015年9月,桥面存有古亭2座,石将军2尊,石塔5座[1]。该桥梁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5],国家文物局认定有价值的共26块,其中以蔡襄祠内三绝碑《万安桥记》、摩崖石刻“万安桥”、明朝李待问所书“万古安澜”最为有名</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首创“筏形基础”“养蛎固基”“浮运架梁”等建桥技术[5],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6]。该桥梁的建成,对泉州的南北交流和海外交通事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元朝世界第一大港泉州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墩端部呈船又形,两侧有扶栏,均有石雕,用于保护行人;桥的两侧建置石塔,用以镇风, 桥旁扶栏外.尚存幢幡等形式的石塔,塔身浮雕佛像、图案;桥上筑石亭,供率骑休息,桥身及其附属建筑物,有许多艺术石碉,造型美观,-有昂首挺拔的石狮,有口含石球的球狮子;桥中央碑亭刻有明万历年间有“西川甘露”碑刻和清道光间石刻“天下第一桥”横额,“中亭”周边有所代碑刻12方,中亭傍有崖刻“万安桥”、“万古安澜”和12方碑刻;亭东侧有“万安桥”及“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崖石刻。一为“西甘露”碑亭,在中亭右侧为古时祈雨所在</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桥长834米、宽7米·,桥墩46座,墩孔净跨8米;桥面石板长11米,宽1米、厚0 8米,上置6或7条石板,桥的南北两端各正2尊圆雕将军石像;桥旁有石塔5座,桥中央两侧有亭子2座,桥的两侧有500根栏柱,桥的两测建置石塔9座,桥上筑石亭7座</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址位于福建省江海汇合处,江潮汹涌,浪涛搏击,近千年前的中国桥梁工程师们,就是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首创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所谓“筏形基础”,就是用船载石沿着桥梁中线抛下大量石块,使江底形成一条矮石堤,然后在堤上建桥墩; 洛阳桥桥墩全中用长条石交错垒砌,两头尖,以分水势,减轻浪涛对桥墩的冲击;为了巩固基石,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还首创了“种蛎固基法”,即在基石上养殖牡蛎,使之胶结成牢固的中流砥柱,这是世界上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中的先例,仍可以从那些缀满白色蛎房痕迹的桥墩石 ,洛阳桥的建造,使洛阳江天堑变通途。它为南宋时期泉州漳州出现的大规模造桥工程,提供了丰富的经验</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即立于祠内,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附属文物很多,现存的有2座塔、2座亭子、3个祠庙、4 尊武士石像、 20方历代碑刻,桥南接尾的“蔡忠惠公祠”,这是北宋时为纪念蔡襄的功劳而建造的,祠中有两块大石碑,刻着大书法家蔡襄所撰的《万安桥记 》,记述建桥过程。此碑文章精炼,书法之遒丽,刻功之生动,世称“三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