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邹城】孟庙——至圣后人创建亚圣之庙,孔孟之乡又一颗儒家明珠

阿狼故事

<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7日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p> <div><br></div> 济宁,大概是除了故乡之外,我记忆里最熟悉的地方了,在那里,我度过了四年大学生活中的三年。如果不是为了补办证明,我大概是不会再回到这个地方了,在那里,我并没有学到太多知识,也没有留下任何有关快乐的记忆。我知道,这一切都是我自己的错,是我辜负了母校,而不是母校冷落了我。 12年后,再入济宁,记忆仿佛变得不准确了,一切都很陌生。我们从太白湖岸经过,一路驱车来到济宁医学院东北门——那个我进出了三年的大门。12年前,我曾从这个门沿着反方向步行至当时正在建设中的还称为小北湖的太白湖,可是同一条路,我还是忘记了来时的模样,也不再认识当年那个小小的简简单单的小北湖。 踏入济宁医学院,虽然没有重回母校的兴奋,但是还是有些许的期待,我也不知道在期待什么,我知道,即使我走遍济医的角角落落,我也找不到关于美好校园生活的点滴物证。顺利的拿到证书,我领着妻子在学校里逛了逛。那还是我当年生活学习了三年的济医吗,但那分明还是。关于学校教学楼的方位、教室的所在、宿舍楼的方向、宿舍的所在以及食堂、超市,以及护校河里清澈的水等等,瞬间混乱了我的记忆,我都不记得学校里有那么一大片操场。我是新校区的第一届学生,那时候光秃秃好像没有几颗树的校园现在已长满了树、落满了梧桐树叶,我从未感觉到这个不大的校园是如此的平静又美丽。我呆呆地看着不慌不忙赶往教室的少男少女们,像是在回忆自己当年的模样,也像是在期待某个熟悉的脸庞。恍然醒来,恍如隔世。<br>  再望一眼济医,我再次与她告别,或许,这次是永别。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是真的没有带走一片云彩。 <div><br></div> 在济宁三年,有个叫“三孟”的地方我却从没有去过,真不知道当时我都在干什么。三孟,与三孔一样,指孟庙、孟府和孟林。位于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始建于北宋景祐四年(1037年),同样和三孔类似,分别为孟子的祠庙、孟子嫡系后裔的住所和孟子及其后裔墓地。<br> 孟庙,又称亚圣庙,是历代祭祀孟子的地方。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任兖州知府时,寻访孟子墓于城东北四基山麓,遂在墓旁创建孟庙。北宋元丰年间,因距城较远,瞻仰祭祀等诸多不便,又别建孟庙于邹县城东郭。东郭之孟庙因“庙濒水亟坏,不四十年凡五经更修矣”。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由邑士徐绂及乡人出资将孟庙迁于现址。后经宋、元、明、清历代拓展和维修,至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达到现规模。<div><br></div> 孟庙呈长方形,共五进院落,殿宇六十四楹,木坊三座,石坊一座,占地面积24000平方米,前三进为导引式庭院,有棂星门、亚圣庙石坊、泰山气象门。后二进分为左、中、右三路,中有承圣门、亚圣殿、寝殿;东有启贤门、启圣殿、启圣寝殿;西有致敬门、致严堂、祧主祠、焚帛池。 <div>棂星门</div> 我已于去年的3月份去过孔庙,孟庙规模要比孔庙小很多很多,但整体布局和孔庙类似。首先让人有相似之感的是这个“棂星门”,门内第一进庭院左右各一坊,左名“继往圣”,右名“开来学”。棂星门坊,即意味着孟子是天上的文星下凡,尊孟、尊孔皆如尊天。门坊4柱3洞,悬山灰瓦,脊饰天王塑像,斗拱均9踩4翘,凌空欲飞。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重修,1978年又大修,坊额上楷书“棂星门”3个贴金大字,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山东巡抚丁宝桢手书。 开来学坊 甬道 亚圣庙石坊<div>  为亚圣庙第二进院落门坊,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由邹县知县章时鸾创建。石坊通高5.2米。4柱3门、柱为8棱,顶端饰以古瓶、云朵,类似华表。正中坊额镌刻楷书“亚圣庙”3字,左右两侧坊额刻以云龙,一侧为蛟龙在海水中翻腾,悠然戏水。一侧为翼龙在天空中展翅飞翔。石坊造型雄伟,雕工精细,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br></div><div>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继孔子之后儒家学说的又一传承者和集大成者,与孔子并称“孔孟”,被尊为“亚圣”。</div> <div>甬道</div> 第二进院落的砖铺甬道两侧尽是古老的苍松翠柏。 <div>孟庙古树古木</div> 和孔庙一样,孟庙内亦栽植了众多历经千百年的古树古木,孟庙内共有各种树木多达430多株,多为松桧和侧柏,又有银杏、古槐、紫藤等。其中有宋宣和年间建庙时所栽植的桧树,已有近900年的历史了。古柏抱槐、藤系银杏、桧寓枸杞、洞槐望月,被誉为孟庙“古树四奇”,古人谓之“乔木参天绕古祠”,他们和孔府里的古树以相同的姿态见证了王朝的迭代更替,世间的苦乐酸甜以及不变的儒家传承。 泰山气象门<div>  我原以为2024年的秋天注定是一个无感的秋天,因为和以往不一样,这个秋天,我没有去过任何一个地方去赏秋,甚至都没留意过路边落下的梧桐叶,小区楼下飘洒的银杏叶。但是,初冬时节,在母校济宁医学院我看到了满地的梧桐叶,在孟庙泰山气象门沐浴了金黄的银杏落叶,算是爱秋之人给这个秋天最后的交代了。</div> <div></div> 泰山气象门<br>  孟庙的仪门,“仪门”是一座歇山式斗拱承托三启门洞的门楼。始建于元大德年间(公园1297年--1307年),明代重修。门额上悬一竖匾,上书“泰山气象门”五个大字。故仪门又称泰山气象门。“泰山气象”四字取义于程子之说:“曰仲尼元气,颜子春生,孟子并秋杀尽盖亦时然而已。仲尼天地也,颜子和风庆云也,孟子泰山之气象也。”此门之名即由此而来。 泰山气象门 金代钟 孟庙古树林 古树疤<div>  孟庙松柏在表皮、木质部甚至叶子当中,都有一种名为“松脂道”的结构,能够分泌油脂,以防御真菌、昆虫和食草动物的侵袭,并有强大的自愈能力,而树木遭遇病虫害或真菌感染造成的伤口在自愈过程中形成这种瘤状组织‌,就像人受伤愈合后的疤痕。</div> 承圣门 承圣门 承圣门 <br>  进入气象门,即为第三进院落。此院左右各有门通往庙外,左名“知言门”,右名“养气门”,是过去出入孟庙的主要通道。“养气门”外南侧建有“亚圣木坊”;门内南侧建有“祭器库”三楹。“知言门”内南侧建有“省牲所”三楹。此院北壁,三门并列。正中之门为“承圣门”,门之左侧建有“康熙御碑亭”;左为“启贤门”;右为“致敬门”。<br>  承圣门,始建于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现存建筑为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重修。“承圣”即赞扬孟子承继往圣之意。 承圣门和康熙碑亭 康熙碑亭 康熙碑亭<br>  康熙碑亭位于承至门左侧,重檐翘角,斗拱承托,绿色琉璃瓦覆顶,贴金彩绘。亭内放置清康熙《御制孟子庙碑》一幢,故称此亭为康熙御碑亭。碑额浮雕泰山祥云、二龙戏珠等图案。碑座为一巨大龟状“赑屃”石雕。御碑为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四月,清圣祖玄烨御笔亲书,而碑亭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故先有碑,后有亭。 孟庙古树古木 <div>五通碑</div> 碑亭东侧,竖有石碑五幢。《孟母三迁祠》碑原立于邹县城西庙户营的孟母二迁祠内,1983年移入孟庙保存;《孟母断机处》、《子思子作中庸处》、和乾隆皇帝的《述圣子思子赞》、《述圣遗像碑》四幢石碑原来立在古城南门外左侧的“孟母断机堂”中庸书院和“子思祠”处,因这三处古迹于1946年毁于战火,幸存石碑遂移至孟庙内保存。 康熙碑亭和五通碑 启贤门<div>  始建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重修。启贤,启毓圣贤之意。</div> 孟庙碑刻<div>  从启贤门入,进入孟庙第四进院落,院落东路(左路)启圣门至启圣殿甬道西侧,碑碣林立,为孟庙各类石碑存放之处,称为孟庙碑林。此碑林保存孟庙历代碑碣280多块。</div> 孟庙碑刻 孟庙碑刻<div>  从年代上分,有秦、汉、晋、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石碑;从字体上分,有篆、隶、行、草、楷书等;从文字种类上分,除汉字外,还有蒙文(元代八思巴文);从形式上分,有文言亦有白话,有文字亦有图画;从内容上分,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震灾害等各方面的记述,文化上,又有诏封、祭祀、拜谒、题咏、修葺、孟氏族谱等,内容丰富,书体各异,有“满地丰碑满壁诗”的赞誉,具有重要的史料和书法价值。<br></div> 孟庙碑刻 启圣殿<div>  碑林甬道尽头是启圣殿。启圣殿始建于明弘治十年(1497年)5楹,歇山式建筑,高9.97米、东西横宽12.4米,南北纵深10.6米。是供奉孟子父亲孟孙激(封祀启圣邾国公)的殿堂。殿正中神龛内供奉身着七旒七章的孟子父亲塑像;像前置“启圣邾国公之位”木牌位。</div> 启圣寝殿 启圣寝殿<div>  位于启圣殿后又叫孟母殿。元延祐三年(1316年),元仁宗追封孟母为“邾国宣献夫人”,故孟母殿亦名“宣献夫人殿”,与启圣殿同时兴建。3楹、悬山式建筑,高7.8米,东西横宽10.89米,南北纵深9.53米。<br><div>  </div></div> <div>启圣寝殿石像</div> 殿内祀孟母仉氏,神龛内无塑像,供“邹国端范宣献夫人之位”木主牌位。殿东壁一小神龛内,有陪祀的孟子立体石刻像一尊,为北宋景佑年间,孔道辅修孟母墓时所得,定为“孟子自刻为母殉葬石像”。<div> 孟子自幼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给他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孟母曾三次搬家,这也成为一时佳话。 学成之后,孟子开始“周游列国”, 终孟子一生,游说诸侯,历齐、梁、宋、滕、鲁诸国,均未能见用。 晚年孟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那里传道授业,与弟子们一起,将自己的思想著书立说,最终成就了《孟子》一书。 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 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唐宋之后的中国产生了深刻且巨大的影响,其中许多命题的哲学思辨以及伦理启示,至今仍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乃至整个东亚。 孟子的地位仅次于孔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所著《孟子》一书虽然只有7篇34000余字,但早已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孟子不仅在哲学论理上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而且建立了以“民本”为基础的政治思想体系。 在儒家思想与佛教理论交锋融合的过程中,孟子的影响尤为重要。孟子强调“权”,而非强调伦理原则。至中唐时,韩愈著《原道》,把孟子视为唐以前儒家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定为“四书”,使之成为儒家基本经典之一。 </div> 齐声寝殿“三迁教子”故事石刻<div>  孟子非常聪明,看见什么就学什么,而且模仿本领特别强。 起初孟子家在墓地附近,好奇的孟子就跟着送葬的队伍学着吹喇叭,引得一群孩子跟在他后面跑着玩儿,大家一起玩儿送葬的游戏。孟母非常重视孟子的教育问题,看到孟子整天吹喇叭玩儿送葬游戏,赶紧就把家搬到了城里,住在屠宰场的旁边,孟子又每天都到屠宰场去看杀猪,没过多久,他竟然能帮着杀猪了。孟母非常着急,又把家搬到了学堂附近。于是,每天早晨,孟子都跑到学堂外面,摇头晃脑地跟着学生们一起读书,并且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当时,孔子的孙子正在这里当老师,他见孟子学什么都很快,而且记忆力特别好,就非常喜欢他,还让他免费进学堂读书。后来,孟子果然没有辜负孟母的期望,成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儒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div> 梓树<div>  孟母殿旁种植了古老的梓树,古人常在房前屋后种植桑树、梓树,故“桑梓”意指故乡。</div> 桧寓枸杞<br>  孟庙“古树四奇”之一。在孟庙寝殿前露台和甬道之上,有3株古桧。据《三迁志》记载,为北宋宣和年间所植,已有近900年的历史。 乾隆碑亭 乾隆碑亭<br>  来到孟庙第四进院中路,甬道东边建有“乾隆御碑亭”一座,为单檐斗拱、黄色琉璃瓦覆顶的方形建筑,亭内立有乾隆皇帝手书《亚圣孟子赞碑》。亭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而碑为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亲笔御书。 孟庙古槐树 天震井 天震井<div><br><div>  天震井位于第四进院落“亚圣殿”前露台下的甬道东侧,始建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孔庙有故宅井,颜庙有陋巷井,曾庙有涌泉井,唯独孟庙无井。有碑文记载此井形成的始末:“读三迁志,孔氏井在尼山以东,曾子井在徐州北九里山,颜子井在陋巷内。独孟氏无以井传。康熙十一年春,庙前演剧,忽日响声震如雷,闻者环顾失色。见阶前地陷,有甓甓园痕,熟视,乃井也。噫!异矣!系惟吾祖道接尼山,与颜氏、曾氏光照千古,天开斯井与三井并重,以见圣圣相符,后先一辙欲……于十二年为修庙取水之用。谓之曰‘天震井’,砌之以甓,环之以石,并书其迹以志异云。六十四代孙庠生孟尚锦识”。井边石栏是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所建。<br><div><br></div></div></div> 西庑 东庑 <p class="ql-block">东庑</p><p class="ql-block">  东西两庑位于四进院落东西两侧,隔开中路与东、西两路,简称“两庑”,为对称式南北走向建筑。各7楹,高7.8米,长25.28米,进深8.35米。始建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重修,是供奉孟子弟子贤先儒之场所。按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所厘定,东庑设神龛3座,从祀11人:高子、公都子、盆成括、屋庐连、浩考不害、公孙丑、陈臻、钱唐、韩愈、子叔疑、孙爽;西庑设神龛3座,从祀9人:彭更、徐辟、咸邱蒙、孟仲子、万章、充虞、季孙氏、桃应、孔道辅。</p> 亚圣殿 亚圣殿 亚圣殿<br>  四进院落的亚圣殿为孟庙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殿为7楹,高17米,宽27.7米,纵深20.48米,为绿色琉璃瓦覆顶的重檐歇山式宫殿建筑。下檐斗拱用七踩单翘重昂,上檐采用七踩三昂。四周竖立明代弘治年间重修时用于擎檐的26根巨型石柱,柱呈八角形体,柱下以石鼓为础,鼓下以宋代石刻覆莲作承托。柱高3.05米,础高0.65米。其中殿前廊下8根柱上,都饰以浅线雕刻。门侧4根柱上南面阴刻云中翱游的双翅翼龙。其余各面皆刻有宝相牡丹花和缠枝西番莲花。殿檐下的梁坊斗拱,饰以玺贴金彩绘。 正面重檐间高悬1竖匾,上书楷体贴金大字“亚圣殿”,匾周盘绕着5条立体云龙。正中门楣之上悬挂横匾1块,上书“道阐尼山”4个金字。殿内承以8根巨型朱漆木主柱,迎门的2根柱上,悬挂1副巨型凸镌抱柱对联:“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禹颜”。联、匾均为清高宗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钦赐。亚圣殿内正中有雕龙贴金神龛,内供孟子塑像,衮冕九旒九章,沿宋代元佑元年(1086年)旧制,为公爵之服,正一品服色,冠九旒冕,犀替导青纩充耳,青衣朱裳,九章(即衣服上绘制刺绣的山、龙、华虫、藻、火、宗彝、粉米、黻、黼九种图案),白罗中单,青缥撰裙,革带钩碟,大带蔽膝玉装,仞玉佩,晕锦绶,间施二玉环,朱蠛、朱履,神龛上有团龙彩绘的承尘藻井,藻井之下殿之正中横悬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钦赐“守先待后”金字巨匾1块。孟子神龛东侧神龛内供其弟子、利国侯乐正子塑像。 甬道 亚圣寝殿 亚圣寝殿<br>  寝殿为五楹歇山式建筑,高10.67米,纵深12.58米,横宽21.23米。始建于元贞元元年(1295年),原为“邾国公祠堂”,为供奉孟子父母的殿堂,明弘治十年(1497年),孟子57代裔孙、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元,重修增建孟庙时改称“寝殿”,为供奉孟子夫人的殿堂。殿中神龛内竖有“亚圣夫人田氏之位”的木牌位。现已物是人非,成为了商店,但墙上还是在用现代图文的方式讲述着孟子及其母亲的故事。 亚圣寝殿 亚圣寝殿 亚圣寝殿 致敬门<div>  从承圣门西侧致敬门入,即为西路(右路)建筑。致敬门始建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重修。</div> 致敬门 孟庙碑刻<div><br></div> 孟庙碑刻 孟庙碑刻<div>  致敬门内,是另一处碑林碑刻。孟庙内还保存着近几十年从全市各地陆续收集来的汉代石人、石羊,隋唐的石造像,元大德九年(1305年)盘龙高浮雕石柱,明代石棺等,以及100多块汉代墓画像石,有西汉的多线刻、浅雕人物、龙兽,东汉的各类浮雕。<br></div> 孟庙碑刻 致严堂<div>  原名斋宿所,是孟氏后裔祭祀前斋戒、更衣之处。元至顺元年(1330年),文宗加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后,孟子五十二代孙孟惟恭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倡议修建,以严思诚,即严肃、诚敬之意。殿堂为3楹,前檐出厦,硬山式建筑,高6.5米,东西宽10.27米,南北深7.45米。院内四周墙壁上镶嵌50多块重要碑刻。</div> 致严堂 藤系银杏 藤系银杏<div>  孟庙“古树四奇”之一。在孟庙斋戒门内,致严堂前东西两侧,有左雌右雄两株银杏树。据考证,两树植于元代,已有700余年。右侧银杏树下,有1株枝干粗壮、直径约40厘米的紫藤萝。</div> 藤系银杏<br>  西路致敬门到致严堂短短的空间内,秋意正浓,银杏叶飘落,在地面叠加成金黄色的地毯,铺满院落,空中,古树古木参天,枝条遒劲舒展,清澈又通透的碧蓝天空上,温柔的阳光透过交织的枝条和残留的树叶洒在地面上、碑刻上,荒凉中透着温暖和活力。 祧主祠<div>  始建于元代,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重修,原名孟氏家庙,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重修后改成祧主祠。祧(tiao)主,即远祖庙的神主。3楹,高7.45米,东西宽10.06米,南北深8米。孟氏大宗五代以上木主牌位在此祭祀。古时卿大夫五庙,祀太高祖以下五世,再上则祧而迁其主,兹孟氏大宗,以孟子为不祧之主。“远依始祖,昭穆秩然。盖自孟氏二世以下,以六十六世之木主牌位,安放於此以享祭祀。绳绳继继,远溯华胄於两千年前,此亦宗法不替之一大观也”。祠门正中悬挂“孟氏大宗祧主祠”竖匾1块。<br></div> 孟氏后裔立碑 焚帛池<br>  位于祧主祠之后的一个独立小院内,孟庙寝殿之西侧,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院之东南向东开一小门,与亚圣殿院相通。院的正中,建有一座方形垣墙,门向正南,其内正中偏北建有一须弥座的砖台,台上放置一石雕长方形池子,正面刻有楷书“焚帛池”三字。孟氏后裔每次祭祀祖先后,即在此处焚烧祭文 洞槐望月<div>  孟庙“古树四奇”之一。在孟庙寝殿西侧焚帛池院的西垣墙上,斜倚着一株古槐,经测量,原树干直径在6米以上。树干开裂,得墙头承托顽强生存,枝繁叶茂。下部一侧脱落腐朽,一侧古韵勃发,生长成宽2米左右的扁平树干,树干中部形成一圆筒状树洞。入夜,明月从洞中透出,被称之为“洞槐望月”,亦是孟庙一景。据考证,此槐树最早栽植于唐代。</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