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东北街178号,占地面积78亩(52000平方米)。是中国四大名园(拙政园、留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之一,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江南私家花园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所建,聘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后屡易其主,并几度入官,迭经兴衰分合。</p> <p class="ql-block">拙政园以水景为园林设计的核心,水景四周则围绕着错落有致的假山和精致的庭院建筑,设计极为精巧,游览过程中可以体会到“一步一景”的感受,处处展现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p> <p class="ql-block">拙政园的建筑风格典雅,具有浓厚的古典韵味。园内的亭台楼阁、廊桥水榭融入自然环境,与周围景色和谐相映,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拙政园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分。</p><p class="ql-block">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p><p class="ql-block">东部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主要景点有:兰雪堂、缀云峰、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馆等。</p><p class="ql-block">中部为拙政园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1/3,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主要景点有: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见山楼、小飞虹、枇杷园等。</p><p class="ql-block">西部主体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卅六鸳鸯馆,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主要景点有:卅六鸳鸯馆、倒影楼、与谁同坐轩、水廊等。</p> <p class="ql-block">青翠的竹丛和古树,簇拥着一座巨大的石峰,状如云朵,两侧有两块形状怪异的湖石,两石中间夹着一条小道。中间这座石峰叫作“缀云峰”,像一个巨大的屏风,挡住来宾的视线,这种造园手法,被称为“抑景”,起着引人入胜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拙政园东部花园是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竹景和假山景观而闻名。东部花园以竹径和假山为主体,建筑布局疏密相间,高低错落。园中假山林立,曲折回环,东部建筑密集,而西部建筑稀疏,给人一种疏密相间、高低错落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兰雪堂:拙政园东部的主厅,此厅为入园游赏的第一景。堂名取自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的诗意。兰雪堂坐北朝南,堂内陈设有“拙政园全景图”漆雕、花几、琴桌、大理石屏等,显示出江南文人园林主要厅堂的庄重和典雅。</p> <p class="ql-block">芙蓉榭: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灵空架于水波上,伫立水边、秀美倩巧。此榭面临广池,是夏日赏荷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天泉亭: 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庄重质朴,围柱间有坐槛。四周草坪环绕,花木扶疏。亭北平岗小坡,林木葱郁。亭子之所以取“天泉”这个名字,是因为亭内有口古井,相传为元代大宏寺遗物。此井终年不涸,水质甘甜,因而被称为“天泉”。</p> <p class="ql-block">秫香馆: 位于拙政园东部的最北面,原墙外就是园主家的田地,稻谷成熟时得名“秫香馆”。馆内所有落地长窗裙板及夹堂板上均刻有《西厢记》人物故事,1966年为保护起见,将图案翻入室内。这48幅精美的黄杨木雕,雕工精细,层次丰富,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喜字窗: 位于秫香馆北面。这个喜字窗在苏州园林中比较少见,值得打卡。</p><p class="ql-block">拙政园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之一,以其精美的建筑和园林艺术著称。园内的喜字窗不仅是园林中的装饰元素,还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这些窗户不仅起到了透景和借景的作用,还通过丰富的图案展示了苏州园林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涵青亭:拙政园最低调的亭子,最适合谈恋爱的地方。涵青亭又名钓鱼台,位于拙政园东部最南端的角落,紧靠园林南界墙,是一座平面为凸字形的倚壁面水的小筑。该亭为组合式半亭,体量不大,并不起眼,位置也偏,不在游览路线上。游人进园之后甚至不会向这边瞥上一眼,所以大部分游客游览完拙政园之后甚至不知道还有这么个建筑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放眼亭: 位于东部假山的最高点,是园中观景的最佳位置之一。放眼亭的名字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放眼看青山”,寓意着从这里可以放眼望去,尽览园中的美景。亭子位于涵青亭的正北方向,两者一北一南,一方一凸,一高一低,互相对衬,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艺术辩证美。</p> <p class="ql-block">听雨轩: 其名字取自南唐李中的诗句“听雨入秋竹,留僧复旧棋”,寓意静听潇潇细雨之亭。它是一座独立小院中的三开间主体建筑,单檐卷棚歇山顶,两侧山墙连着游廊。听雨轩的设计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元素,轩前有碧池睡莲,轩后池边有翠竹芭蕉,雨中居此,趣味横生。每当潇潇雨落时,池中的睡莲、翠竹和芭蕉仿佛如键盘乐合奏团,无数看不见的手指按着这一片片绿叶,便有了各种合弦。这种设计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妙,还能营造出读书写作的最佳氛围,伴雨声读书写作,如春风化雨,滋润了身心。</p> <p class="ql-block">嘉实亭: 为枇杷园内南界墙前一座小亭,取宋人黄庭坚“江梅有嘉实”诗意而名之。其题额为隶书,款署“徵明”,悬于亭内,系今人仿文徵明字体重题刻的。小亭为矩形,尽管面积很小,但设计上颇有特色。一是利用其南面界墙的一段作为背景,墙前栽翠竹,点松皮石笋,这是古代园林理论中称的“藉以粉墙为绘也”。其次,为了使游人在亭中细赏这幅竹石小景,造园家在亭南壁墙上开了一个很大的空窗,正好框住后面的青竹美石,空窗的大小、位置均经过周密推敲,使这幅立体风景画呈现出最完美的构图。它的两侧挂有一联:“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乃是集古人诗句而成。亭旁植有多株枇杷,相传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所栽,点出了小亭及小园的欣赏主题。</p> <p class="ql-block">玲珑馆: 取名自宋朝苏舜卿的诗“月光穿竹翠玲珑”。馆内悬有一横匾额“玉壶冰”,取自南朝宋鲍照的诗“清如玉壶冰”。馆内窗格及庭院铺地均为冰纹图案,与题额相应,更见幽雅。</p> <p class="ql-block">兰雪堂: 是座的三开间堂屋,“兰雪”两字出自李白“清风洒兰雪”之句,象征着主人潇洒如清风,洁净如兰雪的高尚情操。中间屏门上有一幅漆雕画,是拙政园的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拙政园的春夏秋冬四个亭子分别是绣绮亭、荷风四面亭、待霜亭和雪香云蔚亭,每个亭子都代表了不同的季节,并有着独特的景观和历史文化背景。</p> <p class="ql-block">绣绮亭: 代表拙政园的春亭。取唐杜甫诗“绮锈相辗转,琳琅愈青荧”句意。是拙政园中部水池南边唯一的山巅亭台。亭身八柱,正间檐墙上开窗洞,有藻井。檐下悬挂匾额“晓丹晚翠”,亭内复有楹联:“露香红玉树、风绽紫蟠桃”。旁有姿态奇方、郁郁葱葱的百年枫杨,下有国色天香、芳艳绝美的牡丹和绿萼红苞、香清品高的芍药,北有碧波涟漪、秀色可揽的池水,景色优美如绣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荷风四面亭: 代表拙政园的夏亭。坐落在大荷花池西岛南侧,是一座六角攒尖亭,古朴素雅,有曲桥把广阔的池水一分为三,几条小径四通八达,通向各方。曾国藩的学生江苏按察使李鸿裔当年游园,曾在此留诗一首:“柳浪接双桥,荷风来四面。可似澄怀园,近光楼下看。”道出此地风景的立意,小亭也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待霜亭: 代表拙政园的秋亭。位于园中部池中东岛高处,是一个六角景亭。亭名取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句“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寓意着橘树在霜降后变红的景象。待霜亭四周种植了桔子和枫树,秋日时分,霜浓橘红,景色宜人。</p> <p class="ql-block">雪香云蔚亭: 代表拙政园的冬亭。位于全园中部至高点,象征着冬天的静谧与清新。亭周围种植腊梅,冬天雪花飘落,暗香扑鼻,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梧竹幽居: 位于园中部水池东端,四壁方墙上开设了四个圆形洞门,每面洞门都能看到不同的景色。这里是拍摄框景的好地方,也是欣赏园林美景的绝佳视角。</p> <p class="ql-block">见山楼: 是一座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三面环水,两侧傍山。底层为"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设吴王靠,小憩时凭靠可近观游鱼、中赏荷花、远则园内诸景如画一般地在眼前缓缓展开。上层为见山楼,取自陶渊明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楼上远眺,可将中园美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小飞虹: 是一座造型别致的廊桥,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小飞虹位于中花园,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它的桥体为三跨石梁,微微拱起,桥面两侧有朱红色万字护栏,覆盖廊屋,檐枋下装饰倒挂楣子。桥架在碧波之上,池水显得更深,桥影若隐若现,宛如飞虹。</p> <p class="ql-block">松风水阁: 又名听松风处,朝向西北,前临水,后倚廊,为一四角攒尖顶方形暖亭。此处多姿态苍老的长松,是赏景听松风的佳处。额名取意于《南史·陶弘景传》,陶弘景乃历史上有名的“山中宰相”,史载他“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这里是借松风之声渲染园景的诗情画意,将自然界的风、松、水声引到游览者面前,领悟山林野趣。</p> <p class="ql-block">香洲: 位于拙政园的中花园南面水池边,形似一艘在水中漂游的小船,被称为“旱船”或“不系舟”。它由头舱、中舱、尾舱三部分组成,头舱宛如一座四角飞翘的方亭,中舱像是一座临水的榭,尾舱则是一座高耸的楼阁。香洲的造型别具一格,融合了园林中亭台楼阁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浮翠阁:是园中的制高点之一,登上阁可俯视全园。浮翠阁为八角形双层建筑,高大气派,煞是引人注目。山上林木茂密,绿草如茵,建筑好像浮动于一片翠绿浓荫之上,因而得名“浮翠阁”。</p> <p class="ql-block">拙政园的“宜两亭”中,冰裂纹窗棂嵌着五瓣梅花,幽静而素雅,别具一格。这种冰裂纹仿自然界中冰面碎裂的形态,给人一种玉洁冰清、纯净无瑕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三十六鸳鸯馆: 是拙政园西花园的主体建筑,以其精美华丽的设计和独特的建筑形式而闻名。该馆平面为鸳鸯厅形式,由屏风、纱隔、飞罩等内檐装修将其划分为南北两厅。北厅名为“卅六鸳鸯馆”,因池中曾养有三十六对鸳鸯而得名;南厅则为“十八曼陀罗花馆”,馆前小院内栽种了十八株名贵的山茶花,故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最精致的亭子是拙政园西部的塔影亭,亭为八角亭,呈橘红色,亭名源于古诗:径接河源润,庭容塔影凉。该亭自上至下和四周的窗格都拼合成正八边形,精妙绝伦,堪称苏州园林中最精致的的亭子。</p> <p class="ql-block">留听阁是单层阁,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体型轻巧,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是赏秋荷听雨的绝佳处。它的由来为唐代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之句。</p> <p class="ql-block">如果,把园林比作一张绿色的叶子,那么,我想长廊,就是连系各个景点的脉络。长廊,更像是一位优秀的“导游”,引着我们一景又一景,一园又一园,尽情地领略不同的园林风光。</p> <p class="ql-block">水廊是依水而建的走廊,凌跨于水面之上,使水面上的空间半通半透,给人有源远流长的感觉。拙政园水廊被评为苏州园林“最美水廊”。</p> <p class="ql-block">行走廊间,林木葱葱,树阴婆娑 ,碧水清澈,倒影如镜,好不惬意!</p> <p class="ql-block">柳荫路曲: 是从“见山楼”到“别有洞天”,由三段曲折自然的双面空廊连接的长廊名。</p> <p class="ql-block">别有洞天: 在长廊拐弯处,这种造园手法叫“框景”,欲扬先抑,先由洞门把视野缩小,走出洞门后,豁然开朗!</p> <p class="ql-block">与谁共坐轩: 在长廊对面,因苏东坡有词“与谁同坐?明日、清风、我”而得名。与清风,明月,有缘人,同坐于此轩,赏景乘凉,把酒言欢,这无疑是主人,建造此轩的用意吧!</p> <p class="ql-block">盆景园: 拙政园西部一片清影摇曳的竹篱墙内,集萃着苏派盆景的精品,它被称为"名园瑰宝",拥有50余个品种,近万盆盆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