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喜爱的一首词

感悟&感恩

<p class="ql-block">作者 林蕴生(笔名)</p><p class="ql-block">昵称 感悟&感恩</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506565401</p> <p class="ql-block">  时间,1975年,82岁高龄的毛主席依然非常重视古典诗词的保护和传承,指示有关工作人员,要印制和注释一批大字本古诗词文集,这批文集中就有主席喜爱的一首词。</p><p class="ql-block"> 主席喜爱的这首词,是典型的豪放派风格词作。这首词,对于毛主席来说并不陌生,而主席已经不止一次的接触和阅读过这首词和词作者的著作《雁门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早在1952年,毛主席视察黄河,来到了这首词的故事发生地徐州时,就曾经提及到这首词和词的作者。也因为这首词带有“云龙”山的字句, 毛主席在徐州市市长等人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登上徐州的云龙山。</p><p class="ql-block"> 记得党史有关资料记载,1957年3月19日,毛主席从徐州乘坐飞机去南京视察。途中,主席从高空俯瞰徐州城的壮美山河,心潮起伏,和身边的秘书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说起了徐州的往事,还亲手在信笺上抄写下这首词作。</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1957年3月19日,毛主席从徐州飞往南京时在飞机上拍摄的。透过这幅照片,我们仿佛看到当年毛主席在飞机上工作、学习、伏案疾书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1972年年底,毛主席向国家图书馆借阅《雁门集》,并认真作笔记,用红色铅笔为这首词“圈点断句”。主席是希望这首词能被更多的人看到,并流传下去。 </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对这首词是熟读精思,触目成诵。从主席和这首词的多次交集中,足以看出主席对这首词是青眼有加,以及喜爱的程度。</p> <p class="ql-block">  这是元代豪放派词人萨都剌的作品《木兰花慢·彭城怀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木兰花慢.彭城怀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荒,画眉人远, 燕子楼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 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p> <p class="ql-block">  《木兰花慢·彭城怀古》是萨都剌豪放派风格的代表作,可谓是一首磅礴悲壮的词中经典。</p><p class="ql-block"> 徐州,古称彭城,已有2600年的建城史。据说,原始社会时期,尧把这里封给了那个传说中活了八百年的彭祖,故这里就被称为彭城。大禹治水时期,又把天下划分成个九州,徐州为九州之一,故这里又被称为徐州。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徐州和彭城两个地名在不同的时期经常互换称谓,有时叫徐州,有时称彭城。宋朝之后才固定下来叫徐州。 </p><p class="ql-block"> 徐州有超过六千年的文明史,是帝王辈出之地。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等都出自此地,徐州被誉为龙吟虎啸“帝王州”,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更是数不胜数。因此,毛主席来到徐州就自然而然的想起了徐州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想起了萨都剌这首与徐州历史息息相关的《木兰花慢·彭城怀古》。</p> <p class="ql-block">  词的上阕,词人下笔就开门见山,用十一个字交代出历史故事的发生地、以及数风流人物。</p><p class="ql-block">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p><p class="ql-block"> 徐州,古往今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形势极为险要。历史上有多少英雄豪杰、风流人物,曾经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演绎一场场慷慨壮烈的历史悲剧,多少雄心壮志在这座古城被消磨殆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徐州被称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连接华北华东;陆路为九省冲衢之地,水路是黄河与京杭大运河交汇之处,是北马南船的交换中心。</p><p class="ql-block"> 秦末楚汉相争时期,刘邦和项羽曾经在彭城大战;三国时期曹操又和刘备在这里连年混战,相争雌雄;抗日战争时期十大战役中的徐州会战、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都是以这里为中心展开。“消磨尽,几英雄”几字淡描而浓缩,简短而精练,充满了厚重沧桑、沉甸甸的历史内涵。</p> <p class="ql-block">  “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p><p class="ql-block"> 想当年,双目重瞳的西楚霸王项羽,身披铁甲,骑着汗血乌骓宝马,意气风发,势如破竹,大败秦军,进取关中,定都彭城,自立西楚霸王。军营帐房威风凛凛,多不胜数,连接到天边尽头。</p><p class="ql-block"> 然而,毕竟项羽政治智慧不足,缺乏战略眼光,而个性刚愎自用,以致决策失误;再者分封欠妥,导致内部管理混乱等等诸多因素,特别是过于轻视刘邦,导致项羽“垓下之战”四面楚歌,八千精兵毁于一旦,项羽自刎乌江,想必他的魂魄也回不到自己的江东故里。</p><p class="ql-block"> 寥寥几句,着墨精彩,高度概括了项羽的生平往事,让人击节叹赏,惊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项羽重瞳犹有乌江之败,湘东一目宁为赤县所归 ”。尽管项羽拥有异于常人的重瞳,但结局居然是兵败乌江;湘东王萧绎,只有一只眼睛,却继承了江山,登基为帝。不过,萧绎也只做了短短几年皇帝,最终落个身家灭亡的下场。当然,萧绎登基并不意味着就拥有长期统治天下的能力。一个人无论才华多么卓越,都可能因为种种原因遭遇失败。英雄末路,无力回天,终难逆转命运的无奈和悲凉。萧绎和项羽不同的人生际遇,让人感叹历史的变幻莫测。</p> <p class="ql-block">  “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 </p><p class="ql-block"> 历史已经远去,那些丰功伟绩也都随之消逝,只有黄河依旧奔腾不息,滚滚向前;只有云龙等群山峰蛮巍然屹立,蜿蜒绵亘,千古长青。正如杨慎绝句所曰“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天地苍茫如故,只是物非人亦非。</p> <p class="ql-block">  词的下阕,“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p><p class="ql-block"> 曾几何时,当年楚汉相争的胜利者刘邦,他和他的大汉王朝也烟消云散,他的陵阙早已在秋风萧瑟中被漫山遍野的禾黍淹埋和覆盖。徐州城南,当年项羽操练兵马的观马戏台,如今已荒芜、残破不堪。词人萨都剌借西汉时期一位大臣为爱妻画眉的典故,叙说徐州节度使张愔与彭城名妓关盼盼的故事,也借此暗喻项羽与虞姬深厚而悲惨的爱情故事;张愔纳关盼盼为妾,为她建造一座精美别致的“燕子楼”,如今,雕梁画栋的燕子楼早已人去楼空。“画眉人”和“燕子楼”的爱情故事仍在流传,然而,繁华已去,只留下一段风流韵事,任人评说。</p><p class="ql-block">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历史规律,不可抗拒!</p> <p class="ql-block">  最后,词人以“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 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收尾结束。</p><p class="ql-block"> 人生百年,说长很长,说短很短。大文豪苏轼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富于哲理,深深感叹人生的短暂和渺小。人生百年,如寄居人间;如秋风落叶;如置身于广阔天地的蜉蝣;如沧海中的一粒粟米。何等的短暂!何等的渺小!匆匆,“太匆匆”。</p><p class="ql-block"> 回顾诸多历史往事,词人萨都剌忍不住感叹,再辉煌的成就、再了不起的事业、再缠绵悱恻的情感,最终都会化作过眼云烟。人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因此,不必在乎短暂的得失,敞开胸怀,拥抱乐观;“对酒当歌”,开怀畅饮,积极进取,与时俱进,正面人生;看古城夕阳残照,把追求飞黄腾达、功成名就的人生理想寄托于吉祥好运、远去的鸿雁吧!</p><p class="ql-block"> 萨都剌这首词,从小处看,怀的是刘邦和项羽楚汉之争的往事,从大处着眼,怀的是我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延续之古。</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一生喜欢读书,特别酷爱历史及古典诗词,甚至包括冷门的没听说过的古诗词。读书是主席的最爱,一生几乎从未间断过。</p><p class="ql-block"> 据有关资料记载,主席逝世前一天,即1976年9月8日,在接受抢救,上下肢插着静脉输液导管,胸部安有心电监护导线,鼻子里插着鼻饲管,已经说不出话来,但仍然坚持让医务及工作人员用手托着文件和书本给他阅看,前后阅读时间共有两个多小时……,7个多小时后便与世长辞。</p><p class="ql-block"> 主席在浩瀚无垠的书海里遨游一生,直到生命最后的一刻,还在工作,还在读书。读书之广博、知识之渊博、运用之纯熟,世属罕见;主席青少年时为寻找真理读书;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为救国救民读书;中华民族站立起来后为建设一个崭新的中国而读书!体现了主席生命不息,探索不止的执着信念。 </p> <p class="ql-block">  记得主席在回忆起与《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作者、美国记者斯诺1936年到延安釆访、谈话这段经历时,说了这段话:“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看书。我非常认真地执行,持之以恒 。我这样度过半年时间,我认为对我极有价值 。” </p><p class="ql-block"> 又据当时在图书馆工作的人员说:“那时候,我们图书馆每天早上一开门,就“欢迎”毛泽东,因为他来得最早,已等侯多时;每天下午关门,要“欢送”毛泽东,因为他走得最晚,不催他,他不走。” </p><p class="ql-block"> 主席也讲述自己青少年时期在湖南省立图书馆、湖南第一师范图书馆看书阅读的情形: “就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拼命地吃”一样。</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是一位深谙历史规律的政治家,哲学家,大诗人,豪放派大词人。萨都剌的这首词就像一幅历史画卷,读后意犹未尽,也许触动主席的心弦,引起主席心灵的共鸣。</p><p class="ql-block"> 读懂了萨都剌这首词,也许就读懂了伟人之所以喜爱这首词的缘故和深刻的内涵。</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曾经说过,“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p><p class="ql-block"> 伟人高度的唯物主义洞察力,阐述了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的历史规律。中华几千年厚重的历史,翻天覆地的大事件犹如恒河沙数。同时,演绎过多少数不胜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历史悲剧。相同的事,历史上多次发生,古人也早已经历过无数次,现在依然还会发生。然而,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着内在的规律,看似偶然,实则内藏必然的逻辑。</p><p class="ql-block"> 读懂历史,掌握规律,才能确保人民江山万古长青!</p> ——感谢您的阅览——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作者 林蕴生(笔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昵称 感悟&感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美篇号 506565401</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模板 中国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图片来源 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背景音乐 历史天空(三国演义片尾曲)</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