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天下看山西,探寻古刹9——观音堂

老井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长治观音堂,位于长治市西北郊7.5公里处的梁家庄村东。这座集佛、道、儒为一体的庙堂,于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由兵部侍郎郜钦丁忧回乡,为纪念亡母所建,按《潞安府志》记载,郜家三代出任兵部尚书和侍郎,标准的官宦门第,说树大根深绝非妄言。这座类似家庙的观音堂远远超越普通寺庙建筑水准,显示出极高的见识格局和艺术境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长治观音堂以与山西平遥双林寺、山西隰县小西天、陕西蓝田水陆庵并称为“中国四大悬塑艺术殿堂”而闻名于世,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悬塑,作为彩塑艺术的一种形式,由唐代著名雕塑家杨惠之等人首创,其制造工艺复杂,需要在墙体或其他构件上形成支撑结构,然后通过扎草、泥塑、施色等工序最终形成具有多层次、立体感和丰富多彩的作品。悬塑艺术以其精美的工艺和多样化的内容,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宝贵遗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长治观音堂创建时,正是华夏大地儒释道三教合一最融洽最鼎盛的时期,相较于其他三处悬塑殿堂,长治观音堂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将佛系、神系、仙系、儒系各路常规神祗浓缩在6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据有关资料,堂内原始塑像881尊,损毁228尊,现遗存593尊,仿佛一座华夏万神殿。</span></p> <p class="ql-block">  观音堂座东朝西,现遗存建筑有天王殿、南北配殿、钟鼓楼、观音殿,观音殿为观音堂的主殿,也是游览观赏的核心。游览观音堂时间最好安排在下午时分,光线比较好。</p> <p class="ql-block"> 经常游览古代寺庙会发现天王殿内的天王塑像最具变化,很能吸引眼球。观音堂四大天王塑像属新塑作品,但很有特点,说明彩塑制作工艺在山西传承没有断代,还有不少工匠可以制作出非常高水平的泥塑,这一点很值得欣慰。</p> <p class="ql-block">  《观音堂》匾由“诰封兵部侍郎郜钦”题写,据明万历版《潞安府志》记载,郜钦是明代万历年间兵部尚书郜光先的父亲。《观音堂》匾书法水平很见功力,保存至今非常难得。</p> <p class="ql-block">  观音殿,当人们踏入殿门的那一刻,映入眼帘的就是漫天神佛,壁、柱、梁、架处处塑满了天富圣境、桂殿蘭阁、琼楼玉宇以及“三教”各路神祗和人物,只能用琳琅满目、双眼迷离来表述视觉效果。</p><p class="ql-block"> 观音殿主尊为“三大士”,明间供奉观音菩萨,南次间供奉文殊菩萨,北次间供奉普贤菩萨。这里的观音菩萨以自在观音塑像示形,坐在莲台之上的观音菩萨面目慈祥,肢体微微前倾,目光俯视,左臂自然伸直,左腿下垂,脚踏麒麟兽尾,右腿弯曲,脚踏祥云,右手很悠闲地搭在膝上。与左右两侧半跏而坐、庄严、肃穆的文殊、普贤菩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p><p class="ql-block"> 要解读清楚殿内塑像对应的派系、名讳,确实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事情,只能按照层次的排列作大体的了解。正面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周围为佛教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故事,观音菩萨华盖上部为“三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居中,南侧为道家老子,北侧为儒家孔子;南次间文殊菩萨华盖上部为玉皇大帝和文武百官;北次间普贤菩萨华盖上部为炽盛光佛和道家十一曜诸神。明间房梁为三十五佛和未来佛等。</p><p class="ql-block"> 殿内南墙壁从下至上依次为:十八罗汉中的九尊、二十四诸天中的十二尊、十二圆觉中的六尊、道教神祗;北墙壁从下至上依次为:十八罗汉中的九尊、二十四诸天中的十二尊、十二圆觉中的六尊、儒家七十二贤。</p><p class="ql-block"> 观音堂塑造技法不仅仅是悬塑,还采用了圆塑、组塑、浮塑、贴塑等手法,在不大的空间里将这么多天上地下、建筑物、人物、珍禽异兽交待的清清楚楚,布局大小比例明明白白,各个人物形象比例、五观肢体甚至喜怒哀乐塑饰的栩栩如生,巧夺天工,只能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