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从一段话谈起</p> <p class="ql-block"> “词林正韵》是清代学者戈载编纂的一部词韵著作,共三卷。戈载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开始编纂,平水韵是南宋未年刘渊编纂。而初唐用韵一般都是地方韵,到唐中后期才统一了官韵。了解历史,才不会荒唐地认为唐宋名家的范作出律。这也是有些人以意境掩饰出律的一贯借口。”</p><p class="ql-block"> 上面这段话是《唐宋风韵诗社》社长青青写的一段话,看后不由使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片文章:《不押韵、不格律,也是诗;古人也是怎么做,也是怎么写诗。》</p><p class="ql-block"> 附原文如下:</p> <p class="ql-block"> 《不押韵、不格律,也是诗;古人也是怎么做,也是怎么写诗。》</p><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世人一直有一个观点。创作诗词,它们是一定要押韵的。真的是这样子?并非全是如此。古诗里,也有不押韵的诗。但不可否认,古人写诗的主流,还是以押韵为主的。</p> <p class="ql-block"> 如果写诗歌水平,更高一些的诗人,还可以去讲究格律。把又押韵,又格律。当作了创作古诗词,一个非常高标准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问题主要是有很多古代的诗人们,他们创作古诗词的时候,也没有全部是押韵的。</p><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王之涣写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诗,它就没有押韵。"流( liu )"与"楼( lou )",这两个字,明显没有押韵。</p><p class="ql-block"> 那么按古诗歌的最低要求,诗歌创作它是一定需要押韵的。既然是这样子的要求,便是说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它不是古诗了?它更不是诗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没有一个人,有胆量敢站出来说:"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它不是古诗,也不是诗。"</p><p class="ql-block"> 但是我这个没有什么影响力的诗人,</p><p class="ql-block">站出来说:"不押韵的诗,不格律的诗。它们也是古诗,它们也是诗的。</p><p class="ql-block"> 这又有多少人,猛地站出来指责我?批评我?叫骂我?你们这不是欺我无名气、无影响力,那又是什么?你们敢去指责王之涣?敢去质疑《登鹳雀楼》?敢去质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它的千古名句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我说我写得诗词,它们不押韵、不格律。同样也是古体诗,同样也是诗。再后来我为了,与古体诗有所区别、有所划线、有所归类。我就把自已所有创作的诗歌,统一性的称作:古体自由诗。但还是有更多的人,把我这种新诗歌派系的古体自由诗。当做了异类,所以他们说古体自由诗,它们也不是诗。你们咋不去说,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它也不是诗了?</p><p class="ql-block"> 你们为什么需要去,打压一位年青人诗词的创新之路?打压一位年青人,开创新诗歌派系的新的道路?勇气?胆量?这不是欺我无名气?欺我无影响力?欺我无靠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如果《登鹳雀楼》不是古诗,又不是诗。我们为什么把这首诗,收入了教科书之内?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它又为什么把《登鹳雀楼》。当作古体诗?当作诗歌?</p><p class="ql-block"> 不仅是王之涣,他怎么做。陈子昂的诗歌,他也怎么做:不押韵。他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它也是没有押韵的。第一句诗的,最后一个字"者( zhe )"。与第二句诗的,最后一个字"下( xia )"。再怎么看,再怎么念。它俩也没有对上了,押韵的基本要求。</p><p class="ql-block"> 那么按照古诗歌的基本要求,既:押韵。用押韵的要求去,评定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它也不是古体诗?它也不是诗了?</p><p class="ql-block"> 谁有胆量,敢站出来,怎么去说?这是找骂之事,没有人敢去怎么做的。</p><p class="ql-block"> 从唐朝开始,到我们当下的时代。有什么人?有多少人?以押韵的基本要求,敢去质疑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与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它们不是古诗?它们也不是诗?</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说了:"写古体诗,它也是可以不押韵、不格律的。"</p><p class="ql-block"> 这事儿,古人没有说。王之涣不说,陈子昂也不说。但他们就是怎么了:写古体诗,也可以不押韵。先河不是我开的,那是他们先开的。我只是把这事儿,说出来而已。</p><p class="ql-block"> 诗歌创作的根本,它不是押韵,更不是格律。其根本之处,还是哲理、哲</p><p class="ql-block">思、境界、意象、空间美感、想象艺术、字艺柔美、自然亲和、轻松自在的表达、解放心性、记录情感的文学陈述方式。</p><p class="ql-block">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它们能够成为千古杰作、千古名诗,依靠的不是所谓的押韵、格律,乃是依靠诗歌的超高思想境界。</p><p class="ql-block"> 这样子做的,不仅是有王之涣、陈子昂,还有杜牧、林升。他们也是怎么做的,选择了不押韵。我并不是说四位古代诗人,他们所有创作的诗歌,就没有押韵。只是他们有一些诗歌,就没有按照押韵去写。</p> <p class="ql-block"> 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的"家( jia )"字,与"花( hua )"字,又怎么是押韵的?"家"字的韵母,则是" ia "。"花"字的韵母,则是" ua "。它们同是复韵母,但不是同一个韵母。所谓的押韵,押得是同一个韵母,不是押得是同一个归类的复前母。</p><p class="ql-block"> 再看一看,林升的诗作。《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p><p class="ql-block"> 诗歌的第一句诗,最后一个字"休( xiu )"。与第二句诗,它的最后一个字"州( zhou )"。也是一样,没有相互上下的押韵的。</p><p class="ql-block"> 由此不押韵、不格律的诗词,它们也是古体诗,也是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面是文章全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读了上面这篇文章,里面举了四首有名的古诗词,谈都不押韵,出于好奇(因我不会汉语拼音),随用吾爱检测软件测了测,又查了查平水韵韵部,结果其中三首都是绝佳的格律诗词,不但平仄符合要求,而且韵都是按照古人规定的韵部写的,不像作者所说的那样不押韵。过去古人和现代人可能发音区别很大,你不能用现代汉语拼音纠错古人当时定的韵部。所以我谈我的一点看法,不一定正确。</p><p class="ql-block"> 写格律诗词必须严格按古人规定的平仄韵部写,否则就不是格律诗。</p> <p class="ql-block"> 不押韵、不格律,也是诗,而且好些是有名的诗,但这定是古体诗,不能称格律诗。这些诗往往一般不写《七律》、《七绝》、《五律》、《五绝》。若是格律诗,贯以《七律》、《七绝》、《五律》、《五绝》,就必须押韵,对仗,按格律诗,也就是近体诗要求来,否则就出律。本文作者举的例子王之涣《登鹳鹊楼》诗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完全否合格律诗要求的,"流"和"楼"都在平水韵下平十一尤韵部,是著名的《五绝》诗。第二个例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是典型的古体诗,既然是古体诗,就可以不压韵,因不是《五绝》,字数也不一定都是五个字。我认为写诗可以不管平仄、韵律、对仗,但绝不能写《七律》《七绝》等字样,你若写,人家就要按格律要求看你的诗词。若喜欢在前面加《七律》、《七绝》,就认认真真遵守格律诗要求写!。</p> <p class="ql-block"> 第三个例子 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里面的"沙"、"家"、"花"三字均在平水韵下平六麻韵部,是同一韵,怎能说不押韵?再看一看第四个例子,林升的诗作《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楼"、"休"、"州"三个字都在平水韵下平十一尤里面,又怎能说不押韵呢?平仄符合格律要求,两首皆是绝佳的《七绝》格律诗词。</p> <p class="ql-block"> 诗是韵的文学,押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p><p class="ql-block"> 押韵就是把同韵的字按平仄规律放在规定句式的句尾。</p><p class="ql-block"> 格律诗的平仄押韵,应以《平水韵》为标准。</p><p class="ql-block"> 据研究《平水韵》和唐宋时期通行的《唐韵》在韵部设置上大致相同,是明清时代普遍遵守的诗韵,也是格律诗非常成熟的一部诗韵。</p><p class="ql-block"> 《平水韵》共分106个韵部,包含上平声15部,下平声15部,上声29部,去声30部,入声17部。上平声、下平声统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统称仄声。 </p><p class="ql-block"> 平仄声的区别,有人总结了一个口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大致可以这样理解,“平声悠扬尾音长,如击钟鼓;仄声短实重疾,如击木石。”</p><p class="ql-block"> 近体诗以平韵为正例,用韵甚严,无论绝句、律诗、排律,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许通押。</p> <p class="ql-block"> 从叶嘉莹先生教授诗词视频得知,中国古代的诗歌不是直白的念出来的,而是吟诵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吟诵时拥有一定的音韵、节拍,好像唱歌一样。而这些又要求字与字之间的和谐,句与句之间的和谐、相互呼应。那么押韵就是这一目的之下的产物。</p><p class="ql-block"> 其实韵对情感的抒发也是有一定作用的,可以产生音乐美感,使作品更富文采,更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使人读后感到舒畅愉悦。也便于人们记忆、诵读和吟唱。</p><p class="ql-block"> 上文提到的古诗句我们现在读起来感到似乎“不押韵”,这并不奇怪!是因为时代变了,语音也不相同。在当时,它们读起来肯定是押韵的。古时没有拼音字母,他们押韵是按照韵书来押的,即"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我们现在写格律诗词,必须查平水韵韵部,不能随意光用现代汉语拼音字母来确定古代诗词押韵不押韵。否则就成了笑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