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昨天下午我们从大小井寨出来,本打算去离肇兴侗寨不远的从江县城住下,因为相对而言,县城的住宿条件比镇上好,顺便还可以看看城市的夜景,准备第二天游肇兴侗寨。儿子在网上搜了一下,如果走高速,就不方便住县城,但住从江县城,还可以多看一个景点。经过讨论,我们最终决定去从江县城。</b></p><p class="ql-block"><b> 没想到,从从江高速出口下来,去县城的路那么远又那么难走。本以为最多在天黑之前能到达县城,却不知绕来绕去,在天黑之前只到达去县城最难走的一段山路。路上车辆稀少,山路多弯道,而且是从山上往山下的急弯,路又窄,只好在每一个拐弯处频繁地按喇叭,生怕一不留神与迎面而来的汽车发生碰撞,也怕陡坡翻车,所以我们三个人都是神经高度紧张,幸亏晚上没什么车,车辆性能好,老袁又是个老司机,摇摇晃晃的汽车随着坡陡弯多的山路终于差不多半个小时后结束了。总以为快到县城了,想不到沿着河边,乌漆麻黑地又是差不多半个小时,终于看到稀疏的路灯了,应该快到县城了。果不其然,拐过一个大弯,灯火通明,从江——我们来了!</b></p><p class="ql-block"><b> 从来没遇到过县城离高速入口有一个多小时车程的情况。这是贵州特色,儿子研究了一下说,贵州这大山区,修一条高速或一条高铁线很不容易,它主要考虑的是景点之间的快速到达,而非县城之间的方便。从江县城虽然离高速入口远,但离高铁站近呀!好吧,我只能无语。好在住宿条件不错,晚餐也吃得丰富,在河边悠然散步,缓解了先前开车走山路的紧张。</b></p> <p class="ql-block"><b> 岜沙苗寨离从江县城只有几公里的路程,我们一早出发,到达景区停车场时,人还不多。我们从容地办好手续,坐上了去苗寨的观光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岜沙,苗语为草木繁多茂盛之意。</b><b> 岜沙苗寨是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据说是蚩尤部落的后裔,是大迁徙来到贵州这大山区的,</b><b style="font-size:18px;">世代以狩猎和农耕为生,至今仍然可以佩带火枪,被称为“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就这一点就吸引游客来此打卡。</b><b>进寨的广场上就有苗族青年持枪仰视前方的塑像。</b></p> <p class="ql-block"><b> 岜沙苗寨的欢迎仪式是隆重的。在寨门口,又是放鞭炮,又是身着苗族服饰的男女老少唱歌、敬酒,欢迎进寨的客人。带队的是村寨的老首领,白发苍髯,但精神矍铄,目光坚定,身形挺拔,肩扛火枪,那一个“帅”啊,无人能比。老袁叫儿子与老人家合影,老首领很爽快地答应了。几位小姑娘穿着美丽的苗服在旁边迎客,我问她们怎么没有上学,她们说国庆节放假休息,帮大人们分担一点。每到节假日,学生们都会自觉地参加接待游客的义务,真可爱!</b></p> <p class="ql-block"><b> 进入苗寨,首先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一片上百年的古树,有木荷、枫香树、马尾松等多品种,树旁立着石牌,写着“生命树”“消灾树”“许愿树”等字样。据说,芭沙人特别爱树,从来不滥伐树木,他们认为如此安然自得的生活,主要得益于祖先选准的这块宝地,尤其是这片生于斯、养于斯的森林的荫庇。</b><b style="font-size:18px;">因此岜沙人自古以来敬树、护树。他们</b><b>对树木特别崇拜,把树木当神祭拜。他们认为,人来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生不带来一根丝,死不带走一寸木。岜沙人死了埋葬入土,不留坟墓、不立墓碑,只在死者的墓穴上栽种一棵小树,以示生命得到了树神的延续。生命之树从此万古长青,庇护子孙万代安康。</b></p><p class="ql-block"><b> 但岜沙苗寨也有一次例外,那是1976年,北京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全国各族人民都踊跃投工献料。怀着对主席的无限敬重,岜沙人毅然决定将寨前小山头一棵全寨视为林中大神、直径1.2米的千年香樟树敬献给毛主席纪念堂。听介绍说,樟树出寨时,全寨老少都跑到公路两边夹道目送,一直到尘灰已净。为表达纪念之情,芭沙人在树址处建造了一座八角纪念亭,也就是“香樟纪念亭”,如今,纪念亭里还可见千年香樟的树兜,令人感佩!</b></p> <p class="ql-block"><b> 参观岜沙苗寨博物馆,了解一个枪手从出生、孩提时代,到成人礼的经历,了解芭沙人的服饰,恋爱、婚姻特点,了解他们的迁徙历史和姓氏,就好像是在读一本厚厚的史书,也终于了解这个神秘苗寨的生活习俗和坚定信仰。站在博物馆的二楼,眺望这藏在大山里的民居,这一色青瓦木楼下又谱写着怎样不同的故事呢?让人浮想联翩。</b></p> <p class="ql-block"><b> 走进寨子里,经过一民居,一个小女孩身着苗族服饰向家里走去。看着她活泼的背影,再看那烟熏火燎的木屋的尽头,堆着许多凌乱的生活用品,感慨他们的生活还是比较艰苦的。如果不是旅游带给他们一些新鲜的气息和高科技带来的信息交流的方便,恐怕这些小孩子世世代代守着这片土地,过着和他们祖先一样简单粗糙的生活。</b></p><p class="ql-block"><b> 来到广场上,早有游人在和枪手们照相,苗民们非常高兴地与游客合影,热情质朴的笑容从心底流出,有一个上了年纪的枪手拍完照,还要凑过去看看照得好不好,真可爱!可见平日里他们深居简出,难得这么热闹。老袁拿着枪手的枪秀了一把,感觉枪的份量不轻。广场的木楼下,刻着滚姓的家规:见利思义,见水思源,见难思忠,见德思贤。让人感慨岜沙苗寨世代相传的好传统,这也是苗寨生生不息,永续长存的根本。挂在晾晒架上的金黄的稻穗,告诉后人,勤劳才能创造更美好的生活。</b></p> <p class="ql-block"><b> 沿着石阶往山里走,高大粗壮的树木随处可见,更印证了芭沙人种树、爱树的优良传统。来到东方坡,这是芭沙人祭拜祖先的地方,面向东方,是为了不忘东方祖居地,表达对祖先的崇敬、敬畏之心。而后是守垴坡,这是芭莎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天堂,每年的农历6月6日后,男女青年相约在树下谈恋爱,女孩子向男孩求爱,是芭沙人独特的婚恋习俗。古树参天,绿荫浓密,真是好风景啊!</b></p> <p class="ql-block"><b> 山那边在举行热闹的庆祝活动,我们因为赶时间就没去凑热闹了。原路返回,在村口看见了“祖母石”,这可是古董,它是芭沙人最早落寨时立下的见证。因为苗族那时没有文字,“立石为证”,见证芭沙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因为年代久远,祖母石一分为二,被雨水滴打而成的旋涡有3厘米深,历经岁月沧桑,秣砺人间风雨。再见了,芭莎——一个很有特色的村落。</b></p> <p class="ql-block"><b> 肇兴侗寨是我和老袁早就想去的,因为在贵州,苗寨和侗寨很多,但“苗寨看西江,侗寨看肇兴”,西江千户苗寨,我们用了一整天的时间,留连于七座古老的风雨桥,阅尽苗族风情,尝遍苗族美食,更是亲眼见证千户苗寨夜色之美。从芭莎去肇兴,车程不远,正好可以满足我们看侗寨的心愿。</b></p><p class="ql-block"><b> 到达肇兴侗寨,大概十一点左右。果然,大门气派不凡,偌大的广场上,结构繁复精美的侗寨鼓楼式建筑屹立眼前。远看,楼宇轩昂,塔式层叠,灰瓦白檐,气势磅礴。近看,木柱木窗,精雕细刻,翘角屋檐,镂空纹饰,做工精致。办好手续,排队进寨子。我们先登山上观景台,俯瞰寨子,一片金黄的稻田后面,侗寨依山而建,并向远处延伸,四围是大山,护卫着寨子里的人们。青山不老,绿水长存,炊烟不断,生生不息,大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持续发展。</b></p> <p class="ql-block"><b> 走进寨子里,去寻找五座有历史年代感的鼓楼。街市的人间烟火熏染着我们,扑鼻而来的香味以及花样繁多的美食刺激着我们,唯美食不可辜负,我们在小吃摊前穿梭,满足充满欲望的味蕾,好像奔赴一场美食盛宴!当然也没有辜负眼睛,除了看美食,路边小店里摆上的一些漂亮衣服,还有各种小竹篓,以及情调满满的蜡染小院,让我们目不暇接。博物馆里展出的有关侗族的建筑、侗戏、服饰等特色,图文并茂,带我们走进侗族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终于在烟火中找到了第一座鼓楼,稍远处看鼓楼外形,威武壮观,下部分由几根大圆柱子撑起的檐板上绘有一些龙凤鸟兽、古今人物、花草虫鱼以及侗族的生活风俗画,玲珑雅致,五彩缤纷,虽然颜色有些斑驳,但浓墨重彩处色彩还是那么鲜艳。中间部分是层层叠楼,形似宝塔,呈六角形,每方翘角上雕塑禽兽,神形兼备,栩栩如生。塔身檐板以白色为底,饰以花草鸟类画。从下往上一共九层,极为壮观!檐板上已生杂草,绿绿茵茵,可见其年代久远。上部为顶尖部,由一根铁柱立于顶盖中央,套上陶瓷宝珠,呈葫芦型,犹如落尖,凌空而立。顶盖多为伞型,六角形状,威武挺拔。走进鼓楼,你才会感觉它的磅礴,几根庞大的木柱子为基础,上面是木头上下吻合的榫卯结构,繁复稳固,今人惊叹古人的智慧。四周有木质长凳,供人歇坐,可容纳上百人。</b></p> <p class="ql-block"><b> 穿过一座风雨桥——智团花桥,也是古老而质朴,木质结构,雕饰精美,桥板已磨损得坑坑洼洼,长长的木凳也是斑驳露出了木纹,但桥依然结实,每天渡人无数,为人们遮风挡雨,供游人纳凉歇息。走在古桥上,仿佛和古人插肩而过,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是否与共?不禁吟诵起:“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b></p> <p class="ql-block"><b> 第二座鼓楼叫义团鼓楼,为重檐攒尖顶宝塔式八角鼓楼,共有11层,高高地矗立在蓝天之下,雄伟气派。其建筑风格独特,每一层都有不同的主题,从居民生活到动植物图案,再到风景画和动植物,展示了侗族丰富的文化和生活场景。底部虽然没有第一座大,但中间巨大的火坑引人注目。这里也是集会和议事的场所,试想一堆篝火熊熊燃起,大家聚在一起,不管是商议大事,还是坐在一起聊聊家常,多么温暖,多么美好。鼓楼旁边还有一个戏台,场地开阔,可以开展一些大型的文化活动。据说经常举办侗族大歌表演和篝火晚会。</b></p> <p class="ql-block"><b> 在巷子里游走,了解和体会侗寨里人们的生活方式,一排排金黄的稻穗映入眼帘,就像是侗族百姓如今的生活气象,旅游的开发给他们带来了越来越好的黄金日子。听到一对母女的谈话:“下午游街40元/人,反正你放假在家没事,你去参加吗?”“妈妈,我去!”连读小学的女儿都能在家门口挣钱了,真好!</b></p><p class="ql-block"><b> 不知不觉走到了第三座鼓楼——仁团鼓楼,其建筑形式为七重檐八角攒尖顶。据说这座鼓楼在夜灯照射下呈现出美丽的光色,成为肇兴侗寨的一大亮点。其建筑结构也是采用全木料建造,榫卯联接。七重檐的设计使得整个建筑层次分明,美观大方。鼓楼的立柱以鼓形石为基础,六层檐边有彩绘,顶部通常设有一个半开的雨伞状小楼,这是鼓楼木作工艺的集中体现点。这座鼓楼是侗族群众休闲的场所、接待客人的地方以及集会议事的要地。据说还是祭祀的重要场所,每年正月初八的踩堂祭萨活动就在这里举行。比较而言,这座鼓楼以其小巧别致取胜。</b></p> <p class="ql-block"><b> 虽然第四、五座鼓楼来不及细看,我们在返回途中,看到了“众人游街”的景象。人们穿着侗族服饰,盛装出席,分两路纵队。游街队伍主要由当地妇女组成,她们穿着传统服饰,绑腿美观又实用,队伍中还会伴有鼓乐和舞蹈,场面热闹非凡,展现出侗族人民的热情和活力,引来游客们纷纷打卡拍照。祝愿侗族百姓的生活像这阳光灿烂的天气一样,温暖美好,蒸蒸日上!</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