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噶尔古城-9月5日,自驾游第十天(11)

上海市 祥华

2024年9月4日从甘肃夏河拉卜楞寺出发,傍晚时分抵达青海省湟源县,在东大街的假日酒店住下,在行进的车上,就发现在湟源县这边有个丹噶尔古城,大家都没有去过。<div>5日早上早餐后,我们就到酒店的对面丹噶尔古城游览。</div> 5日早上,没进丹噶尔古城,一个驼的雕塑突兀在眼前:<div>清朝时期,<font color="#ed2308">丹噶尔的商业地位超过西宁</font>;</div><div>丹邑名士杨治平在《丹噶尔厅志》中这样记载丹噶尔当时的繁盛:“迄今商业发达,几成巨埠,彼欧西各邦,若英、若俄、若德、皆遣其华夥(伙),梯航远来,麕(麇 )集丹地,岁输入白金数十万,盛矣!”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他的《亚洲腹地旅行记》中,记述了一支从丹噶尔购买货物后返程的商队:“一道山谷几乎挤满了人和牲口……队伍里有1000匹马、300头<font color="#ed2308"><b>骆驼</b></font>,配有150杆长枪和300名骑士……整个队伍经过时,马蹄声声震得山谷隆隆作响。”</div> 早晨8:20,进入古城,略潮的石板路,仿佛记录着它的过去,当然,这也可能是后来铺设的。 “莫道君行早”<div>古城,大约本来来的人不多,故早上更没有人,就我们一行游客。</div> 国务院2013年3月5日公布<div>湟源城隍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div>城隍庙修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占地面积为6000平方米,是西部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城隍庙之一,也是中国最西边的城隍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以均衡对称式,依次布建照壁、山门、钟鼓楼、戏台、牌坊、正殿、寝宫等,东西配殿和大殿内墙保存有近300平方米的大型清代壁画。该建筑群整体布局合理,价格严谨、气势宏伟、刻镂精致,轮廓规正,糅合了汉藏民族文化元素,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丹噶尔地处农牧交界和茶马互市中心地区的特点。</div>2013年3月5日,湟源城隍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湟源城隍庙,是青海省内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该庙为宫廷式建筑,依地形而建,北高南低,坐北朝南,用均衡对称方式, 在中轴线上依次对称三进三院布局 ,建有山门、戏楼、东西廊房、东西配殿、大殿、东西厢房等建筑。尤其是东西配殿及大殿内墙绘有280.28平方米的大型壁画。 湟源城隍庙建筑群体布局独特合理、结构新奇严谨,轮廓规正,疏密得当,刻镂精致,是研究明清时期建筑的直观实物。 湟源城隍庙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湟源沧桑变迁的历史见证。 照壁:<div>与山门隔街相对,壁高6.6米、宽10余米,全以雕砖砌就,巍然矗立。正面围边镌刻“万”字闭合无断头式花边,取“万福永存,绵延不断”之意,内镶富贵吉祥花草图案。中堂镌刻盘龙、寿山、海水图案,额题“明镜高悬”四字,两边对联:“灵昭千秋,统阴阳而有赫;祀通万古,资保障以无穷”。颂扬了城隍神灵统管阴阳,神威赫赫;说百姓千秋万代祭祀神灵,以求他的护佑,保一方平安。</div> 照壁背面正中间立体雕刻“城隍庙全景图”,左右两边各是四吊“梅兰菊竹”(寓意品行高贵)和牡丹(平安富贵)、佛手(福寿双全)、寿桃(健康长寿)、石榴(多子多福)等四时吉祥花卉图案,中堂额题“赤县福祉”,两边对联:“揽月居然惠华夏,搴云便要福九州”。 两边对联:“揽月居然惠华夏,搴云便要福九州”。<div>中堂额题“赤县福祉”</div> 正殿前月台上立一座四柱三楼牌坊,九踩斗拱,木作复杂。檐口木雕,为中院建筑锦上添花。 湟源排灯:<div>街面上一排排造型别致的灯箱是湟源排灯,起初是商家店铺的招牌。清末民初,民族贸易空前昌盛,市场经济繁荣,由于商家开夜市的需要,将招牌字写在白纸灯笼上内燃蜡烛挂起来,起到一个夜间招揽生意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广告灯箱。随着生意越来越好的商家审美要求也在提高,在灯排上融合了绘画、剪纸等艺术形式。成为灯箱广告的祖师爷。夜间灯光亮起,一排排精美的排灯亮起熠熠生辉。每年农历正月元宵前后,几百盏排灯同时展出,灯火辉煌,璀璨耀目。成为古城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风景线。如今,用排灯代替了古城照明设施。2006年湟源排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青海民族民间艺术珍品”之称,湟源也被列为“中国排灯之乡”。</div> 拱海门<div>拱海门占地面积为360平方米。为丹噶尔西城门,这和当时羌地继海的风俗有关,祭海是清朝皇帝和青海蒙藏各部落王公头人会合誓盟,目的是维护国家和平统一,防止战乱,造福百姓的大事。</div><div>每到祭海的日子,无论是清代的丹噶尔厅还是民国的湟源县政府,都是责无旁贷的承担着迎来送往之责,而要送这些祭海的官员西去青海湖畔,无一例外要出这座西城门。拱是“作揖”,海是“祭海”,都表示恭敬之意,去见西海神,则自然更要恭敬。城楼上设置有大型的展板,以及一些具有特色的老照片资料等。</div> 古城内一“福苑”,是一家做餐饮的,不知道以前是做什么的,这个院子不错,故进去探了一番。 还有一个石雕的照壁,主图也是美食,估计是后人搞的。 院内的桌,一排排。 排面也不小。 看似以前“春晚”上演出的“俏夕阳”?<div>这个节目,当年是记得唐山的一帮老人,怎么在青海的丹噶尔古城也搬过来了?</div> 湟源县博物馆<div>湟源县博物馆,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城关镇明清老街100号,占地面积4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陈列展厅面积160平方米,民俗展厅面积310平方米(分四个展厅)是地方综合性博物馆。1983年1月,湟源县博物馆成立,馆内藏品来源主要是考古发掘、社会捐赠、征集(购)等;馆内藏品类型有青铜器、陶器、玉器、铁器、骨器、石器、木器、银器、瓷器、书画等。截至2019年末,馆内藏品数量达3842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7件/套。 1994年,湟源县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授于“全国优秀社会教育基地”的称号。 [1]1997年,湟源县博物馆被湟源县委、县政府授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称号。</div> 仁记商行<div>清末民初,湟源年贸易量达到300万两,时当时西宁的六、七倍,先后有英国、俄国、美国、比利时等国的商人来此庄设行,进行商业交易和金融业务,比较著名的有泰兴、仁记、泰和、怡和、居里、瑞记、美斯、瓦里等八家洋行。其中,仁记洋行便是当年英国人代办的一种叫“西宁白”的羊毛旧址,这是一栋有着罗马柱和穹顶窗棂的西洋建筑,在这里可以看到当时各国流通的货币以及贸易活动和生活的场景。</div> 仁记商行,是位于青海省湟源县的商行,其出现打通了国际贸易市场,使得湟源成为当时西北地区最早与国际接轨的重镇之一。 商行内,柜台上的各国当时的货币。 商行内柜台上。 排楼的另一面:政通人和。 丹噶尔厅署<div>丹噶尔厅署设于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占地面积为5500平方千米,是清代在边疆设定的县级政权建制,其长官为知府之佐判官同知或通判(正六品衔)隶属西宁府。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为湟源县。在此可以看到衙门审案的精彩表演,艺术地再现了当时行政办公的场景。</div> 丹噶尔廰署,门前一联:<div>居官当思尽其天缘 为政尤贵合乎民意</div> 对面的照壁 大门后的屏风前,一面大鼓:<div>公生明 廉生威</div><div>显示封建王朝的权力机构是威严的、公正廉洁的。</div> 署内 坐南朝北,方方正正的一个厅署。 升堂 当一下“官老爷”,升堂!<div>一辈子没当过官,虚拟一下,哈哈。</div> 大堂后面 一堵墙:<div>到这里,无非就是六个字:天理 国法 人情。</div> 一个情字:留下了多少世间的千古奇事? 如今,还要击鼓“申冤”?看到一面打鼓,不由得想敲一下? 游览厅署毕,出厅,继续在古城内游走。 古城内,依然张灯结彩,吸引南来北往的游客。 漫步游览,到了一家古玩店。<div>门前的一对门当,吸引了我。</div><div>“门当”原指大宅门前的一对石鼓,又叫抱鼓石。因其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老百姓认为能避邪,所以民间广泛用石鼓代“门当”。通常宗祠或官府的门前用狮子形的门当石;高级别武官的门前用抱鼓形狮子门当石,低级别武官的门前用抱鼓形有兽头的门当石;高级别文官的门前用箱形有狮子的门当石,低级别文官用箱形有雕饰的门当石;大富豪的门前用箱形无雕饰的抱鼓石;普通富翁则用石制门当石;而对于普通民宅,则只能用木质方门墩或门枕石来代替。</div> 大门的枕石俗称门礅,是摆放在四合院大门门楼两端的枕石。枕石的门内部分是承托大门的,门外部分往往雕以鸟兽花饰,又叫抱鼓石。抱鼓石也有方、圆两种造型。门礅的雕刻颇为讲究,选材考究,工艺精湛,雕刻物栩栩如生。圆石鼓的两侧图案以转角莲最为常见,讲究的可以做成其它图案,如:麒麟卧松、犀牛望月、蝶入兰山,也有的做成五世同居(五个狮子)图案。圆鼓上面一般为兽形,上面有站狮、蹲狮或卧狮(俗称狮子狗),方鼓子也多雕饰。关于门墩最早出现的时间,还无法作出确切的回答。门枕石早在汉代(公元前 206年~公元 220年)四合院形成的早期就开始使用了。或许从那时起,经过逐步演化,才成了现在见到的门墩了吧。在门枕石的外侧雕刻饰物,似乎很早以前就有了。 这个事一头大象,很少见了。 这个古玩店里还真有不少的东东。 还要雕花床呢。 不经意间,看到了丹噶尔古城主题邮局,很遗憾,没有开门! 还有立了一块石碑:丹噶尔古城邮局。 边上还立了一个石材的邮筒,真不知道是否使用的。 依依不舍离开,再拍一张邮局全景。 到这里,有了一张全景图。 走马观花,游览了约一个小时,往回走了。 早上九点多,古城还没有“苏醒”,我们已结束了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