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路:从摄影文化史看无人机的航拍

西部摄影汇📷现代摄影学会

<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  </span><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 font-size:15px;">在19世纪中叶摄影的初创期,法国摄影家纳达尔就曾经以其独特的胆略乘坐热气球飞越巴黎上空进行拍摄。我们在一幅版画中看到,热气球上的纳达尔头上的帽子被强烈的风吹落,全神贯注通过镜头取景的他,似乎面临着坠落地面的危险。</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 font-size:15px;"> 这幅具有漫画风格的作品,如今保存在加州大学,</span><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传递出这样一种信息:达盖尔的银版法发明并获得专利不久,纳达尔就已经对这样一种新兴的媒介投入了巨大的热情。的确,早在1858年,纳达尔就已经在热气球上拍摄过巴黎的小村庄。在摄影史上,这样一类影像具有双重的价值:一方面表达出人们对摄影这样一种新媒介的巨大热情,另一方面,也开启了航拍的先例,让人们可以像鸟一样俯瞰大地记录眼前的一切。于是在20世纪之前在欧洲和美国,这样一种航拍的画面就已经被视为珍贵的影像财富。</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 空中航拍的文化意义是多重性的,比如摄影家罗伯特·史密逊的大地艺术记录照片就是在构成摄影方面独辟谿径,他以自然大地为题材,从俯瞰的角度用构成的眼光去寻找大地中的各种元素并采用航拍的手法拍摄下来。大自然本是天成,有着许多奇妙的景趣与乐趣,史密逊则在于不断地去发现这其中的关系与各种对比产生的构成特点,如水与土地、沙地与绿地、草地与山川。他的照片从结构角度解读了自然界的各种关系,也让人对自然有了全新的认识。正如我国著名的航拍摄影家陈长芬在空中举起照相机时,曾说过这样一段激动人心的话:“当航班飞机以8000米的高度飞越天山时,一个奇特的艺术效果出现在我的眼前,是山脉、是河流?像人的血管?像参天大树的根?不,不,都不是,是德彪西的钢琴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 陈长芬的话说出了摄影家对构成的独特理解。在自然界中,到处都有构成的存在,关键是你以什么样的眼光去观看、选取、提炼这些构成,从而找到构图中最有价值的要素。尤其是从空中的角度俯瞰大地时,更多抽象的构成可能纷沓而至,照相机的镜头既可以捕捉和发现这些分割线所独具的形式美感,也可以用照相机的四条边框去重新分割、组合这些外形线,使其产生新的构图审美空间。</span></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纳达尔提升了摄影艺术的高度</h5> <h5><font color="#9b9b9b">&nbsp; &nbsp; 还有,德国摄影家安德烈•杰夫勒始于2002年的实践,至少展示了和历史上的航拍关联的三个层面:1、构成了摄影的特殊价值;2、让人了解了真实的新世界外表;3、可以通过视觉表面获取更为深入的信息。的确,杰夫勒通过航拍所传递的,就像是对地球表面所扫描的坐标结构,也就是一种本质上的抽象呈现。通过镜头将真实经过有序地提炼之后,综合成一幅单独的画面。这样的方式足以让摄影家创造出画意的构成,起伏的地面构成变成了平面的扫描空间。同时,每一幅空中俯瞰的画面都传递着完全不同的摄影环境的印象。摄影精确的、客观的、纪实的特征,将所有的细节和痕迹提炼并融合,从而超越了摄影的光学构成。那些照片的外表具有非常大的迷惑性,以至于让人们在具象和抽象之间游移不定。<br></font><font color="#9b9b9b">&nbsp; &nbsp;也许人们会由此联想到今日的谷歌地球的拍摄,两者都是以摄影的方式为地球留下肖像。然而两者所考虑的和关注的层面是不尽相同的。杰夫勒的真实展望创造的是一种客观观察的距离感,这样的距离源于影像创造的模式,也就是说,一旦影像创造结束,影像所产生的信息,马上将自身转换成新的奇观,而非局限于信息本身。于是,所有的观众也就随之完成了一次航空考古。这些被摄影家平面化和拼贴合成(有的画面是以数百幅照片拼贴)的再创造(包括超越平面的时间和运动的全新组合),远远胜过简单的信息组合过程。因此才有人惊呼:“杰夫勒让他的观众和上帝游戏!”<br></font><font color="#9b9b9b">&nbsp; &nbsp; &nbsp;然而,航拍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也许正出现在21世纪的今天——尤其是无人机的出现,正在为航拍的文化开始抒写全新的篇章。作为创立于2006年的大疆,以其全球领先的无人飞行器控制系统及无人机解决方案的研发和生产,让航拍的自由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为只有当所有热爱空中俯瞰世界的摄影人无需以昂贵的代价进入专业的航拍领域,而是能够凭借操作便利、功能多样的无人机从“上帝的视角”发现心中孕育已久的激情时,航拍的摄影文化史,也就有了足以传世的魔力。</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鹰与大雁视角下的波士顿</h5> <h5><font color="#9b9b9b">&nbsp; &nbsp; &nbsp; &nbsp; 我们还看到,一些专业的摄影家也加入了无人机的航拍领域,以其独有的文化视角为无人机的航拍领域注入了鲜活的力量。王建军的中美西部风景摄影中的航拍,就是一个非凡的证明——不止一位先贤指出,一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如果他没有机会向人们讲述,他就决不会感到快乐。幸亏有了照相机,摄影家所面对的所有的孤独,才有了日后讲述的机会,所有的美景奇观就可能成为一种交流。从中国西部到美国西部,王建军一直是在有限的孤独和无限的交流之间找到一个落点,空中的俯瞰,更是一种生命的诱惑。<br></font><font color="#9b9b9b">&nbsp; &nbsp; &nbsp; 面对王建军空中俯瞰的洪荒大地所呈现的依然纯净原始的影像,我们有理由相信,对于王建军自身来说,就是一次生命俯瞰的结晶——或者说,从中国西部到美国西部,俯瞰的结果就是又一次灵魂的升华,就是在心脏跳跃难以形容的强烈瞬间,注入了洪荒大地最为壮观的生命激素。俯瞰的“上帝视角”对于中美地理环境下的文化图景来说,更是一次社会学、地理学和人类学意义上视觉表达的超越。透过这些叠加了无数地球细节的历史场景,不管是中国西部还是美国西部,都曾保留了洪荒大地最为纯朴而原始的场景,人类的历史,无一不是从洪荒大地中绽开了灿烂的文明之花。我们因此也得以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知道我们从哪里来,从而有助于想象:我们该走向哪一片更为崇高的辉煌……<br></font><font color="#9b9b9b">&nbsp; &nbsp; &nbsp; 我们有理由自信地说:无人机对于航拍的普及和提升,在当代摄影史的书写中,具有了非凡的价值空间。前提是,你的想象力有多大,俯瞰的“天圆地方”也会有多丰富……</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本期编辑:刘建民</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