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金沙遗址博物馆位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都市青羊区金沙遗址路2号,是一座为保护、研究、展示金沙文化和古蜀文明而兴建的考古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金沙遗址博物馆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8000平方米。博物馆分为遗迹馆、陈列馆、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园林区等部分。<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中遗迹馆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完好、祭祀礼器埋藏最丰富的古代遗存。</span></p> <p class="ql-block">基本陈列《走进金沙》由遗迹馆及陈列馆构成,从考古现场、生态环境、社会生活、社会生产、宗教祭祀、文化背景等多个角度,全面再现金沙王国的辉煌,复活一段失落的文明。该陈列荣获“第八届(2007-2008年度)中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p><p class="ql-block">博物馆馆藏文物种类丰富、体系完整,均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文化及艺术价值。其中镇馆之宝“太阳神鸟”金饰构图严谨,造型极富美感和文化内涵,此图案于2005年8月被公布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p> <p class="ql-block">参观顺序遗址馆—-陈列馆二楼—陈列馆一楼—-陈列馆负一楼</p> <p class="ql-block">大面具</p> <p class="ql-block">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两大主体建筑为遗迹馆和陈列馆,外形都采用了斜坡的方式,喻示着金沙遗址的冉冉升起。遗迹馆为近圆形,陈列馆为方形,一圆一方象征着中国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两座建筑分布在摸底河的南北两岸,与园林区融为一体。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也成为了成都市的地标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遗迹馆是一座呈斜坡状的半圆形全钢架建筑,建筑面积为7588平方米,高度19米,跨度63米。由15根钢柱支撑而成的巨大空间,最大限度地保护了90%金沙遗址还未考古挖掘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遗址博物馆遗迹馆</p><p class="ql-block">这座宏伟的大跨度钢结构建筑,是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遗迹馆”,它所展示的是金沙遗址最重要的考古发掘现场之—“祭祀区”。</p><p class="ql-block">公元2001年2月8日,金沙考古在这里拉开了序幕,金沙王国尘封已久的大门被悄然打开。“祭祀区”是古蜀时期一处专用的滨河祭祀场所,分布面积约15000平方米,年代约当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约公元前1200年~前650年)。现已发现60余处祭祀遗存,出土金器、铜器、玉器、石器、漆木器等珍贵文物6000余件以及数以吨计的象牙和众多的野猪獠牙、鹿角等。</p><p class="ql-block">目前,这里的考古发掘工作尚未结束,黄土中仍掩埋着许多珍奇之物,金沙可望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p> <p class="ql-block">遗址的发现</p><p class="ql-block">2001年2月8日,金沙遗址惊世而出,被誉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第一个重大考古发现,已发掘大型祭祀活动场所、大型建筑基址、生活居址、臺地等重要遗迹,出士金、铜、玉、石、陶、漆木器及象牙等珍贵文物上万件,从遗址的规模和遗物分析,金沙遗址极可能是继三星堆之后成都平原崛起的又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古蜀国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650年)的都邑所在。</p> <p class="ql-block">探方:考古中最常用的发掘方法。即在地面上接照一定规格划出方格,然后竖直向下分层发掘。正方形者称“探方”,长方形者称“探沟”。以字母“T”代表,后面加数字编号。</p> <p class="ql-block">5*5的探方</p> <p class="ql-block">地层:地层是考古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随着人类活动或环境的变化,土层也会不断变化。考古学家根据士壤的颜色、质地和其中包含的各种不同的遗留物划分出不同的土层,并把每个土层称为一个地层,每一个地层的表面则是古代某一时期的地面。发掘中则常用阿拉伯数字来标注不同的地层,数字越大,距今年代则越久远。</p> <p class="ql-block">土层含义</p> <p class="ql-block">当时建筑工地</p> <p class="ql-block">在金沙遗址分布范围内,已发现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大型祭祀活动场所、居址、基地等重要遗迹,根据遗址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宫殿区、祭祀区、居址区和墓葬区。</p> <p class="ql-block">8号遗迹</p><p class="ql-block">基本情况:平面呈圆形,面积约2平方米,坑内填土中伴有大量朱砂,遗物分五层摆放。</p><p class="ql-block">出土文物共345件,其中金器45件、铜器93件、玉器194件、石器7件、象牙残器3件、陶器3件。金面具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同时期形体较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金面具。</p><p class="ql-block">时代: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约公元前</p><p class="ql-block">1100至公元前850年)</p><p class="ql-block">展出位置:陈列馆第三、第四展厅</p> <p class="ql-block">6号</p> <p class="ql-block">18号神庙,9根柱洞</p> <p class="ql-block">冬至日太阳升起的方位</p> <p class="ql-block">成都位置图,两条中轴</p> <p class="ql-block">1号象牙遗址</p> <p class="ql-block">一号坑</p><p class="ql-block">基本情况:平面呈长方形,发现时部分遭破坏。坑内器物分层摆放,上层堆积象牙,最长者近1.6米,从断面观察,象牙多达8层,放置极有规律。下层放置大量玉器、铜器和金器等。一号坑是金沙遗址祭祀区目前为止发现的形状最规整、埋藏文物最集中的祭祀遗存。因保护象牙的需要,现已采取回填措施。</p><p class="ql-block">时代: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100至公元前850年)</p><p class="ql-block">展出位置:原地保护</p> <p class="ql-block">石虎</p> <p class="ql-block">河道乌木</p> <p class="ql-block">被挖断的象牙</p> <p class="ql-block">第11号遗迹</p><p class="ql-block">基本情况:平面形状呈不规则长方形,遗物分上下两层摆放,上层放置15根象牙,长度均在160厘米以上,其中一根长达185厘米,是金沙遗址目前出土最长的象牙。下层为象牙器、淡木器、石器等,计有象牙器12件、象牙串珠11件、象日齿1件、象头骨2件、镶嵌玉片的漆器1件、木胎虎头漆器1件和石矛1件。</p><p class="ql-block">时代:商代晚期(公元前1200年前后)展出位置:陈列馆第三展厅</p> <p class="ql-block">石罄出土</p> <p class="ql-block">第2号遗迹</p><p class="ql-block">堆积情况:平面形状大致呈长条状,面积300平方米。出土文物计有象牙1根、野猪獠牙上干枚、鹿角上干根、美石100余件、玉器43件、铜器14件以及一些陶器。从出土器物分析,埋藏品应属有意挑选,特别是数量巨大的野猪獠牙和鹿角(1500多根),令人叹为观止。这是一处宗教祭祀遗迹。</p><p class="ql-block">时代:春秋早期(约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p><p class="ql-block">展出位置:原地保护</p> <p class="ql-block">大型树根遗迹</p><p class="ql-block">在祭祀区古河道边发现了一处3000年前的树根遗迹,分布范围达100余平方米。经鉴定,这棵树应为秋枫。在我围,秋枫主要产于陕西、江苏、福建、四川、云南等地,常生长于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地沟谷中,或于平原栽培,喜水湿,秋枫树根遗迹在祭祀区的发现也反映出当时成都平原温暖湿润的气候和环境状况。</p> <p class="ql-block">遗址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 陈列馆屋顶的设计融入了金沙和考古的元素,圆形标志是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太阳神鸟金饰”的图案,围绕着太阳神鸟图案的正方形则象征着考古中使用的探方。</p> <p class="ql-block">五个展厅,展陈动线好</p> <p class="ql-block">扶梯旁边有个巨大空间,太阳鸟的形状,和地面对应图。讲解老师说,如果遇上晴天,太阳鸟会折射在墙面上。但是晴天不多,需要运气</p> <p class="ql-block">老师的图</p> <p class="ql-block">二楼望向一层</p> <p class="ql-block">走进金沙</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厅</p><p class="ql-block">远古家园</p> <p class="ql-block">陶片,说明有人类生活</p> <p class="ql-block">3000多年前的成都平原</p> <p class="ql-block">亚洲象顶骨,说明成都有大象</p> <p class="ql-block">乌木</p> <p class="ql-block">光滑的一面背水</p> <p class="ql-block">第二展厅</p> <p class="ql-block">大沙盘</p> <p class="ql-block">居所</p><p class="ql-block">在金沙遗址内广泛分布着房址、灰坑、窖穴、水井、水塘、陶窑等生活遗迹,还出土了大量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用具,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金沙时代人们的生存状况。</p> <p class="ql-block">水井</p><p class="ql-block">居住区内发现的水井,是在地面开挖深坑,埋入一个无底的大陶罐作为井圈,周边再墳以卵石,起滤水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木骨泥墙建筑房屋</p><p class="ql-block">金沙遗址发观了百余座小型房屋建筑遗迹,皆以木(竹)骨泥墙形式修建而成,其面积多在20平方米左右,有方形或长方形两类,以单间为主,是一般居民的住所。</p><p class="ql-block">木骨泥墙建筑的修建方式为先平整地表,挖掘基槽,内竖密集的木棍(圆竹)以作支撑,再抹草拌泥,经火烘烤而成墙体,最后覆盖屋顶。</p> <p class="ql-block">木建筑构件</p> <p class="ql-block">灰坑</p><p class="ql-block">在房屋周围发现了大量灰坑,其形状大小各异,多为生活废弃物的堆积坑,个别是储物的容穴,埋藏物品以陶片为主。</p><p class="ql-block">商周大口陶瓮,口径60厘米,腹径73.5厘米,底径18厘米,高103厘米陶质,灰色,局部呈黄褐色,泥质陶。器形较大,圆唇,卷沿,侈口,溜肩,鼓腹,最大腹径在上腹部,下腹斜收至底,小平底,素面。</p> <p class="ql-block">石器</p> <p class="ql-block">农耕之祖——木耜(si)</p><p class="ql-block">耜是古代翻士的农具。这件长142厘米的木耜,是目前我国唯一一件保存较为完整的商周时期的木制农具,是成都平原稻作农业发达兴盛的重要物证。</p><p class="ql-block">商周木耜,长142厘米,宽17.0厘米,厚2.72厘米,通体由一块整木凿制而成,形如现代铲子,较长,圆形长柄,长梯形器身,器身厚度不等,前厚后薄。通体米黄色,木纹清晰。器保存完好,仅刃部略有缺损。</p> <p class="ql-block">陶谷(模型</p><p class="ql-block">金沙时代的陶窑大多形似撮萁,窑室前低后高呈斜坡状,面积多在6平方米左右。 </p><p class="ql-block">陶片堆积</p><p class="ql-block">金沙出土了堆积如山的陶片,再现了金沙先民当年捏泥成器,化土为陶的神奇工艺。</p> <p class="ql-block">早期陶器</p><p class="ql-block">早期陶器器形高大,种类丰富。主要器形有小平底罐、高领罐、盆形器、器座、盉等,广泛应用于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宗教祭祀中。其中,小平底罐和器座特别发达;</p><p class="ql-block">陶盉是酒器,或与陶瓶配套使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期陶器</p> <p class="ql-block">晚期陶器</p><p class="ql-block">晚期陶器形制较单一,制作略显租糙。尖底盏、尖底罐、敞口平底罐等是这一时期最常见、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且延续时间较长,直至战国时期,在成都平原地区仍有大量</p><p class="ql-block">发现。</p> <p class="ql-block">玉器</p> <p class="ql-block">商周有领玉壁(残),直径12.76厘米,孔径6.25厘米,高3.57厘米,壁厚0.35厘米、领厚0.5厘米,透闪石软玉,不透明。红褐色、米黄色、黄褐色与青灰色相间。整体平面形状呈圆环形,器体大型。中间孔径较小。孔壁凸起成领。领部窄缘,方唇,直口,直壁。环面平整,较宽,环缘平直。环面有七组清晰的同心圆圈弦纹,每组弦纹由疏密相间的较细的等距阴线纹组成,应系由快速转动的圆盘形砣具踩踏带动轮盘转动留下的痕迹。器体制作规整,打磨精细,圆润光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玉璋</p><p class="ql-block">漏空玉璋</p> <p class="ql-block">掏雕玉环链</p> <p class="ql-block">有璧随葬,说明等级地位高</p> <p class="ql-block">第三展厅</p> <p class="ql-block">铜立人</p><p class="ql-block">身着长袍,腰佩短杖,头戴太阳形冠,双臂呈环抱状姿势,神情威严肃穆,应属巫师作法形象。其造型与三星堆青铜大立人颇为相似。</p> <p class="ql-block">商周铜立人,长6.2厘米,宽5.76厘米,高厘米19.2厘米,青铜质,立人头戴有13道弧形齿饰的太阳帽,脑后垂下的为精心打理过的发辫,脸部瘦削,短颈,眉弓突起,颧骨高凸,杏眼圆睁,大鼻,方下颌,大耳朵,耳垂下有穿孔。双手作握状,置于胸前,指尖相扣,双拳中空,高高站立于插座上,具三维空间感。</p> <p class="ql-block">象牙</p><p class="ql-block">金沙遗址出土了数以吨计的象牙,既有完整的象牙,也有國形象牙饼、象牙尖等,另有少量成型器物。其中,祭祀区一号坑有规律地平行放置了8层象牙,最长者近1.85米,十分壮观。</p> <p class="ql-block">石器</p> <p class="ql-block">商周石蛇,长42.8厘米,宽11.33厘米,高6.5厘米,砂岩,灰黑色,不透明。蛇身盘绕呈"S”形,蛇首呈三角形,头微昂,口内涂朱,圆眼向上,黑色眼眶,眼珠涂朱,黑色瞳孔,眼珠与瞳孔间为白色。扁嘴大张,蛇信上卷,眼后与颈之间朱绘一道弧线,其身中部一条凸起的脊棱从头至尾,曲绕的蛇身还组成两个椭圆,使构图显得简练流畅。金沙石蛇出土时有的和石虎、石人、玉璧伴存,有的与玉质礼器、金器等一起埋藏,说明石蛇可能是古蜀国巫术活动中的重要道具之一,在古代宗教祭祀活动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商周石璋,长53.8厘米,宽11.06厘米,厚1.44厘米。蛇纹石化橄榄岩,石中含有大量细分散的粉粒状磁铁矿石及方解石,黑色。整体星长条形,较大型,尖峰,凹弧刃,一边高,一边低,器身较长,前段宽,后段窄,中部束腰。阑部分主阑、附阑、阑间饰三部分,长方形柄部。阑部装饰分主阑、阑间饰和附阑三部分。主阑为一张口双兽首,附阑为五齿突出器外。阑间两侧各饰有二组台阶状齿饰,中间阴刻凹弦纹几道,较主、附阑窄,每组两枚齿饰。器身不做精细的加工,多保留自然断面或切割面,刃部打磨相对较精细。此类器物的制作较玉璋粗糙。</p> <p class="ql-block">商周石钺,长7.01厘米,宽5.50厘米,厚</p><p class="ql-block">1.77厘米,砂岩,灰色,不透明,平顶,顶上无銎,有肩,器两面微凸,刃部为长舌形,圆刃较厚,正面肩上有一栏,栏内饰9个斜方格纹,在中间四格内饰圆圈纹,栏下中部饰垂叶三角纹,两边饰双重波曲纹,器两侧磨成长方形,背面无纹饰。器物造型明快简洁,花纹装饰清新朴实。</p> <p class="ql-block">石虎</p> <p class="ql-block">商周小石磬,长76,宽36.5,厚3.5,蛇纹石,灰色。整体平面略呈不等边梯形,器形较大,近顶部一圆孔,孔径较小,孔壁留有单面管钻痕迹,直面,边缘不甚规整,器身上有两道弦纹,尚能奏出音符,音质纯美悦耳。</p> <p class="ql-block">石罄奏出的音乐</p> <p class="ql-block">玉器</p><p class="ql-block">金沙出土玉器3000余件,数量巨大,种类丰富。玉器被远古先民视为自然造化之精髓,天地灵气之结聚,是奉献给诸神的圣洁之物。在古代祭祀活动中,玉器成为通天地、礼四方、祀鬼神的社稷重器,亦是统治者权势与地位的物质表征</p> <p class="ql-block">玉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礼器之一,有祭天、拜日、祈年、祀山川、兵符、馈赠等多种用途,也是社会等级与权力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商周玉璋,长38.6厘米,宽7.43厘米,厚0.68厘米,透闪石软玉,玉质温润。灰白色,不透明,夹杂黄褐色、黑褐色沁斑,色彩亮丽。整体略呈长条形,扁平。尖锋,一尖高一尖低,刃部内凹较甚,呈"V"字形。器身前端近刃部薄,后端厚,直面。阑部分主阑、附阑和阑间饰,阑部中间有一单面穿孔。长方形柄部。装饰较为复杂,主要集中在刃部、身部和阑部。刃部中部溜掉一动物,动物呈奔跑状。器身两面分别阴刻对称的两组人面纹。主阑残缺,装饰不清楚,附阑为两齿阔嘴的兽头,阑间有等距分布的几道凹弦纹,弦纹上残存有少许朱砂。器体制作规整,打磨精细,圆润光滑。</p> <p class="ql-block">玉矛</p> <p class="ql-block">玉戈</p> <p class="ql-block">玉璧</p><p class="ql-block">壁“圆形象天”,是“礼天”的重要法器,位居六种瑞器之首。金沙遗址出玉璧近200余件,分有领与无领两种形制</p> <p class="ql-block">美石</p> <p class="ql-block">玉镯</p> <p class="ql-block">装饰类玉器</p> <p class="ql-block">玉琮</p> <p class="ql-block">商周四节玉琮,长10.6厘米,孔径6.厘米,高16.6厘米。透闪石软玉,质地温润,灰白色,半透明。整体呈方柱体,外方内圆,中空,柱体四面外壁中间开出竖槽,将每面一分为二,使四角形呈方形凸面。凸面开横槽分节,共有四节,每节凸面刻划九道平行直线纹,三道一组,线纹平直规整。中孔两面对钻而成,孔壁光洁,平整、光滑。制作规整,打磨光洁,圆润光滑。</p> <p class="ql-block">小玉璋是挂在裙摆的挂件,走起路来叮叮当当</p> <p class="ql-block">金器 銅器</p><p class="ql-block">黄金自古即是人们最珍爱的物品之一,被视为高贵与财富的象征。金沙遗址出土金器200余件,就数量与种类而言,是中国同时期发现之最。青铜器是古人宗教祭祀活动中最重要的礼伙用品之一。金沙遗址出士青銅器1300多件,多为小型器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金器</p> <p class="ql-block">蛙型金器</p> <p class="ql-block">商周金盒,长9.56厘米,宽3.44厘米,高3.4厘米,金质,整体呈椭圆柱形,顶部微弧,直壁,内空,素面。成形是应垫有相应的模具,器表抛光处理。金器的沿口不光滑,内壁未抛光,较粗糙。从整体形状看,敞口部分应向下或向内,所以它很可能是某种器物顶部或端部的饰件,而不是作为容器使用。</p> <p class="ql-block">鱼纹金带</p> <p class="ql-block">喇叭型</p> <p class="ql-block">商周铜牛首,长2.35厘米,宽3.5厘米,高4.48厘米,青铜质,嘴巴紧闭,吻部发达,头平抬,云雷文双眼圆睁,额上饰菱纹,菱纹的下角处饰点纹。双耳外张,牛角高翘,双角内弧相对,角上饰螺旋纹。短颈,中空,颈项直立。颈部下部接青铜容器。</p> <p class="ql-block">商周六边形铜挂饰,长4.8厘米,宽2.87厘米,厚0.23厘米,青铜质,器为六边形,扁平,平面略凸。顶端有环形钮,纽已残。器表光滑细腻,背面粗糙。</p> <p class="ql-block">商周连孤刀铜戈,长21.3厘米,宽5.17厘米,厚0.43厘米,青铜质,器为三角形无胡直内戈。尖峰,援身窄长,刃部有对称的七组锯齿状齿,近连弧形的曲刃。锋至穿间有中脊,援未近方,有一圆穿。长方形内。但因刃部并未开口,也未见使用痕迹,应不具有兵器的实用功能,而是祭祀时的仪杖用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商周铜龙首,长9.73厘米,宽6.43厘米,厚0.2厘米,青铜质,该器为一龙首形饰,扁平,正面圆眼,中部镂空,边缘凸起,张口露齿,下颚平直,上颚共3齿,其中前面两齿呈弧形,粗壮。其后面一齿末端星开花状,分别向两侧歧出上翘。鼻孔呈圆形,为双阴线造型,以显出鼻孔的肥大,未镂空。龙须从嘴上吻部向后翻卷形成羽翅。龙头后部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顶有对称的犄角相对向下钩卷,下有一裂口。下部为双线条形成勾勒出的上下钩卷的云纹装饰。其边缘中部有一断茬,推测其后可能还有其它部分。此器原可能为镶嵌于某种柱状器上的饰件,在一个平面上作的浅浮雕。背面平整,其造型新颖,雕刻简练,形象细腻</p> <p class="ql-block">卜甲</p><p class="ql-block">金沙遗址出士卜甲21件,大多为龟背甲,是吉代占卜器具。占卜是古代祭典中的重要仪式,一般选择龟腹甲,用钻(凿)的方式在龟甲的一面钻孔,然后烧灼,根据另一面的裂纹(兆)卜问吉凶。</p> <p class="ql-block">金沙遗址共出卜果21件,其中最大的一件卜里长50厘米,是中国迄令发现的最大的卜甲之一,可能为古蜀国王或大巫师之类的人物用于占卜国家大事,这表明金沙时期祭祀之风盛行。</p> <p class="ql-block">第四展厅</p> <p class="ql-block">最豪华之厅</p> <p class="ql-block">商周太阳神鸟金饰,外径12.53厘米,内径5.29厘米,厚0.02厘米,金质,整体为圆形,厚度均匀。图案分为内外两层,均采用镂空的方式表现。内层图案中心为一没有边栏的圆圈,周围等距分布有十二条顺时针旋转的齿状芒,芒呈细长獠牙状,外端尖,图案像太阳。外层图案由四只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它们等距分布于内层太阳的周围,引颈伸腿,展翅飞翔,爪有三趾。首足前后相接,向着同一方向飞行。飞行的方向与内层太阳芒纹的方向相反。整器采用捶揲、剪切和打磨等多样加工手法,正面打磨光亮,背面未经打磨,较粗糙。</p> <p class="ql-block">反射到天花板的金鸟</p> <p class="ql-block">天府广场中心位置</p> <p class="ql-block">商周连孤刀玉钺,长13.45厘米,宽13.06厘米,厚0.6厘米,透闪石软玉。墨绿色,不透明。器表上残存有青铜锈斑、少量黑色条状斑、深红褐斑、牙黄色点状沁斑。柄部上端残存大块黑色胶状物质及一点红色的朱砂。可能是横向安柄时使用的粘接物。该器扁平似璧形,中部有大圆孔,孔壁光滑。顶端呈圜形。两侧各有两组锯齿状突起,每组两齿,共有四齿。刃部分四段磨成连弧形双面刃。</p> <p class="ql-block">商周玉圭,长15.86厘米,宽4.09厘米,厚0.5厘米,透闪石软玉,墨绿色,夹白色条状沁斑,半透明。长方形,较长,平顶,直腰,直面,平刃。阑部有五组齿状饰,上下两组各有4道平行直线纹,中间三组各有3道平行直线纹,每道线纹均由二条平行直线纹组成。整器制作规整,打磨光滑。</p> <p class="ql-block">商周肩扛象牙人形纹玉璋,长24.5厘米,宽6.0厘米,厚1.2厘米透闪石软玉。灰白色,泛红,不透明。器表粘附大量黑色沁斑。平行四边形,扁平,直面,周缘直立。两面刻有两组图案,每组图案由一向右侧跪坐的人像、两道折曲纹、三道直线纹组成。折曲纹在直线纹上下。人像高冠高鼻,方耳方颐,椭圆形眼,身著长袍,双膝着地,左手持握,肩上扛有一物,此物前尖后宽,呈柱状形,似一根完整的象牙。</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十节青玉琮,上端长6.94厘米,下端长6.3厘米,上孔径5.55厘米,下孔径5.14厘米,透闪石软玉。青色,质地温润,透明。器表有因钙流失后形成的大片白化现象,白化的纹理多沿玉石矿料原有自然裂纹扩散。器表还有条状的浅黑色沁斑和灰黑色果粒状沁斑。该玉琮为长方柱体,外方内圆,器上大下小,中间贯穿一孔,上下均出射。全器分为十节,每节雕刻有简化人面纹,由阴刻细密平行线纹的长方形横棱表示羽冠,用管钻琢出一大一小的两个圆圈,分别表示眼睛和眼珠。长方形的短横档上有形似卷云纹的几何形图案,表示鼻子。在其上射部阴刻一人形符号,人形头戴长冠饰,双手平举,长袖飘逸,袖上还有羽毛形装饰,双脚叉开,仿佛正在舞蹈。孔内壁两头大中间小,为双面钻孔而成。</p> <p class="ql-block">商周跪坐石人像,长8.73厘米,宽10.63厘米,高22.7厘米,蛇纹石化橄榄岩,石中含有大量细分散的粉粒状磁铁矿石及方解石,使石外表呈黑色条状、褐色状斑及白色划纹。人像外貌为一裸体赤足的男性,呈跪坐姿态。其头顶发式中分,四角高翘,脑后有辫发两束。两束并为一股,直垂于后背的双手之间,脸型较长,棱角分明,宽额,额头中部有脊,眉弓突起,双眼模糊,以彩绘形式描绘,圆睁,平视前方,鼻梁高且宽,阔嘴紧闭,涂鲜艳的朱砂,颧骨高起,面颊深凹,整个表情苦涩。两耳横张,耳垂有穿孔。裸身,前倾,圆肩短颈,双手被绳索反缚,手指粗壮,掌心向外,未见大拇指。双膝屈跪,双脚着地,臀部置于脚后跟上,赤足。</p> <p class="ql-block">商周石虎,长28厘米,宽8.88厘米,高20.03厘米,蛇纹岩,灰黑色,石料上有大量的灰白色条状斑纹,石料的自然斑纹近虎斑纹。虎呈卧姿,昂首,嘴巴大开,正视虎口呈方形,四角各雕一个硕大的三角形犬齿,上、下颌各雕四颗门齿。喉部保留管钻痕,侧视虎的口呈三角形,上、下颌各雕三颗门齿,虎口的后部两侧又各有一个小钻孔。虎额的两侧各阴刻五道胡须,其后阴刻两个"目"字形眼和三角形卷云耳,两耳间又阴刻四条平行线纹。直颈,虎头和颈较虎身大,略显夸张。前爪前伸,后爪向前弯曲卧于地上。臀部有一圆形小孔。腿与身之间往臀部延伸形</p> <p class="ql-block">商周兽面纹玉钺,长22.5厘米,宽11.48厘米,厚1.72厘米,透闪石软玉。灰白色,不透明,夹杂有酱黄色、灰黑色、深褐色、暗褐色等多色沁斑,色彩艳丽。该器造型如一件梯形石斧,顶部略呈三角形,器物的两面均有对称的纹样。在顶部用減地和阴刻线纹技法构成一浅浮雕连体兽面纹,连体兽面纹之下有两条平行直弦纹,使顶部的纹样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器身的上部和两侧边分别饰有两组由两根阴刻的平行线纹构成一"门”形,在"门"形的两边内侧还分别阴刻有五组对称的卷云纹。该器通体打磨光洁,其上的纹样,不论是浮雕法的兽面纹、夔纹,还是阴刻的卷云纹均留下较多的划痕,这表明其上的纹样是用刃部尖锐的工具雕刻而成。该件器物的玉材来自四川盆地西部山区,应为当地制作,但其上的兽面纹确是商周时期中原地区青铜容器上的典型纹饰,是受到中原文化影响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商周大金面具,长20.5厘米,宽10.4厘米,高</p><p class="ql-block">10.7厘米,厚0.08厘米,金质,整体呈立体脸谱,系在模具上捶揲成形,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则采用剪切而成。表现范围上限于额部,下方及下颌。面相近方,平额,眉毛略微凸起,中央宽而两端收束,好似新月。眼眶较大,双眼镂空约星菱形,上眼帘呈弧形,下眼帘深凹。鼻梁高直,鼻翼与颧骨线相连。嘴巴镂空呈微张之态,略呈笑意。耳朵外展,上宽下窄,上半部分凹入,耳垂穿孔。嘴巴微张,呈狭长方形,下颌平直。整个脸部丰满,表情威严,具有一定写实风格。表面打磨光亮,里面未经打磨,较为粗糙,</p> <p class="ql-block">商周卷云纹金喇叭形器,直径9.98厘米,高3厘米,厚0.08厘米,金质,整体呈喇叭状,上小下大,器身较高,上下两面为圆形,小平顶,中空,周壁向下逐渐外侈。腹壁上等距离分布着三朵卷云纹,纹饰线条流畅,较具美感。表面抛光处理,比较光亮,内壁未经处理,较为粗糙</p> <p class="ql-block">商周铜人形器,长4.54厘米,宽1.37厘米,高10.35厘米,青铜质,整体形如一个直立人,表现从肩部以下。胸部一个大圆孔,双手下垂至腰间以下。瘦削的上身,双腿粗短外撇,双足外展。两侧肩部和小腿近足部各有一个小圆孔。正面凸起,具有立体感,反面内凹。其使用功能不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商周铜人面形器,长15.2厘米,宽15.1厘米,厚0.2厘米,青铜质,整器形如呈上大下小的人脸,片状,上部中央内收呈桃形。宽额,圆脸庞,圆下巴。墨绘勾勒圆眼和阔嘴,并施以朱砂。</p> <p class="ql-block">商周铜人头,长2.6厘米,宽3厘米,高4.4厘米,铜质,形体较小.人头圆顶,头顶中部有一长条形空洞,两侧亦各有一近圆形空洞.长眉,橄榄形眼,直鼻,阔嘴紧闭,耳垂穿孔,颈部细长,中空。</p> <p class="ql-block">商周鸟纹带柄有领铜璧,直径10.35厘米,孔径4.05厘米,高2.92厘米,壁厚0.25厘米,柄长2.3厘米,柄宽1.95厘米,青铜质,整体呈圆环形,形如玉璧,中有一圆孔,孔缘凸出环面成高领。外缘一端有一矩形柄部。环面近边缘处有两道同心弦纹,在弦纹和孔壁间两面均铸有3只相同的首尾相接的鸟纹图案。鸟为钩喙,圆眼,头上有长冠,身体与翅膀较短小,颈、腿和尾很长。器领部上端靠孔的一面有一疤痕,环面上残留有铜锈。该器环两面铸有相同的纹饰,表明此器当是竖起来插于其它器物上,短小柄部可能就是插入某个基座上的榫头</p> <p class="ql-block">商周有领玉璧,直径24.25厘米,孔径6.46厘米,高1.94厘米,壁厚0.52厘米,透闪石软玉。向上的阳面呈紫蓝色,其上布满大量黑色、白色沁斑;向下的阴面则呈浅白色,其上分布褐色条状沁斑及大量黑色点状沁斑。由于受埋藏环境及土壤影响,出土时器表出现阴阳两面不同的色泽效果。整体呈圆环状,大型,中间圆孔较小,方唇,直口,直壁,壁上残留对钻痕迹。环面较宽,器面光洁,边缘规整。透闪石软玉。制作规整,通体打磨抛光,工艺精细,光洁莹润。</p> <p class="ql-block">商周阳刻昆虫类动物纹玉牌,长5.54厘米,宽5.3厘米,厚0.55厘米,透闪石软玉,灰白,不透明。器略呈圆角方梯商周阳刻昆虫类动物纹玉牌形,受埋藏环境影响,器内外有大量黑色、白色沁斑。器一面以阳线技法雕刻出一变形昆虫类动物纹样,刻纹线条流畅。</p> <p class="ql-block">商周人面鱼鸟箭纹金王冠带,外径20.4厘米,高2.83厘米,厚0.03厘米金质,整体呈窄宽圆环形,上大下小。纹饰錾刻在金带表面,由四组相同的图案组成,每组图案分别有一鱼、一箭、一鸟和一人面。鱼体宽短,大头圆眼,嘴略下钩,嘴上有胡须,身上鳞片刻划逼真,近尾处作折尺形,鱼身上有一道较长的背鳍,身下有两道较短的腹鳍,鱼尾较宽作"丫”形,两边尾尖向前卷曲。箭纹的箭杆较粗,带尾羽,箭头深插于鱼头内。乌纹位于箭羽与鱼之间的箭杆后方,鸟头与鱼头朝箭羽方向。鸟粗颈,长尾,大头,钩喙,头上有冠,翅膀微展,腿爪前伸,三根并列的圭形尾羽组成长尾,尾部平直且与身体的方向平行。人面纹为圆形,有两道圆圈构成脸的轮廓,中间为对称的双圆眼,上面为略成方形的眉毛,下面为抽象的嘴巴。整个纹饰线条流畅。</p> <p class="ql-block">商周玉矛,长24.6厘米,宽4.65厘米,厚0.68厘米,透闪石软玉,玉质温润。牙白色,透明。整体略呈细长柳叶形,窄体,尖锋,直面,器身与边刃交界起脊斜收至刃,断面呈横六边形,小六边形平顶,器表通体打磨抛光,制作规整。</p> <p class="ql-block">商周玉贝,长3.23厘米,宽2.7厘米,厚0.63厘米,透闪石软玉。玉质白中泛青,温润细腻,无杂质,器背部粘附少量铜锈。为海贝形圆雕作品。器身正面呈弧形,背面平直,两侧边圆滑,并各在中段有四个较浅的齿状突起,器中部有一纵向沟槽,沟槽两侧又精琢出对称排列的十四道浅凹槽,沟槽顶端有一穿系挂绳用的小孔。整器光润,通体磨光。</p> <p class="ql-block">第五展厅</p> <p class="ql-block">金沙遗址的发现拓展了古蜀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对蜀文化起源、发展、衰亡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为破解三星堆文明突然消亡之迷找到了实物证据。金沙遗址与成都平原的史前城址群、三星堆遗址、战国船棺墓葬共同构建了古蜀文明发展演进的四个阶段。</p><p class="ql-block">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是一座为保护、研究、展示金沙文化和古蜀文明而兴建的考古博物馆,也是是一座集教育、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园林式博物馆,并成为代表成都悠久历史的标识性景观</p> <p class="ql-block">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园林区为摸底河沿线。以“自然之美,草野之趣”为设计理念,有乌木林、玉石之路等休闲文化景观,绿化覆盖率高达80%,有苗木、乔木5万余株,灌木7万多株,竹林占地20余亩,形成了以银杏、水杉、桢楠等为主的植物林地。</p> <p class="ql-block">桫椤</p> <p class="ql-block">乌木林,位于金沙透址博物馆东南角,是利用金沙遗址以及成都地区出土的六十多根乌木组成的景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