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穗途中(第七集 武威文庙)

叶伟年

  9月27日早晨7点半,我们从张掖柏尊宾馆出发,走G30连霍高速直奔武威文庙,全程约240公里,历时3小时50分,于中午11点20分到达武威文庙门口。 <p class="ql-block">  武威文庙位于武威市凉州区崇文街172号,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明正统四年(1439年)建成,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是明、清两代武威的文教中心。</p><p class="ql-block">  我们恰遇武威文庙举行癸卯年祭孔大典,大门左侧立着“甘肃武威文庙癸卯年祭孔大典”的海报。</p> <h5></h5><h5>  右侧则立着“癸卯年祭孔大典的祭文”,全文如下:<br>  维公元2023年9月27日,岁在癸卯,时在金秋。值此夫子诞辰之前日,武威各界人士以虔诚之心、崇仰之情,谨以释奠大典,祗告于先师之圣灵。<br>  生民之初,心智懵懵。彝伦不明,长夜无穷。<br>  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庠序养贤,开辟鸿蒙。<br>  春秋季世,纪纲失统。忧道不行,木铎警众。<br>  杏坛设教,儒学大弘。倬彼云汉,为章苍穹。<br>  煌煌中华,郁郁文明。人文化成,道始以昌。<br>  圣哉夫子,如岳之耸。弘道明德,地纬天经。<br>  神哉夫子,明德赫赫。大道荡荡,敬祷夫子。<br>  祖述宪章,删述六经。杏坛设教,儒学肇兴。<br>  仁义礼智,絜矩中正。推己及人,一以贯通。<br>  仁道思想,众德汇涵。明德亲民,止于至善。<br>  水能载覆,民贵君轻。无信不立,去食去兵。<br>  荡荡德风,熠熠儒行。仁爱诚信,民族魂灵。<br>  巍巍孔子,圣道昭明。复兴礼乐,挽澜扶倾。<br>  己达达人,博施于民。惟圣之德,万世永馨。<br>  再现灵光,佑我华夏。中国梦圆,华族永昌。<br>  多士肃肃,庙堂雍雍。典祀有常,是仰是崇。<br>  簠簋备列,粢盛隆丰。笾豆蠲洁,三牲肥充。<br>  琴筝和鸣,佾舞称容。神其来格,享此献奉。<br>  伏惟尚飨</h5> <div>  武威文庙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武威市的文化地标,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br></div><div>  文庙由三部分组成,东为文昌宫,中为文庙,西为儒学院,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整个建筑布局对称,结构严谨,是一组造型雄伟的宫阙式建筑群,被誊为“陇右学宫之冠”,是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属全国三大孔庙之一。</div>   这是武威文庙的平面图。<div>  东轴线上是文昌宫的建筑群,包括山门、过殿、戏楼、桂籍殿(文昌宫)和崇圣祠等,供奉"万世文宗"文昌帝君。</div><div>  中轴线上是文庙的建筑群,包括状元桥、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和尊经阁等,供奉"万世师表"孔子。</div><div>  西轴线上原为儒学院的一组建筑,因1927年的一场地震被毁,正在修复重建。现在已经把原来在文庙里的一座孔子行教像迁移到儒学院的北侧广场上。</div>   进入文庙大门之后,正对的是一组东轴线上的文昌宫建筑群,包括山门、过殿、戏楼(魁星楼)、桂籍殿(文昌宫)和崇圣祠。<div>  这是文昌宫的山门,也是文庙的检票口,门口横梁上悬挂“斯文主宰”匾额一幅,颇有颜之唐楷风韵。</div>   山门内为第一进院落,正中过殿前是儒家文化的孔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div>  礼:指礼节,包括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礼是社会行为规范和仪式,用于调节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br>  乐:指音乐,包括六乐,即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古乐。乐在孔子的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艺术形式,还具有教化功能。<br>  射:指射箭技术,包括五种射技,即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射箭不仅是体育活动,还象征着精准和力量,与礼乐结合,体现了内在修养和外在表现的统一。<br>  御:指驾驶马车的技术,包括五御,即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御不仅是实用技能,还代表了控制能力和礼仪。<br>  书:指书法和文字学,包括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书不仅是书写技能,还包括文字构造和语言表达能力。<br>  数:指理数和气数,涉及计算和数学,以及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运动规律。数在施行礼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如舞蹈行列的规定,体现了数与礼的紧密关系。<br>  孔子通过这六艺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使他们成为既有高尚品德又有实际才干的君子。<br></div>   第一进院落里古树参天,花林映照,颇具中国古代园林的气质。在第一进院落里有两棵古树被列为重点保护对象。<div>  一棵是国槐,已有大约670年的历史,属一级古树名木。</div>   另一棵是侧柏,已有大约250年的历史,属三级古树名木。   从第一进院落到第二进院落要通过一过殿,过殿立柱上悬挂楹联:文壁突成天作柱;灵光遥耸笔如椽。<div>  过殿两侧各有一小门,东门写有“云路”匾额,西门写的是“天衢”匾额。东西分别为厢房,传说原为道士之居所。</div>   通过过殿之后即进入第二个院落,院落中心是一座戏楼,也称魁星阁。   魁星阁为两层重檐歇山顶,木构结构,四周围廊,北向开门,东西为厢房,是一座灵动方正,秀丽婀娜的建筑。   戏楼南向立柱上一幅楹联为:戏乃戏乎戏推物理;曲其曲也曲尽人情。<div>  北向立柱上一幅楹联为: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br></div>   过了戏楼(魁星阁)就是奉祀文昌帝君的桂籍殿,也就是文昌宫,桂籍殿是文昌宫的中心建筑。<div>  桂籍殿前方宽大的拜祭平台上,耸立着一座木构牌坊,属单檐歇山顶式风格,是四柱三间三楼柱不出头式庑殿布瓦顶建筑。</div>   牌楼正面书“桂宮傳籙”,旁有题记“嘉庆二年八月□陈士庶公立”,背面书“月殿騰輝”,为乾隆时期武威人刘作垣题。   牌坊的北侧就是桂籍殿,它是文昌宫的主殿,建于台基上,为单檐歇山顶建筑。<br>   桂籍殿之名源于古时文人金榜题名称“蟾宫折桂”。殿内供奉文昌帝君,历史上素称文昌帝君兴教办学,严肃考纪考风,遍选天下贤才,结束了魏晋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div>  桂籍殿前廊梁架上悬挂着44块匾额,最为引人注目。</div><div>  其中殿门正上方悬挂着“万世文宗”匾。上起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万世文宗”匾,下迄中华民国时期二十八年(1939年)的“文教开宗”匾,此匾由曾任武威县参议会议长等职的段永新题写。其总数之多,称得上武威文庙一绝,并且在全国也属少见。</div><div>  这些匾额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是因为民国末年,国民党设武威县参议会,文昌宫桂籍殿为参议会办公室,由于屋架高大,他们便打了顶棚,在前卷棚前廊下修起墙壁,安装了门窗,使悬挂在屋檐下的匾额全部隐蔽起来,直到“文革”后期,当地领导重视文物保护,由于文物工作者的努力,县上拨款维修文庙及文昌宫古建筑,这些匾额才被发现。</div>   桂籍殿,分前厅、正殿和抱厦三部分,庑殿顶式建筑,正殿面宽五间,进深二间,三柱七檩。是供奉“万世文宗”文昌帝君的地方。文昌帝君是道教尊奉的神祇,相传是玉帝派到人间掌管文昌府事和人间籍禄的司禄。<br>   桂籍殿正门上方悬挂“万世文宗”横匾,题于康熙五十七年,广陵范仕佳谨献。<div>  “万世文宗”匾额笔势雄伟朴拙,遒劲峻拔。</div><div>  文宗,本称祖师,指善能文章和点评文字,为众人所师,法所宗仰的人物。在这里是指执掌文运,以礼教化导民功德无量的文昌。《晋书》载:“百代文宗,一人而已”。清代,对学政亦称文宗。</div><div>  “万世文宗”匾对文昌赞颂之极,与“万世师表”的孔子并列,奉为至圣至神,千秋万代受人尊敬的文教祖师。</div><div>  一般人认为“天上有颗文星,地下考个举人”,能否求得功名官禄,关键在于文昌。据星象传言,文昌是天上的文曲星,又是“三台星座”中“司命、司中(主管文教)、司禄”三职一身兼之,并坐镇桂籍殿,掌管人间科举考试名册和决定官禄。文昌对谁恩典则榜上有名,反之则名落孙山。</div><div>  所以天下文人百姓对他非常敬仰,“万世文宗,顶礼膜拜”。<br></div>   桂籍殿内正中位置存有清初仿楼阁式神龛,供奉着文昌帝君及书童“天聋”、“地哑”。<div>  神龛上方悬挂“炳呈斗上”横匾,由景瑞题于乾隆三十四年。</div>   桂籍殿后墙上还存有明代的《文昌巡游》壁画。<div>  这幅壁画描绘了文昌帝君出行的场景,展现了明代道教文化中的重要神祇形象及其仪仗队伍。文昌帝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是掌管文运和功名的神祇,因此,这幅壁画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文运的重视和祈求。</div>   桂籍殿正门外廊上方悬挂的“彩振台衡”匾和“聚精扬纪”匾。<div>  “彩振台衡”匾由何德新、傅显敬题于乾隆十七年。<div>  “聚精扬纪”匾则由甘肃按察使司按察使、前分守甘凉兵备道刘大懿薰沐敬题于清嘉庆十一年。</div><div>  “聚精扬纪”匾额笔力气势磅薄,俊逸浑厚。该匾颂扬讴歌文昌帝君,招贤纳才,汇聚天下之精英,弘扬和维护法纪,以礼治国安邦。激励后学者以强国为己任,勤奋读书折桂枝。<br></div><div>  “聚精扬纪”和“书城不夜”两幅匾额已被收入《中华名匾》一书。<br></div></div> <div>  下面是桂籍殿前廊檐下悬挂的匾额介绍:</div>  “阳春一曲”匾,题于雍正元年,乾隆二十二年重刊并绘。   “天象人文”匾,乾隆岁次癸卯如月叩,国学弟子王安栋偕男作。<div>  “德盛化神”匾,题于雍正九年,文昌会众姓信士弟子叩。<br></div><div>  “曜握斯文”匾,凉州府儒学训导石澓贤题于乾隆三十五年。<br></div>   “掌仙桂籍”匾,郑松龄题于乾隆四年,信士弟子叩。<div>  “先天炳蔚”匾,马开泰题于乾隆三十七年。<br></div>   “化峻天枢”匾,题于康熙三十四年,国学弟子王承举等献。<div>  “光接三台”匾,曾国杰题于乾隆三十五年。<br></div>   “司文章命”匾,特简文林郎知武威县事王守曾题于乾隆四年,信士潘荣贵等献。<div>  “瑞预化成”匾,拔贡生马开泰题于乾隆三十七年。<br></div>   “天下文明”匾,兵部侍郎邑人牛鉴题于道光十九年。   “辉映梯峰”匾,题于咸丰十年,乡国学信士弟子叩。   “神有鉴衡”匾,题于民国四年。   “经天纬地”匾,题于咸丰七年,乡国学信士弟子叩。   “人文化成”匾,王三益题于道光乙未仲春。   “贵相太常”匾,赵永年题于道光十年。   “文明以正”匾,题于民国六年,武邑学款管理所各员敬叩。<div>  “牖启人文”匾,邑人赵国玺题于同治十二年。<br></div>   “诞敷文德”匾,邑人刘澄原题于道光壬寅年。   “桂禄垂青”匾,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宗昉题于道光十六年。   “彩彻枢衡”匾,题于雍正二年,国学弟子刘大海、乡学弟子刘大源谨叩。<div>  “为斯文宰”匾,民国二十一年,邑人贾坛题。<br></div>   “辉增西垣”匾,题于道光七年,乡国学信士弟子献。 <div>  “辅元开化”匾,中华民国三年岁次甲寅六月邑人权尚忠薰沐敬书。</div>  “帝德广运”匾,康伯成题于乾隆二十二年。<div>“书城不夜”匾,清嘉庆戊辰年春,乡国学弟子题;<br></div><div>  “书城不夜”,清嘉庆戊辰(1808年)春三月乡国学弟子献,以鼓励学子珍惜时光,刻苦读书。该匾笔法圆润自然,俊秀流畅。“书城不夜”是说武威不仅书多,读书的人亦多。当时武威学校办得多,办得好,学风也好,灯火辉煌不夜天,书声琅琅“甲秦陇”。</div><div>  “书城不夜”与“聚精扬纪”一起被收入《中华名匾》一书。<br></div>   “文明长昼”匾,曾国瑛题于乾隆十一年。<div>  “斡旋文运”匾,高自卑题于民国十二年。<br></div><div>  “孝友文章”匾,题于道光十年,乡国学信士弟子叩。<br></div>   “文以载道”匾,赐进士出身知凉州府事郿县王步瀛题于宣统建元己酉秋。<div>  “阴骘下民”匾,康伯成题于乾隆二十二年。<br></div><div>  “纲维明教”匾,题于嘉庆三年,乡国学信士弟子叩。<br></div>   “云汉天章”匾,邑人张美如题于道光元年。   “文教开宗”匾,邑人段永新题于民国二十八年。 <div>  “炳呈斗上”横匾,由景瑞题于乾隆三十四年。<br></div>  “学宗衍圣”匾,康伯成题于乾隆二十五年。<div>  “辉腾七曲”匾,武威县知县王汝地题于乾隆四十年。<br>  “光联奎璧”匾,题于乾隆四十八年,举人王惇黄敬献。<br></div><div>  (来自武威旅游网)</div>   除了众多的匾额之外,在桂籍殿前廊还立着两块石碑,一为“武威历代进士名录”,刻着44位唐、元、明、清时期的文进士名单。   另一块石碑上刻着清代陕甘总督马德昭的作品“魁星点斗图”。马德昭为四川阆中人,他以儒家修养为准则,用“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八个字巧妙地构建出魁星的形象,左手托砚,右手执笔,一脚翘起托一“斗”字,一脚立于“鳌”字之上,取魁星点斗独点鳌头之意,形象生动,拼字巧妙。所以该碑全称“魁星点斗图”,左下落款“西蜀马德昭”。<div>  该石碑为复制品,原件有两件,均为石刻,一存于西安碑林,一存于阆中张飞庙,因具有考古价值,现存于国家博物馆。</div>   除了前廊众多匾额之外,在桂籍殿内依墙立着许多各时期文人墨客的题字石碑。   因篇幅有限,这里仅选四块石碑供读者观赏。<div>  左上:曾国藩:“高花风堕赤玉盏;老蔓烟湿苍龙鳞。”</div><div>  右上:林则徐:“一榻萝生琴上月;百华香入案头诗。”</div><div>  左下:左宗棠:“余长安时,寄仲醇书云:所欲学者,荆关、董巨此五家画尤少真迹。”</div><div>  右下:张大千:“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诗《泊船瓜州》)</div>   过桂籍殿进入第三进院落,正中是文昌宫的崇圣殿,保留了初建时的建筑风格,屋盖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正面当中一间设门扇,两侧间设窗扇。<br>   明嘉靖九年(1530 年)封孔子父为启圣公,儒家“百善孝为先”的思想在崇圣祠里充分体现。崇圣祠,是供奉祭祀孔子父母的地方,当时诏令全国各地文庙都要修建启圣祠。至清雍正元年(1723年)时,下令孔子的五代祖先入祠,配享王爵尊号,由此而来“启圣祠”改称成了“崇圣祠”。   崇圣殿内正在展出《武威百年考古发现珍贵文物图片展》,因为没有时间,不能仔细一一去参观了。   崇圣殿两侧分别建有东厢和西厢。   这是东厢。   对面是西厢。   崇圣殿背后是一个不大的后院,并设有后门。   这是后院种植的花木。   参观完位于东轴线上的文昌宫一组建筑之后,我们来到中轴线上武威文庙的最南端“万仞宫墙”处。(图片来自相约久久网)<div>  武威文庙原设有正门,面南而开,但最南端被一堵称为“万仞宫墙”庄重稳健的影壁所隔,因为数百年来凉州一直未出状元,所以武威文庙开正门之事一直搁置至今未成。  </div>   “万仞宫墙”的北面便是武威文庙的泮池和状元桥。   春秋时期,泮水旁修建的学宫称泮宫。此后学校多名泮宫。泮宫除北,其他三面环以池水,形如玉壁之半,取半壁的意思,称泮池,意为“学无止境”,不可“满”。<div>  有记载曰:“泮之言半者,半水者,盖东西以南通水,以北无水也。”后泮池成为文庙建筑群建制中必置之建筑,并形成形制。</div>   泮池上架石拱桥,名泮桥,亦称状元桥,是封建礼制的一种形式体现。武威文庙的泮桥只架有一座,即状元桥。有的文庙采用的是三座桥并列的形式,就把中间的一座称状元桥,两边的分别叫探花桥、榜眼桥。在古代,状元桥只能状元和天子亲临才能走这座桥。   今天,在桥两侧的柱上系有红色丝带,高考前学子们要从桥上走过,以祈求孔子的佑护而系上的。<br>   跨过状元桥就到了文庙的棂星门牌坊。棂星门是一座四柱三间三楼柱出头式建筑,其牌楼正面书“欞星門”。檐楼为灰瓦庑殿顶,砖雕花脊。<br>   古人祭天,先祭灵星,设灵星门于孔庙,取孔子德侔天地之意。后改为“棂星”。又据孔庙碑记,置棂星门,取其疏通之意,以纳天下贤士。古代传说棂星为天上文星,以此命名意味着孔子为天上星宿下凡。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   棂星门的背面书“太和元气”。<div>  “太和元气”乃是比喻孔子之道,就像大地上的万物离不开水分与阳光,人类生活也与孔子思想不可分离。</div>   过棂星门,两侧分别是名宦祠(现为文庙文创展示中心)和乡贤祠。可能是因为下午要进行癸卯年祭孔大典,所以都没有开门。   武威文庙在1997年香港回归时建了纪念亭,内立《林则徐手迹石碑》一座。 <div>  石碑上是林则徐书写的《嵇康养生论》中的一段文字:</div>  “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div>  意思是名利地位能使身心受害不应该留存于心,精神气魄因为淳朴恬静而能特别饱满。胸怀坦荡没有忧愁,心地宁静没有思虑。再用纯一之理约束自己,用和协之气调养自己,和协之气和纯一之理就能逐日增加,最终达到安定的境界。<br></div>   在戟门两侧另有几处碑廊里立着一些石碑,因光线太暗、字迹模糊,没有看清楚。      在戟门两侧还有几块是碑,一侧主碑为明正统四年(1439年)《凉州卫儒学记》,副碑为民国三十八年《重修文庙创建庙产碑记》。。   另一侧主碑为成化六年(1470年)《重修凉州卫儒学记》和副碑《重修文庙祭田碑记》。   这是武威文庙的戟门,硬山布瓦顶,正脊为雕花砖脊,两端施吻兽,垂脊为素砖脊。以此表示孔庙建筑规制之高。<div>  戟门又称“大成门”,其门因形似古代的兵器“戟”,故又得名。</div>   “大成”二字,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者”一语。   戟门有三门,除了正门之外还有两个腋门,东为“金声门”,西为“玉振门”,二者均为二柱一间一楼柱不出头式木牌楼。檐楼为悬山布瓦顶,雕花砖脊两端施望兽。<div>  为表示对圣庙的礼敬,遇有重大仪式、庆典戟门的正门才开启,平日人们均从两腋门出入。</div>   戟门是文庙的最后一道大门,呈朱红色,用厚木板制作联接而成的实门。两扇七路钉,呈七行七列,每扇49颗,共有 98 颗铜泡钉。<div>  戟门共悬挂三副楹联,分别为:</div><div>  师道垂范功业千秋盖河岳;圣教无疆文章万世炳斗牛。</div><div>  读书乐为善最乐他乐非乐;创业难守成更难知难不难。  </div><div>  觉世牖民诗书易象春秋永垂道法;出类拔萃河海泰山鳞凤莫喻圣人。<br></div>   因为要举行祭孔大典,所以从戟门到大成殿之间都铺上了红地毯。   大成殿是孔庙的正殿,建于一米多的砖砌台基上,我们沿有七级石梯而上,上面是一平台。<div><br></div>   大成殿始建于明正统二至四年(公元1437-1439年),是孔庙的主体建筑,歇山顶式,面宽五间,进深五间,周围绕廊,檐下施二翘五踩斗拱。   大成殿是供奉“万世师表”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地方。   因为下午要举行祭孔大典,大成殿的屋檐下悬挂了“癸卯年祭孔大典 · 甘肃武威”横幅。   大成殿正中神龛里供奉孔子像,左侧两位“四配”曾子、孟子;右侧两位“四配”颜子、子思。   这是至圣先师孔子塑像。   宗圣曾子塑像。   亚圣孟子塑像。   复圣颜子塑像。   述圣思子塑像。   左侧另立冉子耕、宰子予、冉子求、言子偃、颛孙子师、朱子熹六位“儒家十二哲”塑像。   右侧也立闵子损、冉子雍、端木子赐、仲子由、卜子商、有子若六位“儒家十二哲”塑像。<br>   在大成殿的后面是第三进院落的木牌楼。   此门为四柱三间三楼柱不出头建筑,檐楼为灰瓦庑殿顶,素砖正脊,两端施吻兽,正中置宝顶,无垂脊。规模比棂星门要小一些。   过木牌楼便是文庙的尊经阁。   尊经阁上悬挂“顶礼文宗”匾额,系前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于1992年9月为武威文庙所题。   尊经阁是文庙中藏书的地方,位于孔庙的最北端,是孔庙建筑群中轴线的收尾,也是文庙建筑群中最高大的建筑,也是武威现存最高大的古代木构建筑。<br>   武威文庙尊经阁中保存有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 年)《圣祖御制训饬士子文碑》。<br>   参观完中轴线上的文庙建筑群之后,我们由侧门进入西轴线上的儒学院。儒学院原来的建筑已经在1927年的武威地震中毁坏,现在只剩下一块空地,正在修复施工之中。   广场的南端矗立着从文庙里迁移过来的“孔子行教像”。   中午12点半,我们参观完武威文庙的所有建筑之后,穿过“礼门”返回文庙大门,结束了武威文庙之旅。<div>  请继续观看《返穗途中(第八集 昭武门楼)》。</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