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杨氏总谱记载,杨氏之先,出于唐尧,衍为姬姓,至周叔虞之后名伯侨者,封杨侯,子孙因邑为氏,世居陕西华阴、江西庐陵县大桥头,至明初1381年岁次辛酉九月洪武祖诏命傅友德任征南将军,蓝玉为左副将军,沐英为右副将军开始调北征南,三十二万人马浩荡至南京,训会后往征云南王。时有十八指挥统领十八姓入黔之语,即"李杜许冯郭范张,牟杨左右伍周王;支明姜蒋与黄马,十八指挥进黔江"等诗句为证。据《大定府志》记载,则有十八指挥和二十一指挥之说。吾祖征平云南后,丁山留守四川永宁安宁桥,丁贵阵亡云南,丁富公镇守毕邑七星关十二年,其中周氏湖南、贵州明代族谱记载,公参加了征伐梁王昆明白石江大战,最后十七勇士飞夺毕节七星关,任毕节卫副指挥使。公致仕落业于贵筑县马篷街膳台坝,在此两代人。丁富吴氏,杨胆林氏、罗氏,四所坟均葬后花园今喷水池。三世祖杨发号花公配朱氏生八子自马逢街膳台坝又移居黑泥哨,数年后再迁波朵河大水田杨家院,最后定居阳雀杨家山方为各房分迁。长房成举,号思公,分居洗马寨,次房成学分居杨家院,三房成温与六房成完住杨家山,四房成金迁居庄子上,五房分住天平寨后移居林东,七房八房当兵吃粮,不知落何方。发公之墓葬于杨家山,夫妇同穴有石殚为记,乙辛山向。杨丁富公是汉族,但是他的后裔演变成各种民族。景泰元年,清镇苗民反乱,水西夷人从六目地发兵支援反乱(《清镇县志》载:《清镇县志稿》(卷七·记事)“水西之乱”中记载:“景泰元年(1450年),水西阿忽等六族助苗贼为乱,侯琎分兵攻之,……,七月,琎擒苗贼王阿同以献。”),杨发奉命从马蓬街善台坝带领部队到六目地阻击夷兵和苗兵(杨家院、大方白布河等地家族杨建举等说的)。因用计平息夷苗之乱,夷苗感谢发公不杀之恩称杨发是他们的人,于是称杨发花苗子(新谱载杨发是做小生意没有出处,解释不了杨花苗的来源,有误)于是有发公号杨花的说法。之后,直到崇祯4年安邦彦叛乱,杨守焕、杨国兆祖孙均还一直带领穿青人镇守六目地流长杨家山、杨家院一带,足见,杨氏乃军人世家。其中,《清镇百科》记载,杨成学于弘治年间迁徙清镇杨家院,与家族传说景泰杨发入清镇时间上基本一致。</p><p class="ql-block">在崇祯四年《普山照》(据明史载,当时明军主帅王三善战死,夷兵也受损严重,所以,《普山照》云夷汉之间采取和谈方式解决纠纷的事实是存在的)中,清楚记载穿青人是汉族,对方是夷人,汉人和夷人争地盘,汉人插牌为记,牌插到哪里哪里是汉人地盘,夷人吹角号,哪里能听到号声,哪里是夷人地盘。穿青据杨家院杨建举等说是杨家军队和民众在战争中为了区分敌我,穿青色衣服、打青色旗帜而已,于是,直到康熙年间才出现穿青一词。但是,穿青是发生在杨发之后,之上清一公到胆(有人污蔑穿青人中都有胆的名字是乱档互抄不实,就比如各个姓氏都有张王李杨勇一样,不可能是互抄的)公5代人与穿青人一概无关,都是汉族。杨发到六目地之后,后裔与少数民族通婚,于是少数民族后裔有彝族、苗族、蔡家人等。</p><p class="ql-block">关于穿青人,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而是各种民族杂居形成的一个族群。比如有汉族,穿青人《五圣酬恩科书·五圣二郎殿》里“二郎爷耶”的“路引”可得出穿青人迁徙线索。该“路引”是这样的:“二郎爷(《元史》记载:加封秦蜀郡太守李冰为圣德广裕英惠王,其子二郎神为英烈昭惠灵显仁祐王)耶→湾湾到西川(李冰治水地方都江堰位置境域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斑竹园(斑竹园街道位于成都市北部新城的核心区域,距离新都城区8公里,距成都市区12公里,地理位置优越。).....贵州....老凹坝.....,”有历史观念的人都明白,李冰之子李二郎是历代朝庭均祭祀的史载真实人物,只有道教的赵昱赵二郎、封神榜杨戬杨二郎才没有史据,因此,李氏穿青人是李冰后代绝对不假;湖南祁阳、贵州毕节明代《周氏族谱》和《毕节通志》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秋,必贤携子 友钟、友鉴、友镜、友铭,从征南将军傅友德、左副将军蓝玉、右副将军沐英、 都督胡海征南。师至湖广,将军友德授令,遣都督胡海、陈桓、郭英、必贤、友 钟、友鉴、友镜、友铭、秦光、顾青、朱玉、朱显忠、杨斌、顾的方、沈明德、 张龙、杨丁富将兵五万,挥师云南。由永宁趋乌撒,进克可渡河,与右副将军沐 英会师攻大理。时必贤以功擢指挥佥事,诰授明威将军,晋都指挥使,诰授骠骑将军(周氏族谱贵州、湖南两处有差异,原因是湖南支系与当地其他周氏如周葵花等家族通谱搅乱了谱系)。其中提到张龙、杨丁富是明军将领,那么张龙、杨丁富后裔也是汉族;明代郭子章《黔记》、《贵州图经新志》、清代田雯《黔书》、清代《水城厅采访册》载穿青人是土人,因居土日久而为土,系思、播流裔,来自思州或播州,而播州杨端后裔是山西汉族,杨端家族统治的百姓多为少数民族,在穿青人龙姓中就有人称他们是杨应龙后裔,织金以那杨保寨杨国模后裔传说他们是杨端的后人,杨保寨杨文海后裔中部分又抄杨国模支系谱,但是现在杨国模后裔谱不提杨端,他们谱系上接江西泰和杨溢清谱系,杨文海后裔谱系则完整记载于杨丁富家族杨家院谱系,杨文海长子成秀支系织金桂果谱有从丁富到杨文海的详细记载,而杨丁富后裔杨家院家谱又记载了杨国模的完整谱系,因此,两个家族没有再记续于杨端之下。杨丁富是杨辂公后裔。乾隆年间贵州大方寨拱如槐、如桃如今还在的手迹载序:..........(省略号部分损毁,下同)盖闻万物本天地而生成,人由祖父以发,育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本实无拨而根之深者叶自茂.......之远者流自弘农......起邑韻叶之律吉安肇封,永继世德之堂,合族收宗而后振振公姓,振振公族,数典者不忘其祖,后来者悉得其传流,有宗而会有,无可小可大之模于此兴焉。如槐、如桃于壬辰岁元旦日殷弟如桃入省视墓得录祖讳正全所著谱序于前复依次开于左:(字派模糊略)”。“始祖通玉,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大桥头人士,妣周氏,生一子正全,正全妣周氏,生一子丁富。”由于该谱是贵州财经大学教授杨思民从文革烧谱的火中偷处来的,谱序毁灭严重,第一页已经无法保存,他介绍,损毁谱序上介绍了内容毁后很少,但是提到清一是通玉的父亲。他的文章中写的是“清一父子四人随军作战,功勋显著”同时又提到如桃如槐清一得录入省视墓得录祖讳清一所著谱序,明显是笔误,老谱上是得录正全公谱序。杨思民作为教授,他不会写出如此不符合逻辑的文章,原因就是谱序中有清一父子征南的记载,杨思民凭记忆把他表达出来而已。说明确实有清一公的记载。况且此谱序在当时是公开的,寨拱杨氏是知道清一公这个祖宗的。</p><p class="ql-block">还有杨德忠《杨氏草谱》中写到:杨丁富是杨清一的十四代孙,实际上是第四代孙,应该是笔误造成的。杨清一的我族老谱记载,如今无法查找,但是我们相信杨德忠不会乱写,因为他把杨氏族谱丢失了无数本,比如我族纳雍成秀房谱,大方猫场杨坤家谱都是杨德忠丢失的,准确一点说,他家父子发生矛盾,他儿子一把火烧掉他收集的谱书,所以,关于清一的记载应该是有他收集到的老谱记载的,否则他不会写出一个清一。据了解,62年杨德忠去江西泰和杨汝楫处得到杨汝楫家的谱,谱上清一的儿子叫杨通玉,杨通玉的儿子杨正全,杨正全的儿子叫杨丁富。2011年家族谱析辨析大会上杨维超、杨永明等数位参与62年杨德忠草谱事宜的老人如此说,不过,杨德忠当时去吉安拿到的不只是一部书,他分辨不清楚真伪,写谱又没有按照杨汝楫资料叙写,按照杨汝楫资料叙写的是《弘农杨氏族史》。如今杨汝楫去世,在杨汝楫家查不到他写的谱书,但是他帮助湖北仙桃等地续修谱,杨志铭2013年就在家谱前言中写到,“尤其是向族人杨汝楫先生和杨传高先生对我谱局工作的支持表达谢意!”湖北谱序杨志铭在序中还写到:《中华杨氏通谱】》 載「改正了错接这友”正接归厚 江西泰和杨汝辑老先生寄来的资料亦 曰,归厚之子路。』总之,有老谱 序,有名人、专家共同编辑的《中华 杨氏通谱》;还有江西老家杨汝辑老 先生的资料,再三佐证了错接文友而 正接归厚的历史事实。据此本届续修 再不能以讹传讹了。将辂公上系错接 文友改为正接归厚。"这段话说明杨汝楫掌握的资料很多,他提供杨丁富资料是确切的。1994年版《弘农杨氏族史》前言中写到,“北京杨作民先生,江西泰和杨汝楫先生,广西宾阳杨士威先生,对本书1994年7月版 作了认真校勘;福建泉州杨清江先生为本书的出版奔走联系;香港杨丕汉 先生,为本书的出版竭力奔走,筹集资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政协 委员、香港香江国际集团董事长杨孙西先生慷慨捐助一万元港币;《捐助录》中的众多杨氏宗人,亦为此书的出版而各尽其力,使本书能顺利出版, 令笔者铭心感怀,特此志之。”而正是1994年版《弘农杨氏族史》后的历次《弘农杨氏族史》按照江西杨辂后裔谱系记载了杨丁富家族谱系,杨汝楫亲自审定了杨丁富公家族谱系说明他家就有记载杨丁富的谱。在《弘农杨氏族史》中,杨维森先生发专文《杨汝楫传略》深表对杨汝楫提供泰和杨氏资料表示谢意。2011年我支又召开族谱辨析大会反击《黔杨记》支持者,当时杨汝楫先生尚在,要求我方出钱让对方去汝楫先生处核对,而对方《黔杨记》胡乱编造三个丁富等并云是假造的人名江西杨瑜永德所为,要求指出其后裔我方前去查找,如今网上尚有2011年《黔杨记八大错误》《在纪念纳雍1962年桃源联宗48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反击《黔杨记》等会议资料,说明我方族谱记载必有所本。所以,有的人说杨汝楫没有写过谱书,没有为杨丁富家族续写谱系是错误的,在当前吉安找不到杨丁富公相关记载的情况下唯有将汝楫先生为我支接谱的事实铭记于心。关于杨丁富系杨辂公的裔孙有争议的是,江西谱中,杨清一只有一个儿子与才,没有杨丁富的祖父杨通玉,所以,杨丁富是杨辂公后裔遭到质疑。但是泰和谱书在元末战争中焚毁,碑记打烂,谱书是杨士奇之后才重新修订的,可能失记通玉,但是外迁湖北、湖南等地支系谱上也没有清一生通玉的说法。但是也有这种现象,各支只记载各支谱系,因此,无论是与才还是通玉的后裔记载的家谱都是对的,清一有两个儿子。最可靠的证据是泰和发掘汉代庐陵县遗址白口城,出土文物显示白口城是汉代庐陵县治,在白口城附近的清溪杨士奇老家,有《泰和县志》和《泰和地名志》记载马公桥,这个桥边就是清一、清二、清三等后裔居住地,现在还有清三的后裔居住,这里就是庐陵县大桥头。两个清一是一个寨子的人,应当是一个人,于是杨丁富是江西泰和杨辂公后裔杨清一的后裔得到确认。</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杨丁富是杨辂公后裔,谱系得到科学对接,至于杨汝楫有谱记载杨丁富,我们知道这件事情,《弘农杨氏族史》也是杨汝楫审核的,杨汝楫家没有记载他不会同意杨丁富谱系对接杨清一,但是他去世了,找不到相关记载,这确实是杨丁富家族谱系的硬伤,现在就是相信杨汝楫家有谱记载杨丁富.(杨勇 2024年12月1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