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商翼四极-商王朝地方文明特展

aili

<div>2024年,是盘龙城遗址发现70周年、首次大规模科学发掘50周年。湖北是长江文明重要发源地,盘龙城遗址作为长江流域等级最高、规模最大、遗迹最丰富的夏代和商代早期遗址,是夏商王朝设立在长江流域的统治中心,被誉为“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之源”,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br></div><div><br></div>为纪念盘龙城遗址发现70周年,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特推出商文明大展:“商翼四极——商王朝地方文明特展”,展出至2025年3月9日。 <p class="ql-block">12月19日,我随武汉大学国学院的朋友们一起走进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听盘龙城自愿者金牌讲解员、湖北开放大学教授姜玲为大家专门讲解特展,在此特别感谢朋友龚丽媛的邀请,让我免费享受到一场文化盛宴。</p> <div>本次特展由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联合全国26家文博单位共同举办,共计借展北京、河北、山东、陕西、山西、四川、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11个省份及地区商代代表性文物148件套,其中珍贵文物达127件套。<br></div><div><br></div><div>本次特展不仅展出了各地代表性商代精品文物,如亚醜钺(展至1月8日)、龙形觥、宁乡铜铙、大洋洲虎耳扁足鼎、殷墟花园庄东地刻辞卜甲等,还汇集了近年来商文明数次重大发现的精品文物:<br>2020年陕西城固小北村出土铜斝、铜瓿等;<br>2021年湖南汨罗屈子祠野猫咀出土铜觥、铜壶;<br>2021年河南郑州书院街2号墓出土铜礼器和玉礼器等;<br>2021-2022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出土铜面具、铜人像等;<br>2022年陕西清涧寨沟遗址出土铜车马器、玉器等。<br></div><div><br></div><div>展览以盘龙城遗址为切入点,联合苏埠屯、大辛庄、刘家庄、平谷刘家河、定州北庄子、湖南宁乡、新干大洋洲、三星堆、殷墟等遗址的精品文物,共同展现商王朝地方文明考古成果。</div> 本次特展,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南乡、西土、北境和东方。<br><div>展览序厅以郑州方鼎与盘龙城圆鼎为引,开启四土叙事,主单元以地理单元为区分,尽显商时期“南乡”“西土”“北境”“东方”各地文化面貌,最后将展览视角收回辉煌而灿烂的“大邑商”,感受商文明在互补、相融中整合、汇聚,共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明演进篇章。<br></div> <div><b>铜方鼎:</b>郑州南顺城街青铜器窖藏坑出土,河南博物院藏。</div><div>鼎通高73厘米,重量26.7公斤,口近方形,平折沿,方唇,沿面有两个竖环耳,鼎耳外壁呈凹槽状,中间有一道凸棱,腹呈方斗形,壁斜直,下部内收,下附四个上粗下细的柱状空足,器型厚重,体量巨大。<br></div> <b>铜圆鼎:</b>武汉盘龙城杨家湾11号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div>鼎通高85厘米,是目前我国所见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青铜圆鼎。<br></div> <br>第一单元:南乡<br><br>商代早期,长江流域是商王朝扩张的重心,盘龙城从商文化向南方扩张的据点,一跃成为长江中游地区规模最大的中心城邑。包括以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湖南北部青铜器群等为代表的南方青铜文化蓬勃发展,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格。 盘龙城杨家湾17号墓出土的的绿松石镶金饰件,以绿松石作为兽面纹的主体,金片饰作目、牙、眉等关键部件,这是中原文化系统所见最早的成形金器。 湖南出土的商周青铜器--铜铙,数量达40多件,居全国之首,超过100公斤以上的大铙就有10件。体量最大一件是宁乡出土的象纹大铜铙,221.5公斤,俯视群雄。<div>1993年,宁乡一次出土大小相递的9件编铙,证明了铙是后世编钟的鼻祖。</div> 盘龙城小嘴3号墓出土的有领玉璧(上),直径22厘米,中间领部上下凸出,壁身表面饰有九组同心圆弦纹。该玉璧是目前所见年代最远,体量最大的有领玉璧,是商文化的代表性玉器。<div>宁乡出土的有领玉璧(下),与盘龙城的有领玉璧很接近,证明了商文化向南的传播与影响,以及长江流域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div> <b>玉戈</b>,属礼仪用玉,主要用于古代高级贵族的仪仗之中,象征着权力和地位。<div>特展展出的是郑州商都遗址出土的大玉戈与盘龙城李家嘴一号墓出土的大玉戈。</div><div>目前出土的玉戈中,最长的是1974年盘龙城李家嘴三号墓出土的大玉戈,94×14×1cm,堪称“玉戈之王”,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是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div> <b>癸冉卣(guǐrǎnyǒu)</b>,湖南宁乡市炭河里遗址出土,湖南省博物院藏。<div>通高25.9厘米,1963年在宁乡市炭河里遗址的河中被发现,可能是沩wéi水的支流大水冲垮了河岸带出的。<br>出土时为兰绿色,去锈后呈青灰色而带有少许浅绿色。原器提梁断失,两端的兽头尚存,现展品的提梁应是后配的。<br></div><div>椭圆形子母口,器盖和器身四道扉棱,整体以云雷纹打底,腹部主体纹饰为兽面纹。颈部和圈足各有八个夔纹构成一圈。<br></div><div>器盖、内底各有铭文两字,“癸”字可释读,后一字未能释读,当为族名或族徽,只好借用相近字形的“冉”来称呼。<br></div><div>这件卣最神奇的是出土时卣内装满玉管、玉珠,有白玉和碧绿玉两种,中间均有穿孔,两端多做斜面,长的4.6厘米,直径1厘米,最短的仅长0.2厘米,直径0.6厘米,现存1172颗。<br></div><div>卣的器型、纹饰、铭文是典型的殷墟风格,是中原生产的青铜器,应该是周灭商时,商人南逃所带来的,但殷商卣一般用做高等级的盛酒器,在这里成了“藏宝箱”。<br></div> <b>兽面纹虎耳虎形扁足鼎</b>,1989年出土于江西新干大洋洲,江西省博物馆藏。<div><br>通高44.5厘米,重13.1千克。鼎腹由三组兽面纹相连而成。兽面纹兽面纹高扉棱鼻,乳丁突出,体展,尾上卷。耳外侧二条展体龙纹首向上;立耳伏虎,呈静卧状,四肢曲伏,尾垂端卷。虎头硕大,口嘴大张,三角利齿,双目浮凸,大耳耸出;扁足虎形,口嘴张开,咬合腹下,前部首身和内侧四肢较为形象,背上和尾部变形,头出角,背生戟,尾卷曲,身饰雷纹,尾布鳞片。<br>虎耳虎足青铜鼎一改鼎足或圆柱、或圆锥状的常形,采用了独特的扁足,表现为稍有变形的虎。耳上双虎形象写实,与虎足呼应。如此虎装饰的青铜鼎为江西所独有,虎成为商代江西土著青铜文化的标志,表现了当地独特的虎崇拜,以至有研究者认为可能这里是甲骨文中记载的“虎方”国。<br></div> <b>商代鱼纹铜罍</b>,1982年9月出土于湖南岳阳县荣家湾乡,岳阳市博物馆藏。<div>通体身高50厘米、腹深34.8厘米、圈足底径25.2厘米,重量达10.75千克。通体碧绿光亮,形体高大,造型雄浑,圆形,高颈,折肩,下腹内收,高圈足,肩部装饰四牺首,牺首间饰四只扁身凤鸟,腹部及圈足上各有四道扉棱。<div>器身纹饰丰富,全身以腹部四个雄健的饕餮兽面为主纹,每个兽面两侧饰有倒悬的夔龙纹,上部为圆涡纹,中间为“米”字纹,下有三条鱼纹。</div></div><div>通体集立雕、浮雕、线雕于一身,高超卓绝的铸造技术、神采飞动的气势和令人倾倒的精美纹饰,是普通古代青铜器所无法比拟的。<br>该器物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是岳阳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br></div> 盘龙城杨家湾17号墓出土的青铜带鋬觚形器,兼具爵口、斝鋬、觚身的特征,器形前所未有,国内仅此一件。 <b>商兽面纹扁体筒形觥</b>:湖南汨罗屈子祠镇双楚村出土。这是一件非同凡响的青铜器,国家一级(甲)文物,其独特器型为首次遇见,是湖南乃至我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可称为国之重器。<div>这件青铜觥整体呈扁圆形,直口,长流,流、口内侧有凹槽,口沿外鼓深腹,平底,高圈足,觥侧附龙形鋬。整体器身以云雷纹为地,口流部饰姜形纹,上腹两侧饰羊角牺首和蝉纹,器腹主纹为兽面纹,眼珠外鼓,流口以下至圈足饰“C”形扉棱,圈足前后两面各饰兽面纹,鋬外侧饰鱼纹和蝉纹。青铜觥体型硕大,造型独特,整体风格和细部特征与商代晚期南方青铜器一致,为目前仅见。出土时有一青铜贯耳壶倒置于腹中。与之相似者有出土自殷墟妇好墓的带流虎鋬象牙杯和盘龙城的带鋬觚形器。</div> <div><b>带流虎鋬象牙杯</b>:1976年从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这件宝贝,是一件典型的商代文物。它的杯身形状像长筒,流口部分巧妙地依象牙原形设计,略带弧曲,显得既古朴又优雅。</div><div>在杯身的一侧,还巧妙地按制了一个虎形鋬,仿佛一只凶猛的老虎正在守护着这珍贵的饮品。整个杯子高42厘米,底径在10.6到11.2厘米之间,显得既大气又精致。<br></div><div>杯身上雕刻着各种花纹,从饕餮纹到夔纹、鸟纹,再到三角纹,每一处都充满了艺术感。而空隙处则用雷纹作为地纹,使得整个杯子更加富有层次感。特别是鋬部,上端雕成饕餮形,下端则是立体的虎形,仿佛老虎正在咆哮,充满了力量感。<br></div><div>这件商代虎鋬象牙杯,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一件历史的见证。它让我们窥见了古代商代人民的智慧和匠心独运。<br></div>妇好象牙杯是商代晚期象牙制品,1976年出土时有3件,其一就是今天展出的虎鋬杯,另两件夔鋬杯为一对,杯身似觚形,一侧按一夔形鋬。 第二单元:西土<br><br>商王朝与西部势力的关系持续变化、不断整合,四川盆地的三星堆文化,汉江流域的城洋青铜器群,都是商代青铜文明图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展览特意将来自三星堆的“青铜大面具”“长发青铜跪坐人像”“笄发青铜人头像”陈列在一排,观众可以清晰看到三种人像的不同。<div>据介绍,长发青铜跪坐人像,展现的是当时社会底层的形象;青铜大面具,对应的是当时古蜀人崇拜和想象的神像;笄发青铜人头像则可能是当时祭祀人员的形象。</div> 展厅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近年在三星堆遗址三号祭祀坑出土的“<b>青铜大面具</b>”,这是目前发现体量最大的商周时期青铜面具。<div>面部正视呈方形,俯瞰呈“U”形,方颐阔面,粗眉大眼,宽鼻高耸,广口薄唇,长耳外张,耳垂开孔。额头正中、太阳穴及下颌一侧凿有方孔。转到“青铜大面具”的背面,可以清晰地看到,面具是分为几个部分铸造的,然后拼接起来的。</div><div>这么大的面具,不会是真的戴在脸上的,古代人也不会有这么大的脸。学者认为可能是绑在柱子上,用作祭祀的。<br></div> <b>长发青铜跪坐人像</b>,2021年出土于三星堆遗址四号祭祀坑。<div>人像高48厘米,宽15.5厘米,厚13.6厘米,身体微向左前方倾斜,头部微颔并扭向右侧,显示两股头发的铜条平行且呈凹槽状,中间有缝隙。双手半“合十”对掌,平举于身体左前方,尚未完全合拢,留有缝隙。两膝贴地,双脚前脚掌着地,后脚掌抬起,身体重心在左肩与双手手掌之间的卡槽位置,表现出强烈的负重感。两小腿外侧各饰一组4个歧羽纹,两小腿肚各饰1个羽冠纹。</div><div>长发青铜跪坐人像,同时出土的为一组,人像双手之间有隔空,专家推测是用于放置和托举重物的,比如屏风之类。</div> 笄发青铜人头像 <b>龙形觥:</b>山西省石楼县罗村镇桃花者村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兽面纹青铜贯耳壶:这就是当初在湖南汨罗出土时倒置于兽面纹扁体筒形觥中的兽面纹青铜贯耳壶。 第三单元:北境<br><br>早商时期,北方并非商文化拓展的重点。中商开始,商王朝统治重心逐步北移至安阳洹河流域,燕山南麓出现臣属于商王国的据点,商王朝以此类据点为中心,与燕山以北的草原地区展开深入的交流与联系。 第四单元:东方<br><br>商王朝以据点式的推进方式,逐步向东方挺进,晚商时期相继控制东部的淄河、㳽河流域,最终发展到潍河一线,本土的东夷文化退守至胶东半岛。在长期的推进过程中,商夷相融,东方与商朝中原文化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 <b>兽面纹铜卣</b>,北京平谷刘家河出土,首都博物馆藏。<div>器物通高27厘米 口径7.5厘米。</div><div>半球形盖,中央置一半环形钮,直口,长颈,鼓腹,圈足,肩上有二系连接绹索状提梁,提梁上有链与盖钮相连。<div>盖面上饰一周目纹,界以连珠纹,颈上平行三道凸弦纹,肩部饰一周目纹,腹部饰以饕餮纹,上下饰以连珠纹,圈足上饰一道凸弦纹,并有三个十字形镂孔。</div></div> <b>铜盉(hé)</b>:2010年济南大辛庄遗址139号墓出土,山东大学博物馆藏<div>通高37.4 流管长11厘米。</div><div>封顶盉,顶盖圆鼓,口与流管之间有两个较大的乳钉,流管斜直,流口径大于流跟径。</div><div>顶盖饰多组纹饰,流管以寿面纹为主体,其上有一对乳钉。 微束颈,颈饰兽面纹条带。</div><div>扁带状鋬,鋬首作兽首状,鋬下有一垂耳。</div><div>分裆,三袋足各饰一组兽面纹。<br></div> <b>玉鹦鹉,</b>1985年于济南刘家台子遗址出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br></div><div>玉鹦鹉长15.2cm,宽5.1 cm,厚0.5cm。淡绿色,有黄色沁斑,通体抛光,全身刻阴线。鹦鹉圆眼短喙,羽冠后垂,冠尾向上卷起,羽翼丰满,翅尾下卷,长尾上翘。整体制作精美,憨态可掬。<br></div> <b>玉鸟和玉璜</b>,1985年于济南刘家台子遗址出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br></div><div><b>玉鸟:</b>长4.7 cm,宽4cm,厚1.5cm。玉色莹润,有黄色沁斑。整体呈三角形,三角形头部,圆眼凸起,头后饰一对角状物,双翅收拢, 上饰四组勾连雷纹,背脊裸露,短分尾。喙部有一横钻孔。<br></div><div><br></div><div><b>玉璜:</b>长10.72cm,宽2.6cm,厚0.3cm。淡绿色,有黄色沁斑。两面抛光,表面线刻乌形,粗眉、宽眼,羽冠高耸略向后倾,羽翼上饰勾连雷纹,直肢。两段各有一钻孔,尾部略残。<br></div> <b>祖辛方鼎:</b>1963年于济南长清小屯遗址出土,山东博物馆藏。<div><br></div><div>器物高23、腹纵15.6、横13.9、足高8.4厘米。<br></div><div>器形为侈口方唇,立耳,束颈,器腹为长方形,微鼓,平底,下承四根粗壮的柱足,体态沉稳。方鼎四隅饰有扉棱,增加了整器的灵动之气,腹部饰兽面纹,以云雷纹为地,足饰阴线蝉纹,铸工精美。腹内壁铸有铭文“举祖辛禹”及徽号。“举”字铭文是由著名考古学家于省吾先生考证得出的,其形态像大人举子于床,是抚育幼子的意思。古代生子言“举”者,为收养之意,不举则是抛弃之意。</div><div>商代金文之所以有此字,当是由于他们的祖先有过“举子”的故事,或者有“弃子复举”的故事,所以后世子孙才造出象征性的文字,以为族群的标志。现在学术界多认同于省吾先生的意见,将此字释读为“举”。</div><div>带有“举”字铭文的青铜器家族非常庞大,其拥有者为举族,举族是商代晚期一支强大的宗族,在商王室中担任重要官职,受到商王重用,武丁时期,曾多次参与征伐西部边邑异族的战争。至西周时期,周王对商代遗民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举族及其支族逐渐融入到周人及其他族人之中,从此举族徽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div><div>举方鼎是举族的宝贵遗珍,历经千年,流传至今,其造型厚重典雅,纹饰美观庄重,铸工细致考究,铭文笔势雄健,是迄今为止山东境内发现的最为精美的商代晚期青铜鼎之一,为国家一级藏品。<br></div> <b>亚醜钺</b>:1965年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出土,山东博物馆藏,国家一级文物,山东博物馆的镇馆之宝。<div>通长32.5厘米,刃宽34.5厘米,肩宽23.3厘米,呈巨斧型。</div><div>钺身的两面透雕着一幅龇牙咧嘴的人面兽相。它有弯钩状的眉毛,兽状鼻子,圆圆的双目,两只圆耳朵,还有一张嘴角上扬的嘴巴,暴露出其野兽的状尖牙利齿,浑身充满了神秘的诡异色彩,透着一股古典而狞厉的美感,又有着憨态可掬的喜感。是商代最为奇特的青铜大钺。在正反两面的人面形口部的两侧,各有一个“亚醜”铭文,故得此名。<br></div><div>亚醜钺体型硕大而不笨拙、造型庄重又不失可爱,是颇受观众追捧的一件明星展品。它将展至1月8日,要回山东老家了,想就近一睹真容的朋友不要错过机会。<br></div> <div>殷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也是我国考古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遗址,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br></div><div>此次特展特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七件殷墟一级文物,重磅展出。这些文物工艺精湛,造型独特,见证了商代社会的繁荣与变迁。<br></div> 亚址方斝:安阳殷墟郭家庄160号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br><div><br><div>通高43.5厘米,重7.9千克。器口部近方形,外侈,沿有方塔形立柱,腹直深,平底微外弧,四足,呈四棱锥尖形,足尖外撇,腹部一侧有兽头鋬,柱顶四面饰饕餮纹、三角纹、倒夔纹,斝口下饰由对夔纹和饕餮纹组成的大三角纹,三角纹下为横向夔纹,下腹四面各有一饕餮纹,足之外侧两面饰由两个竖立夔纹组成的蕉叶纹,全器的纹饰以云雷纹作地纹,纹饰繁复,内底中部有铭文“亚址”。</div></div><div>安阳殷墟郭家庄160号墓,墓主人是商代后期高级军事将领。因青铜器上铸有“亚址”铭文,又名为亚址墓。<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