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镇江游。

老马

<p class="ql-block">西津渡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主城西北部的云台山麓,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一条长约800多米的古街,街区总面积约6公顷。2001年,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荣获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2011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西津渡,始建于六朝时期,位于江苏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古代这里是长江乘船的渡口,现在已成陆地,马可·波罗从扬州到镇江来,也是在西津渡登岸。西津渡在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整条街随处可见千年的历史踪迹,是镇江历史文化的“文脉”所在。</p> <p class="ql-block">西津渡重要景点有昭关石塔、英国领事馆旧址、救生会、观音洞等历史文化遗存,被中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宋代的尚清戏台,是镇江自古保存的古戏台,至今仍然可用于演出。</p> <p class="ql-block">云台阁是仿古建筑风格楼阁,建筑形式具有宋、元古建特征,是目前镇江古建筑历史上体量最大的建筑体。已成为镇江地标建筑,登顶跳望四方,镇江风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北宋·王安石途经此处,写下了千古诗篇《泊船瓜州》。“ 京口瓜州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p> <p class="ql-block">昭关石塔因塔上刻有“昭关”两字,故名“昭关石塔”。因其正好立在街中上方,其形如瓶,又叫瓶塔、过街石塔。</p> <p class="ql-block">元朝至大宋四年(1311年),白塔寺竣工。昭关石塔塔的下半部用块石垒砌,成四根石柱,顶部铺满条石,筑成一个框架形的台座,石塔即建于这个台座上,下面可以通行人马。塔高4.69米。塔分为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塔顶五部分,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昭关石塔是江南的喇嘛塔式过街塔。昭关石塔借助山水地形,渲染佛家教义,具有突出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清朝光绪八年(1882年)修缮石塔后,在昭关石塔券门石额刻上了“共渡慈航”四字。2006年5月25日,昭关石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石塔一侧的观音洞始建于宋朝,清咸丰九年(1859)重新作了修葺,洞门外有一个三层的铜鼎,洞口上方有一块石额,上面刻有“观音洞”三个字。</p> <p class="ql-block">救生会位于观音洞对面,后为民居,正门上题有“救生会”石额,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立石。救生会是古代江上救护各种船只和渡江人的社会慈善机构。</p> <p class="ql-block">镇江的救生会遗址,保存较为完整,1999年政府出资整修后,已恢复了当时的原貌。2001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优秀遗产保护奖。</p> <p class="ql-block">现代水上救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津渡救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救生会逐渐演变为中国镇江救生博物馆,但它在中国水上救助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仍然不可忽视。</p> <p class="ql-block">宋代乾道年间,镇江郡首蔡洸在西津渡:“命置巨舫五,仍采昔人遗制,各植旗一,以‘利、涉、大、川、吉’ 为识,并植旗一。”并限定载客人数,这是兼具官渡与救生性质的水上机构。</p> <p class="ql-block">明正统年间,巡抚侍郎周忱置舰2艘,并招募水手30余人驾船济渡救生。</p> <p class="ql-block">特别是清康熙四十三年(1703),京口蒋元鼐、朱用载、蒋尚忠等十五人力“劝邑中输钱,救涉江复舟者”。他们共捐白金若干,在西津渡观音阁成立“京口救生会”。5年后,救生会购得西津渡昭关晏公庙旧址,建屋3间作为会址。京口救生会,专司打捞沉船和江上救生事宜,且影响遍及大江南北。江西、湖北、安徽各省纷纷仿效京口救生会,打造救生红船,实施救生事宜。</p> <p class="ql-block">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位于镇江市西津渡古街五十三坡上。此馆1982年为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镇江市博物馆旧馆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原英国领事馆北门遗址。</p> <p class="ql-block">英国领事馆于1861年开始修建,到1864年春天,耗时整整三年,英国领事馆才在西津渡建成。</p> <p class="ql-block">原英国领事馆旧址,位于云台山南麓,依山而立,错落有致。</p> <p class="ql-block">领事馆共有5幢东印度式的西洋建筑。整片楼宇主体2层,间错3层,中心位置是主办公楼,主楼拱券门楣铭刻着一个年号1890,但这并不是领事馆最初建成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英领事馆建在西津渡,是中国贫穷落后的产物,是中国的耻辱,也是英国殖民主义在中国扩张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提到英领事馆,必须提到一个人物,巴夏利。巴夏利学习过汉语,是一个中国通。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巴夏利随英军登陆澳门,开始担任驻华使馆翻译工作。此后10多年间,他辗转于中国各大城市,参与多处通商口岸的筹划洽谈。</p> <p class="ql-block">公元1861年2月,春寒凛冽,巴夏利来到镇江,落实开辟通商口岸的相关事宜。巴夏利深知镇江北通京师,南连江南,西接中原腹地,是漕运咽喉与东南财赋之区的交通枢纽,不可等闲视之。眼下最要紧的是给英国驻镇江领事馆寻找落脚之地,为此巴夏利走遍了镇江各处,却都不满意,直到站上云台山顶俯瞰山下西津古渡时,老谋深算的巴夏利他一眼就相中了西津渡所背倚的云台山,这里可以俯瞰整个西津渡到北固山的沿江口岸,掌控了镇江的沿岸,也就意味着能够掌控整个港口的运输。</p> <p class="ql-block">看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领事馆旧址</span>,就感觉像是穿越回了过去。那一栋栋种典型欧式建筑风格的洋楼,室内和外墙的颜色有些斑驳,就像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虽然满脸皱纹,但每一道纹路里似乎都藏着故事。</p> <p class="ql-block">目前原室内大部陈设和实物已移至镇江博物馆,空闲房屋用作筹办各类办艺术展示。</p> <p class="ql-block">不管你是坐在窗前或露台,还是行走在连廊之间,一步一景令人思绪万千。</p> <p class="ql-block">原英国领事馆旧址,作为镇江博物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现在已将文物移存至新馆,但领馆遗址与新馆内珍藏的3万多件奇珍异宝,仍向参观者展示诉说着属于这座城市的千百年变迁。</p> <p class="ql-block">1927年北伐军兵临镇江,英国被迫交出租界。英领事将租界行政权交镇江商会团接管。1930年10月英领事将馆内房地产卖给江苏省的民政厅长赵启騄。至此,结束了英国在镇江享有的特权。新中国成立后,赵启騄的后人将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转交给镇江博物馆作为馆舍,成为铭记历史,振兴中华的重要文物参观地。</p> <p class="ql-block">西津渡古街,岁月留痕深,踏着青石铺成的路,古韵荡心间,千年老街行,一步一悠然。</p> <p class="ql-block">长江岸边西津渡口上的这条老街,因地势而兴盛,自古以来便是客流货物的集散往来之地。</p> <p class="ql-block">不同朝代街道铺垫的土石层。</p> <p class="ql-block">待渡亭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人候船或小憩避雨的场所。当人们步入街口,登上待渡亭,会在这亭子里小憩,</span>远望长江如练,浩浩荡荡,静听水流从山下拍岸而过等待渡江,传说乾隆皇帝也曾在此亭中逗留过。</p> <p class="ql-block">唐朝诗人张祜夜宿西津渡小山楼,思绪牵动,写道:“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p> <p class="ql-block">‌李公朴故居位于镇江市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西长安里35号‌,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是一座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传统民居,具有典型的江南三间两厢砖木结构风格‌。</p> <p class="ql-block">李公朴故居不仅是李公朴在镇江的生活场所,更是他革命生涯的重要见证。故居内展示了李公朴从青少年时期到成为民主斗士的生平事迹。踏入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展板,上面用金字写着“他是一个为民主革命而献身的战士”‌</p> <p class="ql-block">故居内还保存了李公朴当年居住的房间摆设,包括一张单人床、一张简陋的书桌和两个衣服箱子,这些物品都显得非常朴素‌。</p> <p class="ql-block">李公朴(1902-1946)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曾参与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他在抗日战争期间积极从事抗战教育,宣传抗日救国,并在解放前夕为民主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在昆明遭到国民党特务暗杀,为民主事业献出了生命‌。</p> <p class="ql-block">李公朴故居不仅是一个历史遗迹,更是一个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场所。2018至2019年,镇江市委、市政府对故居进行了整体修缮和保护,使其成为后人缅怀先烈事迹、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阵地‌。</p> <p class="ql-block">古街上的民居,层层深院、进进房屋,相互连通又自成一体。大户人家的院落形成几个四合院,临街建筑多为雕花栏杆的二层小楼。这些民居按里弄聚居,这个里弄券门的门楣上镌刻着“德安里”等字样,古色古香。</p> <p class="ql-block">镇江美食有“三鱼、三怪”的说法,“三鱼”时鱼、刀鱼、鮰鱼;“三怪”为肴肉、香醋、锅盖面。</p> <p class="ql-block">三怪的顺口溜是:香醋放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煮锅盖。</p> <p class="ql-block">走累了,吃一碗镇江锅盖面。</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古街上,你可以感受到历史与现代交织的气息。古街、长道、石路,每一处都透露出浓浓的历史韵味。我想要是傍晚时分,落日余晖映照在古街上,那便是更加美得令人心醉。</p> <p class="ql-block">离开西津渡,来到相隔不远的金山寺。金山寺原名泽心寺,地处镇江市区西北,坐落在金山之上,唐朝起称金山寺。宋天禧年间,因皇帝梦游金山寺,又赐名龙游寺。至清朝,康熙皇帝登临金山时,见江天一色,故亲笔赐名“江天禅寺”,江天寺名沿袭至今。虽然金山寺名称多变,但自唐以来,人们都统称其为金山寺。</p> <p class="ql-block">金山寺属于国家AAAAA级景点之一,该寺高44米,周长520米,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寺。</p> <p class="ql-block">金山寺山门柱立着一座四柱三门的高大牌楼,牌坊左右有巨型石狮一对,<span style="font-size:18px;">牌坊后是天王殿,黄色的</span>外墙上镶刻着“东晋古刹”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是金山寺的主体建筑,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寺内发生火灾,大雄宝殿和藏经楼被烧毁。1949年后,金山寺几经整修,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香火断灭。1978年,慈舟法师重返金山寺。几番周折、多年经营,寺院终重新开放。历经世代修葺,金山寺内古迹甚多,主要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等。</p> <p class="ql-block">大殿外墙上书“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八字,并镶六扇檀香木雕圆窗,每一扇画面都是与佛教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有三扇讲的是与金山寺有关的三则故事。</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设计兼有北方宫廷雄浑富丽气势与南方园林精美雅致的风格,大殿为正方形,高25米,深24.6米,内36根子柱擎立。其歇山重檐,雕梁画栋,黄墙红柱,金色琉璃屋面,白石柱础栏杆,高悬殿额的“大雄宝殿”四字为赵朴初题写。</p> <p class="ql-block">该寺整体处于坡地上,分层筑台,山与寺浑然一体,呈现出“金山寺裹山,见寺,见塔,不见山”之风貌。远看山是一座寺,近看寺是一座山,山与寺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慈寿塔又名金山塔,矗立于金山之巅,创建于1400余年前的齐梁时期。唐宋时,有双塔,宋朝称“荐慈塔”“荐寿塔”,双塔后毁于火。明代,重建一塔,取名慈寿塔。清代咸丰年间,此塔又毁。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金山寺住持僧隐儒誓建此塔,往京都向清廷呼吁,慈禧命他自行募捐修建。他奔走南北,沿门托钵,多方募化,并得到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约经5年,募银二万九千六百两建塔,仍名慈寿塔。此塔高30米,为砖木结构,七级八面,内有旋式梯,供游人登塔远眺;每层四面有门,走廊相连,面面有景。</p> <p class="ql-block">古法海洞又名法海洞、裴公洞,相传是金山寺第二代开山祖师法海和尚来到金山时住的地方。那时的金山寺殿宇荒废,荆棘丛生,还有蟒蛇为害。法海便住进洞中,参禅打坐,原栖息在这个岩洞的白蟒就此避走。现洞中塑有法海塑像一尊,洞口横额上则书写有“古法海洞”四字。</p> <p class="ql-block">金山寺独立于江中金山岛,破了坐北朝南、寺分三路的传统布局,依山就势,殿堂楼阁幢幢相衔,亭台桥观层层相接,一层层殿阁,一座座楼台,橼摩栋接,鳞次栉比。寺塔依山而建,耸立于长江之滨,使得金山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地理位置,最高处的慈寿塔耸立于金山之巅,拔地而起,突兀云天。从金山寺远眺,可以俯瞰长江的壮丽景色,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p> <p class="ql-block">江天一览亭又名留云亭和吞海亭,为一石柱凉亭,立于金山最高处,位于慈寿塔旁,创建年代不详,何时坍塌史书也未载。明景泰七年(1456年),寺主在原亭遗址上重建一亭。300多年前,清朝康熙皇帝陪同母亲来到处于大江之中的金山寺游览,留下手书“江天一览”四个大字。后该亭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重修,清同治十年(1871年)复建。清朝两江总督曾国藩还将康熙帝所写的“江天一览”四字刻在石碑上,放置于亭内。</p> <p class="ql-block">妙高台,又名晒经台,“妙高”是梵语“须弥”之意译。刘编《金山志》载:“妙高台在伽蓝殿后,宋元佑僧佛印凿崖为之,高逾十丈,上有阁,一称晒经台。”1130年,南宋名将韩世忠用四千水兵将几万入侵的金兵围困在金山附近,梁红玉登上妙高台亲擂战鼓,鼓气助阵,大破金兀术部众。</p> <p class="ql-block">金山寺的美,不仅在于山,更在于寺。青石铺就的小径,引导我穿越千年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寺庙一般是坐北朝南的,但是金山寺的山门朝西开,也是因为当年金山立于江中,山门西开,正对江流,好看大江东去,群山西来。</p> <p class="ql-block">近年修建跨度16米的揽云桥,钢木结构,拱形高大,是纵览金山湖全景的制高点。站在高处,凭栏送目,白云湖上起;招手临风,云台峰峦揽边来。向前眺望,只见枫杨林立、平舒坦荡的白娘子岛,与横亘湖面的桥、犹如湖中一条锦带与许堤相连。</p> <p class="ql-block">金山寺的美,是宁静与古朴的结合。古朴的门楣和殿宇,似乎在诉说着金山寺的传奇,山寺的钟声回荡在山水之间,令人陶醉留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编辑于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