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敦辉的美篇

谭敦辉

云南旅游散记 <p class="ql-block">一、芒市大金塔</p><p class="ql-block"> 芒市是云南省德宏州州府。芒市在傣语中叫勐焕,因此芒市大金塔也叫勐焕大金塔。</p><p class="ql-block"> 勐焕大金塔位于芒市东南部孔雀湖畔的雷牙让山顶,此山海拔1079.6米。传说释迦牟尼生前转世为金鸡{阿鸾}时曾生活于此地。佛涅槃后数百年,佛教弟子“召罕大”阿罗汉为传播佛祖教义,亲临此山修炼。为让“召罕大”有个修炼的好环境,野草和荆棘全部让开,故称为雷牙让山,意为野草让开的地方。而后在此山建一佛塔,自古以来这里是佛教圣地之一。之后佛塔毁了又建,建了又毁,几经重建。</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大金塔于2004年修建。投资5500多万元。于2004年6月30日破土动工,2006年5月12日举行赏塔敬放舍利子仪式,2007年5月1日主体工程竣工,并举行开光加冕大典。</p> <p class="ql-block">勐焕大金塔,整座塔高76米,塔底基座</p><p class="ql-block">直径50米,造型为八角四门空佛塔,下三层为空心大厅。第一层大殿面积为2000平方米,中心方柱东西南北塑有四座佛像。第二第三层外平台建有16座造型别致的小塔。塔亭内有16尊汉白玉佛像。塔身主体为钟型大塔。第四层外平台建有8个精美的花瓶塔。基座之上的主心柱以大钟和13个钵上垒砌而成,最高点戴有重达2.3吨的大金顶。</p><p class="ql-block"> 大金塔有点神奇,无论从哪个角度仰望它,它总会正面对着你。</p> <p class="ql-block">大金塔属南亚傣王宫的建筑风格,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为傣族信仰佛教的一种文化象征。</p> <p class="ql-block">穿过傣族特色建筑的一条小街,便来到山脚。这里有二尊傣语称为嘎跥的神兽,相当于汉族的貔貅,深受傣族民族的推崇。</p> <p class="ql-block">拾级而上,两边各有一条金龙沿着山坡向下腾飞。</p> <p class="ql-block">漫步金塔景区,随处可见许多佛教神人雕塑。其中有一座叫三戒神像,告戒众生,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忽听。</p> <p class="ql-block">第三代圣菩提树。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觉悟成佛。拜见此树如同拜见佛祖,心诚者,能取到真经,修成正果。</p> <p class="ql-block">在景区看到游人纷纷绕塔行走,不少人还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一打听得知,原来绕塔行走三圈可带来好运。大家赶紧加入绕行队伍。</p> <p class="ql-block">傣家人信奉小乘佛教,在金塔里供奉着各种佛像,东南亚文化气息十分浓厚。</p> <p class="ql-block">精致的神人雕像</p> <p class="ql-block">精致的神人雕像</p> <p class="ql-block">精致的神人雕像</p> <p class="ql-block">景区景观视频</p> <p class="ql-block">二、芒市大银塔</p><p class="ql-block"> 芒市大银塔即勐焕大银塔,位于芒市勐焕街道,与勐焕大金塔相邻,两塔直线距离约600米。</p><p class="ql-block"> 银塔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至今有600年历史。现在的大银塔重建于2013年,跟大金塔一样,也是芒市的一座标志性建筑,也是一处南传佛教的圣地。银塔周围环境优美,与大金塔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别具一格的风景画。</p><p class="ql-block"> 景区内设有主塔区、塔影区、正觉广场区和手语区等多个区域,展示傣族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p> <p class="ql-block">1、主塔区</p> <p class="ql-block">主塔通体银白,塔高66米,直径46米,塔身由80个小塔组成,为实心塔。塔身装饰及塔尖均采用傣银、镀银等材质,纯手工雕刻而成,在阳光的照耀下,栩栩生辉,庄严神圣。</p> <p class="ql-block">主塔内供奉有2012尊佛像,并安放着舍利子。银塔的建筑风格具有东南亚风情,凝聚了傣族人民精湛的手工技艺,是芒市民族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2、塔影区。</p> <p class="ql-block">塔影区以景造影,以水为镜,背椅镜墙。银轮塔共有四层,托举银轮,周围环绕20个小塔,每个小塔的塔尖都用傣银来打造。</p> <p class="ql-block">游客以水面当镜倒影拍照</p> <p class="ql-block">3、正觉广场区。</p> <p class="ql-block">正觉,意为真正的觉悟。一个人只有正心、正行、正觉,才能领悟真理,才能获得智慧,才能做到身心无污染。</p> <p class="ql-block">4、手语区。</p> <p class="ql-block">手语区位于山脚,有一片银白色的雕塑群。沿着汉白玉雕塑的莲花路进入景区,脚踏石莲,步步生莲。这表示走过石莲路,以后事事顺利,前途似锦。石莲路两侧展示24个手势雕塑,每个手势代表不同的寓意。傣族传统文化中“以手示意”,如“合十礼”,双手自然伸直,手心呈花苞壮,行礼时微微点头,表示对长者、智者及客人的恭敬之意。</p> <p class="ql-block">精致的神人雕像</p> <p class="ql-block">白象是傣族人的崇拜物。</p> <p class="ql-block">三、瑞丽“一寨两国”景区</p><p class="ql-block"> “一寨两国”景区离瑞丽市区约10公里,位于中缅边境71号界碑旁,是典型的“一个寨子两个国家”地理奇观。1960年,周总理在现在国门这个地方竖起71号界碑,划出一条国境线,将一个傣族村寨一分为二,中方一侧称为银井,缅方一侧称为芒秀。村寨虽然一分为二,分属两国,但寨子里的两国老百姓依然语言相通,习俗相同。他们还是同走一条路,共饮一井水,同赶一集市,世代和睦相处。由于我们这边教育条件比缅方好,缅方芒秀村民都将子女送到中方银井小学来就读。每天清晨和午后,缅方的孩子们就背起书包,自由自在地跨过境来上学,天天数度往返于两国之间。</p><p class="ql-block"> 这里原本是一个傣族村寨,被一分为二后,在原来的寨子里,便有了“一屋两国”、“一路两国”、“一桥两国”、“一树两国”、“一井两国”等景观。</p> <p class="ql-block">我们团队在国门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从中方的国门直接往前走10米左右就是中缅71号界碑,从界碑往前走一步就跨过国境到了缅甸。</p> <p class="ql-block">“一荡两国秋千”:秋千坐落于国境线上,对面就是缅方的芒秀村,坐在秋千上轻轻一荡,便可瞬间“出国”。</p> <p class="ql-block">“一屋两国”。</p> <p class="ql-block">寨子里屋子的一边是缅方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寨子里屋子的一边是缅方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寨子里屋子的一边是缅方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一路两国”:这条路是中缅玉石国界线。据称这条路是为纪念1950年6月8日中缅建交而修建。这条路用5068块玉石铺成,全长423米。地面黄色一面为中国,白色一面为缅甸。</p> <p class="ql-block">“一桥两国”:此桥横跨中缅两国界沟,叫中缅玉石桥,由中缅友好人士出资共建。桥面镶嵌7777块缅甸硬玉(翡翠)。</p> <p class="ql-block">“一树两国”(“一石两国”):由缅甸友人捐赠的有数亿年历史的“树化石”(“玉化树”),傲然屹立在边境线上,见证中缅“胞波”情谊时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一井两国”:此井由中国银井寨和缅甸芒秀寨共同修建,共同饮用。</p> <p class="ql-block">寨中的国境线以竹篱、村道、水沟、土埂为界。</p> <p class="ql-block">国境线以竹篱为界</p> <p class="ql-block">游客沿着国境线游览。</p> <p class="ql-block">缅方芒秀村民通过篱笆向中方游客出售香烟等商品。</p> <p class="ql-block">告示牌提示游客不要跟缅方村民买东西。</p> <p class="ql-block">这条水沟是国境线。</p> <p class="ql-block">通过竹篱拍到芒秀村景色。</p> <p class="ql-block">在银井“一寨两国”景点,如果没有中方一侧威严的国门和值勤的边防武警以及对面缅方高挂的国旗和缅方移民局办公房,你根本就感受不到这里是两个国家。出入期间的两国边民就像随处见到的情景一样,骑着摩托车、自行车或手扶拖拉机自由往来。</p> <p class="ql-block">边界无天然屏障,中国的瓜藤爬到缅甸的竹篱上去结瓜,缅甸的母鸡跑到中国居民的家里去生蛋,成了常有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在景区里,随处都可见到“一寨两国”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四、腾冲市银杏村</p> <p class="ql-block">银杏村位于云南省腾冲市固东镇,离腾冲市区约40公里。村中有2000多亩共3000多株连片栽种的银杏树。银杏树在我国自然分布很广泛,但像腾冲银杏村这样村在林中,树在家中的景象却很少见。这里的银杏树大多有上百年的历史。3000多株银杏树中,树龄超过600年的有两株,500年以上的有50多株,400年以上的有70多株,200年以上的有150多株。</p><p class="ql-block"> 银杏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相传刘备曾在这里的一株银杏树下栓过马。这株树很大,要好几个成年人才能环抱一周。这株树后来被人称为“银杏王”。银杏村现在被誉为“中国银杏第一村”。</p><p class="ql-block"> 每年九月底至十二月,小山村就被3000多株银杏树包裹得一片金黄,满地的银杏叶就如金色的地毯铺满村里的村道和各家的大小院落,景色美极了,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后被评为“云南省旅游特色村”和“全国乡村旅游典范”。</p> <p class="ql-block">“银杏王”:千年“银杏王”,树高约40米,树冠覆盖面积达600平方米,树干周长达11米,是银杏村标志性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高大的古银杏树</p> <p class="ql-block">高大的古银杏树</p> <p class="ql-block">银杏大道。这里的银杏树排列整齐,形成一条金黄色的隧道。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p> <p class="ql-block">古银杏树</p> <p class="ql-block">村中小巷。</p> <p class="ql-block">村民家院落。</p> <p class="ql-block">村民家院落</p> <p class="ql-block">银杏林中心。这里银杏树密集,站在其中,四周一片金黄,仔细观赏,才让人真正体验到什么叫“金秋”。</p> <p class="ql-block">银杏林中心(视频)。</p> <p class="ql-block">五、南涧土林景区</p> <p class="ql-block">南涧土林景区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南涧河谷。</p><p class="ql-block"> 何谓“土林”?柱状地形因其一个个土峰林立,远看如树林,故叫“土林”。据介绍,土林是第四系湖相、河流相的粘土、砂、砾石的松散堆积物,在干燥气候环境中,受季节性雨水的淋蚀、冲刷而成。这类堆积物在地表流水的侵蚀下,被切割成千沟万壑。在某些层位中,由于铁质胶结构富集,风化后形成质地坚硬的铁帽,使其下部的粘土及砂砾层得到保护,雨水的淋蚀力减弱,从而形成如塔如柱的地形,也就是如上所说的柱状地形。柱状的土峰不断发生变化,变成千姿百态的景观。如有人说似树、似塔、似笋、似待发的航天火箭。更有人说,像“少女梳妆”,像“嫦娥奔月”,像“八仙过海”,像“仙女下凡”,像“战马奔腾”,像“雄鹰展翅”,等等。因为土林有这些奇特的景观,就被定为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景区大门</p> <p class="ql-block">晚霞映照下的土林。</p> <p class="ql-block">沿着栈道游览土林景区</p> <p class="ql-block">沿着栈道登近1000级台阶到山顶平台,观览景区。</p> <p class="ql-block">六、无量山樱花谷</p> <p class="ql-block">  无量山樱花谷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无量山镇大理华庆茶业有限公司茶园内,与灵宝山国家森林公园相邻,距离县城51公里。</p><p class="ql-block"> 樱花谷在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海拔2175米。樱花谷原来不叫这个名字,这个地方原先叫“蛇腰箐”,这个名字被当地先民了千百年。古时候无量山地势险峻,人烟稀少,动物经常出没,夜间常常发出恐怖的叫声,被人以讹传讹,故得名“蛇腰箐”。</p><p class="ql-block"> 无量山自古以来是云南茶的原产地,南涧县素有“茶业之乡”的美誉,所以无量山至今仍保存着许多古茶树资源。1995年,一位台商来承包这里的茶园。他嫁接乌龙茶成功后,便大面积种植茶树。之后,他在茶园中间种不少樱花树,本想用以给茶树遮阴,不想樱花树开出漂亮的樱花,他便索性种下2000多亩的樱花树,把这里变成樱花谷。</p><p class="ql-block"> 樱花谷中的樱花有冬樱花、春樱花和马樱花三种。每年11月底至12月,间种在茶园中的冬樱花竞相开放。这时,茶树映衬着樱花,樱花相伴着茶树,绿色的茶树与粉色的樱花相得益彰,景色美极了。樱花花期季节,无量山就像进入春季一般,盛开的冬樱花,把无量山映衬得绚丽多姿。漫步期间,丝毫感觉不到冬日的萧条气息。在暖洋洋的冬日里,在蓝天的映衬下,茶树碧波荡漾,粉樱花团锦簇,共同谱写着浪漫的冬日春歌。</p><p class="ql-block"> 樱花谷现在是国家级3A旅游景区,每年樱花花期季节,都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樱花谷,我们来了。</p> <p class="ql-block">在观景台上留影</p> <p class="ql-block">远望茶园中的樱花景色</p> <p class="ql-block">近赏含苞欲放的花蕾</p> <p class="ql-block">近赏樱花</p> <p class="ql-block">茶园中的樱花</p> <p class="ql-block">盛开的樱花</p> <p class="ql-block">茶园中盛开的樱花</p> <p class="ql-block">这是刚结花蕾的樱花树</p> <p class="ql-block">有些樱花树还没开花</p> <p class="ql-block">到茶园中去游览</p> <p class="ql-block">到茶园中去,边采茶边游览。</p> <p class="ql-block">游览中兴奋得自娱自乐起来</p> <p class="ql-block">游兴激发,高兴得跳起舞来。</p> <p class="ql-block">老是老了,还可充当一会男子汉</p> <p class="ql-block">七、南涧跳菜</p> <p class="ql-block">  南涧跳菜,又叫彝族跳菜,是流传于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的一种传统舞蹈。这种舞蹈又名“抬菜舞” ,彝语叫“吾切巴”,是一种礼节性风俗舞蹈。彝族民间办宴席时,为敬重宾客,增加喜庆气氛,往往要跳起这种舞。在《奉圣乐》伴奏下,舞者捧盘或托盘起舞,舞姿多以旋转为主,舞袖旋转,姿态繁多,时而刚劲,时而蹁跹。彝族跳菜常见的有“席间跳菜”和“表演跳菜”两大类。“表演跳菜”以“席间跳菜”为基础,而以南涧境内流传的多种打歌步伐为主要舞步。“席间跳菜”按抬菜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头功跳菜”、“口功跳菜”和“手功跳菜”,三种抬菜方式既相对独立,又可三种一起表演。</p><p class="ql-block"> “南涧跳菜”的历史渊源:据传,这种舞起源于1200多年前的唐朝《南诏奉圣乐》“抬菜舞”。云南当时的《南诏奉圣乐》,被唐朝列为14部乐礼之一,舞者托盘起舞,随乐而动,姿态优美,是当时较富盛名的宫廷舞蹈之一。而经历了一千多年的 沉淀,“跳菜”舞已经深深扎根于南涧普通民俗之中,成为了南涧民间重要节日宴席上重要的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2008年6月,“彝族跳菜”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以下图片是有关资料介绍的“彝族跳菜”现场拍摄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准备就餐的饭店,在这里就餐可欣赏到“彝族跳菜”舞。</p> <p class="ql-block">我们已在餐桌前就坐,等候“跳菜”舞送菜上来。</p> <p class="ql-block">跳菜舞来了。</p> <p class="ql-block">八、滇池观鸥</p> <p class="ql-block">红嘴鸥是一种候鸟。据昆明鸟类协会介绍,它们每年冬季都从蒙古国的乌布苏湖、吉尔吉斯湖流域、俄罗斯的贝加尔湖流域,飞越近6000多公里,到昆明的滇池来过冬。十二月初,飞抵滇池的红嘴鸥已有3万多只,预计十二月十日左右将达最高峰。像是相约似的,这个时候各地众多的游客也都赶来观鸥。这里成了著名的观鸥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红嘴鸥在滇池过冬时间主要集中在十月下旬至次年三月底,持续约5个月。它们活动的区域主要在海埂大坝、海洪湿地、宝丰湿地、大观河、翠湖公园等地。</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红嘴鸥,属鸥科鸥属的鸟类,被誉为“水鸽子”,因其体型和毛色与鸽子相似而得名。虽然它们的体长平均只有40厘米,但寿命却很长,平均年龄高达30多岁。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们那红红火火的嘴和腿,而身体大部分的羽毛是洁白的,尾羽呈现出优雅的黑色。</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红嘴鸥主要是冬候鸟,部分为夏候鸟。夏天,它的头至颈上部是迷人的褐色,羽毛边缘微带黑色,眼后缘还生长着星月形的白班。而到了冬天,它们的头部则变成得洁白无瑕,只在头顶和后部略带一些灰色,此时眼前缘及耳后还生长着灰黑色的斑。</p> <p class="ql-block">十二月中旬时滇池有数万只红嘴鸥。</p> <p class="ql-block">观鸥,喂鸥。据昆明鸟类协会介绍,红嘴鸥喜欢飞来滇池过冬,主要是因为它们在滇池过冬,能享受到这里温暖的气候和丰富的食物资源。滇池周边的湿地食物丰富,加上市民自发放食,为它们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