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城 ——探访陕北36座古堡第二堡清水营(二) 原创:任可《走长城》第二百三十站 2024年10月

任可

村门是一个精美的龙凤砖雕四柱三门三楼的牌坊,整体灰色的砖雕龙凤、花草鸟兽图案,上匾额是:清水迎宾。不像其它古堡村落直接就是古堡的名字如:清水营堡。对联倒是有古堡二字。右联:古堡凌风千秋映带。左联:凤凰展翅百鸟来仪。我问到:你们这里与凤凰有关系吗?他说这要从清水河说起。 清水河,源于准格尔旗五浪五素沟,古时流经这里时,河水很大且清澈见底。《读史方舆纪要》中对清水川的记载: “清水川,县北十五里。自沙漠来,东流注于河,边方骑士赖以汲饮”。旧县志也载:清水河“河水清冽,古时边防士卒、马匹赖以汲饮”,名曰“清水”,清水营堡也是因河得名。民间又称其凤凰城。为什么又叫凤凰城呢?一个美丽的名字当然会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宁夏银川也称凤凰城,也是根据传说来的,这里的传说却美丽而凄惨。 据传,在几千年前,当大地在炽热的太阳光下煎熬时,<br>一只羽毛华丽的金凤凰看中了这一汪清澈的泉水,它数次盘旋在泉水的上方。一日,它自空而下饱饮了泉水,久久不忍离去,便长时间栖息在这里。不知怎的,它的这一行为却受到神类的惩罚,一日,一阵山崩地裂过后,金风凰被压在了地下,不久,在如今的清水东门擁张家圪墕的石岩中便冒出两眼卤水泉,经久不枯,给干旱的人们带来了福音。据说那是金风凰痛苦的眼泪。人们怀念着金凤凰,就给清水城起了个名字叫凤凰城。 凤凰城的来历还有一说:建城时请了一位有名的相师,这位相师从南到北,从西到东,结果从界牌、斗嘴髙山一观,发現清水好像一只大鸟,北门湾、南门坪像大鸟的翅膀,老爷庙地址像大鸟的头,玉帝楼像尾,乍一看好像这只大鸟低头饮水,确为风水宝地,所以取名凤凰城。不管是浪漫的传说还是地形似凤,总之,凤凰城的名字落在了清水营堡。 城镇的名字很美,但经济似乎不太景气。穿过牌坊,进入到街道,刚下过雨,窄而不平的水泥路常有积水的地方。城镇里除了乡政府是二层楼外,民房基本是平房。沿街的黑色电杆上挂着红色的灯笼。应该是庆祝十一国庆节的产物。小心驶过村庄,被一个学校挡住去路。从学校大门望去,山顶的庙宇已经很清楚了。问题是找不到上山的路。崔干部拿起电话询问的结果,车只能停在学校门口,从下面向左的一个巷子口绕到后山。这时候你才能深切的感觉到有本地人领路是多么的幸福。没有崔干部,我得问多少人才能找到上山的路呢,主要是街上没人。 绕过泥泞的民房巷道,在后山的小路口,一段残破土夯的古城墙迎面而立,傍边的草地上立着一块紫色的长城文保牌子:明长城遗址--府谷段。沿着古城的北城墙,开始了仔细的考察。<br>  清水营堡为"唐胜州地。宋属府州路。元为芭州"。堡为巡抚卢祥于明成化二年(1466) 修筑,并派遣府谷县兵在此驻守;三年卢祥将堡移建到现今所在地。清水营周围的地形地貌具有典型的黄土高原特征,城堡为黄土沟壑地带,沟壑(山地)地貌发育较好;南北两侧各有一条冲沟,构成了自然屏障;东侧即为清水川,是南下北上的必经之地。选择此地做为军事城堡是有依据的。清水城(堡)溯源于旧芭州堡。旧芭州堡位置在今清水北麻镇南的山峁上,元初设置。据《明世法录》:“成化二年(1466)边备尚书王复奏以府谷堡移出芭州旧城”,三年,巡抚卢祥言:“芭州水泉枯涸,城堡宜更徙筑,别有地名清水川,正当要冲,颇有水泉,可立城堡”。 我们爬到了古堡西部的古庙上,建在西墙中间的墩台之上的庙很是破旧,三间小瓦房,院内杂草丛生,庙门上锁,窗户露风。看不出是什么庙。我问是城煌庙吗?崔干部说不是的,城隍庙戏楼现位于清水村村委会内,背对清水正街。戏楼面北而设,北向正对旧庙宇,是祭神时唱戏之所。这个山顶最高处,是玉帝楼。玉皇大帝是中国道教体系中地位最高的天神,清水玉帝楼则是全城的制高点。登楼远眺,山坡下的学校草葱茏,特别是绿色的操场上园形红色的跑道和中间蓝色的篮球场镶在古堡之中,青春亮丽。静谧的民居,安逸祥和。墩台林立,边墙逶迤;山川交接,风云际会。回头在看这个香火很少破旧的玉帝楼。清水营对教育的重视值得一赞。 这里是城堡的最高点,站在这里可俯览古城全貌。清水营古城不是常见的方形或长方形,而是受到地形、地貌的制约,平面形状随地形的变化呈长刀把形,周长1974米,墙体高6米,面积约14.72万平方米。地势西高东低,高差达30米。城建在清水川西岸的山梁台地上,从西侧的山梁一直延伸到河床。城堡三面环沟,沟外有早期城墙围绕。 查看中国长城志中的古城平面图,方得知刚才在镇政府侧面进镇的门是古城东门,那半截城墙是瓮城的残留。东门位于东墙中部,原有敌楼、瓮城,20世纪70年代被破坏,现仅存瓮城的北墙体。瓮城内门东向,外门南向,与现在的道路行进方向一致。城内现存东西街道1条,名清水街。也就是我们刚从东门驶到学校的那条小街。清水营堡原有城门共3座,分别为北门、东门和南门。北门位于北墙中段,西距西北角楼约 330米,城门已被破坏,形制不清。南门保存较好,西距西南角楼310米,亦设瓮城。 城堡墙体在西部的山顶上保存较完整,在东部人口密集的地方墙体破坏严重,有的马面台体坍塌严重。从上往下看古城的轮廓还在。营堡周围较近处建有3座墩台,一个墩台位于营堡西墙50米处,台体为覆斗形,平面为正方形;另一个位于营堡南城墙75米处,台体为覆斗形,平面呈正方形,其上建筑已不存在;第三个较远没去,形制也应该是一样的吧。 边走边与崔干部交流长城的知识,说到建长城的意义时,他提到了康熙的那段著名的长城无用的论段“守国之道,惟在修得民心。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我脱口而出说道:康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修德安民是重要的治国措施,但也要看什么时候。他统治时,长城内外全是大清地盘,没有游牧民族的抢掠。当然可能高调的讲话。长城其实就是国家的院墙,修建的目的就是为了安全。当常有人进来人抢你的家院,你又没力量消灭这些人,只能筑墙阻挡。也许是我看到太多蒙古铁骑抢掠中原农耕民族的战例。有点激动,缓和了一下又说,康熙如果真的遇到像明朝时期一样有鞑靼等敌对势力兵临长城,恐怕康熙还是会选择修筑长城的。 为什么要修长城?这与当年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成化初,思加兰、勃罗忽等出入河套屡犯边境,虽有营堡仍不能阻止敌人入侵,明军防堵截击,顾此失彼,疲于奔命。成化八年(1472)余子俊请准修建东自清水营紫城寨,西至宁夏花马池界碑止,全长“一千七百七十华里二百三十步”的边墙,并与沿线营堡相连,构成一道千里防线,绵延起伏于崇山峻岭间,成为人工筑造的屏障,对阻止鞑靼南侵、保卫边疆与互市安全起过很重要的作用。 有战例为证。在中国长城志文献卷228中记载:“成化十八年六月壬寅,虏寇入延绥河西清水营等处,监督军务太监汪直、总兵官威宁伯王越调兵分御之,宣府游击 将军都指挥使刘宁败之于塔儿山,生擒四人,斩首百六级”。这场防御之战的胜利,使这里的和平得到保障。中国长城志大事记是这样记载的:“成化十八年(1482) 六月五日 鞑靼入延绥河西、清水营等处,监督军务太监汪直、总兵官威宁伯王越调兵分御,从此没有再轻入边者,延绥军民颇得安宁”。 所以安宁的生存环境是靠边防军队来保护的。那么,清水营当年驻军情况如何呢?《延绥镇志》中所记载的明时清水营堡驻军情况为: “清水堡守兵一百名。明制军丁并守瞭军共一千一百二十名,马骡四百二十八四。"清水营负责的边墙东自旧城墩起,至斩贼墩止。清水营堡有长城边墩31座,腹里有烽墩27座,塘汛3处。清水城驻军千余,家眷包括本地百姓近两千,世古人多密集就有商,有商必繁荣昌盛,明隆庆5年,在该营长城口外开设贸易市场。 伫立于荒野中的古城遗址,金秋的微风在废弃的城墙上游荡着,不远处的护城墩台在绿色的岀野中挺立。脚下踏着散落的数不清的断裂的城砖,瓦砾、瓷器碎片。这个像我走过的众多的长城堡子一样,清水营古堡已经失去了当年的雄姿,虽然也有高大厚实的城墙、废弃的老屋,残存的古庙在展示曾经清水营的繁盛。但是作为曾经的延绥镇三十六营堡之一,如今的清水营已经落寞了很多。唯有那所明亮学校朗朗的读书声和操场上跳动的青春的身姿,透露出古堡光明的未来。 2024年11月18日星期一<br>  何继荣,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吴忠市作家协会理事,自驾万里长城(嘉峪关至山海关),撰写长城游记二百余篇、一百多万字,拍摄长城题材照片一万余张。被誉为“行走记录长城宁夏第一人”。著有《宁夏长城访古》、《山西长城访古》等系列专著,被业界誉为“长城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