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到过闽赣旅游的朋友都说:闽赣游会是一段跨越界限,追寻红色足迹、览尽世间美景、感受历史遗迹和体验人文韵味的美丽邂逅。</p><p class="ql-block">于是11月13日老友们再次结伴从上海坐高铁,在英雄城市南昌打响“第一枪”,开启了本次充满期待的闽赣游……</p> <p class="ql-block">11月13日 上海(高铁)-南昌</p><p class="ql-block">南昌是我们本次旅行的第一站</p><p class="ql-block">南昌市是江西省省会。南昌市历史悠久,公元前202年,西汉大将灌婴在此筑城,始称灌婴城。历经2200余年,该地别名豫章、洪州、隆兴等,明代定名为南昌,寓“南方昌盛”“昌大南疆”之意。南昌市是人文荟萃之地,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流传古今,孕育了伶伦、徐孺子、王阳明等历代大家。</p><p class="ql-block">南昌更是“英雄城”,八一起义在这里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被誉为“军旗升起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理所当然的是我们在南昌必须的第一个要去瞻仰的红色景点,因为那里承载着我们心目中历史的厚重和荣光。</p> <p class="ql-block">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是为纪念南昌起义而设立的专题纪念馆,成立于1956年,195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中山路380号,占地面积5903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基本陈列陈展各类图片、图表509幅,文物展品407件(套),艺术品51件;陈展内容主要有:新馆大楼南昌起义、人民军队光辉历程以及旧址复原陈列等。</p> <p class="ql-block">致敬“一代英豪”。</p> <p class="ql-block">打响第一枪: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下,起义部队按照预定的部署,向驻守南昌的敌军发起猛烈进攻,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占领南昌城,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p> <p class="ql-block">八一起义的最佳诠释:军旗升起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中国革命历史上永远不可能忘记的伟人。</p> <p class="ql-block">永远铭刻的历史时刻!</p> <p class="ql-block">在“八一起义纪念馆”,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如画卷般展开,他们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每一步前行都铭刻着血与火的记忆,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英勇与忠诚。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他们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p> <p class="ql-block">瞻仰了“八一起义纪念馆”后,我们转车去了南昌标志性建筑-滕王阁。</p><p class="ql-block">登滕王阁我不是第一次,但心里还是充满期待,脑海中不由地浮现出唐朝王勃的《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图片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沿江路,地处赣江东岸、赣江与抚河故道交汇处,为南昌市地标性建筑、豫章古文明之象征。</p><p class="ql-block">滕王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为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任江南洪州都督时所修,现存建筑为1985年重建景观;因初唐诗人王勃所作《滕王阁序》而闻名于世;与湖南岳阳岳阳楼、湖北武汉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江南三大名楼+山西运城市永济市的鹳雀楼)之一,“世称“西江第一楼”。</p><p class="ql-block">滕王阁主体建筑高57.5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12米高台座,分为两级;台座以上的主阁取"明三暗七"格式,为三层带回廊建筑,内部共有七层,分为三个明层、三个暗层及阁楼;正脊鸱吻为仿宋特制,高3.5米。滕王阁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展现了典雅而宏伟的气魄。</p><p class="ql-block">滕王阁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还象征着中国五千年积淀的文化、艺术和传统。它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成为国家兴衰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滕王阁前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滕王阁第五层的中厅有苏东坡亲笔的《腾王阁序》,字刻在铜板上,铜板嵌在墙上,墙的前面是王勃手端酒樽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主阁五楼西厅,悬挂磨漆画《百蝶百花图》。此题材就是根据滕王李元婴爱蝶、绘蝶之雅事而作。据传李元婴擅画蝶,自成一派,画界称为“滕派蝶画”。游览滕王阁,当细观此画。画底以贴金箔纸为底色,蝴蝶是用细铜丝勾勒线条,将贝壳碾成粉末敷成翅膀,画面下部盛开的白色花丛是南昌市市花金边瑞香,花瓣用蛋壳拼成。</p> <p class="ql-block">滕王阁的“天下第一寿”是由光绪皇帝所写。这个“寿字屏”位于滕王阁北侧的“祈寿厅”,字体硕大,由光绪皇帝亲笔书写,并被状元曹鸿勋恭立,被誉为“天下第一寿”。</p> <p class="ql-block">滕王阁的百福图是一幅木雕屏风,由缅甸花梨木雕刻而成,上面刻有100个不同字体的“福”字。</p><p class="ql-block">百福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它是一件宫廷艺术作品,描绘了福的多种寓意和象征。福在中华文化中代表着幸福、健康、长寿、富贵、平安等美好的寓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幅百福图不仅是一件艺术品,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滕王阁的第六层,展示江西出土的先秦时代相关青铜器,以及多媒体展现的戏曲表演,如《秦王破阵舞》和《霓裳羽衣舞》。</p> <p class="ql-block">滕王阁的第六层被称为瞻望楼,是滕王阁的最高一层。</p><p class="ql-block">滕王阁六层的主要特色包括古乐厅和丰富的壁画。在滕王阁的最高层,古乐厅的牌匾上写着“九重天”,寓意着这里是滕王阁的最高层。古乐厅内有藻井,由许多蓝绿色的小斗拱组成,象征着一年有12个月和24个节气。此外,六层还展示了大唐舞乐图壁画,</p> <p class="ql-block">滕王阁六楼内的“大唐声乐”的巨幅壁画</p> <p class="ql-block">滕王阁六楼内正中位置的这个画面应该是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的期待和愿望。</p> <p class="ql-block">滕王阁的第六层被称为瞻望楼,是滕王阁的最高一层。都说登高揽胜可以欣赏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但日新月异的,又有点“杂乱零落”的现代建设,搞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全无。</p> <p class="ql-block">夕阳下的滕王阁,再见了!</p><p class="ql-block">再见,不仅仅是结束与告别,同时也是一个约定,约定了会再见!</p> <p class="ql-block">11月14日 南昌-抚州(100公里)-资溪县(100公里)</p> <p class="ql-block">千年文昌里 寻梦牡丹亭</p><p class="ql-block">文昌里,位于抚州市中心城区东北部,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出生成长地、文学创作地和安息地。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有13条保存比较完整的明清历史街巷,50多处保存完好的明清历史建筑,具有江右传统特色的赣派建筑更是星罗棋布散落在每个角落。</p><p class="ql-block">文昌里的称谓源自唐代中期,抚州官府在城东抚河段修筑拦河蓄水堤坝。堤坝建成后,根据古星相学说:“文昌在斗而北,谓主抚州”,堤坝上值文昌星,预兆抚州文化昌隆,故命名为"文昌堰",又称"千金陂"。北宋沿袭唐代乡里制度,抚河以东属港东厢,因其地有文昌堰,故将文昌堰附近区域命名为"文昌里",迄今已历千年。其后与"文昌"相关的地名,如文昌桥、文昌门、文昌堂、文昌楼、文昌阁、文昌轩等一批代表临川文化特色的赣派建筑相继应运而生。文昌里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抚州玉隆万寿宫、文昌桥、正觉寺、天主教堂、孝义桥等。</p> <p class="ql-block">抚州玉隆万寿宫,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大公东路南侧,座西朝东,长80米,宽54米,占地面积4320平方米,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1年—1908年)。是抚州唯一的一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宫通常被视为道教宫观,宫前广场有着道教的阴阳图。抚州文昌里万寿宫前同样如此。</p><p class="ql-block">道教的阴阳图是一个象征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图案,代表阴阳的对立统一和动态平衡。阴阳图通常是一个黑白相间的圆形,黑色部分代表阴,白色部分代表阳,中间还有两个小圆点,分别是阴中的阳和阳中的阴,象征着对立中的统一和平衡。</p> <p class="ql-block">抚州玉隆万寿宫为砖木结构,分前、中、后三进,,前进戏台和后进分别为二、三楼建筑中进为大殿。大殿分左、中、右三个部分,从正门进去,左侧是火神庙,右侧为文兴庵,是人们祈求平安和人才昌盛的场所。玉隆万寿宫是典型的赣派建筑,其梁架空间有利于建筑本身的隔热。t</p> <p class="ql-block">抚州天主教堂(圣约瑟大教堂)位于临川市文昌桥东的灵山路,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竣工于民国7年(1918年),是全国第三大天主教堂,哥特式建筑,整个教堂占地面积385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9平方米,教堂长62米,宽34米,高30米,前后共有六座塔楼,正面为钟楼,整个建筑用青砖,红石,白麻石经过精工砌筑而成,教堂内部有58根红色科林斯柱,粗壮挺拔,空顶离地面15.3米,拱顶骨架筋从其顶部散射而出,犹如空顶覆盖整个空间部位。</p> <p class="ql-block">进入教堂,可以看到以下内部结构和装饰:</p><p class="ql-block">神像:教堂内有5尊神像,分别是耶稣、圣母玛利亚、约瑟和2座天使。</p><p class="ql-block">神龛:教堂右手边有一座神龛,供奉圣母玛利亚,由纯白色石头打造,上面放着一束鲜花。</p><p class="ql-block">壁画和玻璃花窗:教堂的四壁墙面被14200块红、蓝、紫色异型玻璃花窗占满,最高花窗为13.5米,这种装饰风格体现了12世纪以后人们追求光明的心绪。</p><p class="ql-block">穹顶和吊灯:穹顶建筑风格独特,顶部有绿色建筑汇集而成,穹顶坠下几盏西式吊灯,非常华丽。</p><p class="ql-block">中央神坛:神坛上坐立了三座雕像,分别是约瑟、耶稣、圣母玛利亚,在灯光的照耀下格外神圣。</p> <p class="ql-block">咋就少二人呢?谁开小差啦?</p> <p class="ql-block">文昌里“正觉古寺”是一座佛家寺庙,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内,是一座始建于唐朝初期的千年古刹。寺庙内有许多金碧辉煌的重要的建筑和景观,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万佛宝塔等,拥有大型的释迦牟尼像和观音像等重要佛像,这些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至今香火依然鼎盛。</p><p class="ql-block">“正觉古寺”不仅是抚州的地标性建筑,还被誉为“一座正觉寺,半部抚州史”。</p><p class="ql-block">尽管“正觉古寺”占据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进口的极佳位置,但由于各种因素,我们这次只能坐车“擦边”观望,多少有点可惜。借助网络照片留个念想,看看以后能否有机会补上这个遗憾。</p> <p class="ql-block">外观文昌里正觉古寺的万佛宝塔。</p><p class="ql-block">万佛宝塔是正觉古寺庙内最高的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该塔属于地标型建筑,全塔飞檐斗角,青砖碧瓦,金顶辉煌,具有浓厚的宗教和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文昌里街景。</p> <p class="ql-block">文昌里街景。</p> <p class="ql-block">文昌里街景。</p> <p class="ql-block">文昌里的谢灵运纪念馆,是为了纪念南朝山水诗鼻祖谢灵运而建,馆内展示了他的生平和作品,以及与温州相关的历史遗迹。</p><p class="ql-block">谢灵运纪念馆依托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池上楼布展而成,池上楼原址在今鹿城东公廨,已毁。后人因谢灵运曾在积谷山下“创第凿池”,便在池边建“池上楼”,池名为“谢池”,以为纪念。清代道光年间,湖南粮道邑人张瑞溥辞官回归故里,购买这块地,增筑“春草轩”、“怀谢楼”、“鹤舫”等,取名“如园”。园内绿树修竹、假山奇石、飞檐翘角,古朴幽雅,是浙南区最具诗意的私家园林之一。</p> <p class="ql-block">文昌里古戏台是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古戏台是典型的赣派建筑,保存完好,常用于戏曲表演和文化活动。</p> <p class="ql-block">号称“千年文昌里 寻梦牡丹亭”里必不可少的“标志”,那可是女士喜欢打卡的地方。可惜模型制作就是有点粗糙,似乎很对不起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p> <p class="ql-block">午饭后离开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驱车100公里我们去到了抚州的另一个景区-大觉山。</p><p class="ql-block">据百度介绍:大觉山风景区位于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境内,占地面积204平方千米,与福建光泽交接,东靠福建武夷山风景区130千米,西接福建泰宁大金湖风景区150千米,北邻江西龙虎山风景区70千米。景区分为东区和西区,东区以30万亩原始森林为核心,汇集了1498种植物,包括近40种一、二级国家名贵保护动植物,被誉为“天然氧吧、动植物基因库”。西区则以宗教文化、峡谷漂流等为主体的综合型旅游景区,拥有大觉岩寺、大觉者、大觉山峡谷漂流、大觉山影视城等主要景点。</p><p class="ql-block">上午在抚州文昌里的时候,还是阳光明媚,但午饭后大巴一上高速就迎来了大雨,而且一路陪伴,直到大觉山景区。</p> <p class="ql-block">大觉山门口的石碑被称为“大觉山”。这块石碑上刻有“大觉山”三个字,并且石碑的造型独特,上面爬着一只神龟,气势磅礴,四周被绿色环绕,特别是在雨后的清晨,云雾缭绕,仿佛人间仙境。</p><p class="ql-block">“大觉山”三个大字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荣誉会长张海所题。</p> <p class="ql-block">全团旅友站在大觉山的石碑前留个影,背后是青山绿水,仿佛与自然浑然一体,这种体验让人感到无比的宁静和舒适。</p><p class="ql-block">旅友们绚丽多彩的衣着,和石碑上的文字,以及背后的景色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站在这里,仿佛站在大好江山之间,与自然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大觉山古镇位于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是仿照宋代建筑风格建造的古镇。古镇背靠大觉山,建筑风格保留了宋代的风貌,具有浓厚的古色古香韵味。古镇内的建筑包括石桥、小院、凉亭、水车等,设计上还原了宋代建筑的特色,如屋脊和屋角的翘起设计,以及沥青石板路等。此外,古镇内还有宝塔、城墙、祠堂、广场等景点,其中最高的城墙是明朝的杰作,依然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从大觉山景区进口乘坐观光车去索道(缆车站),一定要穿过大觉山古镇,尽管景区对古镇的维护还是比较用心的,无奈既无商业,更无原住民和游客,冷冷清清的。</p> <p class="ql-block">大觉山缆车,也被称为大觉山索道,是大觉山景区内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全长1368米或1678米,高差380米至389米。运行单程时间约23分钟。</p><p class="ql-block">乘坐缆车可以饱览大觉山的自然美景,包括天湖、原始森林、高山湖泊和森林云海等。此外,还可以看到庄重慈祥的观世音菩萨、威严的王母娘娘等塑像1。</p><p class="ql-block">大觉山索道以双“V”型地貌建造,全程呈起伏式上升,M形设计,高低落差非常大。</p> <p class="ql-block">我俩雨中“车游”大觉山是本次游览大觉山的最大亮点,本来是想坐着缆车上大觉山去登高望远,领略一下大觉山那山势雄伟,峰峦叠起的大自然杰作。可在缆车上升时雨越下越大,于是我俩决定就不下缆车,干脆来个“雨中车游”大觉山,坐在101号缆车上花了近一个小时,观赏了雨丝如琴弦般轻拨着远处苍翠的山峦,那些蜿蜒起伏的山峰在雨中若隐若现,仿佛在跳动的音符上舞动,也别有一番滋味。</p> <p class="ql-block">大觉山中的观世音菩萨雕像。</p> <p class="ql-block">大觉山天湖,又名叫大觉湖,湖面面积有15个平方公里,碧波荡漾,与周围的青山相映成趣,高山平湖环绕大觉寺主峰。大觉湖长2700米,湖最深47米,集雨面积约15平方公里,蓄水容积200万m3,是游客到大觉山必到的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奇石“大觉者”,高1338米,神威壮观,气势恢宏,被誉为“大地之子,原始天尊”。</p> <p class="ql-block">缆车上把烟雨朦胧的大觉山一览无余。</p> <p class="ql-block">大觉寺风景区内的“大觉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大觉寺依着大觉岩而建,大觉岩是一个天然石室,岩洞前高后低,深约30米,宽约60米,高约9米,宽敞明亮。大觉寺的建筑依洞形而建,包括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王殿、祖师殿等四个殿堂,建筑面积达1600多平方米,塑有40尊佛像。此外,东面还有一座高3.2米的三层石塔,名为"石缘宝塔"。</p><p class="ql-block">对我们来讲,这次进入大觉山景区不仅是雨中,而且大觉寺还在维修中,只能用网络照片来弥补一下不能领略千年古刹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11月15日 大雨 大觉山-黎川古镇(120KM)-乐安县(200KM)</p> <p class="ql-block">黎川古城始建于南宋,繁盛于明清,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是明清厅堂与民国骑楼建筑汇聚的历史街区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黎川明清老街,是江西省保存较为完好的古街之一。张恨水的故居。已经成为众多观光游客的一种共识。位于县城南部黎滩河畔,古城中心区域面积0.4平方公里,有人口约2.3万人。黎川古城是江西古老的城邑之一,现存的老街连绵毗邻600余家骑楼式店铺,有100余幢保存完好具有江南民居特色的明清古建筑,其中还串联着丰桥和横港桥两座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建筑、极具观赏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廊桥。</p> <p class="ql-block">黎川最出名的三个景点分别是黎川老街、新丰桥和横港桥。</p> <p class="ql-block">黎川老街位于县城南部黎滩河畔,保存完好的古街之一。这里有许多明清古建筑和骑楼式店铺。</p><p class="ql-block">不知是雨天的原因,还是其它什么情况,整条老街冷冷清清,但从还在正常经营的门店来看,还不至于到“惨淡经营,门可罗雀”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状元出多了,连糖也变成状元了。</p> <p class="ql-block">状元糖店铺里公然把状元祖宗供着,以示其“正宗”。然而从“状元糖”的口味和口感在糖果类中肯定不是“状元”。</p> <p class="ql-block">老街上的“脸谱店”,号称传承文化。</p> <p class="ql-block">这位头发梳着一个发髻的还有点“文艺范”,但不清楚他究竟是店老板,还是传承人。</p> <p class="ql-block">老街上有个专卖各种各样烟斗的店,</p> <p class="ql-block">烟斗铺内竖着这根硕大的烟斗,倒也弹眼落睛。我估计喜欢拍照的游客,一个也不会放过“它”的。</p> <p class="ql-block">老街上临街的小吃铺全部是“明灶”,这倒蛮有点特色,不过假如在大城市,监管部门恐怕就要找上门了。</p> <p class="ql-block">“古镇酒庄”,敢用这个名字做匾额,估计已有不少年了。</p> <p class="ql-block">在号称“古镇”“古街”上,类似以文化为名目的店铺肯定不少,店招店牌及店内摆设透着一些文化味,但生意如何不得而知,不过能够长时间存在也就“王道“和“霸道”了。</p> <p class="ql-block">像这样画了不少仕女和财神的墙面到处可见,仔细想想这倒也是国外流行的涂鸦是“祖宗辈”。</p> <p class="ql-block">整条老街这样骑楼式满满都是,别有一番滋味。</p> <p class="ql-block">老街的尽头,是一座廊桥“新丰桥”,始建于宋、明朝时期,该桥原为木构便桥。明弘治九年(1496年),由县人捐资重建,改为石墩木梁结构,五孔六孔,为廊桥式。桥身屡次重修,桥墩仍然千年屹立。</p><p class="ql-block">新丰桥位于黎川县城日峰镇,是江西省抚州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桥横跨县城南津街与篁竹街两岸,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桥上有座椅可以休息乘凉。晚上新丰桥的灯光和民间传统文化表演非常吸引人,是拍照和乘凉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新丰桥中段两侧均建有亭宇,亭槛悬挂有“远古青山无墨画,潺湲流水有声诗”的雕木楹联;桥之两端置店屋数间;桥头进出石阶下首,竖立高大石拱门。桥面由条石铺砌,造型、功用独特,明清以来一直是重要的交通要道。</p> <p class="ql-block">新丰桥桥头石匾上遒劲有力的“新丰桥”三个大字映入眼帘,桥额为原江西省省长方志纯所题。</p> <p class="ql-block">老街有“双桥”,与“新丰桥”遥相对望的“横港桥”为月牙形单曲三孔石拱桥,最后一次重修在清代光绪年间。</p> <p class="ql-block">横港桥位于黎川古城内的小河上,是东西向的桥梁设计,横跨在黎滩河上。桥上有桥屋,曾是说书人的场地,如今依然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历史风貌。</p> <p class="ql-block">横港桥为月牙形单曲三孔石拱桥,与新丰桥两桥连带的“张恨水广场”和“滨河公园”组合成黎川古镇的“双桥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老街上“黎川商会”旧址。</p> <p class="ql-block">张恨水旧居是位于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明清老街南津码头的旧居,占地面积为2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张恨水旧居始建于清朝中晚期,已有200多年的历史,1905年张恨水的父亲在黎川工作。张恨水的父亲是清末地方税务官员,由于父亲的工作调动,张恨水与其家人在黎川生活了一年的时间。张恨水在黎川生活时间虽然不长,但黎川是张恨水成长中的重要一站,也是文学生涯中的关键起点。</p> <p class="ql-block">黎川古镇“张恨水故居”分为藏稗楼和张恨水旧居,藏稗楼是生平展厅,展示了张恨水的写作成长和作品,让我对这位文学巨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告别了一个近千年的古镇,午饭后又奔赴一个号称“穿越千年的流坑古村”。</p> <p class="ql-block">流坑古村,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牛田镇东南部乌江之畔,占地面积3.61平方千米,是一个董氏单姓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始建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937年至943年)。</p><p class="ql-block">流坑古村是一座江右民系聚居的古村,全村曾出文、武状元各1人,进士34人,举人78人,进入仕途者,上至参知政事、尚书,下至主簿、教谕,超过百人。王安石、梅圣俞、朱熹、文天祥、吴澄、罗洪先、聂豹、曾国藩、左宗棠等,都为流坑留有墨迹。</p><p class="ql-block">流坑古村的民居建筑均为砖木结构楼房,高一层半,格局多为二进一天井,布局简洁,朴实素雅。</p><p class="ql-block">流坑古村被誉为“千古第一村”、“浓缩华夏耕读文明最后的孤本”和“中国古代农村文明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流坑村古建筑群是集历史文化、建筑艺术和民俗风情为一体,具有地方特色的赣派建筑,是代表着流坑文化的遗产和积淀,也是历史文化名村的核心价值。</p> <p class="ql-block">流坑古村门口的大樟树被称为“神树”。这片古樟林位于江西省乐安县境西南部,介于千年古村流坑村与水南村之间的十里乌江河岸,现有香樟1万多棵,古树4127株,其中500年以上的古树346株,树龄最高的一棵超过1000年,围径6米多。周边的村民世世代代视这片古樟为“神树”,登高望远,古树、古村、古河、田园相依相存,浑然天成,堪称中国第一古樟群落,现已收入“世界吉尼斯”纪录。</p> <p class="ql-block">流坑进口大门有个“流芳亭”,其实看作牌楼也行。但也是到流坑古村必然的“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流坑古村与皖南古城有许多类似处,流坑古村散落在乌江(官方称谓,但民间称为“龙湖”)两岸,中间有桥相连。</p><p class="ql-block">为区别“乌江”容易联系的许多遐想,我们就按流坑古村居民的叫法,称其为“龙湖”,这也是体现一种尊重。</p> <p class="ql-block">连通流坑古村的廊桥。流坑古村的廊桥被称为龙湖上的廊桥。龙湖位于流坑村西侧,由七口由南而北紧密相连的池塘组成,湖内长年保持清水流动。龙湖西南有条龙溪,村民将溪水引入湖中,湖内长年保持清水流动,是历代流坑村人十分珍重和崇敬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一个巨大的傩戏黑脸瞪眼长髯脸谱立在乌江边,看着象包公。沿着龙湖边小路向前踱去,旁边立着书卷状介绍文碑。人嘛都有往脸上贴金拉大旗作画皮的意愿,流坑首先抬出西汉大儒董仲舒,说是流坑董氏的远祖。其实流坑始建于五代南唐,肇始者叫董合。但没事,天下姓董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流坑古村的小巷</p> <p class="ql-block">进入古村首先见到的是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高坪别墅",由董氏蕃昌公建。“高坪”即蕃昌公为自己夫妇俩预选的坟址,别墅建在坟南,蕃昌公夫妇常在别墅宴请客人。“高坪”也是蕃昌公的名号,夫妇俩去世后,“高坪别墅”改用成“蕃昌公祠”。因蕃昌公夫妇皆寿高80多岁,故祠前门面建"双寿坊"。</p> <p class="ql-block">两宋时,流坑科举兴盛。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董氏文广公中举,成为流坑第一位举人,他不应荐辟、弃官从教,率先在流坑兴建书院,北宋景佑年间董氏一门父子、叔侄、兄弟5人折桂(中进士),时称“五桂齐芳”。南宋绍兴年间,流坑董氏为彰显家族荣耀、激励后人登科入仕,特建“五桂坊”。</p> <p class="ql-block">外开八字形门面的"五王灵庙"始建于北宋景佑年间,供奉迫女皇武则天退位、恢复李唐社稷的唐代大臣张柬之、桓彦范、袁恕己、崔玄伟、虎敬晖。据说当年董氏学子科考前曾至灵庙祭拜,五王显灵,致董氏一门五子登科。</p> <p class="ql-block">流坑古村“状元楼”,始建于南宋绍兴19年,为纪念流坑董氏德元公高中绍兴18年恩科状元而建。</p> <p class="ql-block">“状元楼”的外墙面。</p> <p class="ql-block">坐西朝东临湖的两幢明代建筑,北是“明斋绳武两先生祠”(右),南为纪念北宋皇佑年间进士董洙之父文晃公被追赠为“秘阁校书郎”而建的“秘阁校书祠”(左)。</p> <p class="ql-block">秘阁校书祠中厅的前轩悬“雁塔题名”匾,因早在唐时中进士者就有在长安大雁塔登高题名的习俗,故“雁塔题名”意指进士及第。中厅正堂悬清同治年制“仁让堂”匾。</p> <p class="ql-block">坐西朝东临湖的清代宅第“解元第”。</p> <p class="ql-block">中巷“旌表节孝坊”为州司马董学华四子董朝杰妻张氏及张氏养子妻陈氏的婆媳贞节牌坊,由清光绪帝旌表赐建。</p> <p class="ql-block">中巷“挹庚门”外开八字形坊式门楼。</p> <p class="ql-block">进挹庚门即流坑的又一个“大宾第”建筑群,由竹木商董钟山及5个经商儿子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p> <p class="ql-block">贤伯巷明代万历年间儒商董国举宅第的天井前墙,建成四柱三间式照壁,上有砖雕凤凰图案,嵌砖刻"正大光明"匾。</p> <p class="ql-block">流坑古村的“儒林第”。</p> <p class="ql-block">这是流坑古村的“贞节牌坊”,是古代用来表彰女性从一而终的门楼,象征着坚贞不二的品质。这座牌坊是董氏名人的儿媳、孙媳在儿子、孙子早逝后守寡数十年换来的荣誉。</p> <p class="ql-block">流坑古村明经巷的清代民居“承欢舍”,门面方正突兀。</p> <p class="ql-block">流坑古村的明经巷“大宾第”,清代雍正年间建筑群。明末清初起,流坑读书之风仍盛,但科第辉煌不再,发家致富的流坑竹木商便通过向官府捐银两,由朝廷封赏“乡饮大宾”之位,同样光耀门楣,被视作乡间德高望重之士。</p> <p class="ql-block">流坑古村上巷的清代宅第“儒林世第”。</p> <p class="ql-block">流坑古村贤伯巷的清代建"景歧公祠"。</p> <p class="ql-block">流坑村北明代隆庆年间董氏家族所筑的碉堡式望楼“拱辰门”。</p> <p class="ql-block">流坑古村里出状元、进士最多的古建筑</p><p class="ql-block">一门五进士,两朝四尚书,文武两状元,秀才若繁星。</p> <p class="ql-block">为此,流坑古村专门标明这里是“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1927年被毁的董家大宗祠遗址,占地7000平方米,被称为流坑圆明园。可惜!</p> <p class="ql-block">流坑镖局遗址。</p> <p class="ql-block">流坑古村的古戏台。</p> <p class="ql-block">流坑古村古戏台边上的“酒坊”</p> <p class="ql-block">豪爽吧,端着酒坛喝大酒。</p> <p class="ql-block">流坑古村的“状元桥”名为金鳌桥,又称状元桥。金鳌桥始建于五代闽国时期,后在清乾隆年间重建。该桥为单孔石拱桥,长13.6米,桥面宽3.3米,桥面距水面约6米桥拱用条石砌筑。</p><p class="ql-block">此图是拼图,上图为状元楼正面形象,下图为状元楼侧面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流坑村史馆”记录了村子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底蕴,是一座有故事的小城。</p><p class="ql-block">流坑村史馆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小城,走进馆内仿佛穿越到了古代。这里展出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古籍,详细讲述了流坑村从古至今的故事。馆内分为不同的展览区域,包括村史展区、建筑展区、名人展区等,每个展区都充满了丰富的历史信息。</p> <p class="ql-block">卵石路、条石阶、青砖墙、门面坊、马头墙,古巷里弄是流坑古村的完美组合。</p> <p class="ql-block">时间在流坑古村落中似乎停滞了,古老的建筑和鹅卵石铺成的巷道散发着岁月的痕迹。</p><p class="ql-block">再见了,流坑古村。</p> <p class="ql-block">11月16日 乐安县-赣州(250KM)</p> <p class="ql-block">赣州古城墙,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章江与贡江交汇地带的江畔。</p><p class="ql-block">赣州古城始建于晋代。现保存较完整的砖城墙,修建于北宋年间。</p><p class="ql-block">赣州古城墙从西津门沿章江至八境台,从八境台沿贡江经涌金门、建春门至原百胜门旁、今东河大桥止,共3664米,城高5一7米,城面宽4一6米;保留有北门、西津门、建春门和涌金门四座城门,八境台和西津门2座炮城,马面1座和部分警铺。</p> <p class="ql-block">赣州古城墙的“建春门”。</p> <p class="ql-block">赣州古城墙</p> <p class="ql-block">赣州古城墙的瓮城(亦称:马面)</p> <p class="ql-block">赣州古浮桥,学名叫惠民桥,亦称“建春门浮桥”。浮桥长约400米,连接贡江的两端,由100多只小舟板并束之以缆绳相连而成,始建于宋乾道年间(1163—1173),已有80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整座浮桥分为33组,用缆绳把它们连接起来,然后用钢缆、铁锚固定在江面之上。过去赣江水运繁忙的时候,每天早上9:00和下午4:00都要开启一次,让船只通过。</p> <p class="ql-block">建春门浮桥碑文</p><p class="ql-block">建春门浮桥,横卧于建春门外的贡江之上,全长400米。浮桥古代又称为浮梁,构造方式系每三只木舟为一组,干木舟上架梁,梁上再铺木板,然后用缆绳连接成桥。建春门浮桥用了约100只木舟,分为33-35节。此桥始建于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系知军洪迈所建,一直沿用了八百多年,构成了今日赣州城特有的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赣州古城墙“八境台”,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北八境公园内,章江和贡江在这里汇合。八境台依城墙建造,台高28.5米,总面积574平方米,朱楼碧瓦、雄丽壮观。登台可以俯瞰章江和贡江汇合形成的赣江美景。</p><p class="ql-block">建于北宋嘉佑年间,因郡守孔宗瀚筑台后绘制《虔州八境图》,并以图求诗于苏轼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赣州古城墙八境台边的古人雕塑是辛弃疾。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豪放派诗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公元1140年,卒于公元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今山东省济南市人)。</p> <p class="ql-block">郁孤台,别名:田螺岭,位于赣州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是城区的制高点,赣州宋代古城墙自台下逶迤而过,因坐落于山顶,以山势高阜、郁然孤峙得名。</p><p class="ql-block">因客观原因我未能随旅友们登上“郁孤台”,因此取一张网络照片以补上旅程照片都空缺。</p> <p class="ql-block">蒋经国先生于1939年3月来到赣南,任江西省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45年2月离开赣南,7月辞去这一职务,前后长达6年之久,在赣南他主要有三处住所,一是花园塘一号官邸,二是虎岗中华儿童新村,还有一处是通天岩避暑山房。现保存较好的主要是在章江古城墙处,故居是1940年蒋经国主持兴建的仿俄式砖木结构建筑,面积为170多平方米,平面呈"凸"字形,鱼鳞板墙,板瓦屋面,该建筑保存完好,为赣州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1月17日 赣州-于都县(70KM)-瑞金(80KM)</p> <p class="ql-block">江西于都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位于江西省于都县境内。纪念园内有主题雕塑、集结广场、纪念碑广场等,特别是高19.34米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这里还记录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历史,是红色旅游的必来之地</p><p class="ql-block">江西省的于都河并不算一条特别秀美或者壮阔的江河,它在中国革命史上却有着不朽的声名——70多年前,红军万里长征在此渡过了第一条河,人称“于都长征第一渡”。</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县城东门,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是中央红军渡过于都河出发长征的八大渡口之一,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等中央领导人及其由中央机关组成的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就是从这里迈出长征第一步的。</p> <p class="ql-block">江西省的于都河并不算一条特别秀美或者壮阔的江河,它在中国革命史上却有着不朽的声名——70多年前,红军万里长征在此渡过了第一条河,人称“于都长征第一渡”</p> <p class="ql-block">11月18日 瑞金—长汀(50KM)</p> <p class="ql-block">二苏大景区在城西北1.5公里的沙洲坝境内,有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是当年红军在瑞金留下的自己建造的大型房屋。 它造型独特,从空中俯视,宛若扣在大地中的红军八角帽。 人们把它称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前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此召开。</p> <p class="ql-block">沙洲坝革命旧址群位于江西瑞金城西北5公里的沙洲坝镇境内。1933年4月至1934年7月,中央机关从叶坪搬迁至沙洲坝,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心脏。</p> <p class="ql-block">一群“不忘初心”的老共产党员。</p> <p class="ql-block">长汀县中复村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被称为“红军长征第一村”。1934年秋,中央红军第九军团在此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七天七夜的松毛岭阻击战。当年9月30日,红九军团在中复村观寿公祠举行誓师大会,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p> <p class="ql-block">红军长征第一村口的“红军酱菜工坊”,按店员(实际也是“宣讲员”)介绍说,当年红军就是吃当地老百姓自家做的酱菜,因此也就被称为“红军酱菜”,还冠上“初心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红军长征第一村口还保留着当年红军邮局的旧址,被誉为“共和国邮政摇篮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墙上的图片是当年的“苏区邮票”。</p> <p class="ql-block">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p><p class="ql-block">“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原名瑞金革命纪念馆,位于江西省瑞金市象湖镇。是一所为纪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毛泽东、朱德等直接领导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而建立的纪念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被誉为共和国摇篮第一村—叶坪村</p> <p class="ql-block">被誉为共和国摇篮第一村—叶坪村</p><p class="ql-block">叶坪红色旅游景区位于瑞金市叶坪乡叶坪村,距瑞金市中心区6公里,在瑞金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占地面积160余亩,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革命旧址群景区之一。景区内现保存着革命旧址和纪念建筑22处,其中16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景点有: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旧址、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中央邮政局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旧址、博生堡、公略亭、红军烈士纪念塔、红军烈士纪念亭、红军检阅台等。</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场</p> <p class="ql-block">到了革命圣地那能不留个念想?</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同志旧居。</p> <p class="ql-block">“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p> <p class="ql-block">“中央革命博物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旧址。</p> <p class="ql-block">苏维埃中央邮政局旧址。</p> <p class="ql-block">苏维埃中央印刷厂旧址。</p> <p class="ql-block">“中央审计委员会”旧址。</p> <p class="ql-block">红军造币厂旧址</p> <p class="ql-block">红军检阅台旧址</p> <p class="ql-block">红军烈士纪念塔</p> <p class="ql-block">沙洲坝那颗炸弹未爆炸的树被称为“古樟树”。这棵古樟树位于叶坪村毛主席旧居旁,树龄近1100年,树干直径约有4米,树干曾被雷炸裂折断,树身苔痕斑驳黝黑铁青。</p><p class="ql-block">1933年春天,国民党军飞机对中央苏区所在地瑞金叶坪进行轰炸,周围数发炮弹先后爆炸,唯有一颗炸弹掉落下来,正好卡在这棵古樟树的树枝中,没有落地爆炸。当时,毛主席正在这棵古樟树下读书看报,最后安然无恙。这棵古樟树因此成为了一段传奇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沙洲坝红井革命旧址群是苏维埃中央政府在瑞金的第二个驻地,也是闻名中外的“红井”所在地。红井革命旧址群位于瑞金城西的沙洲坝镇沙洲坝村,1933年春,敌机对叶坪中央政府驻地进行了轰炸,为了安全起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各机关从叶坪搬迁到沙洲坝镇,分别驻在以沙洲坝村为中心的各个村子里。1934年7月,中央各机关又从沙洲坝搬迁到云石山,总共在沙洲坝办公和居住的时间是1年零4个月。</p> <p class="ql-block">“红井“位于江西省瑞金市,直径85厘米、深约5米,1933年,为了解决当地群众的饮水问题,由毛泽东同志带领挖成的。</p><p class="ql-block">1950年沙洲坝人民将毛主席带领军民开挖的这口水井进行了全面整修,并把这口井取名为“红井”,同时在井旁立上了一块碑,刻上“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十四个大字,以此表达对毛主席的无限崇敬和思念。</p> <p class="ql-block">专门的打卡地,也算到了革命圣地,还上了“邮票”。</p> <p class="ql-block">男同胞们也不甘落后!</p> <p class="ql-block">女同胞与革命圣地旧址和参天古樟树的这张合影,布局完美。</p><p class="ql-block">要照全后面这棵参天古树,那还是我们的周全兄弟最擅长用“全景”功能拉伸完成。</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在沙坪坝的旧居。这座房子原来是苏区时期破产地主杨衍兰的私祠,称为元太屋,建于1876年,是典型的客家民居。这里不仅是毛泽东同志旧居也是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办公地点。</p> <p class="ql-block">此照片拍摄于1976年下半年,当时我是复旦大学经济系的学生,受学校的安排去江西为知识青年函授大学上课。</p> <p class="ql-block">48年,弹指一挥间。同样的位置,同一个人。看到这张照片,不免触动我对48年风雨兼程的经历感慨万千,内心犹如“投掷一颗石子于静湖中,激起层层涟漪,那是心灵触碰世界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1976年我在被誉为“长征第一桥”的红军(武阳桥)桥边的留影。</p><p class="ql-block">90年前,也就是1934年10月红军从这座桥上开始战略性大转移的,并铸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p><p class="ql-block">如今估计已经找不到了,类似的景点都被于都的“长征渡口”所覆盖了。</p> <p class="ql-block">瑞金不只是历史的见证者,它还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活教材。走进革命旧址,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音,那些英雄的事迹,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历历在目。每一块石头,每一片土地,都在向你展示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这不仅仅是一次旅行,它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是一次精神的传承。</p><p class="ql-block">午饭后离开瑞金,我们马上驱车50公里,直奔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山城”和“世界客家首府”的福建长汀古城。</p> <p class="ql-block">长汀古城又称汀州古城,位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地处武夷山脉南麓,南与广东近邻,西与江西接壤,为闽粤赣三省的古道枢纽和边陲要冲,古城保护核心区2.48平方千米,被称为“福建西大门”。</p><p class="ql-block">长汀县城是历史上著名的汀州古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置汀州,为唐代福建著名的五大州之一;至宋代街市逐步形成,大规模的街市形成于明清时代。上世纪80年代,汀州城墙仅剩1000多米,岌岌可危。2012年,长汀县成立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在古城长汀保护的核心区,“一江两岸”旅游主景区修复利用工程渐趋完成,完整保留了原有古城池格局,主要包括店头街、南大街、东大街、水东街等四大历史街区和省苏维埃旧址历史地段,有卧龙书院、古城墙、古戏台、八喜馆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汀州城墙,也被称为“佛挂珠”,位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兆征路1号,始建于唐大历四年(769年),后多朝代几经重修。</p><p class="ql-block">汀州城墙至明清时期,汀州城墙周长5000多米,基宽3丈,高1.8丈,城壕深1.5丈,设有12个城门,“枕山临溪为城”,形成“山中有城,城中有水”及“佛挂珠”的格局。保存完好的城墙近3000米,图中的“济州门”将朝天门、五通门、惠吉门、宝珠门联结在一起。汀州城墙的建筑技艺和艺术价值,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才能。</p> <p class="ql-block">“济川门”城楼的台阶。</p> <p class="ql-block">“济川门”西侧的“丽春“门楼。</p> <p class="ql-block">“济川门”东侧的“龙潭”门楼。</p> <p class="ql-block">汀州门前的桥叫做水东桥。水东桥原名“济川桥”,始建于宋代元丰年间,最初为廊桥结构,后于清代改为双孔石拱桥,全长40余米,桥面两边建有石栏杆。水东桥不仅是汀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还见证了长汀人民保卫家园的英雄事迹,并在革命战争年代成为红色航道,运输中央苏区军民的物资。</p> <p class="ql-block">长汀水东桥,位于福建省长汀县东门城墙外,原名济川桥,是长汀古桥中最负盛名的桥梁之一。水东桥始建于宋代元丰年间,最初为廊桥,以石、木为材料,石墩为基,桥面为廊式木质结构,架有二层桥楼,两侧建有店铺。桥头杨柳依依,风景秀丽,太守陈轩曾赋诗赞曰:“十万人家溪两岸,绿杨烟锁济川桥”。</p> <p class="ql-block">长汀济川门外的河叫做汀江。汀江是福建省境内唯一一条由北向南流的河流,发源于武夷山脉南端的长汀和宁化境内,流经长汀、上杭、永定后,在广东大埔县三河坝与梅江汇合,最终称为韩江,并流入南海。汀江不仅是长汀人民的母亲河,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特别是对客家人的迁徙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p> <p class="ql-block">长汀客家八喜楼位于东大街206号,是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的一个文化综合体,展示了客家文化的八大喜事:金榜题名、婚庆花烛、添丁进口、成人之礼、立灶成家、乔迁之喜、寿诞之庆和丰收之悦。</p><p class="ql-block">八喜楼以其精美的木质结构和四合院设计著称,展示了丰富的客家文化。楼内有三层,每一层都围绕着一个喜事主题进行布置,如一楼的通天戏台、二楼的古代婚礼展区和三楼的金榜题名展区等。</p> <p class="ql-block">长汀县八喜楼门口的对联是“万里波涛归学海,满庭常棣作香城”。这对联不仅装饰了八喜楼的门框,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义。上联“万里波涛归学海”寓意在学海中汲取知识,下联“满庭常棣作香城”则形容在环境优雅的庭院中学习读书,其中的“常棣”指的是一种花,象征着优雅和美好。</p> <p class="ql-block">长汀客家八喜楼的“通天戏台”是长汀客家八喜楼的核心建筑之一,位于建筑的中间位置,正上方挂着“弈世荣昌”牌匾。戏台外边斗拱歇檐,金光闪烁,迷离晃眼,两旁的台柱上挂着一副楹联,道出了看戏听琴的雅趣。</p> <p class="ql-block">八喜馆通天戏台的对面一个栩栩如生的巨大龙头,下面有块“风清气瑞”的牌匾。</p> <p class="ql-block">御赐牌坊“上善若水”。牌坊背面是“圣旨—功勋坊”</p> <p class="ql-block">八喜馆与御赐牌坊如此融洽无间,且意境融彻,能拍到这样的照片确实不容易,想来想去不舍得放弃。</p> <p class="ql-block">长汀县大夫第位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东大街,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朝,历经清朝和民国时期的修缮和扩建,形成了现今的规模。大夫第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雕刻艺术而闻名,被誉为“八闽第一雕花楼”。</p> <p class="ql-block">大夫第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南北方的元素,既有南方的秀美,又有北方的雄浑。整个建筑群由多个院落组成,布局严谨,结构合理。每个院落都有独立的门楼、主楼、侧楼等建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活空间。此外,大夫第的雕刻艺术堪称一绝,无论是石雕、木雕还是砖雕,都展示了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工艺。</p><p class="ql-block">大夫第不仅是客家建筑的代表,还保留了众多名人题写的楹联牌匾,如“秀起汀水”牌匾,由清朝乾隆年间的进士、书法家伊秉绶题写。这些楹联牌匾不仅展现了客家的儒学传统,也体现了主人清正廉明、谦逊礼让的行为宗旨。</p> <p class="ql-block">这道红石拱券门处于正厅前的通廊上。</p> <p class="ql-block">我从手机拍摄的大夫第府内的眼花缭乱的雕刻中,选了几幅拼成一图,足以可以证明难怪被誉为“八闽雕花第一楼”。也更理解什么叫“管中窥豹,略见一斑”。</p><p class="ql-block">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序:</p><p class="ql-block">图1:充满中国哲学的木板雕刻;</p><p class="ql-block">图2:门梁上方精致的木雕;</p><p class="ql-block">图3:演绎诸葛亮空城计的窗户上雕花;</p><p class="ql-block">图4:楼梯扶手上的木雕狮子;</p><p class="ql-block">图5:梁与柱之间的斜斜支撑</p><p class="ql-block">图6:屋檐下栩栩如生的浮云龙雕的水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夫第府内的过道拱门都是如此精致,鹅卵石铺就的花式地坪,墙上的雕花和各式各样镂空花窗。</p> <p class="ql-block">大夫第的墙上刻“福禄寿”,以表达对幸福、吉利和长寿的向往和追求。</p><p class="ql-block">福禄寿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三位神仙,象征着幸福、吉祥和长寿。福神代表福气与好运,禄神象征官禄和仕途,寿神则代表长寿和健康。</p> <p class="ql-block">长汀古城的城楼名字是三元阁。三元阁原是唐代古城门,始建于唐大历年间,后改为广储门,最终在明崇祯六年改名为三元阁。</p><p class="ql-block">三元阁位于长汀古城的中心位置,是汀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它以古城墙为底座,采用砖、石、木结构,为重檐歇山式双层楼阁。三元阁正对着汀洲试院,阁中供奉着一尊魁星塑像,手执朱笔对着试院,寓意镇文风、盛科举1</p> <p class="ql-block">长汀古城的小巷小街。</p> <p class="ql-block">新西兰人路易·艾黎说:“中国有两个最美的小城,第一是湖南凤凰,第二是福建长汀。”这句“艾氏之赞”早已广为传诵。</p> <p class="ql-block">“卧龙书院”位于福建省长汀县,是汀州地区历史最悠久的书院之一,始建于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年)。书院占地约20亩,按照江南园林规划布局,主要建筑包括文昌阁、藏经楼、讲坛、求真馆和龙学馆等。其中,龙学馆是一栋由成龙先生捐赠的徽派古建筑,坐落在书院内。12</p><p class="ql-block">卧龙书院不仅是一处文化地标,也是游客揽胜汀州古城的好去处。书院内绿树成荫,溪水环绕,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形成了一个古色古香的文化空间。此外,宋代大儒朱熹等曾在此讲学,书院在古代科举考试中培养了大量人才,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龙学馆”是一栋由成龙先生捐赠的徽派古建筑,坐落在书院内。成龙因此被长汀县授予“荣誉市民“。</p> <p class="ql-block">龙学馆里的“龙行天下 相约汀州”的牌匾。可能因为是成龙捐赠的原因,在龙学馆内多处都有“龙”痕迹,无论是字还是画。</p> <p class="ql-block">龙学馆的客厅,自然处处突出“成龙”。</p><p class="ql-block">龙学馆内部陈设为成龙先生的成长史、相关影视作品展示,可以聆听成龙先生为家乡长汀倾情演唱的歌曲—《青石板的诉说》。</p> <p class="ql-block">龙学馆的门匾</p> <p class="ql-block">进入卧龙书院,迎面的照壁上是《卧龙书院记》。</p> <p class="ql-block">卧龙书院照壁背后的“进德”二字是由朱熹所提。卧龙书院始建于南宋绍定年间,是汀州古城最古老的书院之一。书院内古木参天,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每一处都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书院的“校训”是“进德修业”,其中“进德”是第一位的,意指求学的首要目的是增进品德。</p> <p class="ql-block">绕过照壁是高大庄严的“讲坛”。讲坛是书院里体量最大的一幢建筑,是传道授业的场所,也是学者思想碰撞、学术研讨与交流中心。</p> <p class="ql-block">卧龙书院里的廊道</p> <p class="ql-block">求真馆是为彰显朱熹理学和王阳明心学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结合他们曾在卧龙书院讲学的经历,设置的书院特色展馆。</p> <p class="ql-block">藏经楼</p><p class="ql-block">讲坛的西侧是藏经阁,可由讲坛内古色古香的长廊进入藏经阁。藏经阁内陈列着与汀州有关的历史名人和汀州籍名人的著作,左右厢房分别是剪纸展和奇石收藏展。</p> <p class="ql-block">卧龙书院内河水由西向东缓缓而去,河上小石桥,取名状元桥。</p> <p class="ql-block">“卷云亭“</p> <p class="ql-block">卧龙书院里的“文昌阁”。文昌阁供着文昌君和魁星,据说能护佑学子们学有所成,兴一方文风。</p> <p class="ql-block">11月19日 培田古民居(60KM)-古田(40KM)-永定(100KM)</p> <p class="ql-block">培田古民居,迄今南方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之一,位于福建省连城县西部,距县城40公里,面积13.412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培田古民居,这个客家小山村拥有30余幢高堂华屋、21座古祠、6个书院、二道跨街碑坊和一条千米古街,因其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而闻名。培田的建筑风格迥异于永定土楼,相较于永定土楼的封闭和坚固,培田民居则显得开放和优雅。其精致的建筑,精湛的工艺,浓郁的客家人文气息,是中国客家建筑文化的经典之作,人称“福建民居第一村”、“中国南方庄园”,有“民间故宫”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培田古村落”石刻,二O0九年五月国民党原主席吴伯雄敬题。</p> <p class="ql-block">沿着石板小道走进村口,一座巍峨的石牌坊屹立道口,石牌楼上光绪皇帝御赐的“恩荣”二字,似乎在昭示着这座古村落曾经“不论文官武将至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一律步行”的荣耀。据传是清光绪皇帝赐建给他的御前四品蓝翎侍卫吴拔祯的。它与村尾吴昌同的“圣旨”所立的“乐善好施”牌坊遥相呼应,显示着培田村文武竞秀、积善济人的辉煌历史。</p><p class="ql-block">牌坊正面门联道尽吴拨桢身平:世有凤毛</p><p class="ql-block">叠荷宸慈颁紫孛,身随豹尾曾陪仙仗列黄</p><p class="ql-block">麾。</p><p class="ql-block">牌坊背面门联:凤阙书名寿于金石,鹰扬</p><p class="ql-block">奏绩铭诸鼎钟。</p> <p class="ql-block">培田村临水,就在牌坊旁有一个水车,与牌坊和前面的古树,相得益彰,别有韵味。</p> <p class="ql-block">一条河源溪绕村而过,既供村边农田灌溉之用,又保村内生活所需,正在转动的大水车将溪水提入水渠。</p> <p class="ql-block">培田“民间故宫”的称号是由纪晓岚提出的。纪晓岚在参观培田古村时,被这里的文化底蕴和建筑风格所吸引,挥毫题写了“渤水蜚英”的题匾,这一举动使得培田古村更加闻名。</p><p class="ql-block">培田古村位于福建龙岩连城,被誉为“民间故宫”,主要是因为这里保存了大量的明清时期客家古民居建筑群,建筑设计精巧、样式独特、用料考究,继承了中原古建筑文化的精髓,并融入了客家先民的创造性构思,是明清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这些古民居不仅展示了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研究客家历史文化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过了“恩荣”石牌坊,路右边有一座“文武庙”,原为“揽胜土楼”,据传该庙始建于明初,当时叫关帝庙。仅为一层,是祀奉武帝关公的。乾隆年间(公元1779年)才改成今天的两层文武庙,侧殿则供奉“五谷仙”农神。因文武合祀,故称“文武庙”,也称“文昌阁”。</p><p class="ql-block">上庙祀文圣孔子。有对联曰:万世师表 百方范仪</p><p class="ql-block">下庙祀武圣关公。有对联云:一生不负桃源义 千古长存蜀汉忠</p><p class="ql-block">这种文武同庙的建筑极为少见的,客家人崇文尚武的性格和理念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也<span style="font-size:18px;">彰显了他们尊师重德的优良传统。</span></p> <p class="ql-block">培田古居民群以“大夫第”、“衍庆堂”、“官厅”等为代表,不仅有皇宫式的气势,还有徽派建筑的型制、江苏园林的结构风格。庭院深深却又齐齐整整,每个天井里有数量不等的房间,周围都有可以自由开关的门通往外面,关起门来一个院子就是一个独立的单元。</p> <p class="ql-block">培田古村的民宅大院,檐角高飞,山形门楼,上盖青瓦。门口铺鹅卵石,精细拼出铜钱、仙鹤等图案。村内的久公祠、衡公祠大门尤为精美,从简单的几何图形,到各种吉祥花卉图案、传统故事,应有尽有。</p> <p class="ql-block">培田古村里有众多由鹅卵石铺成的小道,千米古街就是其中最长的一条,古街大约有2000米长,路上弯弯曲曲的,走在青石板和鹅卵石上,感觉穿越到了从前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吴家大院是一座由清末民初时期的老宅改造的民宿,为客家特色建筑“九厅十八井”。大院由内外大庭院、上中下三厅,九个小院子组成。</p> <p class="ql-block">这个门口半个铜板钱,他们主人家是做生意的,知道赚钱,分开来,大家赚你一半我一半,所以外面只有半个铜钱,里面半个铜钱。</p> <p class="ql-block">敦朴堂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堂名“敦朴”,意取敦厚朴实,勤劳节俭。云墙题联“勿忘三命”,“以勋二南”以及厅中悬挂的诸多书画作品,浓郁的书卷气息,烘托出独特的文化氛围。敦厚堂后人皆善好书画,多才多艺。</p> <p class="ql-block">“大夫第”又称“继述堂”,建于1829年,历时11年才建成。它的最大的特点就是,针对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特征,在中原庭院式建筑模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造了独具风格的客家大院形式,即“九厅十八井”。所谓“九厅”是指:门楼厅、下厅、中厅、上厅、楼下厅、楼上厅、楼背厅、左花厅、右花厅共九个正向大厅;十八井指:五进厅共五井,横屋两直每边五井共十井,楼背厅有三井。“大夫第”在整体的建筑上,还科学地运用了梁柱式框架结构,使得这座大院在经历了十余次4.5~6.9级的地震后,仍安然无恙。</p> <p class="ql-block">培田古村的衍庆堂(又称久公祠)位于福建省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是培田古建筑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衍庆堂建于明景泰年间(1457-1465年),是培田村吴氏家族的祠堂之一。该祠堂采用砖木结构,五列四进,青砖外墙,瓦屋面,雕梁画栋,具有典型的明清时期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衍庆堂不仅在建筑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它是培田村吴氏家族的重要祭祀场所,体现了家族的凝聚力和对祖先的敬仰之情。祠堂内的雕花和装饰细节展示了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和艺术水平,反映了明清时期的文化和艺术风貌。</p><p class="ql-block">衍庆堂:为明代建筑,建筑结构与“大夫第”大体相同,但门外荷塘曲径,门前石狮威镇。一对“门当户对”,喻示着客居异地的中原移民,在聚族而居中对宗族延绵的展望</p> <p class="ql-block">衍庆堂(久公祠)建于光绪年间。壮观的飞檐翘角,斗拱木构件门楼。斗拱及梁柱精雕细刻。</p> <p class="ql-block">衍庆堂(久公祠)建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7年)。内宇坪宽阔,围墙中间搭有古戏台。</p> <p class="ql-block">衍庆堂(久公祠)内宇坪古戏台的两侧还有观戏的包厢房。</p> <p class="ql-block">延公祠两扇窗户镂砌“孝”、“弟”两字。</p> <p class="ql-block">延公祠边门花瓶式杉别有一番风味。</p> <p class="ql-block">官厅:原称“大屋”,因吴氏接待过往-而称“官厅”。高墙耸立,四周封闭,墙内特开宽约三尺水圳,专供妇女洗涤。“官厅”布局独特,设计精巧,正厅设置“泰阶”,对不同级别的-有不同的约束和规定;中厅梁柱间、桎枋间的雕花,全为双面对称镂空雕,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后厅为宗族议事厅,左右花厅则专供主人休闲会友;楼下厅为学馆,楼上厅为藏书阁,曾藏有万余册古籍。</p><p class="ql-block">官厅是前塘后阁式五进厅,建于明崇祯年间,是培田谋政、官方接待的活动场所。占地6000平方米,庭院宽敞、厅高堂阔,两厢居家,楼阁藏书课子。</p> <p class="ql-block">培田古村落进士柱的屋子叫做“进士第”,这是武进士、清廷四品侍卫吴拔祯的故居。进士第正门额上悬挂着进士金匾,天井正中放置着三百多斤的练武石,显示出当时的赫赫威名。</p> <p class="ql-block">都阃府是培田唯一一所按朝廷“府”建制的官邸,是吴拔祯府第,都阃在清朝是正四品都司官衔,指吴拔祯外任四品武官——青州守备(都司衔)时所建。都阃府火毁于1994年,现存门楼额饰双凤朝阳,联传圣赠,门刻慈禧太后亲赐联文:“秉义飞声闽峤,教忠翼卫神亰”,亰字中间多一点,寓意围绕皇帝一个中心;正厅门前雨坪铺有精美的松鹤延年、鹿鹤同春卵石工艺图。</p><p class="ql-block">都阃府还遗存两件史料价值极高的文物:一是府门前的双斗龙纹旌表,它严格遵守朝廷礼制建造,上笔中虎下狮五爪龙纹,威武挺拔,是主人文武竞秀和功名成就的体现:顶塑笔峰表明文举人出身文星出头,中刻双虎是参与军机要务虎符的标志,底护双狮表明是武进士功名,双斗是进士出身,斗树纹饰“九五之尊”五爪金龙,是皇帝对吴拔祯护驾有功御赐的最高奖励;二是四绝碑,即墓志表碑刻,墓表名为:“诰封昭武都尉国学生五亭公墓表”(都尉为四品),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刑部尚书贵恒篆额,刑部主事中宪大夫李英华(上杭人)撰文,清末状元吴鲁(泉州人)主笔,北京琉璃厂名师高学鸿精选铜青石雕刻而成,堪称培田“国宝”,是为吴拔祯父亲五亭公立的,高度概括了他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松鹤延年"、"鹿鹤同春"</p><p class="ql-block">正厅门前雨坪卵石铺有精美的工艺图案,由松树、仙鹤、梅花鹿组成,寓意"松鹤延年"、"鹿鹤同春",是培田古村落地坪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培田古村进士柱上有龙雕的柱子被称为“两斗柱”。进士柱是培田古村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它们通常用于表彰进士或功名获得者。这些柱子上雕刻着各种图案,其中“两斗柱”因其上有龙雕而显得尤为特别。这种柱子在培田古村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象征。</p> <p class="ql-block">培田古村落的“闽南之徽”剑狮代表镇宅辟邪的象征。剑狮,又称“狮咬剑”或“狮衔剑”,是闽南和台湾地区常见的厌胜物,主要用于镇宅辟邪。按照民间说法,狮子是百兽之王,具有驱魔除厉、避邪化煞的神力。剑狮的口衔宝剑(一般指七星剑),使其不便随意开口伤人,从而起到护民驱邪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剑狮的种类很多,不同的特征有不同的寓意。例如,剑柄在左表示辟邪,剑柄在右表示祈福,狮衔双剑表示镇煞和保护房屋不受侵袭。此外,剑狮的颜色也有讲究,朱红表示富贵人家,青黑表示普通人家。</p><p class="ql-block">在培田古村落,剑狮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象征意义与上述描述一致,主要用于镇宅辟邪,保护村落的安全和居民的平安。</p> <p class="ql-block">紫阳书院是培田古村落里具有书院气息的民宿。书院修建于明末清初,距今约六百年。</p> <p class="ql-block">培田古街中部的三叉路口,左边古道通往汀州府。</p><p class="ql-block">因为此处转角优美,遂成培田一大景观,已是摄影爱好者到培田的必拍之景。</p> <p class="ql-block">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古田召开,史称“古田会议”。</p> <p class="ql-block">古田会议会址,原为“廖氏宗祠”,又名“万源祠”。位于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采眉岭笔架山下。会址座东朝西。始建于清宣宗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单层歇山四合院式砖木结构宗祠建筑。祠堂由前后厅和左右厢房组成,建筑面积826平方米。后改为和声小学校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田精神永放光芒</p> <p class="ql-block">古田毛主席纪念园位于彪炳史册的古田会议会址后山的右侧,园中矗立一樽巨型毛主席汉白玉雕像。据悉,这樽雕像始雕于1969年,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仅雕至粗坯就停工,其后一直放在古田会议会址旁的民居里整整40年。近年来,当地持续推进古田会议旧址群维修保护工程,已连续进行了三期维修保护,古田会议旧址景区面貌焕然一新。2009年是古田会议80周年,许多群众重提安矗毛主席雕像事宜。当地千方百计找到雕像当年的作者,请他继续指导完成雕刻工作。6月6日吉时,正式安矗毛主席雕像。</p> <p class="ql-block">主席园左侧山势高亢雄伟,右边山势绵延起伏,山环水抱,聚天地山川之灵气,得日月星辰之精华,彰显了伟大领袖的风采和挥手之间的气度,寓意着毛主席与天地同在、日月同辉,昭示国家兴旺、人民幸福!</p><p class="ql-block">园内毛主席像于1969年制作,2009年6月6日安矗。整个主席像平台巧妙蕴育了伟大领袖的生平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主席像基座为正八边形,象征着红军的八角帽,边长为4.1米,寓意毛主席自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到1976年9月执政41周年。基座周围还镌刻着毛泽东生前写的《沁园春·雪》、《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等毛体书法诗词,体现领袖人物在中国不同的革命历史时期的壮志豪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纪念园简介牌</p> <p class="ql-block">古田会议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民国十八年(1929年)五月,红军第一次挺进闽西古田,改名为“曙光小学”。12月,毛泽东同志主持的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此召开,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古田会议决议案。“古田会议决议”被作为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而载入史册。</p> <p class="ql-block">1929年的12月28日,就是在这座宗祠内召开的古田会议,探索出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光辉道路,新型人民军队从此走上了发展壮大的历史征程。</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起草古田会议决议</p> <p class="ql-block">《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在1930年写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一种悲观的思想。1948年林彪向党中央提出,希望公开刊行毛泽东这封信时不要提他的名字。毛泽东同意了这个意见。在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版的时候,这封信改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名批评林彪的地方作了删改。</p> <p class="ql-block">11月20日 永定-龙岩(80KM)/上海</p> <p class="ql-block">洪坑土楼群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东北面的洪坑村,宋末元初(13世纪)林氏在此开基建造崇裕楼、南昌楼,现存明代建造规模较大的土楼有峰盛楼、永源楼等13座,清代建造规模较大的土楼有福裕楼、奎聚楼、阳临楼、中柱楼等33座。</p><p class="ql-block">洪坑土楼群是永定"三群两楼"中的“一群”,由振成楼、如升楼等组成,造型主要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五凤楼、半月形及其变异形式。</p><p class="ql-block">洪坑土楼群作为福建土楼永定客家土楼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传统的生土民居建筑艺术和传统文化提供了特殊的见证 。</p> <p class="ql-block">永定土楼,即永定客家土楼,位于福建省西南部的龙岩市永定区,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永定土楼的设施布局既有苏州园林的印迹,也有古希腊建筑的特点,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典范。</p><p class="ql-block">在永定2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2万多座土楼,其中有三层以上的大型建筑近5000座,圆楼360多座,其中清代以前的约占1/3,具有代表性的土楼近3000座。</p> <p class="ql-block">永定土楼,分五凤楼、方楼和圆楼三大种类。永定土楼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展示了客家人的智慧,具有防震、防火、防御等多种功能,通风和采光良好,冬暖夏凉。永定土楼的结构还体现了客家人世代相传的团结友爱传统。</p><p class="ql-block">在永定土楼内,还保持着客家人聚族同楼而居的生活模式。福建土楼源于客家,根在永定,土楼也被誉为“没有大门的中国客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永定土楼主要有五种形状,分别是圆形、方形、椭圆形、五角形、八角形、日字形和回字形。</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这次去永定土楼主角:“振成楼”。</p><p class="ql-block">振成楼,俗称“八卦楼”,是福建土楼的典型代表,被誉为“土楼王子”,亦有“东方建筑明珠”的美誉。振成楼由林鸿超主持建造,位于福建永定湖坑镇洪坑村,是洪坑土楼群一部分。振成楼是客家圆楼的精品之一,外形似一顶古代官帽,在永定两万多座土楼中,较具代表性。振成楼坐北朝南,主楼按易经八卦设计,分成八卦。卦构之间设有防火墙,并设拱门,门关自成院落,门开院落相通。楼内有二层环形楼台,内环正中为中心大厅,厅前设廊,以4根近7米长的大石柱支撑。它分为内外两环,外环楼是四层的架梁式土木结构,内环楼是二层砖木结构的西洋式建筑,形成了“外土内洋,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振成楼以中西合璧、内部空间设计精致多变而著称,其局部建筑风格及大门、内墙、祖堂、花墙等所采用的颜色,大胆采用了西方建筑美学所强调的多样统一原则,达到了较高的审美境界,堪称中西合璧的生土民居建筑的杰作。振成楼开创了将西方建筑文化融入客家圆楼建筑的先河,振成楼聚族同楼而居的生活模式,反映了客家人传统家族伦理和亲和力。</p><p class="ql-block">振成楼是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本体楼。</p> <p class="ql-block">奎聚楼位于福建省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是宫殿式结构的方形大土楼。设计人是翰林学士巫宜福,与楼主林奎扬是结拜兄弟。</p><p class="ql-block">建成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用了近五年时间建成,已有160多年历史,占地6000余平方米,三堂两落,高约15米,现住24户,107人。一百多年里,楼里考取进士和官至七品以上的有4人,大学生有20多人,海外华侨有40多人,正如大门对联所言:“奎星郎照文明盛,聚族于斯气象新”。</p><p class="ql-block">奎聚楼的建筑特点是中厅高,两厢低,经160多年风雨,岿然如山。中门平时不开,贵客来到,才打开中门迎接。</p><p class="ql-block">对我这次土楼之行,无论外观“振成楼”,还是取之“网络照片”这栋“奎聚楼”都只是为了满足描述《闽赣寻迹》美篇的完整性,请各位看官多多理解。</p> <p class="ql-block">永定土楼景区用土楼改造成“宾馆”,但仍然还是保持了圆形土楼的外观,也蛮有特色的。</p> <p class="ql-block">永定土楼旁的河流名称是高头溪。高头溪流经永定区东南部的高头镇,是永定土楼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高北土楼群的背景河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由于特殊原因,这次永定土楼旅游我是匆匆来,又匆匆走,但还是在“土楼王子”前留下了记忆。</p> <p class="ql-block">圆的土楼留个影,当然方形的土楼前也要留个影嘛。</p><p class="ql-block">当然,我的留影已只是外观而已,看来找时间还要补上真正体验“土楼”这一课,以弥补我和太太的遗憾,况且“土楼”是太太最期待观看的景点。</p><p class="ql-block">这次闽赣之行就此结束了,收获满满,但对我夫妇也有遗憾。面对错过的风景,期待重游,只为心中那未了的情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