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论知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知行合一,方为真知。” “想只有困难,做才有答案。”一一王阳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知与行,一个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哲学命题,伴随着人类发展全过程。</p><p class="ql-block"> 历代先贤伟人对知与行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提出并形成了一系列宝贵思想,主要有以下观点。</p> <p class="ql-block"> 一是“知易行难”。知与行这一概念,最早见与《尚书》,原话是:“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意思是懂得一个道理容易,但要真正实行就比较艰难了。《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尊为儒家经典,影响巨大。荀子就提出:“知之不若行之”的观点,强调行比知更重要。</p><p class="ql-block"> 二是“知先行后”。西汉哲学家董仲舒说:“凡人欲舍行为,皆以其知先规而后为之。”认为知对行具有指导作用,强调先知后行。北宋理学家程颐认为:“人力行,先须要知;非特行难,知亦难也。”他举例说:“譬如行路,须得先照。”意思是,比如远行,先要弄清楚到哪里去,明确目标,确定路线,行动才有方向。主张知先行后,以知为本。</p> <p class="ql-block"> 三是“知行并进”。宋代思想家朱熹说:“知与行,工夫须著并到。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二者皆不可偏废。”意思是,知道得越清楚,实践就越扎实,进而认识和理解也就会更加清楚,二者不可偏废。提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南宋理学家张栻在《论语解·序》提出:“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意思是:越是深入实践,知识就能不断增长,认识就能不断精进。明代哲学家王廷相主张:“知行并进,体用兼举,有用之学无过于此。”明清思想家王夫之提出“行可兼知”的实践论,主张:“知行相资以为用。”认为二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才能发挥作用,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 四是“知行合一”。在知与行的探索上,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是集大成者。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把知与行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强调“知”和“行”是统一的,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密不可分。主张“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认为知便是行,行便是知,知行一体,不可分割。</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先生的杰出贡献,在于他把“知行合一”观点,上升到道德伦理的高度。坚持做任何事情,都要从“良知”出发;他倡导的“行”,除了践行,更多的是指人格品质的修养。他主张的“知行合一”,包含了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属于道德修养范围,并视之为人性修养的至高境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堪称知行合一的典范。他1891年生于安徽歙县,原名陶文濬,在南京金陵大学读书时,因崇尚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而改名陶知行;随着实践的磨炼和认识的加深,他认为行动、实践才是第一位的,进而信奉“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又改名为陶行知。陶先生一生坚持“知行合一”,留学美国,学成归国后,舍弃高官厚禄,<span style="font-size:18px;">坚持言行一致,身体力行,</span>一生献给国民教育,受到人们的尊重敬仰。<span style="font-size:18px;">郭沫若称赞他“大哉陶子!”</span>毛泽东同志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p> <p class="ql-block"> 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论、认识论和辩证观,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指导。</p><p class="ql-block">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借鉴和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科学阐述了认识和实践辨证统一的关系。提出了“实践第一”的观点,明确提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等重要思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的《实践论》,副标题就是“论知和行的关系”。毛泽东同志的伟大贡献,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夺取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把“知行合一”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命题提升到了认识论、实践论、本体论、价值论相统一的高度,创造性地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堪称“知行合一”的最高境界。</p> <p class="ql-block"> 新时代,新征程,中华崛起,民族复兴,任重道远,知艰行难。习近平总书记对“知行合一”进行了理论阐述和实践探索,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倡导知与行相互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统一。</p><p class="ql-block"> 哲学的使命和任务,就是指导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知与行,正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根本途经。知与行,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推动着人类社会这膄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p> <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知与行,不仅是一个认知问题,更是一个实践课题;不仅是一个哲学命题,更是一个道德修养问题。尤其在诚信丧失,信仰缺失,道德颓废,贪腐成风的当下,强调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更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贞观政要》中有一句话:“非知之难,行之为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认为知难行亦难,而坚持始终更难,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知与行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从历史到现实,从古人到今人,有关知与行的关系,已经不再是一个理论上的认知课题,更重要是一个实践问题。记得电影《少林寺》中有一个细节,当方丈为入门弟子剃度时,每宣布一项戒律,都要问一句“能持否?”回答“能持”后再念下一条。由此可见,做任何事情,能做到持之以恒、坚持到底最重要。有则联语说得好:“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p><p class="ql-block"> 对知与行,我作简要归纳:</p><p class="ql-block"> 不知而行似盲人,知而不行如痴人;</p><p class="ql-block"> 知行合一是高人,知行本一为圣人;</p><p class="ql-block"> 无知无行成故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游德远</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于昆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