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佳县、米脂、榆林观感记

南山

<p class="ql-block">  由山西的临县跨过黄河就来到了陕西的佳县,过了黄河大桥汽车沿着黄河爬坡而上,佳县颇有点山城的味道,道路起伏弯曲,道路并不是是南北纵横,有点不规则。</p><p class="ql-block"> 投宿佳县县委招待所,招待所位于佳县的中心区域。此时此地的佳县依然是老旧城市的模样,周边餐饮林立,摊贩众多,通往外县的各种车辆也多,有点拥挤但不杂乱。</p><p class="ql-block"> 从山西到陕西,一条大河之隔,但顿感两地的差异是有些大的。山西的面点小吃名称繁多,外表的形式花样多样,但口味却是基本的相同,较为单一,而陕西的面食口感则较为丰富。最令人不解的是红枣,品尝过山西吕梁地区的大枣,个小口感偏酸,而佳县的红枣个大又香甜,一河之隔同样的物种,差距竟然有如此之大。</p> <p class="ql-block">  到佳县并不是为了品尝美味的牛羊肉而来,也不是为了佳县的大红枣儿而来,到佳县就是为了一睹耸立在黄河边上的那座香炉寺。</p><p class="ql-block"> 香炉寺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位于佳县城东香炉峰的峰顶,它东临黄河,三面绝空,仅西北面以一狭窄的小径与县城的古城门相通。峰前有直径5米,高20余米一巨石矗立,与主峰相隔2米,形状恰似一尊高足的香炉,寺名由此而得。</p><p class="ql-block"> “香炉晚照”享有佳县八景之一的美名,夕阳西下,太阳的余辉将孤独亭台的倒影投射在黄河的水流中之,如诗如画令人如痴如醉。可遗憾的是到了佳县之后天气不是太好,阴云密布,不一会又是细雨濛濛。沿着下坡的道路左转右拐地来到佳县的古城墙上,俯看香炉寺倒觉得有一种水墨淋漓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置身香炉寺其上,如凌绝空际,低头俯看,滔滔的黄河之水向南激流而去,而右手的黄河大桥横贯东西,似如苍龙卧波。</p> <p class="ql-block">  走进香炉寺,此时的这里只有我与老伴俩人,再不见其他游人的身影。走遍寺内的每一处,小小的香炉寺此时好像也只能容纳我俩人。</p> <p class="ql-block">  由佳县前往米脂,正逢大雨滂沱,到了米脂县城时已是阳光灿烂。米脂是一座崭新的城市,街道横平竖直,宛若棋盘。</p><p class="ql-block"> 安顿好行李,前往李自成行宫。</p> <p class="ql-block">  李自成行宫位于米脂县城北盘龙山南麓,始建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是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修建的行宫。</p><p class="ql-block"> 行宫主要由乐楼、梅花亭、捧圣楼、二天门、玉皇阁、启祥殿、兆庆宫等建筑组成,是西北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行宫依山造势,布局严谨和谐,排列变化有序,整体建筑群皆依山而建,层层迭迭,气势雄伟。</p><p class="ql-block"> 行宫是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国后派遣侄子李过回米脂修建的,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  行宫广场上有一座为李自成立起的塑像,底座上刻有李自成生卒年月,有意思的是并记有:大顺皇帝李自成。但这个王朝也只是昙花一现而已。李自成皇位还没坐热,现实的难题便如潮水般地汹涌袭来。</p><p class="ql-block"> 李自成九宫山一败,仿若一场血腥的噩梦,手下将领死状凄惨,大顺朝气数就此消散。那一段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却又满是悲剧色彩的历史,至今读来,依旧令人扼腕,发人深省,警醒世人莫因一时的骄纵、落得个凄惨的收场。</p> <p class="ql-block">  离开米脂前往陕北的榆林,来到镇北台时已是秋风萧瑟。</p><p class="ql-block"> 万里长城上有三大著名的关隘: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p><p class="ql-block"> 镇北台建于1607年,属于万里长城防御体系中的观察所,也是明长城中部的要塞之一。</p><p class="ql-block"> 镇北台被称这万里长城第一台,位于榆林城北4公里的红山顶上,呈方形,共4层,高30余米。是长城中最宏伟的一处建筑,也是万里长城中的一个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  镇北台内还有一段残存的秦长城遗址,如今已被明代所修的长城所包裹着,供今人怀旧和叹息。两处的遗址在时间上的跨度已是相隔近1800多年了,而到了如今的这个世代又过去了400多年,此情此景难免会令人顿生转瞬就是百年的感慨。</p><p class="ql-block"> 时空的转换竟然是这样的令人目不睱接,也足令人唏嘘感叹。想当初强秦的虎狼之师令六国胆寒,不过十几年就灰飞烟灭,大明的建立令蒙元溃败而重回大漠,二百多年后崇祯又吊死在煤山上的那棵树上。</p><p class="ql-block"> 纵观历史,不管是秦长城还是明长城本意都是为了防御外敌而修建,但是他们的灭亡却都不是来自外患,“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p><p class="ql-block"> 二千多年的历史真的好似弹指一挥间,城头变化的只是大王旗。</p><p class="ql-block"> 站在高高的镇北台的最高处,望着新旧交错的长城,不由得就会想起唐人杜牧《阿房宫赋》里的一段精彩的论述:</p><p class="ql-block">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