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贵阳一中百年画册中的胡启文老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12月,是贵阳一中胡启文老师逝世36周年的日子。非常怀念我敬爱的音乐启蒙老师胡启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贵阳一中就读的6年中(1957~1963),有幸聆听胡老师的音乐课,参加胡老师丰富多彩的音乐课外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胡老师的音乐教育像一束光照进我的心灵。让我感知音符与旋律的和谐,知晓音乐背后的情感故事,一点一滴地积累我的音乐素养。在胡老师的教诲下成长,让我终身热爱音乐,受益无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感恩敬爱的胡启文老师,特在美篇平台展示《他把一生献给了音乐教育事业》这篇文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章的作者是胡启文老师的爱妻李宗瑛老师和执友贵阳一中语文教硏室潘年钧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章刊载于《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九、三十辑(教师专辑)中。是由贵阳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1990年8月1日出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没有互联网。看到这篇文章的人有限。感动李宗瑛老师、潘年钧老师用真情书写胡老师的辉煌人生,我们才有机会深入了解胡启文老师为音乐付出的一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让胡老师更多的同事、朋友和学子读到这篇雪藏多年的文章,我将它拍照、提取文字、编辑、发表于美篇。永久地纪念敬爱的胡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中的五张图片均是AI配图。</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把一生献给了音乐教育事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纪念胡启文同志</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李宗瑛 潘年钧</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启文离开我们已一年多了,作为他的终身伴侣和他的执友,对他的怀念是无已时的。在他两周年忌辰即将到来之际,我们谨用这篇文章作为对他的纪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启文于1930年出生于贵阳,幼时即失去父亲,靠母亲为别人作针线活抚养长大。初中毕业后,升入贵阳师范学校。解放后考入贵阳师院艺术科音乐专业。1953年 以优异成绩从师院毕业,分到贵阳一中从事音乐教学。他担任过初、高中班主任、综合教研组组长、市中学音乐教研会负责人。195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参加中国音协贵州分会筹建工作。1959年至1960年兼任黔剧团音乐教师。1973年3月至5月参加《苗岭风雷》剧组工作。同年5月调贵阳市歌舞剧团,先后担任过声乐班教师、艺术股副股长、歌舞剧团副团长。这段期间曾参加贵阳市文联的筹备工作。市文联正式成立后,被选为市音协副主席,并被中国音乐家协会吸收为会员。省教育学会音乐教育研究会聘为名誉常务理事,市音乐教研会聘为顾问,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发给荣誉辅导证书,1986年3月借调至省教育科研所任音乐教研员。职务评定时评为二级作曲(副教授级)。1988年3月回歌舞团工作。同年9月5日,在为贵阳师专艺术系上课返家途中,因意外交通事故,经全力抢救无效,于12日不 幸去逝,终年58岁。</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认真进行课堂教学</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启文从事音乐教学期间,勤勤恳恳,严肃认真,教书育人,任劳任怨。1953年 他刚分到一中时,即以全副精力投入教学之中。他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严格要求学生。他把音乐教学视为对学生进行德直和美育的重要手段很重视课堂纪律,把组织教学贯穿于全课程之中。他教的班级多,(全部初中,有时高中还有选修课),有的学生不重视音乐课,上课不守纪律,他总是循循善诱,千方百计地进行教育、从不发脾气责骂学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上课有两个主要内容,一是唱歌(包括视唱),一是讲授乐理(包括音乐常识、欣赏)。唱歌时重视对歌词和乐曲的讲解,使学生理解词曲的内容意义以及如何表达感情,并把政治思想教育融于唱歌之中。他教唱歌的方式多样化,学生不感到枯燥,一首歌很快就学会了;并同时插教音乐常二识和音乐欣赏,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并逐渐形成对音乐的爱好。他讲授乐理,既教简谱,又教五线谱。有时还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做,按时交。因此一中学生的识谱能力较强,一首歌曲只要听到老师在钢琴上弹奏两道,范唱一遍,学生就能很快学会。由于他认真教学,严格.要求,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上音乐课,尤其爱好音乐的学生,一到上音乐课就喜形于色。有时老师偶尔因公耽误了课,学生还强烈要求补上.他所教的学生,大多数那打下一定的音乐基础。当时一中的音乐教学质量,是贵阳市公认为最好的学校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市歌舞团后,他的主要工作之一仍然是教学,只不过对象不同而已。在声乐班,他耐心地向学员们传授音乐基础知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帮助他(她)们在团外联系声乐教师。按送出去请进来的原则,他协助领导安排一些同志外出进修,又从中央民族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请了两位副教授来团对声乐班进行业务培训。为使每一个学员都有实践的机会,他每年都要组织全体声乐班成员,向团内和市文化局,进行一、二次汇报演出,并结合汇报演出的情况,为每一个学员选曲目,分别对他(她)们进行演唱表现上的具体指导,以提高他(她)们对歌曲的理解和表现能力。对一些素质好的学员,还进行重点培养,经常与她们的主科老师商讨培养问题。并根据她们的具体条件,专门为她们创作演唱歌曲,使她们的才华能很快得到展现。每次演出,很受欢迎。在省、市各种声乐比赛中,多次获奖,学习作曲的学员,在他的帮助下,也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能:写出的歌曲有十余首在省、市征歌中获奖。</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热心组织课外音乐活动</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热心组织课外音乐活动, 是启文进行音乐教学的另一个特色。他热情洋溢,精力旺盛,加之学校领导重视课外话!动,这使他的音乐才能与组织才能得到了发挥。在一中,他组织的钢琴组,由他亲自指导练习。他经常组织全校的歌咏比赛,每年至少一次。比赛前除下班辅导外,还负责安排场地,组织裁判等工作,每逢重要节日,他都要组织文艺演出; 元旦晚会、春节演出 、“七一”晚会、国庆晚会等。这些节日演出,各班级的节目,他都要审查;通过了的节目,他还要指导加工;会场的布置,总要亲自动手;有时节目,请外校的音乐教师和一中的校友, 来校参加演出,以增强效果。他组织的歌咏队,有初中歌咏队和高中歌咏队。初中歌咏永队培养的是童声合唱;高中歌咏队则是训练成人歌曲如《黄河大合唱》、《好久没到这方来》等, 1956年《黄河大合唱》在一中演出,除一中歌咏队外,还有本校和外校老师参加。启文担任指挥,伴奏由一中学生乐队担任。这场气势磅礴的演出,给演唱者本身和观众以强烈的印象:当年参加演出的学生至今仍津津乐道。他组织的民族乐队、管弦乐队,也是较有名气的。由于他苦心经营和学校领导的支持,一中乐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演出质量由低到高,成为一支在当时贵阳市演奏水平都比较高的乐队。乐队不仅在校内而且应邀在校际、街头(游行时)、电台、厂矿等场所演出。另外,他还组织师生演出大型歌剧、组织舞蹈组、培养学生独唱等。同时还带领演出队下厂、下乡,将节目送到工人和农民面前,丰富了工农文化生活,并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些经常性的课外活动,不仅丰富了师生的课余生活,而且陶冶了师生情操,振奋了师生的革命精神。在1960年至1962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一中校园《社会主义好》、《我们走在大路上》等革命歌声不绝于耳。节目排练时和演出时的后台,既秩序井然,而欢笑声又时时荡漾。通过这些活动,师生教与学的热情更高涨了;在这些活动中,还培养了一批批音乐人才(演唱者、演奏者和指挥等),他们毕后成了专业音乐团体、大专院校、厂矿、机关、学校的音乐活动的骨干。据当时概略统计,他们共有68人之多。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启文遵循这条教学道路,作出了成绩。使一中的课外文艺活动,成为当时市属各中学开展得最好的学校之一。现在该校的一些教师, 都仍怀念他当年作出的的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积极从事业余创作</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工作需要,启文不断地学习钻研,1954年, 他补学了在师院未开完的作曲课程,并不断地进行创作实践。他创作热情同教学热情一样炽烈。 歌词有些从报刊选取,有些是主动邀请校内外同志撰写。在配合形势,以音乐作为手段,进行宣传教育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贵阳组歌》(共6首,潘年钧词)、《雷锋组歌》(共5首,韩乐群词)等歌就是如此。歌曲写成后,他就让歌咏队演唱。《贵阳组歌》第一首《贵阳,可爱的家乡》、曲调优美,节奏与感情富于变化,曾在1960年的市群众文艺会演中获得创作和演出奖,后曾在省电台播放。因此,在市内一些大学中流传(当时工学院学生几乎人人会唱、爱唱)。这说明启文创作一开始,就显露他的艺术才华。1963年 创作的《雷锋组歌》也有力地配合了当时全国性学习雷锋的活动。其中《苦难的童年》一首,被贵阳市许多小学选为音乐教材。后来还流传到四川、河北的一些地区。他的另一首歌《我们是红色小歌手》于1963年被贵阳市中小学定为当年的正式音乐教材。可以说,他的业余创作成了他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启文一生共创作了一百多首歌曲、轻音乐、舞蹈音乐,歌剧音乐作品 (有20多件分别获得省、市创作一、 二、三等奖),其中有60多首是在一 中教学时写的,在当时教学任务重、课外活动多、政治运动频繁的情况下,有这样多的作品,完全是他能科学地充分利用时间的劳绩。有时从词作者手里接过刚脱稿的歌词,灵感一来, 不要很长时间,就吟成一首简单的歌曲;有时则利用休息时间,对初谱的曲调反复推敲琢磨,并诚恳地和词作者商量,词和曲的修改,都是几经锤炼才定稿的。“勤奋” 二字, 使他光荣地跻身于全省作曲家的行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市歌舞团后,除了教学、演出、领导管理工作外,作曲成了他的份内任务,这使他的创作更有了用武之地,作品中,歌舞团公开演唱的有40多首,在历届省、市音乐节被团外同志演唱的有10多首,有40多首在报刊上发表,有20多首被省,市电台、电视台选中录音、录相,有的还选送中央台广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启文的创作路子正,他把根扎在祖国大陆的肥沃土壤中,扎在贵州山区富于营养的矿层中。有继承、也有发展;他的作品风格是多样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有“正宗味”:山风香,泥土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除歌曲创作外,他还写了十多篇短文,在省、市各种报刊上发表,向群众普及音乐知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尽力参加教研工作与社会活动</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6年,启文愉快地接受了省教研所的借调,到教研所任音乐教研员,又和普通音乐教学打上了交道。他对一别十年时普通音乐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反复的调查研究,并选定一中、五中、十七中、省府路小学等几个点,指导这些学校的音乐教师进行教改实验,通过两年的教改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适应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需要,启文还努力学习国内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进行知识更新。1987年,他到北京师大西德音乐教育专家办的讲习班,学习西德奥尔夫音乐教学半个月。他将学到的理论,结合自已多年工作的体会,写出了一万余字的论文《论音乐教育与人才素质的培养》。这篇论文在参加贵州省和四省(市)五方的教育思想研讨会上宣读后,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论文在贵州发表后,被中央教科所编的《教育情报参考》及《贵州教育》摘要发表,还被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委员会编入1987年出版的《迎接美育的春天》这部音乐论文集中。他从北京回来后,积极建议省教科所开展奥尔夫的教学实验,这一移植,效果良好。1988年2月,启文还曾对我省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问题向领导部门提出:《大面积提高我省城乡中小学 音 乐 教育 质量的建议》。另外,他还举办全省四百多万中小学生参加的歌唱竞赛,分期分批对345位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 半月的短期培训,为提高全省中小学音乐的教育质量而努力工作,得到了教科所领导与同志们的好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音乐素质,启文同他的儿子现任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胡晓合作编著了一本适合教师阅读的《歌曲伴奏编配与弹奏》一书,全书分上、下两册,约45万字,将乐理、和声、复调、歌曲曲式、伴奏编配方法与键盘乐器弹奏方法等内容综合在一起讲述,并编配了约百首歌曲伴奏作谱例。这本书实际上是启文多年来应用音乐理论进行伴奏编配的体会与总结。书的初稿部分章节在省地矿局举办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班使用后,学员们反映它结合实际,很适用。此书已列入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计划。</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生存的作用在于奉献</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启文认为,生存的作用在于奉献。他的一生,就是辛勤地、乐观地奉献的一生。在五、六十年代的音乐教学与活动中,他很少休息;不少节假日,别人休息了,他却是最忙的时候。元旦、春节、"三.八"、"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大的节日,经常有校内外的演出活动,或其他如游行,游园等活动,需要他带学生参加。不少寒暑假也忙于这些活动中,甚至星期天也经常是泡在工作里。不少演出,他既是组织者、又是指挥者、伴奏者、舞台监督者甚至是搬运道具的工人,一身兼数职,演出前早到场,演出后迟返家。由于勤奋工作、负责任、出成绩,引起社会的重视,1959年被省文联吸收为中国音协贵州分会的筹备委员,参加省音协的筹建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市歌舞团,他忘我工作一如既往。1973年到1984年这十一年间,歌舞团的各种演出,启文都积极参加,无论是在本地或到外地,无论是在城市或到农村,也无论是全团出动或分队出动,都少不了他参加。连其他的活动,也从未因事因病请假。1982年起,他患了严重的"甲亢"病,人明显地消瘦,体重从140多斤突然减为90多斤,同志们和 家 中亲人都为他着急,希望他好好就医,找出病因,以便对症下药。但他把病置之度外,继续坚持演出和工作,直到医生坚决要他住院,才勉强住了十几天医院。出院后休息不到一个月,又投入到工作中去了。在演出中,他常常和学员们一道背背包,住后台(为了节省开支不住旅社),在乡下演出,无分寒暑、晴雨,经常步行,对于这些,他不以为苦, 反以为乐。有一次,他把音乐和戏剧,送到贵州偏僻的山区荔波县,靠近广西边境的一个区去。还有一次,他带领一部分人去湖南、广西等地演出,为了节约开支,不住旅店,借宿于小学教室。这次去了一百多天,虽然家中曾发生过困难,需要他家料理,但他坚持完成任务后才和同志 们一道返家。他就是这样艰苦勤俭,工作第一,保持和发扬了五十、六十年代党的良好作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他信奉这样的人生哲学。社会上哪个单位需要他去帮忙,他安排好繁忙的本职工作后,就毫不犹豫地给对方以满足。如他先后应省地矿局教育处、云岩区教研室、省少儿艺委会之聘,担任音乐教师的短期培训工作;还曾应贵阳师专之聘,为该校艺术系音乐专 业学生上课;并应贵阳女子职业学校之聘,担任该校音乐 班的专业课;同时,他还多次应聘担任征歌和演唱比赛的评判。他总是个大忙人,他的一生就是忙忙碌碌,发光发热的一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党的教育下,共产主义已成为启文的信仰,实现共产主义是他追求的目标。即使在受到某些不公正的 待 遇 情况下,这种信仰和追求都坚定不移,从他大量的作品来看,就体现了他对这一崇高目标执着地追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向启文遗体告别仪式上,众多的朋友和学生,前来悼念他的突然早逝;在1990年三月下旬省、市音协和市文化局又组织了"音乐作曲家胡启文遗作演唱会",众多的朋友,学生和少年儿童前来聆听和演唱他的作品。这些,使作为启文亲属和挚友的人无限感激,同时也感到很大的安慰;这些悼念活动,也是启文一生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确能使人兴去后之思最好的说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社会在进步,祖国在发展,教育在改革,人才在继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经常面带笑容的启文将永远地微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宗瑛老师、潘年钧老师的纪念文章到此结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胡启文老师虽离我们远去,贵阳一中的师生们永远不会忘记敬爱的胡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现在贵阳一中金阳新校区胡启文老师的名人像,和许多一中教育名人一起得到尊重和纪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用AI将胡启文老师的黑白照变为彩色,纪念敬爱的胡启文老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