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说人间(18)正统

彭起顺

<p class="ql-block">  小的时候,常听大人们讲起老蒋的队伍分嫡系部队和杂牌军两种。“杂牌”的意思好理解,而“嫡系”则不知其然。年龄大了才知道,嫡系就是正统。时下国人好争正统一说,因为谁若争得正统地位,就给谁带来了一定的权和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的农村,就有注重“长孙”(即长子的长子)一说。一个大家族中,父辈要给子辈分祖业,继承祖业者除了儿子以外,还必须留一份给其长孙。这里, 当然其他孙子们是没有份的。因为就这个意义上来说,长孙算正统一枝。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统者与非正统者之间其地位是不一样的,这在当今社会上来说至少其经济地位是这样的。除乡村每个家族至今还笼罩着这样浓厚的封建色彩以外,就是在被当今文明熏陶的城市里这样的情况也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如今在机关工作的人员,有正式工和临时工之分。这里,正式工算是正统一枝,而临时工则属于非正统一枝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到一个朋友的单位去,就听着朋友在大胜训斥其单位的一个临时工说:“你小小的一个临时工还想作啥怪!”那个被训斥的“小小的临时工”吓的大气不敢出。可以看得出来,因为他处于非正统地位,他只好是忍气吞声,敢怒而不敢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翻阅几千年的文明史,可以看出“正统”的由来是与古代的宗法制度有着深厚的渊源的。在人类的幼年时期,面对着危机四伏,充满着怪诞、荒谬的异己的周遭环境,人类为了生存,必须紧紧地团结在一起。而那时,血缘关系就成了人类团结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里,血缘关系把一族人团结在了一起,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也就因此引出了一些烦恼事。古时候,在每族人里,都有一个自己的始祖,如殷之简狄,周之姜塬。后来随着各族人口的繁衍,氏族越来越大,其间的血缘关系也就渐渐地疏远了。因此,这时每族中的人员已远远不象其祖先那样相敬相亲了,从而在每个氏族内,为了争权夺利而时有相互倾扎的现象发生。为维护这越来越庞大的族系,唯有制定严密的组织而系之,这就出现周代的“九族”与“宗法”,古代的氏族逐分化为这两种组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谓的九族是指:1、父姓五服之内。2、姑母和她的儿子。3、姊妹和她的儿子。4、女儿和她的儿子。5、母亲的父姓。6、母亲的母姓。7、母亲的姊妹和她的儿子。8、妻子的父姓。9、妻子的母姓。而周代的宗法可见于《礼记》中的大传篇,其大概情况是:1、凡同宗的人,都同奉一个始祖。2、始祖的嫡长子,为大宗宗子。自此以后,嫡长子代代相传,为大宗宗子。凡始祖的后人,都要尊奉他,受他的治理。他和同宗其他人的关系,是不论亲疏远近,永远如此的,是所谓大宗“百世不迁”。3、除嫡长子以外的始祖之众子,皆分别为小宗宗子。其嫡长子为继弥小宗;继弥小宗的嫡长子为继祖小宗;继祖小宗的嫡长子为继曾祖小宗;继曾祖小宗的嫡长子为继高祖小宗。继弥小宗,亲兄弟受他治理;继祖小宗,从兄弟受他治理;继曾祖小宗,再从兄弟受他治理;继高祖小宗,三从兄弟受他治理。至四从兄弟,则与继六世祖之小宗宗子,亲尽无服,不再受他治理,这是所谓的“五世则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有了这样严密的宗法组织,治者与被治者之间,就可以保持着一种奇妙的“宗链”了。在这一条宗链上,正统与非正统的位置也就被用先天的方式固定了下来。后来,随着宗族的壮大及宗族内的权利斗争,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这种宗法制度逐渐地衰落了,但是后人还是在极尽全力在维系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样庞大的宗族,据史书记载,《南史》中有3个,《北史》中有12个,《唐书》中有38个,《五代史》中有2个,《宋史》中有50个,《元史》中有5个,《明史》中有26个。这一罕有的现象诚然是对平民百姓和吏官贵族而言的。但是,宗法制度对于历代的皇室却是经久不衰的,这是世人老幼皆知的事实。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历代皇室宗族的延续过程中,正统与非正统之间的斗争始终没收停止过。因为得正统者就是既定的皇位继承人,不管你是庸才还是蠢才,而非正统者就是英才也无济于事。所以,为了争夺权利至高无上的皇位,在历代皇室的宗族中可以不顾宗礼的约束而相互争斗。在此争斗中,什么长幼有序,什么兄弟情谊,争斗者仿佛疯狂的不顾一切,胜者王,败者寇,真枪实弹,刀光剑影,打你个天翻地覆,斗你个倒海翻江,父弑子,子屠父,兄杀弟,弟刺兄,真可谓是热闹极了。如唐太宗的“玄武门之变”,明成祖发“靖难”之役,清太宗的皇后与多尔衮叔嫂成亲等都是此等闹剧。最使人可笑的是发生在明末大明王朝的皇家宗室子弟为争正统之位纷纷称帝,置国家危亡于不顾而相互倾扎的事。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末,在江南建立的第一个南明小朝庭是弘光朝。为了争夺皇位,当时符合正统条件的是潞王和福王二人。按辈份排,潞王是崇祯皇帝之叔,福王则为崇祯皇帝之兄。这样,福王较潞王正统些。按常规,福王称帝名正言顺。但福王有七大过错,若当了皇帝必定是个昏君,则史可法等人坚决主张立潞王,以救国难。但一些贪官污吏却希望皇帝是个昏君,以便于他们继续飞扬拔扈,以马士英为首的就是这样一批人,因此当时就发生了潞王和福王之争。争斗的结果是福王得了皇位。但没过了多长时间福王便做了清军的俘虏。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明小朝庭灭亡之后,当时占据着东南和西南一隅的明王朝的残余与清军展开了较量。在清军大举南下,国家形势危难之际,在东南沿海组织抗清的鲁王与唐王各自分别称帝。按辈份排,唐王是鲁王之叔,唐王称帝较正统。本来就属残余势力,理应合兵一起共同抗清,但因二者谁也不愿附首称臣,这正好被大举南下的清军各个击破了。其结果是鲁王被迫乘舟逃出,侥幸拣了一条性命,在海上过着凄惨的流浪生活,而唐王被俘遇害,步了南明第一个小朝庭的后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军在轻而易举地扫平东南后,西南地区又出现了明末皇室子弟争夺正统的斗争。一个是在广东肇庆建立了南明永历朝的桂王,一个是在广州建立了南明绍武朝的唐王的胞第朱聿粤。广东与肇庆近在咫尺,居然又出现了对台戏,自然又要产生一种正统与非正统之争,最后结果这二位均被清军俘虏杀害。至此,在明末,明王朝的残余势力为争夺正统,不顾国难当头,甚至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仍乐于进行“窝里斗”,其结果,明末以明朝宗室为首的抗清斗争均以失败而告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