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豆胡同僧格林沁亲王府邸,板厂胡同都江源私房菜,老北京四合院~南锣鼓巷16条胡同(四)

蔡欣

<p class="ql-block">这一篇介绍南锣鼓巷东侧胡同中,南部的两条胡同,主要的大宅院有:炒豆胡同僧格林沁亲王府,板厂胡同都江堰私房菜,还有几座老北京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南锣鼓巷东侧的8条胡同,比较整齐,长度都在400~500米之间,均是东西走向,西口都是位于南锣鼓巷主街道,东口都是位于交道口南大街。炒豆胡同和板厂胡同位于8条胡同的最南端。</p> <p class="ql-block">如今,“炒豆胡同”的南侧已基本拆光了,修建了大片的停车场,只保留了胡同的北侧。炒豆胡同在过去年代,整条胡同基本都是清代铁帽子王僧格林沁的宅邸,并横跨了南锣鼓巷的两条胡同,那就是炒豆胡同的阳面和板厂胡同的阴面,也就是僧王府的前门和后门,因此这两条胡同也必须放在一起介绍。</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炒豆胡同临近胡同西口的77号院。这是一座很气派的广亮大门,规制在南锣鼓巷里面是最高的,大门进深3~4尺,门上有4个门簪,门下面有抱鼓石门墩。看77号院的大门两侧,有两块巨大的滚墩石,是南锣鼓巷里最气派最大的石墩。</p> <p class="ql-block">滚墩石不同于一般的门墩,看这座大门的门轴下面,已经有了两块起支撑作用的抱鼓形门墩。据查,这两块滚墩石原应是设置在二门(垂花门)位置上的,因此可以断定这是从别处搬来摆放在这里的。滚墩石上的图案,是旋转的莲叶,形似鲶鱼,寓意为“连(莲)年(鲶)有余(鱼)”。</p> <p class="ql-block">这个院落如今已沦为了大杂院,里面搞得乱七八糟,并且不允许进去参观,据说里面还保留有部分老建筑。</p> <p class="ql-block">僧格林沁,清朝晚期名将,承袭了科尔沁郡王,因军功加封亲王。镇压过太平军,也抵抗过英法联军。</p> <p class="ql-block">清道光年间,僧格林沁在南锣鼓巷购置了大片的房产并加以改建,除了宅邸,还有花园和祠堂,之后,僧王府家道逐渐衰落,民国时期,被亲王的后代逐渐拍卖,分割为学校、军队和民居。</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炒豆胡同77号院东侧的75号,街门也是一座广亮大门。门口的抱鼓石门墩,上面有大狮子,下面有若干小狮子,因有些破损,具体几只看不清,大概是5只到9只吧,狮子是权贵和吉祥的象征,寓意为“九世同居”或“五世同堂”。门墩侧面图案跟77号一样,也是“连年有余”。</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69号和67号院,街门均为广亮大门,进深3~4尺,4个门簪,抱鼓石门墩,图案同样是“连年有余。</p> <p class="ql-block">以上这几座宅院均属于僧王府,保存得比较完好。</p> <p class="ql-block">在板厂胡同的阴面,也就是南侧,还有好几个属于僧王府的院门,听说都是炒豆胡同僧王府的祠堂、后门或后宅,但如今的街门都是很一般的大门了。</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板厂胡同14号“都江源”,位于胡同阴面,也就是南侧,也是原僧王府的一部分建筑。这个地方有时开门,有时不开门,不好预测。</p> <p class="ql-block">14号的门墩,图案为鹭鸶和莲蓬壳,寓意为“一路(鹭)登科(壳)”。</p> <p class="ql-block">几年前,在老胡同的古建筑里,出现了不少“私家菜”小餐馆,不对外挂牌子,也不能点菜,都属于自己独家的特色。我和我家老高那时正巧参加了一次“都江堰”的亲朋聚餐,因为我在炒豆胡同的僧王府没有看到院子里面的老建筑,这一次我就非常期待地想看看。</p> <p class="ql-block">大门对着四合院的角门,里面是一座小照壁,进入以后往左拐,可进入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以下应该是北屋正房,现在是酒店大堂。</p> <p class="ql-block">从北房看四合院里面的其它建筑。</p> <p class="ql-block">以下正面是朝北的南房,西侧是自建的一座小二楼阳光房。</p> <p class="ql-block">以下红色的老式房子,就是刚才首先进入的北侧朝南的正屋大堂,朝西的是一座白色的围墙。</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院子里就餐,秋季的北京,是最好的季节。在这里用餐,吃饭是次要的,主要是感受中国胡同的魅力,和中国菜的品味。</p> <p class="ql-block">院子里的小景。</p> <p class="ql-block">走进南侧的正房,屋子里挂着一个“禅“字。</p> <p class="ql-block">看里面的布置,桌椅都是中式的,看地砖的图案,感觉是上世纪80~90年代比较流行的式样。</p> <p class="ql-block">西侧的小二楼是现代形式的,肯定是后建的。二楼是很宽敞的茶座和休息室。</p> <p class="ql-block">从窗户中看出去,是一片绿树遮掩着的房顶,实在看不出房子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铜制的门把手,充满了回忆。</p> <p class="ql-block">这一边看出去,房顶上有几只老猫。</p> <p class="ql-block">酒店里的一只老猫,眼神好霸气,一脸不屑地瞄着我们,估计它是王爷家老猫的后代。</p> <p class="ql-block">喝茶的杯子,都是老式的瓷器,也不知都是从哪里淘换来的。</p> <p class="ql-block">这家的菜式是素菜,做得很精致,就是不解馋,因为朋友里有外国人,他们都吃素。不过我倒是对盛菜的碟子很感兴趣。</p><p class="ql-block">以下是凉菜。</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热菜。</p> <p class="ql-block">这盘“鱼”自然也是素的,做功也太讲究了,蒜瓣肉做的真像,味道也不错。</p> <p class="ql-block">主食基本上都是粗粮细作。窝头、蔬菜面条、锅贴、小米粥。</p> <p class="ql-block">餐后甜点,有西式的蛋糕,也有中式的豌豆黄和紫薯球。私家菜的特点就是量少、精致,主要是欣赏和品味,没有往饱里吃的。</p> <p class="ql-block">近几年,都江源又关门了,不知何时能够开门,很期待能够再进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板厂胡同22号,也处于胡同阴面,经查,过去是僧王府的偏院,僧格林沁的家祠,现为侣松园宾馆,是一座金柱大门。</p> <p class="ql-block">炒豆胡同的东半部分,就没有多少大宅院了,但有好几棵高大的古树,遮天蔽日的,非常有气势。</p> <p class="ql-block">都说北京的古树大部分都是在寺庙和皇家园林里,但北京的老胡同,尤其是年代比较久远的老四合院周围,同样能看到不少的老树,树龄都很长。</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炒豆胡同39号院和37号院门口的方箱形门墩,按照规制,只有地位较高的官员和贵族,或立有战功的人家才能使用抱鼓石门墩。比较富裕的商人或文人均使用方箱形门墩,门墩是老建筑大门底部,起到支撑门框和门轴作用的一个构件,多为石制,整体称门枕石,门外部分称为门墩,门墩上的各种图案,都是根据我国传统文化的吉祥寓意,按照词语的谐音而刻制的。</p><p class="ql-block">以下的图案为花瓶和桃花,代表着平安长寿。</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蝙蝠和铜钱,谐音的寓意为福(蝠)在眼(铜钱眼)前(钱)。</p> <p class="ql-block">炒豆胡同的东侧有一条穿堂胡同,从这里往北走,可到达板厂胡同的东部,因为南锣鼓巷东侧的8条胡同,大部分都比主街道西侧的胡同长一些,走穿堂胡同或穿堂门,比较便捷。</p> <p class="ql-block">以下介绍板厂胡同的几座四合院,27号院,就是一座很典型的老北京四合院建筑。四合院形成于明代,为中国传统高档合院式建筑,格局为四面都建有房屋,通常为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北方的四合院,街门大部分开在东南角,街门不直接对着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以上的这座27号老宅院,按说是不允许随便进入的,我是被一个有着特殊身份的三轮车夫带进去的。十年前的一个冬日,我在板厂胡同口碰见了号称“京城第一车”的皇族后代爱新觉罗.安林,他就出生在南锣鼓巷的板厂胡同。安林身世坎坷,靠着蹬三轮车维持生活,我曾两次乘过他的三轮车,他给我介绍了很多的胡同知识,我也由此对南锣鼓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的几年中,逛遍了南锣鼓巷的16条胡同。</p> <p class="ql-block">进入27号院,是因为安林跟房主很熟,就跟房主说了说,带我进去了。</p> <p class="ql-block">进入以后迎面有一座小照壁。</p> <p class="ql-block">通过照壁西侧的一个小门进入一个过道,过道里有好多加盖的简易建筑,堵的满满当当的,拐了两个弯,才进入到了里面。</p> <p class="ql-block">里面就是一座垂花门,安林说,这就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那个“二门”。有垂花门的二门,一般是不会设在街门位置的,除非是皇后的娘家,如帽儿胡同婉容的娘家,就有一座设在街门上的垂花门。安林说,这座垂花门是原物,不是新建的,虽然破旧了一些,但是一座很宝贵的老建筑。仔细看垂花门的垂珠,不是旋转的彩色圆珠,而是方形的,门墩的图案好像是三只羊,寓意为“三阳(羊)开泰”。</p> <p class="ql-block">推开二门,就是一座规规整整的四合院,当时东、西厢房都在装修,院子里没有人。</p> <p class="ql-block">几年后,我自己又忍不住去了一次27号院,趁着没人,轻车熟路的跑进去拍了一张照片就赶紧退出了。这四合院看起来还跟第一次去时差不多。</p> <p class="ql-block">看门口的彩绘挺漂亮的,也拍了一张。</p> <p class="ql-block">房檐两侧的砖雕,一边是龙头,那一边有些修补,好像是一只麒麟。</p> <p class="ql-block">另外,板厂胡同内还有几座漂亮的宅院,但因为不允许进入参观,就只能看看大门了。说起老建筑的街门,还是安林介绍给我的,后来又在网上查了有关资料。按照门扉的位置区分比较简便容易,就是进深越深的住户,地位越高。南锣鼓巷的宅门有以下4种,“广亮大门”,基本是王爷和达官贵人的宅院,门扉设在“中柱”之间,进深约3~4尺,中楹上有4个门簪。“金柱大门”,一般为商人富户,门扉设在“金柱”之间,进深约1~2尺,中楹上有4个门簪。“蛮子门”,为略次些的商人富户,门扉设在“檐柱”之间,几乎没有进深,与外墙基本齐平,中楹上有4个门簪。“如意门”是普通百姓的住所,门扉也设在“檐柱”之间,没有进深,与外墙齐平,有2个门簪。也许可以对号入座</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板厂胡同26号,是一座广亮大门,与炒豆胡同僧王府的大宅院的大门一样。因处于胡同阴面,感觉也应该是原僧王府的旧宅。</p> <p class="ql-block">板厂胡同23号,金柱大门。</p> <p class="ql-block">门上的彩绘为苏式彩绘,非常漂亮。</p> <p class="ql-block">能看见里面有一座小照壁。</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9号院,是一座如意门,门上的砖雕有些脱落了,两侧大门的砖雕上的图案是“鹤鹿同春”。</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9号院的门墩,图案是梅花和喜鹊,寓意为“喜上眉(梅)梢”。</p> <p class="ql-block">板厂胡同在夏季时环境也很不错,胡同里也有不少老树,绿茵茵的。</p> <p class="ql-block">有到家门口放着鸟笼子,还有一些小缸小罐的,窗户上布满藤萝,很是温馨。</p> <p class="ql-block">板厂胡同29号,是一座民国风格街门,虽然比起明清时期的街门,显得比较简易一些,但感觉它的高门楼也挺气派的。</p> <p class="ql-block">但今年我来板厂胡同闲逛时,发现29号的高门楼已经拆除了。但下面有两块方箱形石墩还是原来的。门墩正面的图案是鹭鸶和莲花壳,寓意为“一路(鹭)登科(壳)”。侧面的图案是地上的猪獾与树上的喜鹊,寓意为“欢(獾)天喜(喜鹊)地”。</p> <p class="ql-block">以前年度,在这座街门前,放置着一些老式石构建,如拴马石等等,这似乎也是板厂胡同的一个特色,让游人从这些简单的胡同元素中,更加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p> <p class="ql-block">那时在整个胡同里,都能看见这些看似漫不经心的散落着的石构建。</p> <p class="ql-block">可爱的小铁狮子,憨态可掬。连下水的铁篦子都很特别。</p> <p class="ql-block">“松鹤延年”图案的砖雕。</p> <p class="ql-block">可惜现在多数都看不到了,越来越浓的现代气息和商业气息,慢慢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老胡同,真的是让人很是无奈和怀念。</p> <p class="ql-block">板厂胡同29号,是一座位于胡同东部的穿堂门,原为朝鲜大使馆旧址。经过穿堂门,可通往东棉花胡同东侧。</p> <p class="ql-block">如果沿着南锣鼓巷的主街道,从炒豆胡同走到板厂胡同,主街道东侧的街面上,能看到不少卖冰糖葫芦和北京小吃的。</p> <p class="ql-block">也有吹糖人的,都是北京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家文创小店“小七家”,过去是卖兔爷和其它小纪念品的。</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小店里面也有兔爷,各种各样的,有威武点的,也有萌一点的。不过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没有玩兔爷的了。</p> <p class="ql-block">最近比较火的文创小纪念品,要当属冰箱贴了,前几天先农坛售卖藻井的冰箱贴,168元一个,还限量出售呢, 排大队、预约,才能买到。</p> <p class="ql-block">看这家店里的冰箱贴,样式也不少,都是古代文物和北京各皇家园林的冰箱贴。看这里面还有南锣鼓巷的呢。</p> <p class="ql-block">这个是便签纸雕。看起来很有意思,节日送人礼物可以考虑。</p> <p class="ql-block">从板厂胡同到东棉花胡同的之间,主街道的东侧,有一家“咂摸酒吧”,是一座老建筑,有人说始建于清代,经查,是民国时期的日式建筑,具体是谁的住宅没有查到,看外表还是很气派的,里面原来是披萨店,现在都是北京菜,有烤鸭什么的。</p> <p class="ql-block">以上两条胡同就介绍完了,多谢朋友们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