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钓什么样的鱼,用什么样饵,虽然书上都做过介绍,但现实中往往对不上号。一般说来,瘦塘用荤饵,肥塘用素饵。瘦塘就是指荒郊野外,离村庄较远的,那里没有人去淘米洗菜,清洗宰杀的家禽等,这时就要用蚯蚓比较合适。肥塘,因为在村庄附近,就要用面食做饵。但遇到具体的鱼塘,鱼饵还有讲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的钓友有王昌惠医生、徐继胜师傅和朱祥斌科长。 他们三人各有千秋,王医生的钓鱼水平和我差不多,钓鱼水平最高的是徐师傅,有一次他用四磅线钓起一条三斤多重的大鲫鱼,让我大开眼界。朱科长是一位部队营级退伍军人,拿手戏是钓草鱼,当地农民叫这种鱼为混子。因为是属于农民放鱼苗养育的家鱼,农民不让钓,只能偷偷地钓。提到朱科长,让我想起一件有趣的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朱科长住我隔壁。周六晚上我俩讨论明天的行动路线,他告知我:“明天你不用带干粮,中午饭有我负责。”我心想也许他联系的人多,有人请客也是备不住的事,我就没有让妻子做鸡蛋饼了。照例早上六点出发,我俩上午转了三个水塘,鱼篓还没有下水呢。中午十二点已过,我肚子饿的咕咕直叫,蹬在水塘边的竹林下一边躲太阳,一边看着鱼浮。这时,塘边来了一位洗衣服的中年妇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朱科长小声地问道:“大姐,你家中午饭有多的吗?我俩没有带干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女人回道:“鱼都快给你们钓完了,还给你们饭吃啊?饭没有多煮,刷锅水还有不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暗自叫苦,原来他没有预定的人请客,而是随遇随讨啊?我悄悄地说道:“这附近可没有饭店,咱俩想买都买不到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朱笑眯眯地说:“别着急,自然有饭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一会,塘边来了两个男人在那洗泥巴脚,老朱又低声问道:“大哥,你家中饭有多吗?我俩没有带干粮。”谁知这老乡非常高兴地说道:“中午到我家吃饭,我请客。今天我家盖房子上梁呢,你俩就是贵宾呢!”我俩赶紧收拾鱼具,屁颠屁颠地跟着老乡去他家。考虑到老乡房子上梁是件大喜事,我俩各包了五元的红包。当时,我工资是按本科毕业生的定级工资,每月五十四元,那时五元相当于现在的四、五百元了。老乡把我俩让在上座,不停地劝酒,还客气地说着奉承话:“你俩是先锋厂干部,拿工资的国家人,平时我们都搭不上话,更不用说请你们来喝酒了。今天你俩撞上我家的喜事,是添人添喜的事,我别提多高兴了。再敬你俩一杯!”看到他们朴实的笑脸,还有满桌的农家菜,有红烧鸡、卤鹅、红烧草鱼、汤圆子和锤锤肉。酒也不赖,是舒城酒厂酿造的五十二度龙舒大麯。这顿酒真的没有少喝。喝完酒,我俩晕晕乎乎地骑车回家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记得那是一九八九年初夏,经过五年多的寻觅,龙河口水库周边村庄的水塘差不多走了一多半了。这天,我和王医生摸索到姚河中学对面的山坡边的一个村庄。我上大学之前在姚河中学任代课教师,那时一心教学和复习功课准备高考,也没有举杆钓鱼的雅兴,更不知这里有一口水塘。这口塘有半个足球场大小,塘边有两棵高大的柳树,垂下的柳枝随风摇弋,水色清清且微微泛黄,水面不时地冒出水泡。听村里乡亲说,这口塘有七、八年没有干涸过了。根据以往的经验,混水钓鲤,绿水钓草(草鱼),清水钓鲫,污水钓鳊。这里一定有很多大鲫鱼。我俩选好自己的位置,用酒米、打位子的辅助工具将酒米准确地投放在自己前方鱼竿竿稍的位置。这时我已经把鱼竿更新为碳素鱼竿了,还配备了抄网。准备工作做完后就坐下来抽烟休息。大约二十分钟后,开始下钩了。上午十点左右,我收获了两条,各半斤左右,王医生收获三条。说来奇怪,到下午就再也没有收获了。在回家的路上,我俩觉得这口塘鱼头肯定不错,也许是鱼饵用得不对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因妻子的人脉我结识了合肥市文联作家田荣,他是长篇小说《征雁千里》的作者。老人家七十多岁,银发童颜,慈眉善目,风趣幽默。那天在田伯伯家吃饭时聊到钓鱼,他传授我一个钓鱼的秘制面团:用炒熟的花生米去皮碾成粉,用馒头把它揉成团,在揉的过程中加少许白酒和白糖,然后用塑料带封好放在冰箱里备用。田伯伯说这种鱼饵鲫鱼鳊鱼草鱼都爱吃,他曾经屡试不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又是一个周日,我俩再次来到那口鱼塘。我这次带了四种鱼饵:蚯蚓、蛆、油炒山芋块和秘制面团。上午依次尝试这四种鱼饵,效果都不好,仅仅钓到两条小鲫鱼。下午两点半左右,刮起了微风,我把位子挪到下风口,换上了秘制面团。这时奇迹出现了,接二连三地钓上重量在七、八两左右的鲫鱼,最大的有一斤二两。王医生干着急,鱼就是不吃他的钩。我悄悄地送给他一块秘制面团,果然效果奇佳,他也钓到五斤多鲫鱼。这天我大约钓到了十二斤左右。回家把鱼倒进厨房水池里,妻子喜出望外。那段时间咱俩总听高英培的相声《钓鱼》,台词都会背了。我:“二子他妈,今儿烙三张糖饼。”妻子:“好嘛!二子他爸,你鱼没钓着,饭量可见涨啊!”今天她见鱼头如此整状,几乎一般大小,还这么多,妻子笑着调侃道:“二子他爸,这鱼头咋这么齐整呢?不会是买来的吧?”我把洗衣机放满水,调整水龙头,让水慢慢地滴,再往鲫鱼嘴里吹两口气后放进水里,这样鲫鱼可以存活二十多天。那时妻子正怀有身孕,有了这些鲫鱼的确改善了伙食。这是我钓鱼经历中最得意的一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钓鱼少不了和当地农民接触,不经意的交往也会擦出友谊的火花,下篇就说说和当地农民交友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美篇昵称:鲁银河</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1171954</p><p class="ql-block"> 图片:致谢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