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陈松作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8px;">《“败仗”中的真英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8px;">——献给绝境实围的448团332位英烈连载之五</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作者:陈松 编辑:韩水霖</b></p> <p class="ql-block"> 1979年对越作战结束后,我军对归国战俘的处理已有很大改变。被俘战士服役期未满的,继续在部队服役至期满复员。但干部基本都被开除党籍、军籍,被判刑监禁。这些人刑满释放后,大多精神压抑、生活拮据。个别人为躲避社会,到西部偏远地区的化工仓库打工,因长期搬运有害物品而早早离世。</p><p class="ql-block"> 所有的屈辱、苦难和不死的过错都让被俘的官兵承受了,而造成这些悲剧的指挥人员呢?</p><p class="ql-block"> 提出错误方案并一再坚持要下级执行的50军驻150师工作组组长关豁明副军长,战后受到降为正师级的处分。有评论指出,我军在对越作战中的指挥靠前,即从上至下按职级别逐级下派干部:军副职到师,师副职到团,团副职到营……是造成令出多门、指挥混乱的重要原因。从现代战争指挥学角度看,这种批评是有道理的。但从对越作战属性看,还是传统步兵作战的范畴。从当时团以下指挥员大多未打过仗的实际情况出发,这种下派“传帮带”仍是积极和必要的。从东、西全线战场看,如果没有这些打过仗的“老家伙”靠前以身作则,我军遇到的麻烦显然还会更多。</p><p class="ql-block"> 关豁明副军长是三八式的老兵,是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的枪林弹雨中冲杀过来。在朝鲜战场,关豁明是万岁军38军340团团长、师参谋长,回国后任38军参谋长兼作战处长。关豁明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在对其1979年错误指挥的处分决定中有一句“贪生怕死”,让他耿耿于怀,死不瞑目。</p><p class="ql-block"> 好汉不提当年勇。对比一下身边同职、同位的老战友,关豁明老军人应该无话可说了。一位是被派驻云南方向149师的50军副军长刘广桐,同军、同职,同样是三八式,同样是浴血沙场的生涯。刘广桐是149师前身18军52师的老兵,1950年初进军西藏,打昌都战役,1959年平叛,1962年对印作战,任155团(446团前身)团长。该团是24小时内歼灭印军王牌七旅的主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就是战后被国防部授予“阳廷安班”称号的该团二连六班喊响的口号。149师和150师都是在前线打响后,从四川奔赴战场,并分别担任云南方向预备队和广西方向预备队。149师的任务是攻占西线纵深沙巴,对手是越军主力316A师。在担任主攻的446团攻打四号桥时,刘广桐的位置超越了师、团、营指挥所。他挺身站在主攻连的出发地域,高声告诉战士们:“动作要快!要快!越慢越挨打!”如此气势,激励了多少干部战士!</p><p class="ql-block"> 另一位是150师配属作战的41军副军长毛余。毛副军长带病和121师一起穿插作战,和战士们一样断粮挨饿,一样登山攀岭,穿越伏击区。这种与战士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精神,感动、鼓舞了多少指战员!</p> <p class="ql-block"> 如果关副军长也能前出到任务最险、最重的448团,不仅可以身体力行“搂草打兔子”的英雄豪迈,也能更准确地把握一线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即使出现最坏情况,起码也能让部队获得最大力度的救援。他坚持命令部队走小路,自己却从大路回去了。可惜,一世英名就此飘落。</p><p class="ql-block"> 对错误的追责到关副军长为止,也意味着此后对该战例所有错误、教训的检讨、研究、总结均到此为止。可还有更大、更沉重的问题摆在那儿,像风中的顽石,任时光冲刷、世事尘埋,它就是屹立不倒。</p><p class="ql-block"> 广西作战部队在杀入战场的前一刻,向全体将士宣布了许世友司令员的10条战场军纪:“畏缩不前者,杀!临阵脱逃者,杀!见死不救者,杀!贪生怕死者,杀!投敌叛变者,杀!延误战机者,杀!违抗军令者,杀!泄露军机者,杀!谎报军情者,杀!动摇军心者,杀!用刀子杀!”这“十杀令”如锻钢铸剑,火星进射,硬碰硬没有余地,让交战两军都为之震动!可一场大战下来,执行“十杀令”的只有一人,该执行没执行的也只有一人,如此重要的战场军纪案例却在军史研究中只字全无。</p><p class="ql-block"> 执行“十杀令”的是448团八连副连长、一等功臣王立新烈士。他带领穿插分队苦战后被敌包围。一个战士下山找水时被敌人逮捕,因害怕被杀,向敌人泄露了山上分队的情况,并在敌人的威逼下,上山劝降。其行为已触犯泄露军机、投敌叛变、贪生怕死、动摇军心等多项战场纪律,被王立新副连长当场处决。</p><p class="ql-block"> 另一个没下执行令的人是许世友老将军自己,应该执行的对象是“见死不救者”。可放弃救援的不是下级,而是更高的上级,许世友也只能作罢了,因为他立的“十杀令”中其中一条,就是“违抗军令者,杀!”,他不能带头抗命啊!</p><p class="ql-block"> 上级放弃救援的原因从未公开显示,但从当时受领任务的老首长和广西前指机关战友的口述中,与战后各方回忆录中的记述基本一致。大意是:“救援区域地形复杂,小部队难以奏效。我国已宣布撤军,再有大部队行动,国际影响不好。”这些考虑,应该说是掌握战场情况的。我军是压倒优势,没有我军不敢打的问题,也不存在敌人围点打援的风险。但确实麻烦,没有大部队真不行。敌人的战术是蛇蝎缠绕。倚仗山地丛林,构成火力陷阱,困住猎物,让猛兽在笼中拼不了、出不去,在四面袭咬下,耗尽气血倒下,再集吞食,我军对此已多有教训。但只要有优势力量增援,呈打草惊蛇式,敌人即作鸟兽散。</p> <p class="ql-block"> 缠咬448团之敌是典形的游击战、运动战。虽狡诈、凶狠,但绝不做固守顽抗、自取灭亡的傻事。我军后期在高平地区分兵、分区的扫荡,让游击之敌自顾不暇,要么潜逃,要么被堵洞掏窝。从整个中越战场上看,即使是越军王牌主力在伏击我穿插部队占据优势时,只要察觉我主力接近其侧后,就立即放弃眼前战果,迅速撤退。因此,中止救援行动的主要考虑,还是不影响既定的10天撤军期。因为,一旦大部队行动,不仅会拖延撤军时间,还有可能被越军缠上,难以脱身。如此局面,将严重影响我国向世界宣告的说打就打、说撤就撤、言行必果的大国风范。虽然救援中止,但原定3月15日的撤军终结时间还是推后至3月16日,以便收拢、迎接突围部队归国。</p><p class="ql-block"> 救援,从来都是突发、困难、危险,甚至要付出重大代价的。一分希望,也要百分百努力。枪林弹雨中的一句“兄弟,我们在!”是战场上多少流血牺牲中打出来的生死承诺,是一支部队敢打硬仗不怕牺牲的血性所在。尤其是国与国战争中的救援行动,已不单单是救援结果的成功与否,而是军队信念和国家意志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以色列为营救被俘的19岁士兵沙利特,在加沙地带发起名为“夏雨”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打死了对方400多人,抓捕了60多名哈马斯官员。在仍遭到拒绝后,更是不惜代价,以抓获对方的1027名战俘换回了1个以色列士兵沙利特。以色列总理亲自到机场迎接并紧紧拥抱归来的士兵沙利特:“你回家了!”</p><p class="ql-block"> 在此之前,以色列还在1983年创下6:4600的战俘交换记录。再往前,以色列部队在1976年7月3日,往返飞行近1万公里降落乌干达,击毙劫机犯和守军数十人,救出被劫持的103名犹太人质,并将为劫匪提供帮助的乌干达空军11架战斗机悉数炸毁。以色列空军司令亲临营救上空指挥。从救援机落地至起飞返航,用时53分钟。以色列军队唯一的阵亡者是地面指挥官乔纳森·内塔尼亚胡,他是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的亲哥哥。</p><p class="ql-block"> 二战期间,600多万犹太人被屠杀。就是这个受尽屈辱的民族,国土面积只有我国珠三角的一半,却在建国后的五次中东战争中,越战越强,世界各国对以色列都不能小觑。以色列之所以如此强悍,源于国民的强大凝聚力。以色列人知道,国家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以色列人。</p><p class="ql-block"> 无疑,对448团的失利,已经有了认真的总结。可对几度启动又最终放弃的救援——这个沉重、深刻的问题,却再无人提及。</p> <p class="ql-block"> 许世友的拍案怒吼“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找回来,一个兵也不准丢在国外!”犹在耳边。这声吼是老将军戎马一生的肝胆写照,是这支队伍不丢弃、不抛弃的铁血担当。喟然长叹的是,这洪钟大吕、振聋发聩的吼声,只能飘荡在历史的天空,陪伴遗憾的老将军和数百名英魂未归的官兵了!</p><p class="ql-block"> 那些牺牲、被俘的青年战士,都是为了国家而战,为了祖国母亲的尊严而战。当他们被毒蛇缠绕、拼命挣扎的时候,母亲会选择、会犹豫吗?!</p><p class="ql-block"> 448团一位被俘战士因社会压力抬不起头。他的母亲告诉他:“娃儿,不管别个(别人)怎么看,你就是妈的英雄!”何元海的老娘无视乡邻的冷眼,对儿子的归来欣喜万分又心疼不已,用颤抖的双手把由“烈士”变成战俘的儿子从头抚到脚。她高兴的是儿子还活着,心疼的是孩子身上的道道伤疤,那是受了多少罪啊!何元海早年丧父,是哑巴娘乞食养大儿子,又送他去扛枪卫国。在儿子蒙难受屈时,还是娘佝偻着弱小身躯为他遮风挡雨。这就是娘,永远不会舍弃孩子的亲娘!</p><p class="ql-block"> 国人自古敬奉关公武圣,视其为忠义之表。就连关羽战败降曹,为曹军出战也刻史赞曰“身在曹营心在汉”,可见古人记史无讳,且大义豁达。可今天,一些人对那些为国出战、蒙难敌国的被俘军人,却嗤之以鼻,满脸不屑。</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 高喊“向我开炮”的蒋庆泉,孤胆战车的英雄坦克手,力克群敌、满身弹伤倒下的何元海……他们何罪之有,要被撤销战功,要受到他们为之奋战的国人如此唾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这到底是谁的耻辱?!</b></p> 笔耕不辍,军魂永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