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峰怀念母校永济五高

黄河绕条山

<p class="ql-block">李雪峰怀念永济五高</p><p class="ql-block">张中亮</p><p class="ql-block">在为永济城北街道晓朝村编辑村志时,知道了革命前辈李雪峰曾在晓朝村读过两年高小,后又听该村薛家堡薛应湖烈士的儿子薛忠福说几十年前李雪峰回永济怀念母校永济五高去过一趟晓朝村,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个事情,笔者于2024年12月17日下午,专程去薛家堡村家访薛忠福老人。</p><p class="ql-block">下午三点,我在薛忠福老人家,见到了老人家,说明来意后,老人家热情地将我让进他的卧室,薛老生于1940年,今年已经85岁,但身体硬朗,思维清晰,说话口齿清,他给我介绍了他的父亲薛应湖,同时介绍了他们这个烈士家庭几十年来的坎坎坷坷。</p><p class="ql-block">在谈到李雪峰到晓朝五高的往事时,他说那已经过去几十年了,具体哪年一时还记不清,只记得是个春天,经反复还原当年情景,薛老最后确定地说,那是1980年春天的一天下午,吃完午饭的他在薛家堡城墙北门附近正坐着,看到西边不远处有两个身材高挑精干的老年人和巷里一位大叔在对话,他们三个说着话并朝着他走来,这时,大叔对两位客人说:“这就是你们要找的薛应湖烈士的儿子”,两位客人哦哦的答应着,说话间薛老说两位客人已经站在了他的对面,很亲切,两位穿着都非常朴素,并作了自我介绍,原来是父亲的老校友、老战友、老朋友张青巽和张青晋兄弟俩。薛忠福老人非常激动,因为他知道对面来的可是令人尊敬的革命老前辈。一阵寒暄过后,按李雪峰老前辈想去母校永济五高的要求,薛忠福带着两位曾经的五高校友顺着薛家堡村的北城墙外的大路往东走去,一会儿功夫就到了村城墙外东北角,再往前走不远是一大片返青的麦田,薛忠福指着前面几十米远麦田里的隆起平台说,建在娘娘庙的永济五高已经被拆毁了,地面有些零星砖瓦遗址痕迹。岁月如梭,物是人非。李雪峰伫立在那里,望着母校被拆后隆起的高高的土台,李雪峰久久不愿离去。</p><p class="ql-block">站在母校前的李雪峰老人此时已经是七十来岁的老人了,此情此景他的思绪里回忆了母校五高老师给他讲的“五四运动”,讲的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如何妥协。当年对那那些卖国威多么痛恨。回到任阳家里,跟家里人和巷里人宣传爱国思想。两年的学习留下终身难忘的记忆,在这里奠基了自己革命的人生,1922年从五高毕业.那时张青巽14岁,英姿勃发的少年。他的思绪又追忆到自己太原求学六年后回到家乡结识的最活跃年轻人入党积极分子薛应湖,回忆他们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西互济会,薛应湖1931年永济晓朝五高毕业后在城北小郭村任小学教员,和自己1923年永济晓朝五高毕业后在城北下麻坡村任小学教员的经历何其相似,相差八岁的他们因为共同的信仰成为朋友,他们是革命道路上好战友、好校友。回忆起了六十年代初回永济,在永济中学与老干部聚会时,当探问薛应湖的情况,听到薛早已牺牲的消息时,自己是多么的惋惜。李雪峰怀念母校的一砖一瓦,怀念母校的老师和同学……</p><p class="ql-block">约摸过了半个时辰,薛忠福老人将两位贵客又原路送回,薛忠福望着他们的远去的高大背影,知道了他们是步行而来的。</p><p class="ql-block">天下每一个学子都会对他曾经的一个母校魂牵梦绕,李雪峰魂牵梦绕的母校是永济五高。</p><p class="ql-block">我的采访持续了一个下午,从薛忠福老人家离开时,回到自己家天色已经暗了。李雪峰四十年多年前怀念永济五高母校的情景让我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记。</p><p class="ql-block">附:</p><p class="ql-block">1、李雪峰(1907年1月19日—2003年3月15日),男,生于山西省永济城西任阳村西巷,原名张青巽。1932年冬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西互济会,193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京市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2、张青晋(1920~1999),任阳村西巷人,李雪峰胞弟。字康民,号松岩,云山。曾历任县报编辑、文化馆长、博物馆长。</p><p class="ql-block">3、薛应湖(1916--1942),城北街道晓朝村薛家堡(第八居民组)人,1916年正月十四日出生。生母早逝,由父亲和养母抚养长大。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自永济县第五高小毕业考入运城师范学校后,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回家后先后在永济城北小郭村小学、赵柏村小学教书。1938年参加牺盟会,曾任县青教会组织部部长,时常与共产党员周之久、张学谦、史光华、陈青林等接触,汲取进步思想,提高革命觉悟,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3月参加永济特务营,贴标语散传单,积极参加抗日活动。1941年9月4日,日伪宪兵队突然包围晓朝村,薛应湖立即下到井中地洞里。日伪宪兵冲进他家,搜遍房屋,毒打家人,后发现井中地洞,薛应湖自知无法逃脱,毅然跳入井中,但仍被日军捞捕押回。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坚守秘密,宁死不屈,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1942年,党组织安排薛应湖打入杂牌军吴德部,改名换姓孔付岌,被称为“孔副官”。时隔不久,薛应湖在山南被日军抓捕杀害,时年26岁。</p><p class="ql-block">4、永济县第五高级小学校简称“五高”,又称晓朝高小。在晓朝村中间薛家堡东、杨家堡南、庞家堡南原后土庙庙内,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赵杏村儒学生员曹学海为方便县东南一带青年入学,筹资聘师,苦心经营办起来的,名曰“崇德学堂”。廪生杨济堂掌教,招生1个班。宣统元年(1909年)开学,辛亥革命时暂停。</p><p class="ql-block">民国元年(1912年)经曹学海与杨济川、庞应熊、阎澍霖等士绅磋商,次年,学校恢复。后依永济县各高等小学先后次序,命名“永济县第五高级小学校”。首任校长王崇善。招生1个班,学制3年,春季始业。课程设置有国文、算术、理科、英文、经学、修身、历史、地理等,为北洋军阀政府所规定之教材。</p><p class="ql-block">董事会由曹宗文、阎澍霖、杨济川、高智广、李芳俊等人组成,管理学校延师、修缮等事。</p><p class="ql-block">民国5年(1916年)永济县改第二区晓朝村后土庙之高等小学堂为永济县第五高等小学校,张金榜聘为第五高小教师。相继由屈群儒、任德恒等任校长。民国13年(1924年)改学制为2年。启用新学制教材:有国语、算术、自然、社会、历史、地理、公民、卫生八科。先后任课教师有张延瑔、史良、吴寿峰、王实甫、孙光华、庞腾雨等人,他们皆为品高、博学又热心教育的好老师。自民国22年(1933年)高小毕业生实行会考制后,第五高小之成绩常为全县之冠。至民国27年(1938年)永济沦陷,学校停办。自1908至1938共30余年间,毕业18个班,学生约400余名。</p><p class="ql-block">1939年,学校自发开学复课。1942年冬,日寇大肆逮捕小学教师。五高头天晚上进步教师带领学生连夜逃跑,第二天日军扑空,抓走教师阎澍林,捣毁学校。自此,五高停办。阎澍林是李雪峰的舅舅,在狱中受尽严刑拷打折磨,身体致残,被保释后,回家不久忧愤而死。</p><p class="ql-block">在灾难深重的年代,为挽救民族危亡,相继参加革命献身于民族解放事业的五高学生人数众多。他们历经艰险,不屈不挠,不少人身经百战,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从五高走出的杰出人才有原中央书记处书记、任阳村李雪峰;山西省原政协主席、副省长、任阳村郑林;团中央原书记处书记、太谷屯人罗毅;青海省原政协副主席、大屯村人张百庵;抗日烈士、赵杏村人曹克恭;抗日烈士、晓朝村薛家堡人薛应湖;内蒙古建设厅厅长赵杏村人曹善初;雪花山抗日英雄贺子中等。他们的光荣业绩也常和五高这座小学的名字紧紧相连。抗战胜利后,阎锡山派来的县长李干之在“传询”小学教师时,一听到“五高毕业”便霍然起立,猝然色变。</p><p class="ql-block">(本文是在采访薛忠福老人后,又翻阅《永济教育志》《任阳村志》和永济红色人物故事《浩气长歌》,又与永济本土学者曹中义老师深入交流后最终定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