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山下乡那些事》(3)</p><p class="ql-block">1969年3月下旬,消息传来,玉溪地区知青办公室做出决定,将易门铜矿子弟中学,初中老三届三个年级五个班,共计一百多名学生,安排到玉溪地区下属的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和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地区插队。</p><p class="ql-block">同学可在这两县之间自主选择愿去插队的县份。</p><p class="ql-block">消息传到学校,激动不已的同学们,立即把这消息传递回各自的家庭,家长们都为孩子们从此不能继续完成学业,走向农村,深感惋惜。这些学生娃正值上学读书的黄金时期,原想各地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实现了祖国山河一片红,局势稳定了,学校理应恢复上课,让学生们继续完成学业,没想到竟是这样的结局。</p><p class="ql-block">用当年流行的两句话,来结束这个话题:1,对毛主席的最新最高指示,理解的要执行,暂时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在执行中增进理解。2,谁要是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逆历史车轮而动,必将会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p><p class="ql-block">那些在学校朝夕相处中,关系要好的同学,相互联系,商谈自由组合知青集体户的事情。</p><p class="ql-block">同学们对将要前去插队的地区,一无所知,大家找来地图和地理书藉,分析比较,是去新平好还是去元江好,全校学生在热火朝天的议论着,准备着,在做出发前的最后准备。</p><p class="ql-block">当年有一句热门流行语称:忠不忠,看行动,意思是对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响应与执行的态度,全校同学都积极报名参加了,哪怕家庭和个人有这样那样的实际困难,也沒人敢说半个不字。</p><p class="ql-block">就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各知青集体户就组建完毕,并对是去元江还是去新平作出了明确选择。</p><p class="ql-block">各知青集体户把名单报送到学校。</p><p class="ql-block">学校与矿中心商店协商,请商店照顾性卖给学生一些生活必须品,并把学生名单抄送中心商店,学生在中心商店的花名册上找到自己的名字并签字确认后,在商店购买到打背包用的油布一床,手电筒一支,电池一对,铝制背壶一个。</p><p class="ql-block">四月八号晚,矿中食堂为即将离校远行的同学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晚餐会上,矿中老三届同学和那些没受运动影响的老师们欢聚一堂,共叙师生情谊,依依话别。</p><p class="ql-block">四月九号一大早,矿后勤车隊为我们准备的九辆高护栏的解放牌和苏联产大吉尔卡车,就开到矿中学生宿社大楼旁停靠,为方便识别,每辆汽车后车箱板上都贴有红纸黑字的号牌。汽车的货箱插上了蓬杆,蓬杆顶部搭着凉蓬状的蓬布,司机为完成这项运输任务,事前做了精心准备。</p><p class="ql-block">每辆汽车乘坐十多人,前往新平县的有六辆车,前往元江的是三辆车,到新平插队的同学约是到元江同学的一倍。</p><p class="ql-block">早上八点过,汽车队伍在矿机关大楼的路边一溜停下,全体同学下车列隊,在矿中心商店门口举行了简短的出征仪式,</p><p class="ql-block">又来到机修大楼门前的那座忠字塔前,拍了集体照,照完相,老三届三个年级五个班,一百多名学生,爬上各自的汽车,离矿远行。</p><p class="ql-block">那天前来送行的,只有家住小绿汁的一些家人,那时正在进行“清理阶级队伍”和“划线站队”政治运动,那些被运动冲击的家长,没有出现在送行人群中。</p><p class="ql-block">在前去下乡插队的同学中,有好几对是同胞兄弟或姐妹。</p><p class="ql-block">老红军安老爷子,他的三个儿女同时下乡。汽车开动了,正在这时,前来送行的安家那位最小的兄弟,哭喊着去追远去的汽车…</p><p class="ql-block">这批矿中学生,大的十七八岁,小的不满十五岁,还是乳臭未干的小屁孩,从此失去求学机会,踏上了漫漫人生路,奔赴环境恶劣的山区…</p><p class="ql-block">光阴似箭,人生苦短,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年青,小屁孩,如今都已进入了古稀之年,我当年的同学们,校友们,你们还好吗?衷心祝愿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保持一颗年青的心态,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的过好每一天,盼望着与你们再重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