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五日游】2.第二天

大河

<p class="ql-block">2024.12.19</p><p class="ql-block">今天是我们“洛阳五日游”的第二天,游览龙门石窟。</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占地面积31.7平方千米,为人文景观。现存2345座佛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 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 <br>龙门石窟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3年)前开凿。公元493年至528年间,塑造了适合中原地区汉民族审美和文化的“秀骨清像”的佛像,修建了古阳洞等。唐朝时期历经四帝建造佛像,其中包括潜溪寺、宾阳南洞等。宋代龙门石窟新凿洞龛,并为保护卢舍那雕像。清代,乾隆帝曾游幸龙门,在龙门香山寺留下御碑亭。1997年,开展龙门奉先寺遗址考古调查与保护工作。 2001年,由加拿大国家美术馆收藏的看经寺内的罗汉像,送还龙门石窟研究院永久保存。2007年,卢舍那大佛结束了面部修缮工程,对大佛除尘除污,封堵大佛自身和周边细缝。龙门石窟景区主要由西山石窟、东山石窟、白园和香山寺四大景点构成。景区内多为皇家石窟。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 <br>龙门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等方面的资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龙门石窟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龙门石窟是石窟寺艺术中国化的完成之地和集大成者,不仅承载着人类文明的记忆,还承载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br></p> 早起在“南关小碗牛肉汤”吃早点 这家是洛阳非遗特色小吃,很多名人都来此品尝。 在龙门石窟门口合影 龙门 “龙门”之名来自于隋炀帝。龙门石窟曾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有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后隋炀帝在洛阳营建东都城,因宫殿城门正对着伊阙,而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延用至今。 在滦河边儿 北魏时期龙门由大禹在治水中所开凿,其石窟则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3年)前几年开凿。在禹凿龙门之前,龙门山是一个相连的整体,不分东西两山。伊水在龙门山之南积聚,受阻于此山无法向北流出,形成了一片汪洋,时常洪水泛滥。因此,大禹凿开龙门山,使龙门山分为东西两半,伊水便得以从两山中间向北流出。龙门山可作东西两山的统称,在其被伊水(伊河)分为两半后,其东山于武则天建香山寺后而专称“香山”,而西山则继续称“龙门山”。 邂逅网红自媒体“洛阳小话”,讲解的非常地道。 第一次大规模的开窟造像时期为公元493年至528年间,北魏孝文帝、宣武帝和孝明帝时期共计35年。北魏塑造出了适合中原地区汉民族审美和文化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和谐统一、臻于完美的佛像,这种造像风格被称为的“中原风格”。现存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洞和魏字洞等,全部在龙门西山,而且大多是皇家石窟。其中古阳洞是北魏皇室、贵族造像最为集中的洞窟,也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为丰富的洞窟。龙门石窟2800块碑刻题记中,仅古阳洞就占了800多块;著名的魏碑“龙门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追福开凿营建的,以铭记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进汉化改革和促进民族大融合的历时功绩。仅有记载可查的用工就达80多万个,前后历时24年。 唐朝时期<br>第二次大规模的开窟造像时期是公元636年至746年间,唐代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时期,前后历经四帝,共计110年。其造像约占整个龙门石窟的三分之二。形成了风靡中国、韩国、日本的寺窟造像风格——“大唐风范”。最有代表性的洞窟,在龙门西山的有潜溪寺、宾阳南洞、敬善寺、奉先寺、万佛洞等;在龙门东山的有大万伍佛洞(擂鼓台)、高平郡王洞、看经寺等。 [30]<br>在唐代三分之二的造像中,又有80%出自唐高宗、武则天当政时期,这时期是龙门石窟最为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龙门石窟的造像,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艺术造诣上,都达到了顶点。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奉先寺。其劈山而造,九尊大型雕像依山凿石而成,居中的卢舍那大佛更是高达17米多,仅头部就有4米、耳长1.9米,其面部形象被学者们誉为中国雕塑史上伟大的典范,代表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宋明清时期<br>宋代,分布有陈抟“十字卷碑”、宋真宗“龙门铭碑”。宋朝还在龙门石窟新凿了一些洞龛,并为保护卢舍那雕像,加盖了9间木构屋檐式建筑,俗称“九间房”。 <br>明代,惠简洞窟外门楣表面,以阴线刻出五个方形及半圆形碑首碑形题记,时代均为明万历31年3月吉日立,为捐资修路的题记。 <br>清代,乾隆帝于1750年游幸龙门,在龙门香山寺留下御碑亭。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西逃。回京时途经龙门参观了古阳洞,下令把洞中主佛释迦牟尼整修成老君像,洞改名“老君洞”。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属大型露天不可移动的石灰岩质石窟寺遗址。其位于东经112°27'54”,北纬34°33'24”。遗产面积331公顷,缓冲区面积711公顷,占地面积31.7平方千米。龙门石窟北起龙门镇和铁路桥,南至乾元山南山脚和魏湾,东起部庄至压口小道,西至西山洛奈公路。 龙门石窟东西两山对峙,东山为香山,海拔371.8米,西山又名龙门山,海拔307.6米,伊水由南向北穿流而过,形成龙门峡谷。龙门峡谷地处北亚带秦岭东西复杂构造带,洛阳盆地的东南部,峡谷走向略呈南北向(N10°E),南北长约1200米,东西宽约150~250米,谷深约120米。龙门石窟的山岩整体上向西北方向倾斜,伊河切穿伊阙峡谷后,在西山形成了陡崖,这种反向坡属于稳定坡,坡面陡且向内倾斜,在东山形成相对平缓的坡面,叫正向坡。 过桥到河对岸游览 阿弥陀佛...... 在河对岸观赏龙门石窟 和外国友人合影 下面是“长寿老人展览” 仰望白居易雕刻像 参观蒋宋在龙门石窟的别墅 会议室 乾隆题词的石碑 俯视滦河 白居易雕刻像 晚餐在老洛阳酒馆用餐 老朋友你好啊! 干杯! 干杯! 干杯! 老头也臭美 薄饼卷菜味道还是不错滴! 视频一:滦河周边景色 视频二:听“洛阳小说”讲龙门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