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寨享受“佤王宴”

山水间作坊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在山寨享受“佤王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廖国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西双版纳朋友家享受家宴后的回返路上,心里想的是穿过“曼贺纳山寨”,却走错了路,上了一条很有些颠簸的小路,弯了几个弯道,误闯了佤王宴山寨。正值上客时间,山寨门前的迎宾仪式在脑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象,着急赶路,在院坝里溜了一小圈便匆忙离去。今有朋友邀请佤王宴相聚,去感受佤民族的待客礼遇。</p><p class="ql-block"> 由于前番印象,赴佤王宴我特意赶在了夕阳西下前,让太阳的余晖斜照在古老的山寨里,留下纯朴野逸又厚重原始的感觉。当车塌院落时,余晖成追星式的穿透黑心树和橡胶林,洒落在小石子铺成的院坝上,光影与院坝上微微扬起的尘土,在脑海里给出的第一印象是;原始、古朴,有历史的厚重痕迹。</p><p class="ql-block"> 院坝里一架高耸的烽火台楼,背景湛蓝顶端迎着夕阳,楼台泛出一遍降红的色彩,几杆旌旗迎风摇曳与荫暗处的栏栅形成强烈对比,真正的营造出一个古王朝厚重的历史痕迹。回首处是一垄小丘,山寨位于小丘岭上,四周原木林立,栏栅成壁,更有无数牛羊头骨挂呈其间,寨大门右侧竖着一大木树身,上面刊刻着三个大红色字样“佤王宴”。山门里一架大鼓架在十级阶梯上,有阿佤哥手挥重锤擂鼓,致四周鼓声雷鸣,两旁还有数十位佤族阿哥、阿妹着艳装击掌歌舞迎宾。拾级而上,在小坝上回眸那群又唱又跳的佤族青少,心里深感佤民族的热情与无尽的喜悦。再抬头见寨心处两颗古槐树浓荫一遍,沿树根处建成的木梯可上大树腰身上的木楼阁,楼阁是古时期里瞭望烽烟和举火为号的楼台,如今这阁楼本身就是这院庭中的一道靓丽风景,也是一个观望远处风景的好地方。佤寨四周均为茅草屋顶和竹木篱笆墙,屋顶呈“人”字形,覆盖着厚厚的茅草,转悠在山石铺就的古道上,斜依在原木立起的栏栅旁,时而落座在茅草盖成的房舍里,逆着天光玩味光影投在这些陈旧又有些历史痕迹的老木上,思考佤民族的历史情怀,道德和理想,深感一个民族的非遗文化能浓缩在此,并呈现给世人,也是一件难得的好事。举目佤寨,天空蔚蓝,没有一丝云彩,它用那纯洁无暇的蔚蓝把寨中池塘映衬得更加深邃了,几片莲叶轻摇,摇出了一团涟漪,勾勒出一个民族的过往今生。</p><p class="ql-block"> 佤族是一个山洞民族,源于阿佤山,最早发于部落,没有通用文字,以一种佤语交流的少数民族。佤族人崇尚红色和黑色,女性以多发长发为美,穿长裙,头戴大包头,喜爱歌舞,印象最深的就那句世人传唱的歌词“阿佤山的姑娘美如画”和“阿佤山的小子壮如牛”。历史上的佤民族曾经是一个好“械斗”的民族,一年四季有半数时间都在征战中,也正是这样一个有血性的民族在抗击英、日侵华的战斗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写下了最光辉的一页。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期的佤民族也得到了新的发展,他们抓机遇,依托自身资源,以绿色经济、矿电产业、文化旅游促进经济发展,最终迎来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春天。</p><p class="ql-block"> 今天来这里感受佤王宴,了解它源于佤山,发展于佤民族,又创新于新时代,是一段历史的浓缩,更是一个民族的见证。历史上,佤王宴是佤王用来招待部落首领的最高盛宴,而今也是用来款待尊贵客人的最高接待礼遇。品味宴席上的每一道美味,我为这个民族的强盛而高兴,也为华夏各民族和谐的大团结景象而兴奋。</p><p class="ql-block"> 夜深了,佤家主人邀请参加篝火晚会,大家手牵手、心连心,围着篝火跳起欢快的舞蹈,歌声、笑语声响彻整个山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图:廖国山</p><p class="ql-block">美篇:山水间作坊</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