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邓拓(1912年~1966年5月18日),笔名马南邨,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竹屿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书画收藏家。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晋察冀日报社社长、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同时兼任北京市委宣传部长。1960年兼任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并主编《前线》,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分管思想文化战线工作。</p> <p class="ql-block"> 邓拓、吴晗、廖沫沙三人在西南联大期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共同参与了多项学术和社会活动。西南联大在抗战期间成为了中国学术和教育的重要基地,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邓拓、吴晗、廖沫沙为中国的文化和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 1961年9月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前线》杂志为“丰富刊物内容”“活跃气氛”“提高质量”开辟了一个专栏“三家村札记”,该专栏邀请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邓拓、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北京市委统战部部长廖沫沙三人合写,他们约定,文章以一千字左右为限,每期刊登一篇,三人轮流写稿。作者由三人取一个共同的笔名:吴晗出“吴”字,邓拓出“南”字(笔名“马南邨”),廖沫沙出“星”(笔名“繁星”),合称“吴南星”。从1961年10月到1964年7月,“三家村札记”共发表了60多篇文章。这些文章的内容大部分以说古论今、谈天说地的形式,谈论思想修养、艺术欣赏等问题,个别篇章亦会应读者点题而作。其中一些篇章也批评了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不良现象,对时弊有所讽喻。</p> <p class="ql-block">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这一天也成为西南联大校庆日)。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p><p class="ql-block"> 从1937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决定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组建开始,到1946年7月31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停止办学,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 邓拓1931年、1937年由于宣传抗日,从事革命工作,两次被捕入狱。</p> <p class="ql-block"> 1961年3月19日,应《北京晚报》之约,以“马南邨”为笔名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其中对大跃进政策做了含蓄的但是尖锐的批评,并迂回地为当时被打倒的彭德怀辩护,试图为彭争取公正的待遇。</p> <p class="ql-block"> 马南邨是为纪念马兰村用的笔名。马兰村位于阜平县城南庄镇西部深山区,这里曾是邓拓主持《晋察冀日报》报社所在地,也是邓拓主编第一部《毛泽东选集》的诞生地。村民为保护报社有16人被日本鬼子杀害。毛主席在迁住西柏坡前曾住城南庄,敌特指导国民党飞机轰炸城南庄,有一颗炸弹扔在毛主席住处附近却没爆怍,神奇躲过一劫。后迁到安全的西柏坡,并在房子前几十米的山上修建了防空洞</p> <p class="ql-block"> 1966年3月28日至30日,毛泽东在杭州三次同康生、江青等人谈话,点名批评《三家村札记》和《燕山夜话》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4月16日,《北京日报》刊发了《关于“三家村”和〈燕山夜话〉的批判材料》和《前线》《北京日报》的“编者按”。这是最早公开批判“三家村”的文字,文章发表后,邓拓被勒令在家停职检查。实际上拉开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 1966年5月8日,江青发表署名“高炬”的文章《向反党反社会主义黑线开火》,诬蔑邓拓“是‘三家村’黑店的掌柜”“是一小撮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的一个头目”“为资产阶级复辟鸣锣开道”,指责《燕山夜话》“是地地道道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话”;同日,关锋发表了化名“何明”的文章《擦亮眼睛,辨别真假》,诬蔑北京市委“包庇”“三家村”。诬指“将上有帅”,矛头直指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市长彭真。</p> <p class="ql-block"> 1966年5月10日,姚文元发表《评“三家村”——〈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反动本质》,文章诬蔑邓拓、吴晗、廖沫沙的写作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进攻”;5月16日,戚本禹发表《评〈前线〉〈北京日报〉资产阶级立场》,诬蔑邓拓是历史上的叛徒。自此,报刊上批判“三家村”的文章越来越密,各个省市区、各条战线、各界人士举行集会声讨邓拓“黑帮”的消息连篇累牍。</p> <p class="ql-block"> 1966年5月17日深夜,在经历了大量莫须有的批判后,邓拓写下遗书;5月18日,服安眠药自尽,终年54岁。吴晗和妻子迫害致死,廖沫沙长期被关押。</p> <p class="ql-block"> 1979年,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北京市委正式决定为“三家村反党集团”冤案彻底平反。北京市委在《关于“三家村”冤案的平反决定》中指出:“林彪、‘四人帮’和那个顾问(指康生)诬蔑邓拓(原北京市委文教书记兼北京市委党刊《前线》主编)、吴晗(原北京市副市长)、廖沫沙(原北京市委统战部部长)三同志是所谓‘三家村反党集团’,并强加以叛徒、特务、反革命分子种种罪名,完全是出于篡党夺权的罪恶目的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制造的大冤案,应予全部推倒。”</p> <p class="ql-block"> 1945年5月,在中共晋察冀中央局的领导下,主持编辑出版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第一部《毛泽东选集》。</p> <p class="ql-block"> 《三家村札记》的三位作家是邓拓、吴晗和廖沫沙。邓拓,笔名马南邨,是一位新闻家和政论家;吴晗是一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教授;廖沫沙,笔名繁星,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杂文家。</p><p class="ql-block"> 《三家村札记》是在1959年创办的,邓拓邀请时任副市长吴晗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廖沫沙共同撰稿。该专栏的名称取自苏东坡《用旧韵送鲁元翰知洛州》中的诗句“永谢十年旧,老死三家村”,并参照三人的名字各取一字,以“吴南星”为笔名轮流供稿。</p><p class="ql-block"> 《三家村札记》刊载的文章多为介绍古人如何学习、行事、为官、打仗等有趣的故事和知识,既有歌颂现实又有针砭时弊,语言犀利寓意鲜明,深受读者欢迎。</p> <p class="ql-block"> 邓拓曾“倾家荡产”抢救下不少珍贵的文物,之后又将这些文物无偿捐献给国家。在这些文物中,最值得说的就是《竹石图》。宋代大文豪苏轼最为人所知的画作,一幅已流失日本,另一幅就是《竹石图》。1961年,邓拓变卖了14件藏品,加上《燕山夜话》的稿费,凑够5000元买下《竹石图》。对于文物,他写下诗句:‘君爱文明非爱宝,身为物主不为奴’,把他所有的145套藏品无偿捐给国家。”</p> <p class="ql-block"> 妻子丁一岚(1921-1998.09.16),祖籍福州,原名刘孝思,1921年出生于河北塘沽镇。1937年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晋察冀做妇女工作兼《晋察冀日报》通讯员。1945年后历任播音员、编辑部主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台长。1982年至1985年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编写有《邓拓全集》《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合集。1998年9月16日在北京病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