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一日

许伯华

<p class="ql-block"><b>  哈尔滨,中国最北的大城市,也是最冷的大城市,没有去过,向往已久。本月5日说走就走,从宁波飞哈尔滨三个小时,晚上七点多到达哈尔滨机场。次日,用一天时间游览了哈尔滨的五个标志性景点:“一江、一塔、一桥、一街、一教堂”,拍摄了日景夜色。</b></p> 松花江 <p class="ql-block"><b>  松花江,源出長白山天池,在全国大江河流的排行中,长度仅次于长江、黄河,居第三位。我知道松花江,源自1965年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歌曲“松花江上”,印象深刻,至今仍能吟唱几句。</b></p><p class="ql-block"><b> 松花江流经哈尔滨市区的这一段,是这座城市的重要景观。清晨寒风凛冽,来到松花江边,江面已经封冻,前一天刚下过一场小雪,眼前一片白雪皑皑,朝阳映照大江对岸,封冻的江面呈现清幽洁白的壮美,南方不曾见过的冰江盛景。</b></p> <p class="ql-block"><b>  沿江的绿化带即是“斯大林公园”,寒冬时节,树木枯萎。“少先队员之歌”的雕塑在冰江雪地的映衬下,少先队员朝气蓬勃,年代感浓浓。</b></p> <p class="ql-block"><b>  阳光直照下的江面,银光耀眼,不禁想到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的伟人诗句。</b></p> <p class="ql-block"><b>  夕阳西下,邂逅浪漫的日落晚霞;游人如织,欣赏柔美的银江梦幻。 哈尔滨的冰雪魅力尽在寒风中展现。</b></p> 防洪纪念塔 <p class="ql-block"><b>  哈尔滨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耸立在松花江南岸,中央大街北端,是这座城市的象征,也是游客必拍的景观。</b></p><p class="ql-block"><b> 1957年哈尔滨发生特大洪水,军民英勇抗洪,终获胜利。为了铭记这一历史事件,次年,防洪纪念塔建成,塔身浮雕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当年全民战洪水的生动场景。防洪纪念塔基座上有三个数字:119.72米、120.30米、120.89米,分别是1932年、1957年、1998年哈尔滨遭遇特大洪水时的最高水位。其中,1932年大洪水给城市带来灭顶之灾,后两次则取得了抗洪的胜利。纪念塔似乎在提醒人们,松花江滋养了这座城市,也曾是哈尔滨心腹大患。</b></p> 松花江铁路桥 <p class="ql-block"><b>  哈尔滨因铁路而兴起,晚清时期,沙皇俄国为了在中国东北地区扩张势力,开始修建中东铁路(中东铁路,中国东省部铁路之意,是一条丁字形铁路,满洲里至海参崴,哈尔滨至大连)。这条铁路的修建促进了哈尔滨市的诞生及兴起,哈尔滨市从中东铁路沿线的小渔村,逐渐成为繁忙的交通枢纽,吸引了大批人员的到来,特别是大批俄国人在这里生活、建房、经商,因此,哈尔滨有了许多欧式风格的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中东铁路已成历史,而留在松花江上的铁路大桥则成了哈尔滨的一个网红景点。这座大桥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10月投入运营,于2014年4月10日停止使用,在其停用前的2013年3月,大桥就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这座蕴含着历史沧桑的桥梁,静静的横跨在松花江上,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沧桑风雨,桥上的钢铁结构在江面冰雪的映衬下有一种冷峻而坚毅的美,与其相邻的是三拱形现代化高铁大桥,高速列车在新桥上飞驰而过。一老一新的对比呈现别样的特色。而走在百年“老江桥”上的游客,欣赏银白冰封的江景同时,感受着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奇妙氛围。</b></p> <p class="ql-block"><b>  大桥的南侧桥头高悬着“松花江”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游客一般都会与之拍照留影,我们亦如是。令我好奇与赞叹的是,书写者并非高官名家,而是出自哈尔滨铁路局已故退休干部马骏的手笔,题写于1971年。这么重要位置的题字竟然出自一个普通书法爱好者的手笔,现在看来,既不可思议,又难能可贵,必须为此点赞。知道了这一传奇佳话,再看“松花江”三个大字,写的真好,纯粹的书法艺术。马骏先生千古,平民墨宝留香。</b></p> <p class="ql-block"><b>  无论是夕阳映照,还是彩灯增辉,远观一老一新的两座大桥,相得益彰,在宽阔的冰雪江面上,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面,作为一个南方人,难得一见如此美妙的大桥景观。</b></p> 中央大街 <p class="ql-block"><b>  中央大街,哈尔滨的名片,全长1450米,始建于1898年。当时主要为外国人经营商店的街道,现在是哈尔滨最繁华的商业街。</b></p><p class="ql-block"><b> 1997年6月,改造为全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游客到哈尔滨必然会到中央大街走一走,为此,我们的住宿也选在了中央大街。早晚行走于中央大街,感受不一样的街景氛围,两傍的建筑多为欧式风格,很多店铺的商号都与俄罗斯相关联,也许这就是中央大街的显著特色吧。</b></p> 圣·索菲亚教堂 <p class="ql-block"><b>‌ 圣·索菲亚教堂‌,距中央大街南端不远,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教堂始建于1907年,原为沙俄军队的随军教堂,全木结构,1923年在现址上重建,于1932年落成。教堂采用拜占庭式建筑风格,主体结构为红砖筑就,上冠为巨大的蓝绿色洋葱头穹顶,四周环绕着四个小穹顶,显著的东正教教堂模式。看到它,我的第一联想,就是莫斯科红场上的圣·瓦西里大教堂,极为相似,规模大小而已。</b></p><p class="ql-block"><b> 索菲亚教堂是哈尔滨近代欧式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是沙俄侵华的见证,曾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教堂在1997年进行了全面的保护性修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b></p> <p class="ql-block"><b>  教堂可购票入内参观,票价20元,65岁以上免票。教堂内部面积不大,虽已不再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但内部装饰、壁画和吊灯等细节,展示了浓厚的宗教氛围和艺术价值。我们进去时正有一位不知是俄罗斯人还是中国的俄罗斯族人在台上手风琴演奏,其中的一首是我熟悉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乐曲,不知道这样的布局是出于怎样的考虑。</b></p> <p class="ql-block"><b>  夜慕下的索菲亚教堂广场成了旅拍的天地,众多的姑娘、女士穿上华丽的道具服饰,以教堂为背景拍摄貌似洋式贵族小姐或阔太太的照片,好不热闹。这也是我“哈尔滨一日”所见的最后一景。</b></p> <p class="ql-block"><b>  哈尔滨一日,领略了这座北国都城独特的魅力,感受到了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岁月沉淀。千里迢迢,冰雪而往,哈尔滨之行,真冷真愉悦。</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