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肾虚,很多人会想到“腰痛”,其实,真正能快速反映肾脏健康情况的人体部位并不是腰,而是——双脚! <strong>双足异常,小心肾病</strong>脚与肾脏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如果发现脚上有以下变化,那就要警惕了:<strong>脚底水肿</strong>肾负责人体水分代谢、循环的工作,若肾出问题,体内的水分就无法正常排出,就会影响人体的血液循环。这些水分往身体中下部流至脚底,<strong>导致脚部积聚的细胞液过多,肌肉失去弹性,</strong>自然就出现水肿的症状了。<strong>脚后跟疼痛</strong>肾的反射区在脚底偏脚跟部,若平时按摩或走路偶尔出现疼痛感,且没有伤口及大运动量走路的情况,则可能是与<strong>肾虚、肾气亏损</strong>有关。<strong>脚部受力不均</strong>肾气不足时,可能出现双脚用力不均匀的情况。若平时走路正常,突然出现鞋底脚后跟处磨损情况加剧,就要留意肾脏健康。<strong>脚趾甲发白、发黄</strong>肾脏健康者,脚趾甲应该是红润、平滑而有光泽的,看上去血气十足。 但肾脏受损者由于身体的血液循环受阻、新陈代谢功能减弱,导致体内水分滞留,就有可能会出现<strong>脚趾甲的颜色发白、发黄</strong>的情况。<strong>脚部冰冷</strong>一般来说,脚部冰冷的情况大多发生在天气寒冷时,如果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还经常觉得脚部发冷的话,很有可能是<strong>肾阳虚</strong>造成的。 <strong>护肾,别只知道“吃”</strong>很多人一想到“补肾”就会想到饮食,其实,肾没有你想象得那么“饥饿”。养肾护肾也不一定非要靠“吃”才能完成。适当活动一下全身筋骨,增加身体的能量,也能为肾脏“排忧解难”!<strong>搓脚心</strong>经常按摩足底的涌泉穴可益精补肾、促进睡眠,<strong>对肾虚引起的眩晕、失眠、耳鸣等症有一定的疗效。</strong> 这个穴位在足掌的前1/3、屈趾凹陷处,大家可以尝试按一按。 <strong>做法:</strong>两手搓热后,左手搓右脚心,右手搓左脚心,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搓300下。<strong>揉脐腹</strong>脐为一身元气之本,与脏腑经脉、四肢百骸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此外,位于脐下3寸处的关元穴也可以按揉,对养肾补阳有一定的效果。 <strong>做法:</strong>躺卧在床上,用手掌按揉肚脐5分钟,坚持2个月。<strong>按腰部</strong>腰为肾之府,刺激腰部的<strong>命门穴、肾俞穴有助于增加肾气。</strong>命门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与肚脐同一水平处;肾俞穴位于命门穴两侧旁开1.5寸处。 <strong>做法:</strong>将两手掌对搓至手心发热后,分别放置于命门穴、肾俞穴处,上下按摩腰部,早晚各1次,每次约200下。<strong>这些“小动作”也有益肾脏健康</strong><strong>提肛益肾</strong>肛门位于人体督脉上,督脉为阳脉之海,能够<strong>提中气和强身壮体。</strong>提肛动作的步骤是将肛门向上提,提后放松,接着再往上提,再放松。一提一送,提的时候吸气,松的时候呼气,每天做50次即可。<strong>捏耳健肾</strong>即用双手捏、搓、拉、揉两个耳朵3分钟,不拘手法,以自感不疼为宜。耳朵变红,有温暖感为止。<strong>合理饮食</strong>此外,日常生活中还要学会科学调理膳食,以养肾护肾。<strong>生活中需避免高糖、高盐、高脂、高蛋白等饮食,</strong>这样的食品容易产生水钠潴留和代谢异常,加重肾脏负担。 中医常说“黑色入肾”,<strong>黑色食物有益于补肾养肾,</strong>推荐大家适当食用黑芝麻、黑米、黑豆、黑枣、核桃熬成的黑五类粥,以及当归生姜羊肉汤、海参粥等。根据中医“药食同源”理论,有补肾之效的中草药也可作为食材来用,如黄精、肉桂、枸杞子等。<h3><strong><strong>千万别私存,送给你最爱的朋友吧!</strong></strong></h3></br> <h3>“挑羊毛疔”,晋时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及明时王肯堂《证治准绳·外科》各有所载,起源于春秋时期,流传至今,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内病外治,针挑取疔,追根溯源,直驱病根,疗效显著。</h3></br><h3>羊毛疔,非筋非肉,堵塞经络,致患者气血不畅。人体穴位如生有疗毒就会阻塞经络,影响气血正常流动,疾病随之产生。细究病理,患者遇风、热、湿、燥、寒等外因刺激,体内“代谢物”凝聚一团,滞留真皮下方,且不断凝聚滞留,逐成“羊毛疔”,患者初时即觉头痛,全身寒热,状似伤寒,日夜连痛不休,尤以呕吐为辨证特征,前心区及后背部生发疹形红点,红淡者为嫩,紫黑者为老疔,因人体自身代谢产物,免疫系统不予排斥,其吸食人体气血,濡养自身,遂渐丰满,并延长发散,在皮下组织发育成网状纤维,犹如植物根系,盘根错节,向四周蔓延,且越聚越密,淤塞经络,阻滞气血,诱发多种疾病,致患者苦不堪言。</h3></br><h3>针挑疗法,在皮肤表面到皮下肉外(2至3毫米)处取疔,截除病根,病去如抽丝,疗效显著。“挑羊毛疔”,即针挑疗法之一,又称截根疗法,从根本上截除疾病之根源,具有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扶阳固气的功效。</h3></br><h3>此种疗法,最初赖于砭石、砭针,是针灸中一种特殊针法,由我国传统中医九刺中的“络刺”发展而来,历史悠久,疗效显著。从古至今多以祖传口授的形式流落民间,鲜于记载。</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Ja0JRqHnEkvnGMqFTiFPA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