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十九)寄生蜂</p><p class="ql-block"> 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寄生蜂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防治手段,正逐渐展现出其巨大的潜力。</p><p class="ql-block"> 邬刚所领导的生物开发研究所专门致力于寄生虫类的研究。研究表明,棉铃虫是棉花蕾期的重要钻蛀性害虫,主要蛀食蕾、花和铃。棉铃虫通常从蕾和花的基部蛀入,在内取食,并且能够转移为害。受害的幼蕾苞叶会张开并脱落,被蛀的青铃易受污染而腐烂。棉铃虫的幼虫阶段共有 5 到 6 龄,初龄幼虫取食嫩叶,随后为害蕾、花、铃。它们不仅蛀食棉花的这些部位,还可能转移为害,形成孔洞和缺刻,对棉花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p><p class="ql-block"> 寄生蜂对棉铃虫的寄生率因种类和地区而异,但通常较高。例如,齿唇姬蜂作为棉铃虫幼虫的重要寄生蜂,其寄生率可占幼虫寄生蜂总量的 60 - 90%。在某些地区,如东台、富安,1 代棉铃虫唇齿姬蜂的寄生率高达 40~50%,这充分显示了齿唇姬蜂对棉铃虫的显著控制作用。除了齿唇姬蜂,还有其他寄生蜂对棉铃虫有寄生作用。在新疆喀什地区的田间试验中,释放的中红侧沟茧蜂对棉铃虫的寄生率随着放蜂量的增加而提高,最高可达 61.12%,防治效果也相应提高。综上所述,寄生蜂对棉铃虫的寄生率较高,是有效控制棉铃虫种群数量的重要生物因子。</p><p class="ql-block"> 培养寄生蜂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首先是准备寄主,要根据寄生蜂的种类选择合适的寄主,如卵、幼虫、蛹或成虫。其次,提供适宜的环境,为寄生蜂和寄主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确保它们能够正常生长和发育。接着,引入寄生蜂,将寄生蜂引入含有寄主的容器中,让寄生蜂自行寻找寄主并产卵。在饲养管理过程中,要定期检查寄主的寄生情况,及时移除未被寄生的寄主,避免资源浪费。同时,为寄生蜂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水源,确保其健康生长。最后,待寄生蜂完成寄生并发育成熟后,及时收集成虫,用于后续的繁殖或释放到田间进行生物防治。</p><p class="ql-block"> 然而,放飞寄生蜂却很有讲究。首先要选好时机,先用生物药物灭杀初期棉铃虫,再抓紧棉铃虫尚未钻入植株之前放飞寄生蜂。同时,要做好对比试验,并组织种棉大户现场参观观摩。在此基础上,在棉铃虫肆虐的重灾区(一般收成低于 50%,甚至绝收),与棉农签订保证收成的合约,根据收成核收防治棉铃虫的费用。收成越高,费用越高;低于 50%收成免收费用。</p><p class="ql-block"> 对于这项颇为神奇的试验,大部分棉农起初抱观望态度,无人相信这是真的。对于敢于尝试的棉农,研究所承诺试验不会对棉田产生任何损害,不成功不收费。还给予棉农大米和食用油作为奖励,并免收灭杀棉铃虫初期施药的费用。如此一来,被选中试验的棉农没了后顾之忧,自然乐于参与。</p><p class="ql-block"> 到了秋收时节,大部分吃瓜棉农收获惨淡,唯独这块试验棉田获得丰收,虽然收成只有 80%,但也足够给人以惊喜。比起周边的 40%,以及远处只 20~30%的收成,已经是收成中的佼佼者。邬刚解释道,之所以只有 80%的收成,这与周边和其它更大面积未搞试验有关,影响了寄生蜂施放密度。如果大面积棉田同时列入施放实验,效果肯定更佳,有望达到 90%以上,甚至百分之百。同样,试验棉田周边棉田,由于受溢出效应影响,少数寄生蜂也会去寄生,故收成比远处棉田略高。但是,周边棉田的频繁施药也会给试验棉田带来影响,寄生蜂被冤枉灭杀不少。</p><p class="ql-block"> 无论如何,初战胜利,成功打开局面。第二年要求放养寄生蜂的棉农急剧增多,签订放养蜂合约的棉农趋之若鹜。邬刚的研究终于走出研究所,走进大自然,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着重要力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十)生物农药</p><p class="ql-block"> 张良对生物开发研究所抱有的期望远不止于此。上文所述及所做之事,仅仅是个开端而已。张良坚信,世界上的生物是由相生相克关系交织而成的。这一原则不但体现在自然界中的生物之间,还深深扎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当中。古人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总结出了“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后来,这一思想被科学界发展为“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概念,进一步阐释了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p><p class="ql-block"> 具体而言,生物之间的相生相克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甲虫能够从青蛙体内逃脱,这颠覆了人们对生物捕食关系的传统认知。此外,病毒作为一种特殊的生物体,虽不在传统食物链之中,但其存在却对其他生物构成了威胁,彰显了生物界的复杂性与多样性。</p><p class="ql-block"> .更进一步讲,相生相克不仅存在于生物之间,还体现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虽能凭借智慧捕食其他生物,但也必须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以维护生态平衡。病毒作为人类面临的一大挑战,提醒我们自然界中尚有许多未知和不可预测的因素。</p><p class="ql-block"> 总之,相生相克既是自然界的基本法则,也是人类理解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原则。依据这一原则,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p><p class="ql-block"> 沿着这个思路前行,必定能找到制约水稻和棉花等作物的害虫和病毒,开辟出一条生物治虫的新途径。比如大量培养水稻田中的蛙类,田蛙之所以大量灭绝,与大量使用有毒农药致使害虫和青蛙被无差别灭杀有关。</p><p class="ql-block"> 倘若使用绿色无毒无害农药,再加上青蛙的存在,那么正如《咏蛙》(明·张璁)中所写:“独蹲池边似虎形,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吾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作声!”青蛙必将称王称霸,那些害虫哪敢出声!</p><p class="ql-block"> 世界上已经研究出用经过辐射处理后无繁殖能力的雄蚊去与雌蚊交配,从而达到灭蚊的神奇效果。这种方法的核心观念是释放经过辐射处理的无繁殖能力雄蚊,使其在与野生雌蚊交配后无法产生后代,进而有效降低蚊虫种群数量,达到防控蚊媒传播疾病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蚊子中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在广州沙仔岛的实验中,经过一年的实施,释放的辐射雄蚊成功降低了当地白纹伊蚊的数量,叮咬率也大幅下降。此外,这种方法还被应用于防治非洲疟疾的蔓延,展现出其在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应用潜力。</p><p class="ql-block"> 张良想到,既然对付蚊子可以如此,那么对付农田害虫也可依样画葫芦。这样既能兵不血刃地解决治虫难题,又绿色环保、不造成污染,这应当是世界防治农田病害虫害的大方向!</p> <p class="ql-block">【待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4年12月20日)</p><p class="ql-block">告美友:本小说连载承美友们关爱,下次连载在明年元旦后,特告,谨请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