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研”以进惟实励新,聚“慧”拓新笃行致远,——2024年萍乡市省教育规划课题结项线上答辩会顺利举行

萍乡市初中语文刘伶俐名师工作室

<p class="ql-block">  日月更替恒有序,科研壮志永不休。为进一步规范课题管理,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研究环境,拓展教育教学研究平台,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优化科研队伍建设,确保研究质量,培育出更多的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促进全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2024年萍乡市省级教育规划课题结项线上答辩会于12月20日如期举行。各县(区)、市直学校课题办主任,在研省(市)课题负责人以及我市、兄弟地市广大课题老师积极与会交流学习。</p> <p class="ql-block">  萍乡市教研室主任汤华出席答辩会现场,提出重要指导意见。他指出,真实研究和成果转换是评审工作的核心,旨在通过严谨的评审机制,推动教育实践进步,确保课题成果切实助力教育改革与发展。具体评审要求如下:</p><p class="ql-block"> 1.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确保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充分肯定高质量、真过程、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课题,做到“不成熟不结项”。</p><p class="ql-block"> 2.严格把关,重点考察研究的科学性、真实性、实践性和成果的创新性、应用性、可推广性,积极推动成果的广泛推广与深度转化。</p><p class="ql-block"> 3.遵守课题经费的纪律和制度,确保资金合规使用,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p><p class="ql-block"> 4.评审结束后,建议筛选优秀课题成果,提炼总结其理论模型、实践样态和有效经验,在更大领域的教育实践中发挥其价值。</p> 主持人:陈海英(江西省特级教师) 细察秋毫之末,审慎如始至终——精审细评出精品 答辩汇报内容与要求 <p class="ql-block">  结项报告的内容要涵盖课题名称,课题研究内容,课题研究假设(包括研究路径说明、逻辑关系),研究成果提炼(包括理论性成果和实践性成果),研究改革创新特色,课题组所有成员的研究成果用列表,课题美篇包括目录、二维码、链接、列表,课题的社会影响等等,时间不超过7分钟,要求做到内容真实合理,过程清晰完整,成果过硬丰富,特色鲜明有个性。</p><p class="ql-block"> 在课题结项汇报之后,要求答辩负责人接受专家评审委员会代表根据课题研究方向的过程、理论或成果特色提问一到两题,时间不超过两分钟,课题组负责人必须参加结项答辩,可以带一位助辩人。</p> 课题评审过程与指导 <p class="ql-block">  本次答辩的22个课题覆盖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同年段与不同学科。答辩分纸质材料评审和线上答辩两个环节。答辩前,市、县区课题办对结项课题材料进行了初评,组织本土专家根据课题结项材料存在的问题一对一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和完善措施,进行陪伴跟踪式指导。</p><p class="ql-block"> 12月19日,所有课题负责人在专家指导下进一步熟悉腾讯会议操作技术和答辩基本流程要求。</p> 结项评定仲裁与推广 <p class="ql-block">  市教研室课题办将在评审结束后,结合仲裁意见通报市级评审结果,并进一步提交省教育规划办做最终的省级审定。成功结项的课题由省教育规划办颁发统一的结项证书。省级评定后市级将统一下文。</p><p class="ql-block"> 市教研室课题办将对质量上乘、成绩突出,辐射影响好的课题成果进行市级推广,并积极培育冲击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省教育科学成果奖及省“出彩”课程奖等。</p>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硕果盈枝头——结项答辩亮成果 <p class="ql-block">  参与本次结项答辩的省教育规划课题,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典型性,彰显了萍乡课题人的专业探索与责任担当。这些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积极培育核心素养,创新教学模式,共同勾勒出一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革新图景,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 </p><p class="ql-block"> 课题研究内容涵盖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各个学段,包括核心素养在各学科教学中的落实、“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大思政教育实践、五育融合实践、少先队德育创新、单元整体教学、幼小双向衔接、项目式学习、实验教学创新、心理健康课程探索、园(校)本课程开发、非遗文化传承等,体现了教育改革的多元化和实践性。这些研究不仅着眼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学生情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的塑造,致力于构建更加丰富、有效且公平的学习环境,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升教育质量以及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提供创新经验和实践策略。</p> <p class="ql-block">  评委针对课题课程理念、理论依据、实践特色、课例佐证、评价落实等环节进行针对性提问,22位省教育规划课题负责人紧扣课题研究内容、研究路径、成果提炼、创新特色、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汇报,通过PPT展示、视频展示、码书分享、课题故事等多种途径向评委展现了扎实的研究过程、精彩的研究活动、丰硕的成果、鲜明的研究特色,彰显了萍乡课题人真课题、真研究的务实作风。本次答辩以下方面较突出:</p><p class="ql-block"> 1.原创性和创新性的结合:或展示如何将本土文化和非遗文化融入教育实践,具有较高的原创性和创新性。特别是“湘印”园本课程和“小红星”综合实践活动,它们利用本土资源,增强学生的地方文化认同。或关注特殊群体的教育需求,如留守学生和少先队员,提供了针对性的教育方案,体现了创新的教育思路。</p><p class="ql-block"> 2.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或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将理论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如BOPPPS教学模型的应用,展示了教学理论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证研究,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p><p class="ql-block"> 3.有效性和可推广性的结合:将劳动教育与地方特色产业结合,创新数学活动提升学习力,“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共情培养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等课题的成果来自扎实有用的实践经验,具有较好的推广性,能够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p> <p class="ql-block">  本批次免答辩课题(1):胡斌(市教研室),其课题《高中数学直观想象核心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成果在省教研室数学学科研讨会上做经验分享;其成果推荐参评江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青年培育项目。</p> <p class="ql-block">  本批次免答辩课题(2):袁小萍(安源区八一小学),其课题《“三香课程”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究》成果被评为“江西出彩课程”一等奖。</p> 臻研睿见识真章,且思且行共成长——专业评议引方向 <p class="ql-block">  本次省教育规划课题结项评审工作,特聘请萍乡市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省学科带头人、市资深课题专家代表为2024年萍乡市省教育规划课题结项评委会委员。</p> <p class="ql-block">  评委会专家对课题组的表现给予了积极评价,主要如下:</p><p class="ql-block"> 1.资料准备充分、实践素材多样:课题研究过程扎实,能够以问题为导向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并重视课堂教学与学科实践的结合。</p><p class="ql-block"> 2.课题研究理念转变:主要体现在提升学生主体地位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所进行的努力。</p><p class="ql-block"> 3.体现了教学评一体化理念:重视学生主体性、学习方式变革以及过程性和增值性评价。</p><p class="ql-block"> 4.灵活运用各类资源:主要体现在本土资源、团队课程资源和信息技术资源的有效利用。</p><p class="ql-block"> 5.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汇报更具逻辑性、答辩课件精致美观。</p><p class="ql-block"> 此外,课题学校的支持力度和课题组团队合作的进步,以及教师在各级竞赛中的积极参与和丰富业绩,也是专家们所赞赏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评委会专家们也指出了课题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主要如下:</p><p class="ql-block"> ⒈结项材料的零散和不规范。</p><p class="ql-block"> ⒉对课题结构逻辑的理解不足,影响了研究报告的基本框架撰写。</p><p class="ql-block"> ⒊部分课题组对课题研究活动的内涵把握不足,需要在佐证材料的筛选上更加精准。</p><p class="ql-block"> ⒋个别教师在结项汇报中未能突出重点,答辩时也未能聚焦评委提出的问题,出现了答非所问的现象。</p><p class="ql-block"> ⒌部分课题组缺乏实干创新精神,存在低水平重复研究和行动不足的问题。 </p><p class="ql-block"> 专家们还强调,作为教育科研人,需要提升学习内驱力,主动获取新时代新课程的理论、经验和成果并学以致用,以促进个人和团队的持续成长和进步。</p> <p class="ql-block">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萍乡市课题人将以“研于心、立于行、聚于微、求于真”为目标,让课题研究真正赋能教育教学工作,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在教育科研领域深入探索,砥砺前行,使课题研究之路愈加馥郁芬芳;遥望千山,乘风破浪,满载丰硕成果,再赴新征程!</p> <p class="ql-block"><b>撰稿:刘伶俐</b></p><p class="ql-block"><b>一审:陈海英、黎艳琴、谭桂玲、张威亮</b></p><p class="ql-block"><b>复审:朱红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