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岁末之际的传统盛宴 戚琳原创图文

戚琳原创

<p class="ql-block">一、冬至的来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冬至,又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 12 月 21 日至 23 日之间。</p> <p class="ql-block">从天文角度看,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过了冬至,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开始逐渐变长,黑夜逐渐变短,因此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民间有“冬至阳生春又来”的说法,寓意着新的循环开始,阳气逐渐回升,是一个充满希望和生机的节气。</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的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所以在这一天要举行各种仪式来庆祝。</p> <p class="ql-block">二、冬至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北方吃饺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这是北方地区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饺子形如耳朵,相传吃饺子是为了防止冬天耳朵被冻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源于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看到百姓在寒冬中耳朵生冻疮,便用面皮包上药材和羊肉,捏成耳朵的形状,煮熟后分给百姓吃,百姓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从此,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每逢冬至,家家户户都要包上美味的饺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过节。</p> <p class="ql-block">(二)南方吃汤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南方,汤圆是冬至的必备食品。汤圆也称汤团,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有实心和带馅之分,馅料多样,如芝麻、花生、豆沙等。冬至吃汤圆,寓意着家庭团圆、和睦幸福。而且汤圆的“圆”与“团圆”“圆满”字音相近,象征着全家人团团圆圆,也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在江南地区,还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所以冬至吃汤圆也代表着新的一岁即将到来,人们在品尝甜蜜汤圆的同时,也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期待。</p> <p class="ql-block">(三)祭祀祖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冬至是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之一,许多地方都有冬至祭祖的习俗。人们会在这一天前往祖坟或祠堂,摆上供品,如酒、肉、水果、点心等,燃香烧纸,祭拜祖先,缅怀先人的恩德,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兴旺发达。这种祭祀活动不仅是对祖先的追思和感恩,也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传承家族文化的一种方式,通过祭祀仪式,让家族成员铭记自己的根脉,增强家族的凝聚力和归属感。</p> <p class="ql-block">(四)九九消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冬至过后,便进入了“数九寒天”,民间有“九九消寒”的习俗,以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九九消寒图”形式多样,有文字版、梅花图版等。文字版的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字,每字九划,从冬至日开始,每天按照笔画顺序填充一个笔画,每过一九填充完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完整的消寒图也就完成了。梅花图版的消寒图则是画一枝素梅,枝上画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个花瓣,共八十一瓣,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从冬至开始,每天用红笔或墨笔涂染一个花瓣,花瓣尽而九九出,就到了春暖花开的时节,这种习俗既增添了冬日生活的乐趣,又让人们在数九的过程中感受到时光的流转和春天的临近。</p> <p class="ql-block">三、冬至的经典故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冬至馄饨夏至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以纪念这段历史,也祈求平安。后来逐渐演变成冬至吃馄饨的习俗,并且在不同地区发展出各具特色的馄饨制作方法和口味,成为冬至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二)吴刚伐桂与冬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拘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吴刚便开始伐桂,但桂树随砍随合,怎么也砍不倒。几千年来,就在吴刚不懈砍伐的过程中,人间经历了无数个冬至。每至冬至,月宫中的桂树似乎也感受到人间的节气变化,传说其在冬至夜会洒下一些桂叶,飘落人间。有人说,若能在冬至夜拾得桂叶,置于家中,来年便可阖家幸福、吉祥如意。这一传说为冬至增添了一份神秘而浪漫的色彩,让人们在仰望夜空明月时,对冬至这个特殊的节气有了更多美好的遐想和期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