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正仪老街

万水千山

<p class="ql-block">正仪古镇位于昆山高新区的西侧,阳澄湖东南岸,距昆山市区10千米。是昆山三宝之一并蒂莲的故乡和昆曲的发源地之一,又是江南鱼米之乡。“东吴夕照”衬托“信义晨辉”;现代文明相映古老建筑。</p> <p class="ql-block">正仪老街:位于苏州昆山和唯亭交界处!“信义”乃是最早的称呼之一。</p> <p class="ql-block">正仪古镇,人杰地灵,历来文化气息浓厚,书法名家辈出。仅明清两代,就出过擅长书法的举人40多名。20世纪30年代,又出了钱大钧和李肖白两位著名书法家。正仪镇民间书法扎实,底蕴深厚,尤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引起多方关注。1996年8月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书法艺术之乡"。</p> <p class="ql-block">以种植并蒂莲闻名遐迩的东亭园,虽然古迹新建,倒也建的古色古香,再向前才跨进正仪老街的牌坊。</p> <p class="ql-block">元代文学家顾阿瑛(正仪人)曾在此处建筑一座“顾园”为自家的居寓,园中建有并蒂莲荷池,现在的“阿瑛雅苑”是在原遗址上新建的景区,这里风景优美,蜿蜒曲折的长廊、小巧的湖心亭,亭顶覆盖着青瓦,飞檐翘起,古色古香,一池莲荷,正值寒冬时节,看到的是:“荷尽己无擎雨盖,留得残枝照孤影”的凄美景色,望着一池枝斜叶残的倒影,依稀可见古时“顾园”的神韵。</p> <p class="ql-block">正仪特产:青团、阳澄湖大闸蟹、重阳糕、泡泡小馄饨。</p> <p class="ql-block">正仪是一座有近6000历史的古镇。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此养鹿,因此得名鹿埜(野);又在娄江边,处水上交通枢纽,商业繁荣,商家以讲信誉出名,又以“信义”命名;魏晋时期,正仪成百年郡望,元、明、清三朝更是出过进士10人,举人40多个,其中元末的顾阿瑛、明代的魏校、清代蔡懋德等6人还被选入苏州沧浪亭500名贤祠中。</p> <p class="ql-block">彼时的正仪名士荟聚,是一处“江阁云帆、双亭柳浪、星溪秋月、虹桥烟雨、依绿枫霜、渭塘漁火、娄江晓月、东湖浮月、阳澄霞鹜、绰山夕照”(正仪十景)环境如诗如画的清幽之地,绝非一般乡野市镇。</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石桥连接着“上塘街”和“下塘街”。千年过、万人跨!虽然久经风霜仍稳跨河上,哪怕是再过千年亦当然。</p> <p class="ql-block">“聚福桥”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8年,桥西有座观音堂,也有叫观音堂桥,当地村民习惯了叫西桥。</p> <p class="ql-block">明代洪武年间正仪人顾原纯,字寿安,这是他出资建造的一座寿安桥,现在仍是原样。</p> <p class="ql-block">普通的石板路和历经风霜年月的老房子,都显示着岁月的沧桑。你来我往千年过,留下这永不改变的乡情乡貌。</p> <p class="ql-block">现代化的铁路桥,高铁不时从桥上呼啸而过。</p> <p class="ql-block">正仪老街依渭塘河而建,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老街,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有史考证距今已有6000年的历史,物质文化遗存相当丰富,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p> <p class="ql-block">一条河把老街分成了上塘街和下塘街。上塘街保持了老街本色,原汁原味,朴素得紧,没有太多粉饰。两边的房子大多是清末民初所建,挨得很近,中间隔着一条温润的石板街。老房子里开着几家小铺子,经营着青团、泡泡馄饨之类的传统食品和日常生活商品,几乎没有旅游商品。</p> <p class="ql-block">小桥、流水、人家是江南古镇永远不变的一道风景。</p> <p class="ql-block">老街上百年老店“文魁斋”,建于清末,做青团卖青团岀了名,昆山市的一家老字号,被命为“江苏名点”,口味有豆沙、黑芝麻和枣泥三种,据说,吃起来糯韧绵软,制作工艺己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州城里的青团历史上就是出自于这里。遗憾的是“文魁斋”也没开张,没有口福了。我向街上人打听,知道了“文魁斋”每年只做3、4、5三个月,做青团用的是当时新鲜的麦青汁。</p> <p class="ql-block">沿着渭塘河,走在老街的石板路上,仿佛穿越了千年前的江南,老街两旁的古建筑讲述着历史的故事,但不知何故,街上很少行人,店铺大都关着门。</p> <p class="ql-block">上塘街的北段尽头处是正仪火车站的旧址,这个火车站有着100多年的历史,1905年由英国人设计,1908年通车,从清末沿用至民国,历经沧桑,现有英国人建造的两幢砖瓦房和日本人建造的一幢木头房子还保存着,难得的历史遗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