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 3884119</p><p class="ql-block">拍摄照片与文字: 春漫青山</p> <p class="ql-block"> 英国皇室理容师,拜会成都剃头匠,双方切磋“面上功夫”。</p> <p class="ql-block"> 冬日的蓉城,暖阳普照,温暖如春。周二的下午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我急匆匆地赶去地铁牛市口站。</p><p class="ql-block"> 前二天,老肖就与我联系好,俩人一起去见我的陌生人,他的老朋友。老远就见到当年的知青朋友,后来又一起去杭州梅城求学的老肖,已经在地铁牛市口站外等着我。</p><p class="ql-block"> 咱俩愉快的见面寒喧问候,他告诉我离这里不远有个地方叫工农院街陪我去体验跳三刀。啥子“跳三刀”?见我吃惊的看着他,老肖笑嘻嘻地说: “到了你就知道了”。</p><p class="ql-block"> “跳三刀”这动感十足的名字,却带着神秘的色彩,我心想是一门武术,或是一种剑击场所。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可能是武术,学武术当知青时和永均、光品,曾跟着李在本拳师学习过一段时间,因吃不得起得早锻练的苦,放弃了拳术锻炼了。又想到七十年代杭州</span>上学期间,曾在马鞍山钢铁公司火车车轮轮毂厂实习时,与师傅门闲聊苏州评弹与昆曲说唱,他们曾谈到苏北民间有种舞蹈叫跳三刀,不会是去看跳舞吧。</p><p class="ql-block"> 这时的街区车水马龙,暖阳斜照着繁华的街道,心里边想着很快就来到工农院街89号。</p> <p class="ql-block"> 快乐走到这家89号,招牌上醒目地写着“跳三刀男人头”。哈哈,原来是家理发店铺,两间古朴店面,一副醒目的对联“水来时滌尽千絲万缕,刀去处光照四面八方”,把理发、修面、表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那么,为啥又名叫“跳三刀”呢!仍然觉得新奇,望着玻璃门内外的场景,走进店内看见陈列着各式剃须工具,墙上挂着一南方特色喜庆狮头和一盏盏方形灯具,透出一股古朴的气息。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里的每一处细节都在诉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让人仿说佛穿越了时空。师傅们手中的工具虽然历经岁月,却依然锋利,他们用娴熟的手法为每一位顾客提供最贴心的服务。看来在这里,“跳三刀”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span></p> <p class="ql-block"> 店内的装饰古色古香,木质家具散发着淡淡的木香,柔和节能灯高高悬挂,增添了几分洁净明亮。墙上挂着多幅书法作品,每一笔一划都透露出匠人的用心。顾客们在享受服务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这里不仅是理发的地方,更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师傅们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将古老的手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打造出独特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 理发店内装饰着木质家具和方形灯具等传统元素,并挂有多幅报刊镜框与新旧照片作为点缀。这些装饰不仅仅是美化环境,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致敬。</p><p class="ql-block"> 师傅们在为顾客服务时,不仅注重技艺的精湛,更注重服务的态度。他们用真诚的笑容和专业的技能,赢得了顾客的信任与喜爱。在这里,每一次理发都是一次美好的体验,每一次修面都是情感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 背景墙上挂着“营业执照”等招牌,并装饰着一些中国风元素。这些元素不仅增添了店内的文化气息,也让顾客感受到了一种归属感。</p><p class="ql-block"> 身穿白色工作服的发型师正在为顾客剪发,他们的手法熟练而细致,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自然。</p><p class="ql-block"> 另一店铺是茶室和平躺式修面工作间,顾客们在这里不仅可以享受到专业的服务,还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这里不仅是一个理发店,更是一个温馨的社区交流中心,人们在这里相聚,分享生活的点滴。</p> <p class="ql-block"> 这张老旧照片,是老成都的一家剃头铺子里,一位穿着白色围裙的师傅正在忙碌地工作。他手中的剃刀在顾客的头上飞舞,动作娴熟而有力。旁边坐着一位老者,静静地等待着剪发。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一种宁静与和谐,仿佛时间在这里变得缓慢。师傅们用他们的双手,守护着这份传统的技艺,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跳三刀”是祖孙三代理发工匠,前后上百年传承,现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成都市濯锦工匠。据说“跳三刀”说的是“头上那一刀,叫彩云追月;后背那一刀叫关公拖刀;还有脖子上的一刀,是虚晃的,你就不要问了,那是绝招了”。</p><p class="ql-block"> 话题这还得从1998年说起。跳三刀第一代传人陈大学,第二代传人陈建。1998年陈建理发匠已经在成都一家理发店上班工作,专做女式发形,做女式发形挣钱收入高。因工作生活安家在成都,喜事连连结婚后生了个大胖小子,满月了按理说该给婴儿剃胎毛了,在若大的成都,就很难找到给婴儿剃胎毛的理发师,陈师傅就想到在乐至乡下理发的父亲陈大学手艺好,特地请父亲来成都给他的孙儿剃了胎毛。看见活泼可爱的小孙子,看见大儿子陈建一家的幸福生话,享受这来之不易的天伦之乐,老爷子心想干脆就在成都摆摊给人理发挣钱,那时候的成都正在改造修建锦江和府南河。</p> <p class="ql-block"> 老爷子陈大学说干就干,和儿子陈建一起选好埸地,就在九眼桥头紧靠修锦江和府南河工地傍,这里人来人往客流量大,工地民工多。陈大学理发匠,一把椅子,一张玻璃镜面,一张纯白色围脖,一把五寸长锋利无比的剃头刀,开创乐至理发工匠在成都闯天下求生活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老爷子按一人理发和修面2元钱价钱和剃胎毛开始,摊点附近的市民,空军医院的医护人员,学校的师生,修河堤的民工都是他们的顾客,因价格公道手艺好,开张生意就爆火,每天顾客盈门从早忙到夜晚,忙得吃饭都成问题,顾客口口相传赞誉声大噪!理发店生意好,陈家父子就在摊店附近搭一个偏店,父子俩齐心协力甩开膀子加油干,收入从一天三四十元,到六七十元钱。原来在乐至乡下一人理发和修面才一元钱,顾客乡邻不多,在这成都顾客多,理发修面和剃胎毛生意收入火爆啦!弟弟也来了,更是善长修面;再后来第三代陈建的儿子也参加到理发工匠行业,在成都展示三代人的理发修面和剃胎毛的精湛技艺才华。引来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等报刊的采访报道。</p> <p class="ql-block"> 当时的报纸在家.国大型糸列报道2《讲述老百姓的故事栏目》里是这样报到的: “带把递刀创成都,时代造就“胎毛世家”。从最初的公社理发店,变为后来的流动理发摊,再到街边小铺,直至在成都小有名气,“胎毛世家”的陈家父子凭借一把百年老刀,将一门不起眼的手艺,做成了鲜活的事业。30年来,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浪潮,让以剃胎毛著称的陈家父子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并一直影响着他们的经营观念”。</p><p class="ql-block"> “ 父子俩今天的成就,既缘起于一次次偶然机遇,又与改革开放有干丝万缕的联系。用“胎毛世家”新一代“掌门人”陈建的话说:“一切都是时代造就。”</p><p class="ql-block"> 从今天看报纸上的这篇报道,讲述了陈家父子二代人的故事。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知名的胎毛艺术家。陈家父子不仅继承了家族的传统技艺,还在不断创新,将理发修面和剃胎毛艺术推向了更高的境界。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让“跳三刀”这一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 我同学肖岷,当年是国企老总,见报纸报道陈家父子的理发工匠事迹,幕名专程来到陈家父子理发店理发修面,那时候的理发店名叫男人头,专门为男士理发修面服务。谚语说:“男人的头,女人的腰”。</p><p class="ql-block"> “男人的头,女人的腰”是流传于民间的一句谚语,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在传统文化中,男性的头部被视为尊严和权威的象征,触摸男性的头被视为一种尊重的表示,尤其是长辈对晚辈的抚摸,往往代表着鼓励和关爱。然而,非亲属或地位较低者触碰男性的头可能被解读为不敬。</p><p class="ql-block"> 女性的腰部在古代文化中则与隐私和性有关,被视为女性的敏感区域。因此,除了亲密关系中的伴侣,其他男性触摸女性的腰部通常被认为是不适当的,甚至是侵犯行为。</p><p class="ql-block"> 这句谚语反映了古代社会中性别角色和身体界限的严格划分。它不仅揭示了男性和女性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身体语言,也体现了社会对个人空间和性别互动的期待。</p><p class="ql-block"> 陈家父子理发店就是专门为男士理发修面服务做精做细,要创出自已的品牌。</p><p class="ql-block"> 老肖闲暇时常来理发修面,与陈家父子的互动日久生情,从顾客与理发师的关糸,变成好朋友关糸,这一晃他们之间来来往往三十多年的俩代人的深厚交情,发展到节庆相互问候探望,两家儿子的婚庆也相互道喜祝贺!</p> <p class="ql-block"> 陈家父子男人头理发店生意常年火爆,陈建就想创品牌创出自家的百年老店名称,苦思冥想就是没想出名称来,他也征求老肖的意见,俩人一起探讨也没有想出一个好名称。按今天酒桌上把酒言欢时,陈师傅亲口给我说: 当年肖哥画龙点晴地提醒我,名称里面一定要有个“刀”字。</p><p class="ql-block"> 后来陈师傅工作中,听见老爷子在理发修面时,时不时的说到这一刀,这一刀,这里再来一刀。当时他并没在意,时间久了,又听见自已老父亲又说到这一刀,那一刀的连想到老肖说的名称里一定要有刀字,大悟啊!这一刀,那一刀,那里再一刀,这不就是三刀吗,有啦陈建狂喜名字就叫跳三刀,就叫“跳三刀”啦!</p><p class="ql-block"> 名称新奇,理发修面关键就是刀,名称有劲还朗朗上口呀。为了慎重起见,华西都市报女记者又来采访,陈师傅把跳三刀,男人头名称请教她,女记者一听说,立马说当然跳三刀好呀!就这样陈家父子店面门楣喜庆挂出“跳三刀”附男人头的的传承牌匾,这又再次轰动街里和顾客,又再次一波传媒的采访报道。</p> <p class="ql-block"> 2011年10月成都举办第十二届西部博览会,在博览会上英国皇室理容师肖恩,结缘成都老艺人陈大学。西部博会结束,10月25日肖恩推迟三天回国,带上翻译小阮,冒着蒙蒙细雨专程到成都市锦江区“跳三刀”店与陈大年父子切磋理发修面技艺。</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报纸是这样描写中国剃头匠速写: “剃刀如流水行走在头、背、面、颈、脖子上,丝丝烦恼瞬间被刮尽陡然间,剃头匠轻轻一弹,剃刀立即匀速跳动,那一刻的享受,令人消魂”!</p><p class="ql-block"> 今天来到跳三刀,在陈建师傅的邀请,并亲自为我修面,躺在洁白的修面工作床,轻薄的毯子和舒适温暖的电热床,已经摈弃了陈旧的座椅上修面。热烫的白毛巾,轻柔的剃须液涂抹,只听刷刷刷的细微声响,面部从上往下和左右开刮,又从下巴脖颈至额头如行云流水。</p><p class="ql-block"> 陈建师傅的修面剃刀早已技术已炉火纯青,我的头脸渐渐光洁起来,陈建师傅手指关节微微弹动,剃刀也快速在脸额颤动起来,刀锋一触皮肤给我带来的是舒适和满满的惬意感,尤其是坐起来,陈师傅撩开后背脖颈行云流水般颤动“神刀”接触皮肤几刀行云,只感觉精神倍尔爽。真不愧为非遗文化传承人和濯锦工匠技艺高超啊!修面技艺高超精益求精,陈建师傅自豪的给我说:要修出很好的精气神!好一个修出精气神,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陈氏的“面上功夫”。谢谢陈师傅啦!</p> <p class="ql-block"> 2010年9月“跳三刀”商标注册,2021年荣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跳三刀传统理容技艺”,同年荣获濯锦之江,匠心独具之“濯锦工匠“。茶室内显示着“跳三刀”的商标注册证以及一个水晶奖牌,上面写着“灌锦工匠”。</p><p class="ql-block"> 这不仅是对“跳三刀”品牌的认可,更是对其背后匠人精神的肯定。这些荣誉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与不懈努力。正是有了这样一群热爱传统技艺的人,才使得“跳三刀”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陈建师傅(照片第二排右二)参加了成都市锦江区总工会,组织工匠人才赴苏州研修活动,这次活动不仅促进了两地工匠之间的交流,也为“跳三刀”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工匠们在活动中互相学习,共同探讨如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推动行业的创新发展。这样的活动不仅提升了工匠们的技能水平,也为“跳三刀”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p> <p class="ql-block"> 老肖夫妇给陈师傅带来高品质茶品,又在“跳三刀”店铺附近的“兴熙庭酒店”为陈师傅从江苏载誉归来,今天又专为我亲自修面表示祝贺与感谢,我们四人快乐地聚在一起,“舍得酒”我们频频举杯祝贺与感谢!边品鉴边摆当年陈家父子在九眼桥打拼的动人故事,以及跳三刀的由来。酒杯碰响,笑语连连。真正感受到肖陈两代人的友谊传承齐乐融融啊。</p> <p class="ql-block"> “跳三刀”的生意很好,老肖再三请陈建师傅的弟弟和儿子一起就餐,就是顾客盈门来不了。四川在线天府早报记者赵霞拍摄的照片,看到陈建师傅专注工作和老爷子傍边的指导。</p><p class="ql-block"> 再看现今店内布置得古色古香,墙上挂满了照片和装饰品,天花板上有两个方形吊灯,形状逼真喜庆的狮头,营造出一种吉祥温馨的氛围。 </p><p class="ql-block"> 顾客们在这里不仅能享受到专业的服务,还能感受到一种家的温暖。这里的每一处细节都体现了匠人们的用心,陈家父子孙三代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守正创新”的真谛。</p> <p class="ql-block"> 周二的上午,支部会上组织大家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求实》杂志上发表的重要文章【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文章强调“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文章还说: 中华民族是守正创新的民族。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社会的经济发展,政府引领的产业整合创新,陈氏三代人,从最初的公社理发店,变为后来的流动理发摊,再到街边小铺,直至在成都小有名气,非物质文化传承的“跳三刀”濯锦工匠,正是成都这座充滿人间烟火,国泰民安慢生活里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例证实证!</p><p class="ql-block"> 感谢肖同学给我跳三刀的体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