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传儒家微言大义,教商贾允执厥中,培养未来新儒商。</p> <p class="ql-block">《论语》第十四篇原宪篇第二十八章</p> <p class="ql-block">大家好,我是万守杰,今天一起分享《论语》第十四篇原宪篇第二十八章。</p><p class="ql-block">原文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p><p class="ql-block">子贡曰:“夫子自道也。”</p><p class="ql-block">这段话翻译过来是这样。</p><p class="ql-block">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种境界,我没有达到。哪三种呢?即仁者不忧愁,智者不迷惑,勇者不惧怕。”</p><p class="ql-block">子贡说:“老师是在说自己。”</p><p class="ql-block">窃以为,孔子把仁、智、勇三种品质提高到一个很高的高度来认识,是在给弟子们开修行方便之门。所以,子贡明白夫子的本意,也是在说自己,于是他说:老师已经做到了仁、智、勇。</p><p class="ql-block">这段话孔子到底是在什么场合下说的,什么时间说的,又是说给谁听的,史料不详,无从考证。窃以为,应该是孔子周游列国期间说过的话;或者说,是陈蔡之厄后对弟子们所讲的话。</p><p class="ql-block">大家知道,孔子周游列国期间险象环生,最险恶的一次,是孔子一行从陈国前去楚国的路上,在陈国与蔡国之间被两国派出的军队围困达七日之久。《史记.孔子世家》是这样记载的:孔子和弟子们连续七天绝粮,大家饿的快要不行了,东倒西歪,无精打采,有的学生还病倒了,因此多有怨言,唯孔子弦歌不辍,讲学诵经,神清淡定,无有一丝恐慌。首先是子路沉不住气,气呼呼问孔子,弟子中也只有子路敢与孔子这样说话,他说:“都什么时候了,你还在那儿弹琴唱歌,难道君子还有如此穷困的时候吗?”孔子答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是说,君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孔子紧接着又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说,仁人志士,决不为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道德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恪守道德的原则。</p><p class="ql-block">孔子知道,道理虽然是这个道理,但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也知道弟子们多有怨言,于是把子路、子贡、颜回等这些“班干部”召集起来开了个会,目的是稳定军心。鄙以为,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莫过于“陈蔡绝粮”时师生对话,这次“班委会”最有代表性,读来不禁让人深思,受用无穷。孔子捻( niǎn)了捻胡须,凝思片刻,向大家提问:“《诗经》里面说,有个动物,它不是犀( xī)牛也不是老虎,却丝毫无目地游走于荒野,这不就是说我嘛!你们分别来解释下,我是不是治国理念不对?为何落得如此下场。”子路抢先回答,他孔武有力,是孔子最信任最忠心的保镖,说话也耿直,对于此问题,他不假思索,开口就说:“老师,这问题简单。要么是我们的仁德不够,要么是智慧还差点,所以,才会被人困在这里出不去的。”孔子听了后没有反驳,而是反问子路:“如果仁德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那么早年间的伯夷和叔齐两位贤人就不会饿死了;如果智慧能化解一切困难,那商朝的比干也就不会被纣王挖走心了。“其实,孔子对子路略显肤浅的回答是不满意的。本来子路的本行不在治天下,招他来开会,因为是他资格老,年龄大,有影响力,并不奢侈( shē chǐ)能从他口中听到一番高论。下面轮到子贡发言了,自贡可是做官的料子,而且会做官,后来是鲁国、卫国的相,他说:“老师啊,我觉得你的理念太伟大了,别人容不下你!你是否可以考虑把你的道稍稍降低一点呢?”孔子听后有些不高兴了,说:“一个好的农民他可能特别会种庄稼,他不一定特别会收庄稼;一个能工巧匠可能特别心灵手巧,但他未必能让每个顾客都满意。君子能维护和保养他的道,有条有理,这就够了,不应该去想能不能被别人所容纳、取用。子贡啊,现在你不想着自己的“修道”之事,只想着被人所容纳,这表明你的志向还不够远大!要好好学习啊!”子贡听罢脸都红了。子贡比子路圆滑得多,毫不夸张地说是官场老手,他的回答其实贴近现实,可此时此刻却得不到孔子的认可。孔子是故意而为之,其实他心里还是很看重子贡的。孔子如此说,是让子贡戒躁戒躁,继续努力,更上一层楼。后来,子贡突出重围,去楚国求救,最终,不负老师厚望,楚昭王发兵,把孔子一行解救了出来。</p><p class="ql-block">最后回答孔子这个问题的人是颜回,他被称为孔门十哲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儒家五大圣人之一。颜回一生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和"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从这点看,颜回的确称得上孔子的传承人。颜回很认真地回答:“老师,您的理念太伟大了,这是天下人不能接受的原因。目前虽然受阻,但您还是要坚持下去,走自己的路要紧,不管他人怎么说。”颜回的话也可以这样理解:老师,您有这么伟大的主张而不能推广,这是我们的耻辱,主张不被人接受,这是拥有国家的人的耻辱。相反,您的主张不被接受,而我们不应该气馁,更应该迎难而上,如此更能彰显您沧海横流中的君子本色!孔子听了颜回的话笑了,说:“就知道你小子理解我,以后你要是发了财,我愿意去给你当管家!”细细品味,颜回这番回答确实妙,而且也说到了孔子心坎里。他把孔子不受欢迎,归咎于是人民、国家的耻辱,而孔子只要保持“君子本色”足矣,尽管让别人去说闲话吧,无所谓的。颜回这番话,也算是稳定了“军心”,可以说,孔子这次召开的紧急会议,目的达到了。</p> <p class="ql-block">与万氏宗亲在广东湛江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鄙人每每读罢这段故事,令人深思,感悟颇深。有时想啊,如今社会的年轻人,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一点点阻力,就对前途抱着消极态度,整天唉声叹气。鄙人想说的是,您的阻力再大,困难再多,但至少不会天天饿着肚子。就算自己饿着肚子,身边的家人朋友也不会跟着受罪,连饭都吃不饱。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不仅仅是在学术文化方面的贡献,我觉得他豁达开朗的胸襟,也很值得我们学习。每当鄙人在工作学习中陷入困境,就会想到这幅“孔子陈蔡绝粮”画面。孔子已饥肠辘辘( lù lù),身边的学生也饿得面黄肌瘦,甚至还有些学生满腹抱怨。但孔子仍气定神闲,对学生不厌其烦地耐心教导。的确,我们做不了圣人,但可以像圣人学习呀,即使学不到圣人那般心境,暂且静下心来,少抱怨两句,多做实事,也是有意义的啊!其实,抱怨和消极,都解决不了问题,还不如修养身心,耐心等待,机会总会有的,但不要因为自身原因而悔恨命运不公。</p><p class="ql-block">窃以为,“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应该是“陈蔡绝粮”之后,孔子对子贡说过的话。似乎是这样的场景,经过“陈蔡绝粮”事件,子贡越发对孔子崇拜,因为当时孔子不满意子贡的回答,批评他境界与格局不够,所以子贡事后又请教老师如何做“君子”。孔子对子贡说,如果一个人具备“仁、智、勇”三达德,那他就是一个真正的君子了。子贡点头称是,说:老师就是君子。</p><p class="ql-block">何谓“仁”?“仁者,爱人”,这是孔子对弟子樊迟讲过的话;“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对弟子颜回讲过的话。“仁”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最多,119次;所以说,孔子学说亦谓之“仁说”;抑或说,孔子学说谓之“人说”。窃以为,真正的人就是“仁者”,我们之所以修身养性就是为了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真正的“人”是爱人的人,而且是一个“尚礼”的人,是一个不知“忧愁”的人,一个快乐的人。</p><p class="ql-block">何谓“智”?孔子说:“知己曰明,知人曰智”。窃以为,一个拥有“智慧”的人是一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是一个“忠恕”的人,是一个理解人、宽恕人、将心比心的人。抑或说,“智者”是“知己知彼”的人。这样的人不会有迷惑,任何事情都会“心知肚明”,但不一定会说出来。</p><p class="ql-block">何谓“勇”?“子路好勇”是出了名的,但“子路之勇”是率性之勇,不是孔子所说的“勇”。孔子之勇是义之勇,是符合礼之勇。子路问孔子:“君子尚勇乎?”答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在孔子看来,“勇”是君子之德,但必须以义来节制,如果勇敢而不讲道义就会乱来。对子路,孔子还有“六蔽”之教。子曰:“由也,女( rǚ)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认为,子路勇于为善,但不能通过学来明白如何为善,这带来的弊病是贼乱。为纠正子路性格上的偏失之处,孔子告诫子路,勇必须有所节制,有所指导,方能无蔽。可见,孔子认为,“勇”需要以“礼”、“义”、“学”来节制,否则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孔子虽没有直接回答子路提出的君子“尚勇”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孔子认为勇不足尚,而是说“勇”是人成为人的一个重要的向度,只是居于“礼”与“义”之下。</p><p class="ql-block">今天借此多讲一点点“勇”,以便大家理解透。勇者何以不惧,勇者不惧什么,孔子并未直接言明,倒是有如何不惧的论说。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司马牛请教如何去做一个君子,孔子回答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不大明白,接着又问:“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称作君子了吗?”孔子反问道:“如果自己问心无愧,那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呢?”此处的“忧”和“惧”,并不是指对外在的环境或东西的恐惧,而是与内在的自我反省相联系。若自我反省之后不惧于自己的良心,会更加坚定于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被外在的环境所困扰,就可以说是“勇”了。一句话,孔子之勇乃大勇也。孟子将“大勇”发挥,说:“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 hè)宽博,吾不惴( zhuì)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孔子之“大勇”与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相关联,它“集义”而生,以“不动心”为最高的境界。</p><p class="ql-block">鄙以为,“孔子之勇”乃“君子之勇”,“君子之勇”何来惧怕!梁启超在一次演讲中对这种“浩然之气”式的“大勇”的解释,甚为晓畅明白:“不惧是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薄弱,便有很丰富的知识,临时也会有用不着,即便有很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样才能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曰:‘浩然之气,至大至刚’。第二件,要不为劣等的欲望所牵制。”</p> <p class="ql-block">与广东万石等宗亲在广东湛江合影</p> <p class="ql-block">窃以为,“勇”是一种意志上的力量,是通过修养“浩然之气”达到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勇者不惧的精神,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坚忍不拔的力量,一种为实现目标能够抵制外在的诱惑、克服欲望驱使的冲动、忍受简陋的生存环境的力量;一种寻求个人内心世界的平和、宁静、坦荡、冲破凡俗的力量。</p><p class="ql-block">孔子一直担心子路“好勇”,虽然不厌其烦地谆谆教导他,甚至还说子路如果不改“鲁莽之勇”则会“不得其死然”,意思是“子路也许将来不得好死”。果不其然,后来不幸被孔子言中,子路为了就主公孔悝( kuī)死于卫国的一次内乱,被乱军砍成肉泥。孔子闻讯,悲痛欲绝,嚎啕大哭,说:“由啊,为师不该准许你到卫国去做官的啊!”所以说,孔子眼中的“勇”是“杀身以成仁”的勇,犹如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追求真理,为真理而战的“大勇”,而不是子路般的“鲁莽”之勇。</p><p class="ql-block">或许有人说了,不是儒家讲“仁、义、礼、智、信”君子五常德吗,为什么孔子提出的是“仁智勇”君子三达德呢?这个问题问的好。一般史书认为,孔子在春秋末期最早提出“仁、义、礼”,尔后战国时期的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再然后西汉董仲舒加了一个“信”,扩充为“仁、义、礼、智、信”五常德,从此成为中国人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鄙以为,这种说法有问题。孔子提出“仁、义、礼”不假,孟子提出“仁、义、礼、智”为人之“四端”也不假,但是孔子也提出过“智、信、勇”的问题,但并没有把它们归纳为人的核心道德。可是,孔子却明确提出“仁、智、勇”为君子之达道,即“君子三达德”。请记住,孔子那时并没有把“仁义礼智信”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提并论,那是宋代以后的事情。也就是说,孔子的本意是,“仁”可以涵盖礼、义、信、智、勇等所有的德性,仁人就是“真人”,一个真正的“人”就是“仁人”,有道是“仁者无敌”也。孔子学说亦归纳为两个字,“仁说”,“仁说”就是“人说”,是教导人们如何“成人”的学说。</p><p class="ql-block">“信”在今天尤为被人们看重,但在孔子眼里,以及在孟子那儿,都是居于仁、义、礼之下的德性,甚至对“信”的掌握问题尤其担心。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 kēng kēng)然,小人哉!”孔子意思是说,说出的话必须守信用,做事必须有结果,但这样的行为被视为耿直固执的人。也许孔子的话不被大家所理解,因此孟子对此又做了进一步说明,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说啊,什么叫大人之信?大人之信是,说出的话不一定非要守信用,做事不一定非要有结果,唯有义是绝对的。也就是说,所谓的“信”不具有绝对价值,只有“仁”和“义”才有绝对价值。或者说,只有符合仁与义的“信”才可以“言必信,行必果”。</p><p class="ql-block">窃以为,今人把“信用”当做衡量一个人道德的唯一标准,且与“信守合约”挂钩,不能不说是社会文明的一个大倒退,势必进一步陷入一个“讲信用”而不讲“仁道”的“弱肉强食”之丛林社会。孔子的思想逻辑是,一个“仁者”一定讲礼、讲义、讲信,但一个讲礼、讲义、讲信的人不一定是“仁者”。既然是这样,为什么孔子不干脆说“君子之德”是“仁”呢?这的确又是一个问题。鄙以为,一个不学习且无知识的人也有可能是“仁者”,一个意志不坚定的人也有可能是“仁人”。孔子以为,这样的“仁人”不是完美的“仁人”,只会“爱人”是不够的,必须还要有“智慧”;有道是“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所以要想有智慧就要学习,才能懂得如何去“爱人”。孔子还担心,光有智慧的去“爱人”还不行,遇事退缩不前不行,没有持之以恒之心不行,没有“朝问道夕死可矣”的“大勇”精神不行。故“仁智勇”三者结合,用“智”和“勇”辅佐“仁”,以“智”节制“勇”,有道是“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便是君子修养所达之道。</p><p class="ql-block">窃以为,孔子之后,自孟子始,儒家把“勇”拿出君子之德以外,淡化了“勇”,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所以,孔子之后儒者多为懦弱( nuò ruò)书生之象,似乎文质彬彬之君子与“勇武”已经无关了。其实这不是孔子所希望的,孔子心中的“君子”是文武全才的人。要知道,孔子所教“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御两科均属于“武术”,是为了培养一个人“尚武”精神的。由此而论,我国今天的中小学都应该加“武术”课程,大力开展“去眼镜”行动。有道是:中国未来之少年,应该是“崇文尚武”,“英气袭人”,“仁智勇”三达德也。说到这里,鄙人不由叹气一声,教育部门的官员们何时才能读懂《论语》啊!教改有这么难吗?</p><p class="ql-block"> 好,今天的课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