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雅蔡冷泉返回定安的路上,看到路边矗立在一块色彩斑斓的巨石,上书“龙井村”三个红色大字,基座上标有“海南省环境示范村”的字样,勾起我们探访的欲望,遂开车进入村中便道。</p><p class="ql-block"> 龙井村,位于海口市琼山区南部,即甲子镇之西北,村名缘于村前的一口“龙井”。 走进村内,一棵高大茂密的古榕矗立在村口。走进村中,寻访古井,问一老妇,不知其所以然。</p><p class="ql-block"> 看到一座富丽堂皇的宗祠,下车观看,大门紧闭进不去,这是林氏宗祠。一回身,龙井就在宗祠的前面。</p><p class="ql-block"> 龙井位于村前正中处,背靠村庄,前临旷野。井面经过修葺,容貌规整,焕发生机。井边立一块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的古石碑和“龙井古韵新志”碑,方知龙井的来龙去脉和村中现状。如今的龙井村约有二百户、近一千人口,吴、林、蒋、杨、张、王、郑、高、麦、黄、李、梁十四姓氏共聚一村,融洽相处,龙井哺育了一代代人,村庄里也增加了好几座古井,而龙井永远是乡村之根。</p><p class="ql-block"> 十四姓氏共聚一村,和谐相处,恐怕在全国也是少见的。</p><p class="ql-block"> 在龙井村,我们看到“林氏宗祠”和“吴氏宗祠”两座宗祠、一座“禄星普照庙”和一座“关圣庙”。返回的时候,“吴氏宗祠”旁的一座房子里有一对八十多岁的老夫妻,我问他们宗祠能进去吗?老人拿出钥匙打开大门,让我们进去观看。</p><p class="ql-block"> 崇尚文明为龙井村历代传统,自清代起村中便有私塾,民国时期办的龙井小学,闻名遐迩。可惜,漂亮的龙井小学现在只剩下一座空楼。恐怕这是目前大多数农村的现状。</p><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18日</p> <p class="ql-block"> 为了便于朋友们了解“龙井”的来龙去脉和龙井村的历史及现状,我把龙井前的“龙井古韵新志”碑碑文打成文字。</p> <p class="ql-block"> 龙井古韵新志</p><p class="ql-block"> 龙井建村始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四百余年。村庄后有山靠,前有秀水,外洋宽阔,水流曲畅,景色秀美,是一地灵人杰的生态古村。经历代繁衍发展,村中现有二百多户,一千一百多人口。吴、林、蒋、杨、张、王、郑、高、麦、甘、黄、莫、李、梁十四姓氏恰如一个大家庭,和谐相处,团结亲密。</p><p class="ql-block"> 村名龙井,结缘一眼甘泉,一口古井。沿村庄护堤拾阶而下,有一涌自龙脉的泉水,又清又甜,可吃可用,有如天赐。据说,先人因此雕刻一龙头,置于泉口,导泉水经龙口喷出,涌流不息;后经名师点化,筑井储水为用,称之龙井。既有泉有龙,有龙有井,有井有村,故称龙井村。</p><p class="ql-block"> 村中祖祖辈辈崇尚龙文化。至今尚有先人雕造的龙宫、龙庙。每逢端午节,都将龙公请到鸭程溪的龙公湾掷龙,游龙水,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p><p class="ql-block"> 龙井与贝朗、贝朗仔先为兄弟村,后合一行政村。清代,龙井、贝朗隶属琼山县仁政乡东阳二都东堡图,贝朗仔属仁三图。民国时期,并为龙井村,隶属琼山县旧州乡第五堡。解放后,行政隶属关系几经变更,先隶旧州公社,后属新民乡,今为甲子镇益民村委会,共有7个经济社。</p><p class="ql-block"> 勤劳致富是村中美德。世代在周边的水田、坡地辛勤耕种,靠劳作获取丰收果实,赢得发展空间。龙井萝卜、龙井西瓜历来驰名琼文定地区,龙井瓜菜也借助现代物流销往全国各地。仙沟墟乃另一谋生福地。龙井的牛中、商贩常年在此经营,名利双赢。</p><p class="ql-block"> 崇尚文明为历代传统。自清代起村中便有私塾,民国时期办的龙井小学,遐迩闻名。如今,大学生、中专生近百,各级政府和国有单位中任厅级、处级官员或高级技术职称者十数人,政绩颇有建树,也颇有口碑。清代,村中尚有拳馆和乐队。解放后,曾组织舞蹈队、腰鼓队和琼剧团。如今,环村路与省道连接,村中硬化道路纵横交错,古树成荫,秀美优雅,静谧温馨,被政府命名为文明生态村。</p><p class="ql-block">公元二零一二年岁次壬辰仲春</p><p class="ql-block"> 村民林文山 杨祖江撰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