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之冠”灵隐寺

天浪星99

<p class="ql-block">灵隐寺,中国佛教古寺,又名云林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占地面积约87000平方米。灵隐寺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南朝梁武帝赐田并扩建。五代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并赐名灵隐新寺。宋宁宗嘉定年间,灵隐寺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清顺治年间,禅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灵隐,筹资重建,仅建殿堂时间就前后历十八年之久,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时,赐名 “云林禅寺”。</p> <p class="ql-block">灵隐寺主要以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法堂、华严殿为中轴线,两边附以五百罗汉堂、济公殿、华严阁、大悲楼、方丈楼等建筑构成。现任方丈是光泉法师。</p> <p class="ql-block">浙江灵隐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自命风流儒雅的康熙皇帝来到杭州灵隐寺,老和尚请求他为寺院题块匾额。康熙信手挥笔,在纸上写了个老大的“雨”字,可“灵隐寺”的“灵”字按老写法在“雨”字下面还有三个“口”和一个“巫”,这许多笔画怎么也摆不下了,真是急得皇帝下不了台。正当康熙尴尬之时,围在身旁的官员也只得干着急。皇帝有难出手相救,这叫救驾。“功高莫过于救驾”,可是这个驾却不是人人会救的。站在康熙边上的大学士高士奇,他也是杭州人,在手心中写了“雲林”两个字,然后悄悄挨近康熙身边,假装磨墨,偷偷摊开手掌。康熙一看,立即醒悟,于是就写下了“雲林禅寺”四个字。还好,在一个随从的暗示下,他将错就错,写成“云林禅寺”。这块匾挂了三百年直到如今,可老百姓并不买他的账,仍叫它“灵隐寺”。康熙题匾的笑话也一直流传到如今。</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上悬“云林禅寺”匾额,为清康熙帝所题。</p> <p class="ql-block">根据《清史稿.圣祖本纪》记载: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南巡杭州,在灵隐寺进香后登北高峰,见高峰挺秀,群山叠翠,晨雾山岚,笼罩古刹。回寺后又见香烟缭绕,山林秀色,香云绕地。想起了杜甫诗 “江汉终吾老,云林得尔曹”之句,于是改“灵隐禅寺”为“云林禅寺”。看来,好像这改名不是因为写错字,而是诗意。</p> <p class="ql-block">灵隐寺的山门宛如一位深藏不露的高人,始终紧闭心扉,不轻易展露真容。只能驻足在外面欣赏天王殿的雄姿。</p> <p class="ql-block">这块“灵鹫飞来”匾额的题写者是辛亥革命元老黄元秀(1884—1954)。他是浙江杭州人,原名凤之,字文叔,号山樵,中年以后改名元秀。黄元秀毕业于浙江武备学堂,幼年在学塾读书时兼习武技,及长入伍从军,在浙江新军中供职,任管带。后加入中华革命党,与黄兴、秋瑾、徐锡麟、蔡元培、章太炎等人关系很好,为光复浙江作出过极大贡献。因此民国建立后,他在浙江军政诸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位佛教徒,曾在杭州与佛教居士范古农、吴璧华等发起成立“放生会”,致力于弘扬佛法。黄元秀学识渊博,书法自成一格,而今杭州各大名胜有不少还保留着他的碑题,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灵隐寺的“灵鹫飞来”匾额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处。</p> <p class="ql-block">灵鹫二字是指灵鹫山,此山即《妙法莲华经》中的耆阇崛山,翻译为中文便是灵鹫、鹫头,或称鹫峰、鹫台,因为山形似鹫,且山上栖息着很多鹫鸟而得名。民间流传甚广的“灵山”说的就是这座山。此山位于中印度摩竭陀国,国中的王舍城是毗婆娑罗王的新都,自此城向东北十里,就是灵鹫山的所在。因为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常于此山讲说大乘经典(如般若、法华等经),所以用佛典中每以灵鹫山代指佛陀说法之地,此山也是佛教的一处圣地。这块匾额中的灵鹫二字既指印度的灵鹫山,也指灵隐寺前的飞来峰(亦名灵鹫山),二者虽然距离万里,却并非两座山,而是一体的,这其中的原委还要从“飞来”说起……</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的参拜方式别具一格,与大部分寺院截然不同,要从背后的护法殿进入。</p> <p class="ql-block">大千世界</p><p class="ql-block">位置:东方持国天王上方</p><p class="ql-block">三千大千世界,略称“大千世界”。佛教说一日月照四天下,覆六欲天、初禅天,为一“小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因为它里面有小千、中千、大千,我们称作“三千大千世界”,而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个佛国土的世界。这个三千是讲它组成的结构,而不是这个大千世界是三千个。</p> <p class="ql-block">天涯海国</p><p class="ql-block">位置:南方增长天王上方</p><p class="ql-block">应该说的是南瞻部洲位于须弥山之南方咸(碱?)海中。</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长约24米,宽约15米,正中面朝山门的佛龛供奉弥勒佛像,袒胸露腹,趺坐蒲团,笑容可掬;背对山门的佛龛供奉的是佛教护法神韦驮雕像,像高二米半,头戴金盔,身裹甲胄,神采奕奕。这尊雕像以香樟木雕造,是南宋留存至今的珍贵遗物,已有700多年历史。天王殿两侧是四大天王彩塑像,高各八米,个个身披重甲。其中两个形态威武,两个神色狰狞,俗称四大金刚。</p><p class="ql-block">天王殿前左右各有石经幢一座。两经幢都有《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建,时大宋开宝二年己巳岁闰五月》题记。</p> <p class="ql-block">上联:</p><p class="ql-block">佛阐发无边</p><p class="ql-block">看我呢 袒腹露胸</p><p class="ql-block">终归一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下联:</p><p class="ql-block">峰飞来何处</p><p class="ql-block">愿人们下心低首</p><p class="ql-block">普度众生</p><p class="ql-block">韦驮菩萨的背后,是一尊弥勒佛像,袒胸露腹,半跏趺坐于宝座上,为民国二十一年,即公元1932年精心塑造而成。</p> <p class="ql-block">东晋</p><p class="ql-block">灵隐寺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p><p class="ql-block">相传印度僧人慧理至此,认为飞来峰是“仙灵所隐”之地,遂面山建寺,取名“灵隐”。</p> <p class="ql-block">遂在飞来峰下卓锡建寺,连建五刹:灵鹫、灵隐、灵山、灵峰、灵顺。除灵隐之外,其他四寺或废或更,均已不存。寺院初创之际,佛法不盛,一切禅林规制,初具雏形。僧不甚众,游客清淡,香火寂寥。所以刘宋智一法师住持时,因寺院法务清淡,有足够的时间来啸聚群猴, 自称猿父,与之玩耍竟日。</p> <p class="ql-block">龙华说法</p><p class="ql-block">位置:弥勒佛上方</p><p class="ql-block">弥勒菩萨于龙华树下成道的三会说法。又称龙华会、弥勒三会,略称龙华。乃指佛陀入灭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菩萨自兜率天下生人间,出家学道,坐于翅头城华林园中龙华树下成正等觉,前后分三次说法。昔时于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未曾得道者,至此会时,以上中下根之别,悉可得道。</p> <p class="ql-block">到了南北朝时,佛界喜得福音,门阀士族竭力提倡佛教,信奉佛法,广建浮屠。当时南齐的竟陵王萧子良与梁武帝萧衍等都大力推崇佛教。梁武帝天监三年(504年),萧衍下诏"舍道归佛",将佛教奉为国教,随即大兴土木,建寺立塔。一时间,佛刹林立,出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之盛况。杭州为南朝属地,自然就出现了不少佛寺。</p> <p class="ql-block">神通广彼</p><p class="ql-block">位置:西方广目天王上方</p><p class="ql-block">神通:神通是梵文的意译。亦译作“神通力”、“神力”。神通是佛、菩萨、阿罗汉等通过修持禅定所得到的神秘法力。</p><p class="ql-block">彼:本义流行、传播;施加</p> <p class="ql-block">皆大欢喜</p><p class="ql-block">位置:正对弥勒佛,弥勒佛造像上方也有一小方</p><p class="ql-block">所谓“皆大欢喜”,就是人人见了皆生欢喜心,其中也就含有“恭喜”之意。当我们一进山门,弥勒菩萨含笑相迎,似乎在祝福大家:“皆大欢喜”!</p> <p class="ql-block">仰之弥高</p><p class="ql-block">位置:北方多闻天王上方</p><p class="ql-block">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出自论语,是颜渊对孔圣之道的赞叹。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p><p class="ql-block">在佛教殿堂,这四个字一方面是指造像之高大,更重要的自然是对佛法的赞叹。</p> <p class="ql-block">灵隐寺初创时佛法未盛,一切仅初具雏形而已。至南朝梁武帝赐田并扩建,其规模稍有可观。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曾作过全面修葺,香火旺盛。然而,唐末"会昌法难",灵隐受池鱼之灾,寺毁僧散。直至五代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并新建石幢、佛阁、法堂及百尺弥勒阁,并赐名灵隐新寺。灵隐寺鼎盛时,曾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房一千三百间,僧众多达三千余人。南宋建都杭州,高宗与孝宗常幸驾灵隐,主理寺务,并挥洒翰墨。宋宁宗嘉定年间,灵隐寺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 清顺治年间,禅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灵隐,立志重建,广筹资金,仅建殿堂时间就前后历十八年之久。梵刹庄严,古风重振,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康熙帝南巡时,赐名 "云林禅寺"。</p> <p class="ql-block">灵隐天王殿南宋遗存护法韦驮雕像</p> <p class="ql-block">灵隐寺天王殿护法韦驮菩萨立像,高二点五米,头戴金盔,身裹甲胄,威严端肃,正气凛然。这尊佛像,用整段香樟木雕造,是南宋留存至今的珍贵遗物,已有80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原称觉皇殿,单层三叠重檐,长约24米,重檐高33.6米,为第二重大殿。大殿正中是一座高24.8米的释迦牟尼莲花坐像,造像“妙相庄严”、“气韵生动”,颔首俯视,令人景仰,这是中国最高大的香樟木坐式佛像之一,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宗教艺术精品。正殿两边是二十诸天立像,殿后两边为十二圆觉坐像。</p> <p class="ql-block">韦驮菩萨对面即是大雄宝殿,重建于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黛瓦黄墙红门窗,显得稳重却不单板,重檐三滴水的结构更增添了几分古色古香的韵味,飞翘的檐角把雄伟的大殿点缀的轻盈灵动。门楣上悬挂着大书法家沙孟海所题写的“大雄宝殿”匾额,其笔力千钧,字迹刚劲有力,尽显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二层屋檐下,则悬挂着著名书法家张宗祥所题的“妙庄严域”,其字迹流畅自然,笔法娴熟,与大殿的整体风格相得益彰,每一笔一划都在诠释着佛教文化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灵隐寺内原释迦牟尼佛像于1949年大雄宝殿正梁因白蚁蛀空倒塌时被毁,现在这座佛像是1953年重修寺宇时由中国浙江美术学院的雕塑家和民间艺人们采用唐代禅宗佛像为蓝本共同精心设计的。佛像高19.6米,比原先的释迦造像高一倍多,用近百块香樟木雕成。佛像造型端庄凝重,气宇轩昂,慈眉善目。</p> <p class="ql-block">大殿后壁有“慈航普渡”、“五十三参”海岛立体群塑,共有佛像150尊,正中为鳌鱼观音立像,手执净水瓶,普渡众生,下塑善财童子及其参拜观音故事,善财童子参拜名师53位,第27参拜观音得道成佛。观音两侧为弟子善财与龙女,上有地藏菩萨,再上面是释迦牟尼雪山修道的场景:白猿献果、麋鹿献乳,整座佛山造型生动。</p> <p class="ql-block">药师殿是灵隐寺的第三重大殿,长约20米,宽约12米。</p> <p class="ql-block">供奉的是“东方三圣”:药师佛及日光天子、月光天子。殿中莲台座上结跏趺坐的是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称“大医王佛”,他能使众生离苦得乐,解除病痛和灾害,又称“消灾延寿药师佛”。左边站立日光菩萨,手托太阳,象征着光明;右边站立月光菩萨,手托月亮,象征着清凉。大殿两边的十二尊塑像是药师佛的十二位弟子,号称“药童”,又称“药叉神将”,顶盔贯甲,神态威武,手下各有七千神兵供调遣,他们按十二个时辰排序。殿左有重建的罗汉堂,陈列五百罗汉线刻石像。</p> <p class="ql-block">这些药叉神将不仅是佛国法界的守护者,也是广大信众的庇佑者。每一位药叉神将都是特定属相的守护神,他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十二属相守护体系,为众生带来安宁与福祉。</p> <p class="ql-block">灵隐自创建以来,高僧云集,文人荟萃,儒释交融,谈禅论道,一吟一咏早己蔚然成为文化大观。此外,寺内还存有不少年代久远的佛像、法器、经幢、石塔、御碑、字画等历史文物为灵隐寺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灵隐寺文物陈列室。灵隐的藏经楼复建于2000-2002年,位于寺内中轴线上第四重。有三层,一层是地宫,名“龙宫海藏”或“云林宝藏”也就是灵隐寺的文物展厅,里面有很多文物珍宝;二层“直指堂”,是讲经说法的法堂(今年元旦的灵隐古琴音乐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三层就是真正藏经所在了。据说楼上收藏有各种佛教经籍史书。藏经楼整个建筑是重檐歇山顶式的,远远望去,飞檐斜展,殿宇雄伟,一派红尘不到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时序已进入新世纪,灵隐寺以其得天独厚的佛教文化、宏伟壮丽的殿宇建筑和秀美幽雅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灵隐寺,它早已成为人们学佛、观光、祈福、休闲的佛教胜地。</p> <p class="ql-block">在灵隐寺后山,上山的竹林中,还有一尊铜像,从说明看,是日本的空海大师,他于唐代来中国求法,在浙江宁波被拒绝上岸,向南辗转千里,来到福州,还是被拒绝上岸,最后用汉字写下了一篇文辞俱佳的告白给当地官员,官员怜其才华,才准予上岸。</p><p class="ql-block">空海大师非常的了不起,他求取真经回日后,根据中国草书,创立了平假名,从而统一了日本文字。</p><p class="ql-block">这座雕像是为纪念中日友好30周年而树立的。</p> <p class="ql-block">空海是日本平安时代佛教史上“入唐八家”之一,在唐朝学习佛学后回国创立日本密宗。</p> <p class="ql-block">灵隐寺主轴线最后的殿宇是华严殿,顶层屋檐下悬挂“华藏世界”的匾额。殿内供奉华严三圣,这些佛像由缅甸进口的楠木雕琢而成,每一道线条都流畅自然,每一处细节都充满了匠心独运的精致与细腻。</p> <p class="ql-block">很多朋友来到灵隐寺,出于对佛法的恭敬,都会逐个殿堂进行参拜,并且一直坚持到处于寺院中轴线上最高处的华严殿。所谓华严殿,顾名思义,就是供奉“华严三圣”的殿堂。</p><p class="ql-block">“华严三圣”是指居中的毗卢遮那佛,东侧的文殊师利菩萨和西侧的普贤菩萨。</p> <p class="ql-block">灵隐寺主轴线上第四座殿宇是藏经楼,为楼阁建筑,重檐歇山顶,古韵十足。一楼为直指堂,也就是法堂,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檐下悬挂“畅佛本性”和“继振宗风”的匾额,道出了此殿的意义。殿内是僧众说法论经处,匾额高悬,字迹潇洒,更增添了几分清净高雅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竹林之后的石壁上镌刻着厚重雄浑的四个大字“庄严国土”。</p> <p class="ql-block">第四重大殿“直指堂”(藏经楼)极富传奇色彩。据说隆庆三年,灵隐全寺均毁于雷火,仅剩直指堂,崇祯十三年,灵隐全寺又失慎于火,仅主大殿、直指堂幸免于灾祸。直指堂其实就是法堂,高僧大德讲经说法的地方,正中间讲台狮子座为东阳木雕,异常精美,狮子座也就是高僧大德讲经说法的法座。匾额“狮子吼”为原灵隐寺方丈木鱼书;“名山得主”为怡藏法师书写。</p> <p class="ql-block">灵隐铜殿</p><p class="ql-block">在五百罗汉堂内新建有“灵隐铜殿”,其高达12.62米,为中华第一高铜殿,获世界吉尼斯最高铜殿纪录。“灵隐铜殿”由杭州市佛教协会委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主持设计制作,八易其稿,历时400余天,计万余工而制成。</p> <p class="ql-block">殿宇的四面分别描绘着观音菩萨道场普陀山,地藏王菩萨道场九华山,普贤菩萨道场峨眉山以及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p> <p class="ql-block">“灵隐铜殿”为单层重檐歇山顶的传统古建筑结构,飞檐雕瓦,翼角飞举,翼展达7.77米,底面5米见方。歇山顶上龙吻对峙,火球腾金,窗花、斗拱、雀替、龙柱、额、枋都精雕细刻,诸形工美,铜殿正方四面雕有四大佛山的自然风貌,或天苍地茫,玉宇澄清;或古刹巍峨,大江环流,展示巧夺天工的锻雕技艺。殿基有铜砖铺地,须弥座铸有佛山经典图画。铜殿运用现代表面处理技艺,金灿尊贵,光芒闪烁。</p> <p class="ql-block">吃素面的人很多。</p> <p class="ql-block">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因为善良正直,在朝廷屡被排挤。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白居易被外放到杭州担任刺史。白居易是带着落寞的心情到杭州走马上任的,杭州的山水抚平了白居易孤苦的心灵。白居易励精图治,疏浚六井,修筑白堤,深受杭州百姓爱戴,西湖边的送别白公雕像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杭州民众对白居易的深厚感情。</p><p class="ql-block">闲暇之余,白居易徜徉在杭州的山水之中,创作了不少诗歌。多年后,白居易回忆杭州,写下了这样的诗句:</p><p class="ql-block">江南忆,最忆是杭州。</p><p class="ql-block">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p><p class="ql-block">何日更重游。</p><p class="ql-block">白居易所说的山寺,指的就是灵隐寺。白居易喜欢灵隐寺优美的风景,多次到灵隐寺游玩,而且还与灵隐寺的僧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p> <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