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毛泽东诗词艺术

张爱珠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年是毛主席诞辰一百三十一周年。毛主席是举世公认的伟大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哲学家和伟大诗人。他以天才的灵感,写下了不朽的历史诗篇。毛主席一生共创作了100多首诗词,他的诗词与历史现实紧密结合,打破了自古以来诗词创作多以反映个人生活和思想情绪为主的艺术倾向,开拓了诗词创作的新领域,第一次以波澜壮阔的社会革命和社会斗争场面作为创作题材,以革命家和艺术家的独特视野,史诗般地再现了中国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画卷。追踪伟人的足迹,寻觅伟人的创作道路,我们不难发现:毛主席一生奋斗,一生革命,一生追梦,因而一生有诗。这是一个伟人的梦,这是一个诗人的梦,这是一百年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世纪大梦。毛主席的中国梦,虽然和现在表述不一样,但其内核意蕴是一致的,是天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毛主席的中国梦,可以从他的诗词中读得出来。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天翻地覆慨而慷”,从“唤起工农千百万”到“六亿神州尽舜尧”,从“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从“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到“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等等,都深刻融入了毛主席的民族复兴梦想。这里就学习毛主席诗词艺术,和各位老师交流。并以此献给毛主席诞辰一百三十一周年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托物言志,言志求大。</p><p class="ql-block">托物言志是诗、词、散曲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它是通过事物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或感情的表现手法,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者揭示作品的主旨。毛主席1945年9月为诗人徐迟写了“诗言志”题词,1957年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创刊时请毛主席题词,毛主席又一次题了“诗言志”。自先秦以来,诗言志作为中国诗歌最基本的审美创作原则,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诗歌史。毛主席认为“有此志,乃有此诗”。“写诗,就要写出自已的胸怀和情操”。“诗歌是传达个人志向、情趣、理想和人格的载体。”这些话对“诗言志”的含义作出了准确而通俗的解释,这既是他关于诗的一种见解,也是对诗人的主张和号召,毛主席继承了这一传统,在诗词中所表现的志,不论是战争年代的作品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作品,都具有中国人民不可侵犯、不可欺侮和独立自主、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铮铮骨气,具有中国人民改天换地、建设祖国的战斗豪情。1910年秋,毛主席16岁在离家乡50多里的湘乡县东山书院读书,在这个书院读书的大多数是那些地主豪绅的纨绔子弟,他们看不起来自穷乡的毛泽东。当时毛主席写下了一首《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这首诗以拟人化手法,借物言志,首句写青蛙如老虎般独坐池塘的神貌;第二句写青蛙“修身养性”的心态;末二句写青蛙的“宣言”,它以不容质疑的口吻,向自然界发号施令,正面描写青蛙的凛然气势与蓄藏的巨大能量。全诗通过青蛙,小中见大,表现出感人心魄的英雄情怀和壮怀激烈的宏大抱负。他的国文老师谭永春看后批到:“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观气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特别是末两句“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春天到了,如果我不先叫唤,哪个虫儿敢发出叫声,以此写出了自己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1961年12月,毛主席读了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认为陆游这首词文辞虽好,但意志消沉,只可借其形,不可用其义。于是再续一首与陆游的风格不同的咏梅词,写了《卜算子 咏梅》:“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首词的词牌和题目与陆游一样,不同的是毛主席反用了陆游的原本寓意。塑造了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的形象,鼓励人们要有威武不屈的精神和革命到底的乐观主义精神。上片主要写梅花傲寒开放的俏丽身姿,首起二句描绘季节的变换,既平直自然,又蕴含哲理。第一句才说“春归”,第二句就说“春到”。春归是梅花在风雨中所送,春到是梅花在飞雪中所迎。很显然这里的“迎春”、“送春”者,不是“风雨”、“飞雪”,而是梅花。在风雨中送走春天时,梅花虽已凋谢,但在飞雪中迎来春天时,梅花却正吐艳。这两句对仗工整,拟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紧承“飞雪”写出,极力渲染梅花开放时的冰雪环境,这是一种衬托的手法,在“百丈冰”的时节,梅花开放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样一来,“犹有花枝俏”一句就格外醒目。梅花不仅在如此严寒的环境中开放,而且开放得还特别俏丽。毛主席以冰雪衬托风骨铮铮的梅花,以梅花的品质、形象,象征中国共产党人,笔下的梅花形象是全新的,不仅是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下片是对无私无欲的梅花的礼赞。首句紧承“俏”字写出,俏丽的梅花开放于寒冬之时,它是春天的信使,预报春天就要到来,当春天真正到来时她已经飘零了。这就是梅花乐于奉献的性格,所以毛主席说梅花是“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俏”字浓缩了千种生机万般气,是这首词的词眼,是新时代梅花精神风貌的外现。“俏”字也是上、下片之间过渡的桥梁,使整首词的境界浑然天成。“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两句,描写春天降临繁花似锦的时候,梅花那种舒心高兴的样子。写出了梅花不仅有俏丽的身姿,而且有崇高的精神境界。“笑”字写出了新时代梅花谦逊脱俗的品质,豁达大度的精神风采,极大地升华了词的艺术境界。新时代的梅花形象,象征了共产党人斗争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美德和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这首词咏物言志,是运用逆向思维写作的典范。毛主席是怎么反陆游的词意而用之的呢?一,陆游笔下的梅花是一个孤独的爱国者形象,毛主席笔下的梅花是伟大的共产主义者,她是一个人,更代表了先进的无产阶级群体。二,陆游笔下的梅花生长在“驿外断桥边”,在凄风苦雨中支撑,毛主席笔下的梅花与飞雪为伍,在“悬崖百丈冰”时,傲霜斗雪成长。三,陆游笔下的梅花寂寞无主地开放,在黄昏中独自发愁,颓唐哀伤,毛主席笔下的梅花在春天即将到来时绽放,自豪,乐观。四,陆游笔下的梅花“无意苦争春”,明哲保身,毛主席笔下的梅花“只把春来报”,要无私奉献,把春光迎到人间。五,陆游笔下的梅花“一任群芳妒”,孤芳自赏,无可奈何,毛主席笔下的梅花,在山花烂漫的花丛中欢笑,永远与百花在一起。六,陆游笔下的梅花最终结局是“零落成泥碾作尘”,被人遗忘,毛主席笔下的梅花迎来了百花盛开的春天,在春天里得到永生。这首词将梅花的自然美与人的德善美有机地融合为一,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词中象征、拟人、衬托、比喻、夸张、对仗、顶针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写出了梅花富于挑战性的个性和谦逊无私的高风亮节,完美地实现了托物言志的目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工于立意,求新求高。</p><p class="ql-block">毛主席说:“诗必须有诗意,要含蓄”。 1959年7月他在一次会议上说:“写诗不能每个人都写。要有诗意,才能写诗。有诗意的人才能写诗。”毛主席说的诗意,实际是指灵感,想写诗而无诗意,怎么也写不好。有了诗意,又凝于诗境,感情突然爆发,一吐为快,诗才写得好。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说的也是作诗应以立意为先,突出主题思想,强调了意在笔先,意在诗词中。所以,立意是诗词的灵魂,立意决定了诗词的主题思想;立意新、立意高,决定了诗词的思想性和感染力。1961年10月郭沫若写了首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他痛恨唐僧“对敌慈悲对友刁”,主张“千刀当剐唐僧肉”。毛主席看了后,即作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这首诗立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毛主席认为“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唐僧虽然愚钝糊涂,但仍属于可以团结教育的中间派。主张对待唐僧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告诫人们要敢于斗争,也要善于斗争。要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团结大多数群众,最大限度地孤立敌人。郭沫若读了毛主席的和诗后,改正了自已的错误,于是作了和诗呈送毛主席。诗中写到:“金睛火眼无容赦,哪怕妖精几度来”,毛主席看后说:“和诗好,不要‘千刀当剐唐僧肉’了。对中间派采取了统一战线政策。这就好了。”由此可见毛主席的伟大胸怀。1962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69岁生日,写了一首《冬云》:“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这首诗立意不畏强暴,敢于和一切困难作斗争,力挽狂澜的决心和勇气。首联写的是大雪纷飞,万花凋零,那些经不起严冬考验的花儿纷纷凋谢了,真正能同严寒斗争的花儿已经很少了,毛主席借此喻指当时中国面临的严峻局势。我国发生了三年自然灾害和严重的经济失误,天灾人祸双重磨难。苏共赫鲁晓夫集团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并接连发表反华文章,一股股反华恶浪甚嚣尘上。但是真正美好的事物是不会灭绝的,颔联紧承上联,“大地微微暖气吹”拓展了新的内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战胜了自然灾害,并开始纠正一系列失误,采取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经济建设方针。脚踏实地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没有被寒流刮倒,而是勇于迎击,健步向前。颈联是“大地微微暖气吹”的升华。这里具象化为英雄豪杰驱除虎豹熊罴。“独有”,意为顶天立地,毅然决然,这是已经发生的事,带有回顾历史经验的含意。“更无”则是前瞻性的,不管发生什么情况,碰到什么困难,都会一往无前,这是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尾联与首联相呼应,面对漫天大雪,梅花欢喜得很,根本就不怕严寒。毛主席在此化用中国古典文化中梅花清高的形象,一变为革命浪漫主义的无限壮美的情怀。似乎在高唱:来吧,狂风大雪尽管来吧,一切反华的恶势力尽管来吧。“冻死苍蝇未足奇”抒发了对经受不住考验者的蔑视。毛泽东在这首诗中用了“虎豹”、“熊罴”两个意象指敌人,仅用“梅花”一个形象指革命者,也算是一个特色。整首诗抒情的气势雷霆万钧,出入于无人之境,又一次体现了大气壮阔的特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巧用典故,援古证今。</p><p class="ql-block">用典,亦称用事、隶事,在诗词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此比喻,从而增加诗词含蓄与典雅。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中说:“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当然我们坚决反对去用已死了的语汇和典故,这是确定了的,但是好的仍然有用的东西还是应该继承 ”。 毛主席在诗词中善于驱驾古人古事,古为今用,信手拈来,读者易懂。巧用典故具有量大、典型、灵活、创新的特点,我用统计分析法,从毛主席67首诗词中统计,所引用的典故有135个。其中一至二字的典故52个,三个字的典故26个,四个字的典故24个,五个字的典故13个,七个字以上的典故则20个。1954年夏天毛主席在北戴河,写了《浪淘沙 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是一首抒情杰作,其特点是情景交融,通过创造一个完美的艺术境界,赞扬了伟大的新时代,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比曹操写的《观沧海》诗,时代感更鲜明、历史感更深邃、宇宙感更辽阔、美学容量更丰富。上片首句“大雨落幽燕”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加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点明地点,又与题目相吻合。“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这句精炼的设问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见到这种情景,不禁担心起海上那些打渔船,从而表达了对人民的关切。一个“都”字,说出了渔船之多,从中可以体会出毛主席的心情。下片先发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洁概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操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挥鞭”是一个典型的蕴藉丰饶的动态意象,它概括了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沉雄豪放、威猛赢武的性格特征。这里的“遗篇”,指的是曹操《观沧海》诗,“东临碣石”是该诗首句,引入词中,化“我”为“他”。结尾两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画龙点睛,是全篇的主旨。这首词“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是引典,此典源自曹操的历史事迹。毛主席在这里用“魏武”代指曹操,用“挥鞭”描绘出曹操策马前行的形象。而“东临碣石有遗篇”则进一步阐述了曹操的历史地位和他在碣石山的诗歌创作。毛主席引用此典展现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运用,成功创作了既具个人风格又富含历史厚重感的艺术作品。毛主席在诗词中用典,总能恰到好处,为诗词创造隽雅精警的氛围,将作品提升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1956年6月1日至3日毛主席在武汉三次畅游长江,写了《水调歌头 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上片首起两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化用了《三国志》里的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个典故。这里,才”、“又”两个副词一气连贯,不仅是是时间的连贯和空间的转换,也传达出一种风尘仆仆巡视各地兴奋而又轻快的心情;“饮”、“食”两个生活细节相映成趣,显得兴致勃勃;“水”、“鱼”两种富有特色的湘湖风物,写来则亲切如见,情意拳拳。三国时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反映的是一种安土重迁的封建乡土观念和保守意识。毛主席稍加改动,一反原意,读来亲切自然,意趣横生。十个字,不但生动地交代了自己南巡从长沙来到武汉的行踪,而且透露了在日理万机之中的满怀豪情,抒发了对社会主义祖国无限深厚的感情。接着以雄健的笔势转入写游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既是对游泳的特定环境、空前壮举和豪迈意志的描写,更是一种心灵的呈现。万里江天,横渡纵目,越是写长江之大,就越是显示藐视天堑的恢宏气度。“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这三句直抒游泳时的强烈感受,在动、静两种环境的对比中,用三层递进式的议论,前两句写游泳时的镇定和从容,后一句则写获得“自由”后的欣喜,酣畅地表达了中流击水的壮志豪情。接着一字不减,妙用了《论语·子罕》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个典故,赋予了崭新的意义,直接把中流搏击风浪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联系起来。这里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又有对峥嵘岁月的怀念;既有对历史的追溯,又有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既有对生命的感悟,又有对世事人生的思索;既是感情的憧憬,又是只争朝夕、催人奋进的号角。下片又回到了眼前的实景,自然展开了长江建设的“宏图”。首起三句“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以“风”字起,紧接着上片瞩目两岸景色,进而转写中国人民在风浪滚滚的大江上,开始了实施全面改造长江的宏伟计划。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一“起”则耸然挺拔,发起新意,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以下又由眼前景象引起了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前两句,先就眼前最突出的大桥建设展开,写正在付诸实施的部分宏图。“飞”和“变”是写实,也是预期。寥寥两笔,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接下来“更立”这三句,思绪遥远,神游三峡,一幅壮丽神奇的理想图景在词中展现出来。“巫山云雨”典故出自高唐赋序。这首词运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谱写了一曲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战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情景交融,虚实相映。</p><p class="ql-block">1957年3月毛主席在同文艺界人士谈话时说,南朝肖统提出诗要“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毛主席解释说:“事出于沉思,这是思想性,义归于翰藻,这是艺术性。单是理论他不要,要有思想性,也要有艺术性。”毛主席认为“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赋也可以用。”什么是形象思维?就是要求作者在对生活进行分析、提炼之后,通过想象、联想和幻想,运用集中概括的方法,塑造完整而富有意义的艺术形象,不能用纯粹政治语言和概括性的语言来写诗。1930年2月毛主席写了《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这首词写得既浑厚奔放,又含蓄蕴藉,通过纪实军事行动,颂扬了红四军在古田会议后所激发的斗志昂扬、雷厉风行的精神风貌,刻画了红军将士的顽强精神和必胜信心。上片描写行军的场面。起句“漫天皆白”,全景展现了恶劣的行军气候。“漫”、“皆”二字,充分写出了降雪之大。“雪里行军情更迫”,用自然界的困难与心情的对比,拉大反差,突出了“情更迫”,写出了红军行军时内心的焦急,使人感到了行军步伐的不断加快,表现出行军队伍对困难的藐视。在大雪之外还有困难,“高山”、“狂风”、“大关”都挡在面前。然而“红旗”意象的出现,展现了红军队伍翻山越岭的动人画面,表现出红军战士具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和一往无前的精神。 下片回答行军的任务。“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站在雩山向吉安望去,只能看到赣江那边风雪迷漫,可见雪还在下,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写得既真实又形象。“命令昨颁”露出底牌,令人眼前一亮:“十万工农下吉安”。原来是十万之众的各路大军要一起会攻吉安。这时不仅回答了行军的目标任务,而且回答了“情更迫”的原因,因为是十万人争相进军,所以要想不落人后就要快走快走再快走。这里一个“下”字,加强了工农武装力量雷霆万钧的气势和必胜的信念。纵观全词,意境壮阔,感情豪放。特别是“行”、“过”、“下”三个动词的运用,串起了整个事件的开始、经过、结尾,使动词的独立性与连贯性达到了高度统一。1961年毛主席写的七律《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这首诗借友人赠诗的话题展开联想,把神话、现实和理想融为一体,首联以极其清新明朗的笔调,描绘出九疑山的明媚如画的景色,用九嶷山点出了所描写的环境是湖南,并借用同湖南有关的神话,来描绘两位女神下山的情景,把读者带入一个优美而神奇的境界中,巧妙地把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同新社会的美好现实作了鲜明的对比。人民群众创造了无数奇迹,迅速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把神仙也吸引来了。颔联紧接着写神女下山的形象,帝子乘风翩翩而来,由远及近,形象愈为鲜明。在往昔多是“凡人”向往“仙境”,如今仙界神女竟然为“凡人”吸引而决意降临人间来了。实质上这里的“神女”与“凡人”是意味着不同性质的历史时代和深含着今昔对比之感慨的,在当时严重的经济困难面前,其从侧面意味深长地传达出一种强烈的自信:新时代终归比旧时代好。颈联两句写神女降临人间后的所见所闻,在称赞“友人”极具振奋力的诗作的同时,称赞了故乡人高昂的精神气概,是对故乡人当年所表现的精神气概的赞歌。尾联则是通过对湖南这一典型环境的描写,概括了整个中国的现实和历史巨变,既表达了中国人民战胜三年自然灾害的自豪感,展望了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还给人们指明了共产主义的灿烂前程,激励着人们坚定不移地向着共产主义迈进。这首诗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以优美的神话故事作为诗的题材,在艺术上是巨细映衬、点面相形的典范之作。用笔巨细相补,取景大小映衬,写意虚实交错,诗风雄秀兼容,生动地体现了相反相成的艺术辩证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善用对比,贵在意境。</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十分强调诗的意境。他同诗人梅白谈诗时说:“诗贵意境高远,尤其贵意境之动态,有变化,才能见诗之波澜。”这几句话,堪称论诗谈词的精辟高见。诗词是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现实生活的。而现实生活的内容是非常丰富而复杂的,要把丰富复杂的生活内容塑造成为艺术形象纳入诗词里,贵在意境变化。毛主席1928年秋写的《西江月 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首词运用战争场面对比、战斗兵力对比:“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反映了井冈山保卫战是一场以少对多,以弱对强的战争。“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通过形象生动的描绘战争场面变化,鼓舞了红军,嘲讽了敌军,歌颂了井冈山将士英勇奋战,不畏强敌的英雄气概。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蒋介石在加紧准备内战的同时,大肆玩弄“和平”阴谋。他连发三次电报,邀请毛主席到重庆“和平谈判”。为了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8月28日毛主席和周恩来、王若飞等从延安到重庆和国民党谈判,对“和平建国”、“避免内战”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写了《忆重庆谈判》这首诗:“有田有地皆吾主,无法无天是为民。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这首律诗全篇运用对比手法,语言明朗通达,气势沛然,笔下风雷铮铮,读来使人振奋。首联“有田有地皆吾主,无法无天是为民”,表意鲜明。“有田有地吾为主”,概括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蒋介石窃取国民党权力之后,提出了“一党”专治和“一军”统管的要求,认为他是这片国土的主人,要中国共产党交出军队,撤消解放区,然后才有合法地位。毛主席把蒋的这一意图概括为诗的语言“有田有土吾为主”,简洁明了。第二句表明中国共产党不会任其摆布,所以要进行斗争,“无法无天”,但我们不是为私“是为民”。两相对比,一为私,一为公,黑白鲜明,铿锵有力。颔联“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概括的写出“国统区”和“解放区”的不同情形。重庆的国民党官僚个个都是贪官污吏,而共产党领导的延安每一寸土地都是黄金。前者腐败没落,后者廉洁清明、欣欣向荣。颈联“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写出了了共产党同国民党所进行的斗争。人民军队“炸桥挖路”是为了团结,即解放全中国人民;我们夺地争城是为了同反动派作斗争,为了建设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中国。尾联“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告诉我们斗争是会流血的。中国的土地哀鸿遍野,血流遍地,但这一切无非是为了最后拯救中国人民,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旧中国中解救出来。最后一句,庄严地表达了共产党人的坚强信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语言出新,不作注解。</p><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一贯主张今人写诗要语言出新,一再反对语言因袭古人,要学习民间语言,运用新的词汇,少用或不用古人词语,要求多学习语言学和音韵学。1965年9月5日他在修改胡乔木的诗歌时批语:“有些地方还有晦涩,中学生读不懂。唐五代、北宋诸家及南宋一些人的词,大都是易懂的。”还说 :“要造新词,天堂、霓裳之类,不可常用。”1927年毛主席写了一首《西江月 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首词敷陈其事而直言,言简意赅,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毫无书生意气:“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旗帜鲜明的表示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举的是镰刀斧头红旗。“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强调了尖锐的阶级压迫和阶级矛盾,这正是“霹雳一声暴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显示了秋收起义的必然性和正义性。这是毛主席第一次在词中写红旗,用红旗表现中国革命和政治色彩,这是语言出新。从此在毛主席诗词中“红旗情结”达到了极致。在井冈山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就写了《西江月 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清平乐 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如梦令 元旦》:“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等。毛主席在“红旗情结”中,既感受现实,更关注理想,这也是毛主席一贯的诗人气质倾向。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六盘山时,毛主席写了《清平乐 六盘山》:“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展现了红军在红旗指引下,以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创造出了万里长征的人间奇迹。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的“红旗情结”始终未减,伴随社会主义建设,也伴随自己终生。1950年11月,在抗美援朝关键时期,毛主席写了《浣溪沙 和柳亚子先生》:“最喜诗人高唱至,正和前线捷音联,妙香山上战旗妍。”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韶山,写了《七律 到韶山》:“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在他的革命生涯中,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澜”,还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不变的总是“红旗情结”。毛主席说:“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毛主席十分警惕党内的腐败现象和脱离人民群众的作风,希望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动摇。1963年8月1日以杂言诗形式写了首杂言诗 《好八连》:“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因此叫,好八连。解放军,要学习。全军民,要自立。不怕压,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贼。奇儿女,如松柏。上参天,傲霜雪。纪律好,如坚壁。军事好,如霹雳。政治好,称第一。思想好,能分析。分析好,大有益。益在哪?团结力。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首杂言诗对南京路上好八连进行了高度赞扬,全诗语言出新,明白如话,其语言运用可以当作楷模,具有民歌的大众化、通俗化风格。在全军和全国人民中起到了积极的宣传和教育作用。</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诗词善于用现代人的语言和观念,雄伟壮观,大气磅礴,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意志和情感,前继古人,后启来者。形式是旧体的,内容是现代的,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时代,是实实在在的“今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我们学习毛主席诗词艺术,要在以下方面多下苦功夫。1,视野开阔。毛主席诗词艺术想象力含蕴着一种大时空的意识,从不拘泥于眼前的天地,而是放眼大千世界,呈现出一种大格局和大情怀。描写现在,熔铸着久远历史的基因;展现今天,蕴含着美好明天的萌芽。宽广的眼界,超越时空的意识,能引导人们从历史、现实、未来的统一中去深入地去把握生活的底蕴以及生活的发展。二,形象思维。1965年7月21日毛主席在致陈毅的信中对诗歌的形象思维有过一段经典论述:“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赋也可以用。”这一诗论在中国诗歌界产生了久远的影响。说明“形象思维”是诗词创作的基本特征,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诗人创作一首诗,首先要构思出人物或场景的画面,这种以人和景的形象为素材的构思过程就是形象思维。三,古为今用。在诗词创作中,我们遇到的难题是如何用古典的形式写现代的内容。对于许多人来说,一提到古代就是“闲行阡陌上,万里碧云长”。要写现代就离不开“万丈高楼从地起”,“车水马龙运输忙”。毛主席的诗词最成功的一点就是克服了古为今用的难题,以古说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四,口语白话。词句口语化,用白话语言抒写新时代的新景象。1958年3月毛主席在成都会议上说:“我看中国诗的出路恐怕是两条:第一条是民歌,第二条是古典,这两面都提倡学习。结果要产生一个新诗。现在的新诗不成型,不引人注意,谁读那个新诗。将来我看是古典同民歌这两个东西结婚,产生第三个东西。形式是民族的形式,内容应该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毛主席这一由民歌而引发的观点,用了“出路”两个字,认为“用口语写作,让普通大众都能听懂的诗词,才是优秀的诗词。”其中谈到“现在的新诗”和“要产生的新诗”两个概念,尤为引人注意。他的观点无疑是一种真知灼见,是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旧体诗词大家身份发表的有关诗歌问题的精辟阐述,是当代诗坛上的著名诗论观点。五,诗不厌改。毛主席对自己的诗词总是用心雕琢,反复修改。以《蝶恋花 从汀州向长沙》为例,这首词是1930年7月写的,原稿是:“六月红军征腐恶,欲打南昌必走汀州过。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国际悲歌歌一曲,统治阶级拿魂落。” 后来修改为:“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把“红军”改为“天兵”,把“欲打南昌必走汀州过”改为“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把“统治阶级拿魂落”改为“狂飙为我从天落”,克服了原来句子中太直白的毛病,改出了气势,改出了诗意。毛主席1963年写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的名句“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也是改出来的。这一句最初是“革命精神翻四海,工农踊跃抽长戟”,显然过于浅白,也没有诗意。这一改,改得气势逼人,豪气冲天。毛主席每有新作,自己修改的同时,还常常给一些诗家请他们帮助修改,一些普通读者的意见他也很在意。《七律·长征》中有一句原来是“金沙浪拍云崖暖”,后来改为“金沙水拍云崖暖”。毛主席批注说:“浪拍改水拍。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他说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 这位不相识的朋友是山西大学罗元贞教授。这是“一字师”的佳话。改诗还有“半字诗”之说,毛主席就《到韶山》一诗向诗人梅白征求意见,梅白提出:“别梦依稀哭逝川”,可改半个字,即将“哭”改为“咒”。毛主席同意了,并笑着说:“你是半字师。”毛主席对自己的诗不厌其改,也帮别人改诗。1965年9月15日胡乔木将自己删改的26首诗词寄给毛主席,毛主席看后写信给胡乔木:“删改得很好,可以定稿。我又在个别字句上作了一点改动,请酌定。另有一些字句,似宜再思再改。”这里说的“另有一些字句”是指《六州歌头》其二,这首词中有“晨钟响,南针仰,干戈掌,同仇广,阵容强。”毛主席将“南针仰”改为“方针讲”,批注:“不使人误以为仰我南针,故改。”由此可见毛主席写诗的态度是十分严谨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郭焜山,湖北仙桃人,1944年9月生,中专文化。中国散曲研究会,中华诗词学会,湖北省作家协会,湖北省散曲分会会员。有散文、通讯、论文、评论、诗词散曲八十多万字散见《经济研究》,《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商业报》,《湖北日报》,《羊城晚报》,《长江文艺》,《中华诗词》等报刊杂志。独著《散曲基础知识》一、二集,《诗词散曲写作》一、二集。合箸《云鹤集》,《北曲新谱 散套格式 带过曲格式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大学教材《商业物价》。1975年在湖北财经专科学校商经系任辅导员,1994年在湖北广播电视大学任市场营销课老师。</p>